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_第1页
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_第2页
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_第3页
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_第4页
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干脆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A.适应国内斗争对工业品的须要

B.探究符合国情的工业化建设模式

C.满意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需求

D.争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

1921年的苏俄,出现了民众身着缀满补丁的衣服、以破损的器皿烹调、用开裂的杯子饮水等现象。与此干脆相关的史实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接着实施

C.世界性经济危机 D.高度集中安排经济体制的建立3.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生产日益萎缩。特殊是在1921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夫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心情便变成了无望心情,农夫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抗拒。据此可知(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当强制推行 B.余粮收集制不符合国情

C.苏俄社会主义道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 D.经济政策转变的迫切性4.粮食问题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可以说,当时解决粮食问题和解决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问题,不是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农业的复原和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有效地巩固了新苏维埃政权 B.完全忽视了广阔农夫的利益C.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冲突 D.并非是一项发展经济的政策5.1918年初,德军靠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夫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夫视为当前最危急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6.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村出现两极分化,富农阶层限制着剩余的粮食,拒绝购买高价的工业品,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一方面城市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另一方面工业品卖不出去而积压在仓库里。工业与农业两大部门之间产品交换出现断层。材料说明()A.斯大林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新经济政策的废除有其历史必定性C.富农阶层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最大障碍D.苏联安排经济失去了其历史优越性7.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相识到“干脆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干脆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相识()A.示意“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B.表明列宁打算放弃“新经济政策”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8.截至1925年4月1日,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约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苏联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A.斗争阻碍政策推行 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苏联模式完全确立9.1932年底,苏联起先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夫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B.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夫利益C.行政吩咐代替安排经济 D.农夫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10.下表为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心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表。这表明当时苏联()年份粮食产置(单位:万吨)征粮量(单位:万吨)1930年229078019311280770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C.农夫为国家经济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复原国民经济11.1934年,斯大林指出:“虽然货币经济是资产阶级的经济手段,但社会主义国家必需利用这种手段来发展贸易,因为苏联的工业和农业都已经发展良好,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促进城乡商品流转,商品流转是连接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必要环节。”斯大林的这一表述旨在()

A.

接着推行新经济政策 B.

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C.

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D.

使安排与市场相结合12.苏联国营企业产品不进入市场,没有竞争压力,因而企业不会为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生产率而冒采纳新技术的风险,产品规格长期不变,导致苏联工业生产连年递减,效益下降。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

)

A.防止了市场恶性无序竞争 B.束缚了广阔劳动者创建性

C.降低了企业主决策的风险 D.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以前,列宁设想俄国能够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一路高歌猛进”,干脆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现实给了列宁“当头棒喝”,三年国内斗争结束后并没有给俄国带来想象中的社会主义的“奇妙图景”。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正经验着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经济崩溃、农夫破产、人心不稳,在十字路口徘徊的苏维埃政权摇摇欲坠。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出路”在哪里?在亲自去各地农村调研之后,列宁紧急叫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闪亮登场,提动身展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摘编自尹惠娟《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方法论》材料二20世纪50年头初,毛泽东创建性地提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依据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不同状况以及利用、限制、改造的须要,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阶段。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托付加工、安排订货、统购统销、托付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途的指引下,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摘编自张焕新《论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理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新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相像之处,并简析新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1920年,俄国处于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国家对工业生产的干脆管理是为了适应国内斗争对工业品的须要,故A项正确。探究符合国情的工业化建设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B项错误;此时的工业管理措施是为了适应斗争的须要,而不是满意民众改善生活的需求,C项错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经济政策的特征,D项错误。2.答案:B解析:A.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就已经结束,故A选项错误;B.依据材料“1921年的苏俄,出现了民众身着缀满补丁的衣服、以破损的器皿烹调、用开裂的杯子饮水等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国内斗争结束后,苏俄政府接着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故B选项正确;C.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晚于题干时间,且与苏俄无关,故C选项错误;D.

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记着苏联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形成,故D选项错误。3.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可知,余粮收集制最终导致农夫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抗拒可知该政策必需得到转变,故选D项;该政策已经引起了农夫的公开抗拒,所以强制推行的说法有误,故解除A项;余粮收集制符合了苏俄最初的斗争环境,故解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状况下的特殊政策,并没有违反马克思主义,故解除C项。4.答案:D解析:“不是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农业的复原和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临时解决斗争年头单一措施,并不有利于苏俄长期经济发展,D正确;A是新经济政策意义;B中完全忽视说法肯定;C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工农联盟是苏维埃政权统治的基础,故解除A项;苏维埃政权只是对国内反动势力实行武装对抗的方针,不能说武装对抗是其处理内政的方针,故B项错误;“布列斯特和约”的特点在于通过妥协来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把新经济政策解读为“农夫的布列斯特”,意在强调列宁通过妥协和让步,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维护了政权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苏俄的妥协,D项与题意不符,解除。6.答案:B解析:A.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此时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故A选项错误;B.题干信息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业方面和工业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弊端,这一政策的废除有其历史必定性,故B选项正确。C.题干信息反映了富农阶层限制着剩余的粮食,但不能说明富农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最大障碍,故C选项错误;D.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苏联尚未建立起安排经济,故D选项错误。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列宁在相识到“干脆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俄国行不通后,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理论,这示意了“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的特征,故A项正确;列宁的这一相识表明列宁打算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相识尚不清楚,因此还无法将其上升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地位,故C项错误;列宁的这一相识事实上否定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干脆过渡”的途径,故D项错误。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依旧尖锐,所以租让给外资的企业较少,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故B项正确;1925年苏俄并未处于斗争中,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此时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且苏联模式此时尚未完全确立,故D项错误。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由“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农夫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可知,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农夫短暂失去了自由迁徙的权利,结合题干时间“1932年年底”,可推知他们为苏联工业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故D项正确。苏联建立时,工人阶级就是领导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物配给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苏联此时实行安排经济,特点是实行指令性安排,故C项错误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乌克兰地区的粮食产量和征粮量,没有反映发展重工业政策的优劣,故解除A项;依据所学可知,苏联当时实行安排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未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彩响,故解除B项;依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30年到1932年,乌克兰地区在粮食产置严峻下降的状况下征粮量没有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当时苏联工业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对粮食的需求巨大,说明农夫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在20世纪20年头前期,与表格时间不符,故解除D项。11.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斯大林认为货币经济应当接着存在,依旧要保证有商品流转。这一表述旨在让农业支持工业,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实现,故B项正确;

斯大林执政后,到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故A项错误;

C、D两项与题干主旨和苏联史实不符,故C、D两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A项明显题意不符;材料讲的是企业脱离市场,没有创新,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束缚了广阔劳动者的创建性,B项正确;国营企业属于国家全部,并不存在企业主,C项与史实不符;斯大林模式是在抛弃新经济政策的状况下建立的,故解除D项。13.答案:(1)背景:国内斗争结束;经济面临崩溃;苏维埃政权出现政治危机;社会不满心情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