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标准方案TOC\o"1-2"\h\u19071第一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述 311729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3222771.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 398861.3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 418470第二章绿色建筑评价原则与方法 473602.1绿色建筑评价原则 4299032.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599212.3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528542第三章建筑设计阶段评价标准 647943.1设计理念与目标 695023.2设计标准与规范 6236403.3设计评价方法与流程 6873第四章建筑施工阶段评价标准 782314.1施工管理要求 7275344.2施工工艺与技术创新 8240994.3施工环境与资源利用 86907第五章建筑运营阶段评价标准 8117395.1运营管理要求 8172695.1.1建筑运营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建筑运营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8227015.1.2建筑运营管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维护、安全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以保障建筑运营的高效、安全、环保。 853435.1.3建筑运营管理应实施信息化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8130315.1.4建筑运营管理应定期对运营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持续改进运营管理水平。 8200725.2能源与资源消耗 948075.2.1建筑运营阶段能源消耗应遵循节约、高效的原则,采用节能技术、设备,降低能源消耗。 9230305.2.2建筑运营阶段应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消耗中的比例。 9319255.2.3建筑运营阶段水资源利用应遵循循环、高效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9194575.2.4建筑运营阶段应合理处理废弃物,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956845.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9131225.3.1建筑运营阶段应加强对室内外环境的监测,保证环境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9157005.3.2建筑运营阶段应采取措施降低噪音、振动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舒适度。 9160965.3.3建筑运营阶段应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绿化覆盖率。 9206465.3.4建筑运营阶段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914083第六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9215206.1室内空气质量 9253286.1.1概述 9166186.1.2室内污染物浓度 943836.1.3新风量 1010946.1.4室内空气质量等级 10227636.2光环境与声环境 1011196.2.1光环境 10109516.2.1.1照度 1037026.2.1.2眩光指数 10110416.2.1.3色温 10227006.2.2声环境 11300406.2.2.1声级 11244746.2.2.2声级差 1139576.2.2.3声环境质量 11260346.3热环境与湿度环境 11236796.3.1热环境 11191266.3.1.1室内温度 1127286.3.1.2相对湿度 11255366.3.1.3热舒适度 1291216.3.2湿度环境 121776.3.2.1相对湿度 12227466.3.2.2湿度波动 1229190第七章建筑结构安全与耐久性评价标准 12129227.1结构设计安全 12149477.1.1安全性原则 12162057.1.2安全性评价方法 13126217.1.3安全性评价标准 1353807.2结构材料选择 13186717.2.1材料选择原则 13111177.2.2材料选择评价方法 13304377.2.3材料选择评价标准 14129547.3结构施工质量 14837.3.1施工质量控制原则 14171657.3.2施工质量评价方法 14112307.3.3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1493第八章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标准 15123498.1节能设计要求 15189328.1.1设计原则 15113878.1.2设计内容 15130158.1.3设计标准 1579698.2能源利用与优化 151528.2.1能源利用原则 15153318.2.2能源利用措施 16130228.2.3能源优化策略 16152408.3节能效果评价 16246178.3.1评价原则 16246028.3.2评价内容 16229718.3.3评价方法 1630635第九章建筑绿化与景观评价标准 17224819.1绿化设计原则 17148969.1.1设计理念 17144769.1.2设计目标 178329.1.3设计原则 17284759.2景观规划与布局 17119609.2.1景观规划 17283919.2.2景观布局 18224209.3绿化效果评价 18292669.3.1评价指标 18293089.3.2评价方法 18216969.3.3评价周期 1818906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实施与推广 18263510.1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182033510.2评价机构与人员培训 193162910.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应用与推广 19第一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因素,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的建筑形式。绿色建筑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外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意义。1.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引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等,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借鉴。(2)研究阶段:21世纪初,我国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始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评价方法。(3)制定阶段:2006年,我国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正式建立。(4)完善阶段:我国不断修订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1.3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1)评价方法:国外评价体系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我国评价体系则以定量评价为主。(2)评价范围:国外评价体系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我国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阶段。(3)评价指标:国外评价体系强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指标,我国评价体系则侧重于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等方面。(4)评价标准:国外评价体系较为严格,我国评价体系在逐步提高评价标准,以适应国内外发展需求。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我国应继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章绿色建筑评价原则与方法2.1绿色建筑评价原则绿色建筑评价原则是指在评价绿色建筑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以下为绿色建筑评价的主要原则:(1)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涵盖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和拆除等阶段,全面考虑建筑物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2)系统性原则:评价应关注建筑物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客观性原则:评价应基于客观、可量化的指标,避免主观判断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4)动态性原则:评价应考虑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定期更新评价数据,以反映建筑物的实际运行情况。(5)适应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评价需求。2.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定量评价方法:通过设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对建筑物的各项功能进行量化评分,以反映建筑物的绿色程度。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2)定性评价方法:通过对建筑物的各项功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定性评价。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有专家评分法、德尔菲法等。(3)综合评价方法: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案例评价方法:通过对典型绿色建筑案例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建筑项目提供借鉴。2.3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是绿色建筑评价的关键环节,以下为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的主要内容:(1)明确评价目标:根据绿色建筑评价原则,确定评价体系的目标和任务,为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指导。(2)筛选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目标,筛选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和相关性的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评价方法:根据评价指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权重分配:根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合理分配权重,以反映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5)评价体系优化: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方法,提高评价体系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准确性。(6)评价体系验证:通过实际项目评价,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绿色建筑评价提供有力支持。第三章建筑设计阶段评价标准3.1设计理念与目标建筑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首先需确立设计理念与目标。设计理念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具体目标如下:(1)遵循绿色建筑原则,充分体现建筑的功能性、经济性、美观性、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2)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景观,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度。(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关注室内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提高居住舒适度。3.2设计标准与规范在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参照以下设计标准与规范:(1)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2)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系统的节能设计。(3)绿色建材标准,推广使用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4)室内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的要求。(5)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标准,包括绿化、景观、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方面的要求。3.3设计评价方法与流程设计评价方法与流程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如下:(1)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建筑设计阶段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包括建筑能耗、室内环境质量、绿色建材使用等方面的指标;定性评价主要包括设计理念、生态环境影响、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指标。(2)评价流程:①设计前期:收集项目相关信息,明确设计理念与目标,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方案。②设计阶段:根据设计标准与规范,对建筑方案进行细化,完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③设计评审: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评价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指标。④设计修改:根据评审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保证绿色建筑指标达到要求。⑤施工图设计:根据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编制施工图纸,明确施工过程中的绿色建筑要求。⑥施工与验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保证施工质量;项目验收时,对绿色建筑指标进行评价,保证项目符合设计要求。通过以上设计评价方法与流程,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建筑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水平,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四章建筑施工阶段评价标准4.1施工管理要求施工管理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包括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保证施工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2)明确施工责任主体,落实项目经理、施工员、监理员等关键岗位人员的职责,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3)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合理配置施工资源,保证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相协调。(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方案,保证施工现场秩序井然,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5)强化施工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发生率。4.2施工工艺与技术创新施工工艺与技术创新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2)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3)鼓励施工企业研发新型施工工艺和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4)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提高施工质量,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寿命。(5)推广智能化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降低劳动强度。4.3施工环境与资源利用施工环境与资源利用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2)优化施工布局,减少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管理,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4)采用节能型施工设备,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5)推广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6)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监测,保证施工过程中环境质量达标。第五章建筑运营阶段评价标准5.1运营管理要求5.1.1建筑运营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建筑运营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5.1.2建筑运营管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维护、安全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以保障建筑运营的高效、安全、环保。5.1.3建筑运营管理应实施信息化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5.1.4建筑运营管理应定期对运营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持续改进运营管理水平。5.2能源与资源消耗5.2.1建筑运营阶段能源消耗应遵循节约、高效的原则,采用节能技术、设备,降低能源消耗。5.2.2建筑运营阶段应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消耗中的比例。5.2.3建筑运营阶段水资源利用应遵循循环、高效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5.2.4建筑运营阶段应合理处理废弃物,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5.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3.1建筑运营阶段应加强对室内外环境的监测,保证环境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5.3.2建筑运营阶段应采取措施降低噪音、振动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舒适度。5.3.3建筑运营阶段应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绿化覆盖率。5.3.4建筑运营阶段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6.1室内空气质量6.1.1概述室内空气质量是评价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居住者舒适度和健康。本节主要从室内污染物浓度、新风量、室内空气质量等级等方面,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评价。6.1.2室内污染物浓度室内污染物浓度包括甲醛、苯、TVOC等有害气体浓度。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各类污染物浓度应满足以下限值:甲醛:≤0.10mg/m³;苯:≤0.11mg/m³;TVOC:≤0.60mg/m³。6.1.3新风量新风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量。根据《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规范》(GB500962011),新风量应满足以下要求:住宅:≥30m³/(人·h);公共建筑:≥50m³/(人·h)。6.1.4室内空气质量等级室内空气质量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具体评价标准如下:优:各类污染物浓度均满足标准限值,新风量满足要求;良:污染物浓度部分满足标准限值,新风量满足要求;中:污染物浓度部分不满足标准限值,新风量满足要求;差:污染物浓度不满足标准限值,新风量不满足要求。6.2光环境与声环境6.2.1光环境光环境评价主要包括照度、眩光指数、色温等方面。6.2.1.1照度照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其单位为勒克斯(lx)。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各类建筑室内照度应满足以下要求:住宅:≥300lx;公共建筑:≥500lx。6.2.1.2眩光指数眩光指数是指眼睛对光源的视觉不适程度。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眩光指数应满足以下要求:住宅:≤19;公共建筑:≤22。6.2.1.3色温色温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线的颜色温度,其单位为开尔文(K)。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各类建筑室内色温应满足以下要求:住宅:3000K~5000K;公共建筑:4000K~6000K。6.2.2声环境声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声级、声级差、声环境质量等方面。6.2.2.1声级声级是指声音的强度,其单位为分贝(dB)。根据《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各类建筑室内声级应满足以下要求:住宅:≤40dB;公共建筑:≤50dB。6.2.2.2声级差声级差是指相邻房间之间的声级差,其单位为分贝(dB)。根据《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各类建筑室内声级差应满足以下要求:住宅:≥30dB;公共建筑:≥35dB。6.2.2.3声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具体评价标准如下:优:声级、声级差均满足标准要求;良:声级、声级差部分满足标准要求;中:声级、声级差部分不满足标准要求;差:声级、声级差不满足标准要求。6.3热环境与湿度环境6.3.1热环境热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热舒适度等方面。6.3.1.1室内温度室内温度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其单位为摄氏度(℃)。根据《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规范》(GB500962011),各类建筑室内温度应满足以下要求:住宅:冬季≥18℃,夏季≤26℃;公共建筑:冬季≥20℃,夏季≤26℃。6.3.1.2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根据《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规范》(GB500962011),各类建筑室内相对湿度应满足以下要求:住宅:40%~70%;公共建筑:40%~60%。6.3.1.3热舒适度热舒适度是指人体对室内热环境的舒适程度。根据《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规范》(GB500962011),热舒适度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具体评价标准如下:优: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均满足标准要求,热舒适度良好;良:室内温度、相对湿度部分满足标准要求,热舒适度较好;中:室内温度、相对湿度部分不满足标准要求,热舒适度一般;差:室内温度、相对湿度不满足标准要求,热舒适度较差。6.3.2湿度环境湿度环境评价主要包括相对湿度、湿度波动等方面。6.3.2.1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评价同6.3.1.2节。6.3.2.2湿度波动湿度波动是指室内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根据《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规范》(GB500962011),湿度波动应满足以下要求:住宅:≤10%;公共建筑:≤15%。第七章建筑结构安全与耐久性评价标准7.1结构设计安全7.1.1安全性原则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评价标准应保证建筑结构在正常使用和自然灾害条件下,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抗破坏能力。具体评价指标包括: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结构整体稳定性;结构构件的局部稳定性;结构构件的疲劳寿命;结构构件的防腐蚀功能。7.1.2安全性评价方法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机模拟分析;实验室试验;现场检测;专家评审。7.1.3安全性评价标准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评价标准应参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如下: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整体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构件局部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构件疲劳寿命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构件防腐蚀功能满足设计要求。7.2结构材料选择7.2.1材料选择原则在建筑结构材料选择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材料功能满足设计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材料具有较高的环保功能;材料具有较好的经济性。7.2.2材料选择评价方法建筑结构材料选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材料功能检测;材料耐久性试验;材料环保功能评估;材料经济性分析。7.2.3材料选择评价标准建筑结构材料选择评价标准应参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材料功能满足设计要求;材料耐久性满足设计要求;材料环保功能满足设计要求;材料经济性满足设计要求。7.3结构施工质量7.3.1施工质量控制原则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质量控制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强化施工过程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7.3.2施工质量评价方法建筑结构施工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施工过程监控;施工质量检测;施工质量验收;专家评审。7.3.3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建筑结构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应参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施工过程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效率满足工程进度要求;施工安全措施到位。第八章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标准8.1节能设计要求8.1.1设计原则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及地方建筑节能法规、标准和规范;(2)结合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体型、朝向等因素;(3)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材料和设备,提高建筑节能功能;(4)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8.1.2设计内容建筑节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包括墙体、屋面、门窗等;(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3)照明系统设计;(4)生活热水系统设计;(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8.1.3设计标准建筑节能设计应满足以下标准:(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4)《建筑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5)《建筑热水系统设计规范》。8.2能源利用与优化8.2.1能源利用原则建筑能源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优化能源结构;(4)降低能源消耗。8.2.2能源利用措施建筑能源利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优化;(2)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3)生活热水系统的节能措施;(4)建筑设备的智能化管理;(5)建筑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8.2.3能源优化策略建筑能源优化策略包括以下方面:(1)合理配置能源系统;(2)采用高效节能设备;(3)实施能源监测与控制;(4)加强能源管理培训。8.3节能效果评价8.3.1评价原则建筑节能效果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公正、科学;(2)综合考虑建筑节能技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8.3.2评价内容建筑节能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节能技术指标的达标情况;(2)节能效果的经济效益;(3)节能效果的环境效益;(4)节能效果的社会效益。8.3.3评价方法建筑节能效果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数据分析方法;(2)实际运行数据监测;(3)案例分析方法;(4)综合评价方法。第九章建筑绿化与景观评价标准9.1绿化设计原则9.1.1设计理念绿化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实现建筑与绿化的有机结合。9.1.2设计目标绿化设计应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2)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空气质量;(3)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平衡;(4)提升建筑物的美学价值,增强城市景观效果。9.1.3设计原则绿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土壤的植物,保证绿化效果的稳定;(2)景观协调性原则:绿化与建筑、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景观效果;(3)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绿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人性化原则:充分考虑人们的审美需求、使用需求,提高绿化空间的舒适度。9.2景观规划与布局9.2.1景观规划景观规划应结合建筑物的功能、形态及环境特点,制定合理的绿化方案。规划内容包括:(1)绿化布局:根据建筑物布局、地形地貌、交通组织等因素进行绿化布局;(2)绿化类型:选择适宜的绿化类型,如草坪、灌木、乔木、水体等;(3)绿化配置:合理配置植物种类、数量、层次,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9.2.2景观布局景观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空间层次:形成明显的空间层次,提高绿化效果;(2)视觉引导:利用绿化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强景观的导向性;(3)动静结合:合理布局动态景观与静态景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理工大学《热工与流体力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光电类导论》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管护经营合同更名理
- 合同标准安全条款自查报告范文
- 银行员工转正申请书范文6篇
- 2024系统开发合同2
- 2024消防工程合同范本(修改)
- 深圳大学《中美关系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应急管理条例解读
- 高夫品牌市场分析报告
- 职业规划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 成语故事一叶障目
- 美术培训幼儿园课件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煤炭检验培训课件
- 双塔精馏公用工程故障处理(完成)双塔精馏公用工程故障处理(完成)
- 小学生学籍卡片.模板
- 印刷设计行业档案管理制度完善
- 少年科普经典:从一到无穷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