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舟记》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学校的老师,今天我组成说课的课题是《核舟记》。说课是我探讨教学法、研究教材、探究学生需求和深入理解教师角色的过程。我将通过阐述教学理论、教材分析、学情剖析、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介绍、教学评价方式和一个教学设想等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并尽可能做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一、教学理念1。共同进退的过程。2.学生的差异化背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二、教材分析XXX《核舟记》是一篇叙事小品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苏州石湖雪海时,目睹仿照宋船制作的微型木船,被它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所感染,进而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XXX核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的精美工艺,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造船工艺的高超水平和卓越才华。核舟的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XXX文章采用了详实而细腻的描写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精准的用词和对自然、人文的深刻领悟。就课文结构来说,分为核舟的概述、核舟外观、核舟内景、舟上人物肖像这几个部分。在学习本课时,教材的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核舟工艺及其蕴含的人文思想,并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和鉴赏能力。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2.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工艺学的理解和兴趣程度参差不齐。3.在本节课上,大部分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文段,并进行一定的信息提取和分析思考,但部分学生仍旧需要引导和帮助。四、教学方法选择XXX讲授法:我将通过详细解读文段,结合背景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核舟的文化意义和工艺价值。2.谈论法:我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畅谈发现和看法,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思维。3.赏读法: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体验文字美感和哲思魅力。XXX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像、细节等,以直观展现核舟之美,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五、教学过程介绍1.导入:通过展示有关核舟的图片和简要介绍中国核舟工艺,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教研主旨。2.探索:结合课文分析相应的文本段落,逐步展开文本。鼓励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运用信息的能力。3.讲解: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核舟背后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4.讨论:组织一场班级辩论会,以“核舟工艺之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5.练习:设计一系列课后练习,例如核舟工艺背景研究、核舟绘画、影像及记录创作等,鼓励学生用多元化的方式表达与理解核舟工艺与人文思想。六、教学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课堂测试与收集、作业评价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2.综合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七、教学设想根据教法及学情,我结合《核舟记》一课的知识点,每节课时为一个段落行驶,从而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真实。教学中注重技巧和实际价值的培养,着重人文理念的形象化传达。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衷心期望领导和同仁对此进行指导,谢谢!《核舟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核舟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核舟”为说明对象,是一篇富有创意的说明文。文章通过介绍“核舟”的外形结构、功能特点等,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说明对象“核舟”的外形结构、功能特点等相关知识。(2)学会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描述事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听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中华文化的魅力。(2)激发学生对科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核舟”的外形结构、功能特点等相关知识。(2)学会运用说明方法进行描述。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说明“核舟”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体会作者对“核舟”的情感态度。四、说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核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课文录音,供学生跟读、模仿。3.“核舟”模型或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核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3)引出课题《核舟记》。2.新课学习(25分钟)(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句。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朗读效果。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核舟”的哪些方面?(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核舟”的外形结构和功能特点。学习第二自然段,掌握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仿照示例进行练习。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3)小组合作,拓展延伸分组讨论:核舟除了文中介绍的功能外,还有哪些潜在的应用价值?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补充。(4)回顾总结,布置作业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事物的说明文,注意运用说明方法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六、说板书设计《核舟记》——说明文外形结构:长、宽、高功能特点:载人、观赏、实用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等情感态度:赞美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中华文化的魅力七、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核舟记》说课稿(2)一、导入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堂关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核雕的文言文课程《核舟记》。本文是一篇详细介绍核舟雕刻艺术的说明文,通过对一只精巧的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示了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卓越成就。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学难点与重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说课。二、教学内容1.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核雕艺术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课文内容解析:详细解读《核舟记》中的核舟雕刻工艺、形象特征、寓意等。3.文学特点分析:探讨本文的写作特点,如生动的描写、准确的说明等。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核雕艺术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领略核雕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核雕艺术和《核舟记》的相关知识。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汇和句子,提出疑问。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核雕艺术和《核舟记》的理解。4.多媒体辅助: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核雕艺术。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雕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解背景:介绍核雕艺术的历史背景、特点。3.课文解析:逐句逐段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4.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式。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核雕艺术和《核舟记》的理解。6.课堂互动:通过提问、答疑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7.总结归纳: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8.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难点与重点1.难点: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的理解。2.重点:《核舟记》中的核舟雕刻工艺、形象特征、寓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注意力、参与度等。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3.测验或考试: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核舟记》作为一篇介绍核雕艺术的说明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感,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领略核雕艺术的魅力。谢谢大家!《核舟记》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课文名称:《核舟记》作者:晋代陶渊明课文类型:散文时代背景:《核舟记》创作于南朝宋代,陶渊明在世俗纷扰中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写作手法:简单明快,充满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向往。中心思想:作品用核舟出海的故事,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及人物形象。掌握核舟故事的背景和寓意。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的生活追求的理想信念。情感目标:领略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悲悯关怀和对生命的热爱。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核舟”的象征意义:理解核舟的寓意,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陶渊明的个人思想追求:体会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难点:课文语言的理解:有些生僻词汇和典故需要予以解释。对核舟游历的感受理解: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利用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探究核舟的故事和意义。情景化演绎: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生动地诠释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读写结合:通过阅读理解、写作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自由”的思考。2.读课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现。3.讨论:讨论课文内容,寻找核舟的故事的寓意和象征意义。4.作业:课外阅读有关核舟的传说,并将自己的理解写下来。第二课时:1.回顾:回顾前堂课内容,并分享课外阅读心得。2.探究: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探究作者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3.写作:以“核舟之旅”以第一人称角度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六、教学评价课前测试:了解学生对自由的理解,以及对作者陶渊明的基本了解。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参与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作业批改: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课堂总结:通过课堂问答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并给予评价。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升华课文的思想内涵。可以借鉴其他教学资源,例如音乐、绘画等,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八、课时安排灵活调整课时安排,一般情况下,预计两课时完成教学。《核舟记》说课稿(4)一、说教材《核舟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核舟”为说明对象,是一篇富有创意的说明文。文章通过介绍“核舟”的外形结构、功能特点等,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和智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我国古代民间的造船艺术。(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听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学习作者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核舟的特征及说明方法。(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说明核舟时采用的“总分总”结构。(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致的描述,将核舟的特点表现得生动而有趣。四、说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核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课文录音,供学生跟读练习。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核舟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核舟。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句。(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模仿语音语调。(3)分组讨论,每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深入学习,理解说明方法(15分钟)(1)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核舟外形结构的部分。(2)分析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列数字”等,并体会其作用。(3)引导学生理解“总分总”结构在文中的应用,并尝试运用这种结构进行说明。4.拓展延伸,培养创新意识(10分钟)(1)提问学生:“除了文中介绍的核舟,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古代的交通工具吗?”引导学生展开联想。(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说明文的特点和说明方法的重要性。(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尝试用“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介绍一种物品。六、说板书设计《核舟记》说明对象:核舟外形结构:功能特点: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总分总《核舟记》说课稿(5)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核舟记》是清代文学家魏源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散文的瑰宝”。这篇作品以核舟为载体,通过对核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深刻感悟。它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散文,对于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核舟记》,使学生了解作者魏源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说教法1.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自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魏源的生平事迹、核舟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核舟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三、说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核舟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核舟这一形象。四、说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核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回忆课前所学过的相关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自主阅读(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疑惑和感悟。3.讲解文本(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文本中的难点进行解析。4.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核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和点拨工作。5.全班交流(10分钟)邀请几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分享他们在讨论中的收获和体会。全班同学要认真倾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6.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核舟这一形象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哲理。五、说教学评价方式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2.结果评价:通过课堂小测验或作业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核舟记》说课稿(6)一、说教材《核舟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细致的笔触介绍了明代末年民间艺人王叔远赠送给友人苏轼的一艘核舟,以及舟中所刻的苏轼游赤壁的场景。文章不仅再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还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赞美。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核舟的结构特点和所描绘的意境。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核舟所展现的古代工艺水平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其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文本。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核舟精湛工艺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核舟所展现的古代工艺水平和艺术魅力。2.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通过细腻笔触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其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来感悟文本。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重现核舟的景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利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核舟上的情景,增强对文本的感受力。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核舟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来感悟文言文的语句韵律和意境美。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核舟的特点和作者的描写手法,并派代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4.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通过细腻笔触所传达的情感意蕴,体会核舟所展现的古代工艺水平和艺术魅力。5.总结回顾: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六、说板书设计《核舟记》——核舟结构与意境——雕刻技艺与情感表达(注:此板书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核舟记》说课稿(7)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核舟记》是清代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游览苏州时,发现一只小巧玲珑的核舟,从而展开了对古人工艺技艺、审美情趣以及人生哲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2.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核舟记》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生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核舟记》中描绘的核舟形象,理解作者对古代工艺技艺的赞美之情。(3)通过阅读《核舟记》,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说教法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由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生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核舟形象,最后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2.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核舟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内容。(2)实物展示:准备一些与核舟相关的实物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核舟的精美和独特之处。(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核舟形象、作者思想等方面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心得。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核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2.讲解背景:《核舟记》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生平。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魏学洢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分析核舟形象:引导学生从核舟的外观、内部结构、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者对古代工艺技艺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结合实物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核舟的精美和独特之处。4.讨论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核舟记》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哲理。5.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核舟记》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四、说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能否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结果评价:通过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者进行口头表达,检验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核舟记》说课稿(8)《核舟记》是一篇阅读材料,出自文言文名著《核舟记》。这是一篇由明代文学家、地理学家徐()所撰写的小品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舟中所见的一件精致的核舟艺术品,借以表达作者对精巧工艺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生灵之美的欣赏。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言文,题目为《核舟记》。这篇作品是明代文学家徐()所著,文章通过描述一件用核雕成的舟船,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下面我来为大家详细讲解这篇课文。一、导入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用小小的材料做成的大作品?我们常见的玻璃钢雕像、微型模型等。这些都是小小材料中蕴藏着的巨大艺术魅力,在古代中国,工匠们能够创造出怎样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核舟记》,领略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和作者的审美境界。二、课文内容讲解《核舟记》主要讲述了以下几点内容:1.舟的形态:大小、色彩、形态,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核舟图景。2.舟中的细节:画中人物画、雕空心张弧、舟上雕刻的书籍等,显示出工匠们精湛的手艺和对细节的重视。3.作者的感叹:通过对舟中人物的刻画,表达了徐()对核舟雕刻艺术的赞赏和对自然生灵之美的深刻认识。三、文学特点分析1.语言美:文章使用了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理工大学《激光器件与技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安全宣传主题班会
- 沈阳理工大学《工程爆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有企业买卖合同保证金管理办法
- 合同备案注销、更名申请书
- 昆明机场控制区通行证考试
- 2024-2025年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训练一
- 2024水泥采购运输合同
- 深圳矫正牙齿-口腔医院
- 中小学学生体质国标测试评分标准(按年级)
- 深圳市中小学生流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 音乐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量子计算入门》课件
-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 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表
-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 《小学语文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 join-in(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剑桥英语备课
- 《口腔医学影像学课件》
- 第15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