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之对比衬托手法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之对比衬托手法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之对比衬托手法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之对比衬托手法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之对比衬托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之对比衬托

手法

散文专题训练一一对比衬托手法

一、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熠羊肉,剥花生

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坑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

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

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

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

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

尽。寒风一一西北风一一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

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

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

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

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

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

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

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

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

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

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

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都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

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

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

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

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

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

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

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

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

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

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

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

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

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

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

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

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

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

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

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

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

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

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

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

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

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

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

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

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

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

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

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

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

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

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

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

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热爱。

B.《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

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C.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

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

D.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

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2.《故都的秋》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

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请点出并结合文本加以

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1)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

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

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

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

磅礴之势。

(3)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

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

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

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

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

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

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

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

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

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艮,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5)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

心呢?

(6)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

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

心不安。

(7)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

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

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

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8)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

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

不就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

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

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

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

此情谁诉?君莫舞C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

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9)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

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

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

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

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

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

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

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

呢?

(10)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

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

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

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

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

咀嚼自己的寂寞。

(11)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

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

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

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12)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

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

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

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c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

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

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

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

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

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

而任用。

(13)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

照。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14)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

而辛词中的婉约信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

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

炸响惊雷。

(15)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

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

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

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

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

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

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

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

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

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戌一

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

不是一苗草。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

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

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柳永与辛弃疾对照着写,让读者咀嚼辛弃疾的“闲愁

最苦”,用了衬托的手法。

B.本文以议论为主,兼具记叙,抒情,笔力纵横驰骋,见解独

到深刻,有散文大家之风。

C.本文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逐一写来,思路清晰,有一气

呵成、淋漓酣畅之势。

D.本文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多用整齐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语言既典雅庄重,又激烈悲壮。

2.本文第四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衬托,请结合文本具

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

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

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

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C很

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

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

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我一直认

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

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

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

的诱惑,无疑令我元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

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

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

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

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

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c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

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

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

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

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巳

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

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

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

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

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

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

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

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

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

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

“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

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

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

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

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

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氯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

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

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毗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

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

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

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24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背叛炊烟》是一篇悠远灵动、情感复杂、既动人心魄又发人

深思的怀乡散文。

B.“炊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

温暖的隐喻;但同时也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与贫穷。因此,“背叛炊烟”

实际上就是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

C.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独特情感

以及背叛炊烟后的内心挣扎与追思。

D.文章第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中新鲜

的炊烟比做家书,将思念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对我的羁

绊以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2.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有哪几组对比?请结合全文,做简要

分析概括。

四、阅线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到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

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

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

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

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

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

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

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

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

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

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

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

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

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戌了

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己

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

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

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

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现”就是用这种石专磨制的。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

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

To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

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

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

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

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

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

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

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

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

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

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

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

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

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阳关是否还苍凉写起,既有现实中的景物描写,也有

联想感悟,虚实结合,内容丰富,富有韵味。

B.从结构上看,文章按照“现实一联想一现实”的脉络行文,

结尾以今日阳关的风貌回应开头提问,首尾呼应。

C.郭小川在诗句中利用“何必”什么”这样的语气词强化了诗歌

的豪迈之情,表达了对今日阳关的赞美。

D.“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

几分暖意了”这两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

2.文化散文常常运用“怀古思今”的手法,通过今昔对比来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