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插图等图片示例与训练
考点:
1.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2.汤嘉琛《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恶搞杜甫系列图片
3.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与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
4.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与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古代图像史料
2.恶搞杜甫系列图片
【考点示例】
一、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考点解读】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
3.理解和分析原文意思
文木中国史学原木注重图像。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教,山川
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中国史学,素有
“左图右史”的传统。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
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
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长处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
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
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金石学是以器物上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
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
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毕竟那些古代
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志。梁
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
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档案文献,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
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史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
未发生突破性变化。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
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研究有了较为宽松的
叙述研究环境,图像和历史的交流融合渐趋深入。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
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
观。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为隋太子杨勇。戟
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
份、地位、等级及权力。《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
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流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
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
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
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体会到芸芸众生之貌、熙熙攘攘之景。
(摘编自摘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问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研究原本重视图像,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稿原本有图像,古代的学者常从图中“索
像",从文字中“索理”。
B.宋朝以后,图像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衰落,是因为图像传播起来比文字困难,并且在表意
方面欠缺深刻性和准确性。
C.形象直观是图像作为史料的明显优点,如果图像和文献能够完全对应,就会清晰而具体地还原
文字所表现的史学内容。
D.20世纪80年代,重文字轻图像的习惯有所改变,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以图像为研究对
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答案D
解析D.“20世纪80年代”时间范围错,信息在第四段结尾处,原文为“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
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
之欲出”,也就是说“'图像史学'呼之欲出”是“时下”的事。
问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敦煌藏经洞经卷,清宫大内档案等史料的发现在
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史学的科学化的发展。
B.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都注重史料,并且史学大师们对图像有着浓厚兴趣,这在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C.20世纪初新史学科学的理念、史学大师的呼吁倡导、改革开放后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促
使中国史学的研究不断变更、发展。
D.做为史料,文字能够蕴含丰富信息,图像能够直观再现历史情境,二者相互印证,可以让人们
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答案D
解析D.“二者相互印证,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偷换概念,对应信息在第
五段和第六段,第五段原文说“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
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第六段有“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
史”。据此可知,“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
和图像二者相互印证”。
问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石学过于注重文字、书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所以金石学的兴起
没有使图像重拾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B.戟作为礼器,在唐代可以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利,研究人员依据《唐六典》的文
字记载推断出陕西潼关的隋代大墓应列十八戟。
C.“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受到了郑振铎的批评,可见郑氏对图像史料的重视,但他编写的《插
图本中国文学史》仍未将图像作为编著主体。
D.普通百姓的面貌、市井生活的具体情形,很难载入史册,诸如《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欠缺。
答案B
解析B.“研究人员依据《唐六典》的文字记载推断出陕西潼关的隋代大墓应列十八戟”错,不是依据
《唐六典》推断大墓列戟数目,而是根据列戟数目和《唐六典》记载推断墓穴主人身份。对应的
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几年前陕西漳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
为隋太子杨勇”“《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一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
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
二、汤嘉琛《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恶搞杜甫系列图片
【考点解读】
1.信息正误判断
2.根据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
文本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汤嘉琛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
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
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
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
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
巩县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
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
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
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
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
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
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
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
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
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
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
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
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
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
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
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
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
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
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
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一一“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
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
之。
问题1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依然会随时烟消云散,因为在网络文化大观园好像从来没有哪一
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
B.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审视这次“杜甫很忙”的恶搞狂欢,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那些推崇
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大可不必这样恶搞。
C.“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突然爆红网络,是那些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上的
人们的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行为。
D.“杜甫很忙”的网络恶搞其实并没有奇特的创意,但它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与那些曾经
流行过的恶搞相比就显示了突出的特色。
答案C
解析B项,从“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来看,是作者的猜测,不是铁定事实。
C项“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评价是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的观点,不是文本的观点。D
项,从第五段“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
别……”来看,说“突出的特色”就与原文矛盾。
问题2关于“网络恶搞”,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年轻网友借以释放内心压力,建构网络身价认同,因为叛逆心理
而反抗经典的网络亚文化现象。
B.网络恶搞是以再编码、再创作为特征,以讽刺、幽默、游戏为视角的一种解构传统、颠覆经典、
娱乐大众的网络风尚。
C.网络恶搞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意义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以寻求快感和参与
感为目的的偶然出现的网络狂欢。
D.网络恶搞是一种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为推动一场关于智力、技艺、
幽默感的文化比拼所作的个性解读、另类表达。
答案D
解析第四段有“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句,此项以偏概全。
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杜甫的恶搞文化超越常规逻辑突然成为舆论热点,恐怕与网络
公关和文化营销的策略关系密切。
B.网友经过再创作把杜甫涂鸦成似乎无所不能的形象,亵渎了语文教材插图中的杜甫形象,自然
引来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是批评,对如此恶搞作者持基本否定态度。
C.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我们或许不必对“杜
甫很忙”的恶搞热潮做太多高深分析。
D.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
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
答案A
解析作者认为: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
【考题对接】
一、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与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对于这
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
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仅同一部小说会有
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
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例如,“拳
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
《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
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
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
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
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
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隐桔遐渺"。之所以需要
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当然,插图
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
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
中直新苏醒。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
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诗
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
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诗”和“图”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
如具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示),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
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
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
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
打白骨精”,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
物多有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
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
的直要特点。
(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二
“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
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最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可具阐驿性的符码转
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
文字的意义形象。
任大星的小说《野妹子》的封面画和插图画都是由著名插画家董辰生所绘,生动传神地画出了一个戴
着银项圈却成为小革命者的乡间女孩的纯真与机灵,以至作者任大星在《再版后记》谈到封面插图很是兴
奋:“董辰生同志为它所作的封面,我实在太喜欢了!它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
比我这只拙劣的笔所能做到的,超出很多。”又如柯岗的小说《逐鹿中原》由作家出版社1962年2月出版
第1版,其封面是由邹雅雕刻的木刻,内容颇为震撼,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
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新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该小说,正文中的木刻插图颇具吸引
力,例如第三幅,刘邓大军攻打国民党康泽将军扼守的襄阳城,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
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相互辉映。
(摘编自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把叙事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才是对“在叙事链条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这一问题
合乎学理的解释。
B.从阅读经验看,不同版本的小说插图选择的同样或类似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
条上的“节点”。
C.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的原因,一是插图能承担超语言的部分功能,二是可将叙事插图与
诗意图像区别开来。
D.“十七年”小说的插图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从对文本的截取、转换等方面体现了图像对
叙事的明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图像再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因此其对在场的再创造性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
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B.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一幅"明月松树图”,能让人想到诗句“明月
松间照”,也可能想到“晓起空庭月在松”。
C.《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的插图中所绘的人物多有相重,但表现的是两码事,这说明
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精准的定位。
D.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说明小说插图
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观点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原本模糊描述的人物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
不清,甚至无迹可寻。
B.冯德英的《苦菜花》中有几幅好的插图,使原作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
书中人物的性格。
C.丰子恺绘制的系列鲁迅小说插图画,过滤抻鲁迅作品“载道”的启蒙主义气质,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
世的诗意”的部分。
D.鲁迅先生呼吁各种教材需要插图:“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
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有评价说:“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插图得以凸显。”请结合材料二中介绍的柯岗小说中的插图,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与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答案】
1.A【解析】A.“这一问题合乎学理的解释”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
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可见选项的
说法过于绝对。
2.B【解析】A.“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
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
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不等于“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C.“这说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精准的定位”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
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可见,原文说的是“相对精准”,而
选项说成是“精准”,说法不严密。
D.“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错误,文章列举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
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是为了说明“小说插图”能对小说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
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
的意义形象。所以,原文并不是“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
3.C【解析】A.“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错误,依据“……进而
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
义形象”可知,“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不能支持“小说插图是
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的观点。
B.“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错误,“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是“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
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并非是帮助
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
C.“过滤……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属于“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
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所以能够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的观点。
D.鲁迅的呼吁证明的是“插图”的重要性,但不能证明“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
4.①例证法:从现象世界的确证分析出小说插图的超语言功能:
②对比论证:对比叙事插图和诗意图像的不同。
【解析】材料一第2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以《水浒》《三国
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的插图来证明“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部小说不仅会有
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
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进而指出插
图“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即插图具有超语言功
能。
材料一第3段采用举例论证来说明“诗意图”与“叙事图”的特点,并采用对比论证分析二者的不同,“尽
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
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从而突出了“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
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的观点。
5.①插图直观展现了当时枪林弹雨和攻打襄阳城的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插图使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视觉张力和感染力;
③多幅插图对故事情节的关键和节点起到提示作用,使情节内容呈现更加直观。
【解析】结合“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肖红军和
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互
辉映”分析:
从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看,插图直观展现了当时枪林弹南和攻打襄阳城的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
的感觉;
从对小说人物塑造的作用角度看,将战士的战斗置于逼真的场景之中使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形象更加生动鲜
明,增强了视觉张力和感染力;
从对小说情节呈现的作用角度看,插图对故事情节的关键和节点起到提示作用,而多幅插图的使用,使情
节内容呈现更加完整、直观。
三二周宪《:读图时代二的图文二战争”》与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阅读示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
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故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
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
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
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己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
热裒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
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
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
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
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
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
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
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
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
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
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
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
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
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
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
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
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
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
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
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
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
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
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
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
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
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
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
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
“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
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
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
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
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
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
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
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
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只会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
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
感悟方式。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
深入的感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
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
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3篇)2024大学辅导员个人工作总结
- 教师政治思想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报告
- 2024年淮南联合大学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乌鲁木齐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旅游开发项目合同2篇
- 2024年陕西省妇幼保健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阜阳市中心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长春市妇产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健康食品开发及生产协议
- 数字孪生产业发展及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
- 2024年中学总务处工作总结
- 手术室各级人员培训
- 教育部中国特色学徒制课题: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研究
- 2025年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 (T8联考)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2月第一次联考评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工程施工扬尘防治教育培训
- 红薯采购合同模板
- 2023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