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印度教(一)一:关于婆罗门教印度教被称为新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的宗教,是印度教的古老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婆罗门教有三大纲领,它们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之上。天启是梵文的意译,婆罗门教用语。原意为“听”,引申为“神的启示”。婆罗门教宣称,“吠陀”是圣人受神的启示而诵出的,因此是神圣的知识。在婆罗门教看来,“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都是师徒口授的“天启”著作。(一)经典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是吠陀。中国古代史籍中音译为毗陀、薜陀、围陀,意译为明论、知论。愿意为宗教的知识,后转化为对于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吠陀是用吠陀梵文写作的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汇总,是关于神的颂歌和祈祷的文集;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到前十世纪间形成,它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从狭义上说,吠陀只是指吠陀本集。1、吠陀本集吠陀本集分为《梨俱吠陀》(《赞颂明论》)、《耶柔吠陀》(《祭祀明论》)、《莎摩吠陀》(《歌咏明论》)和《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四部。这四部书有可以分为两组,前三部为一组,后一部为另一组。《梨俱吠陀》是吠陀中最古老的本集,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末形成,但其中部分可能出于公元前二十世纪中叶,全书共十卷,收集了对于自然诸神的赞歌和祭祀祷文共1028首。《莎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的绝大部分的赞歌配上曲调的歌曲集或旋律集,在祭祀时用来歌唱,共1549首。《耶柔吠陀》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在祭祀时如何应用这些诗歌,其中大多数赞歌引出现在《梨俱吠陀》本集中。《莎摩吠陀》和《耶柔吠陀》出现的时间较《梨俱吠陀》为晚,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以后。《阿闼婆吠陀》约形成于公元前十世纪前后,是巫术、咒语的汇集,共二十卷,收集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法;它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主要记录的是巫术、神话,但也包含一些天文学、医学思想的萌芽。吠陀本集的汉译名,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如三国的《摩登伽经》译为赞诵、祭祀、歌咏、禳灾;南朝宋的《杂阿毗昙心论》译为忆力、阿他、耶训、三摩;梁陈的《金七十论》分别译四吠陀为莎摩、夜集、力(第四部名称原缺);隋《百论疏》译为荷力、冶受、三摩、阿闼;唐《大唐西域记》译为寿、祠、平、术;《金光明经疏》译为颜力(寿明)、耶树、莎摩、阿闼(术明)。这些不同的译名,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婆罗门教的理解。2、梵书说明与吠陀本集有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的意义的文集。四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目前尚存14~15部,如《爱达罗氏梵书》是《梨俱吠陀》的梵书,《百道梵书》是《耶柔吠陀》的梵书。由于对梵书的解释或流行地区的不同,还形成了众多的派别。梵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宗教仪式、神话、巫术,但也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和自然科学。形成年代均在雅利安人从次大陆西北五河流域渐次向东南迁移,定居在恒河和朱木河流域以后,年代一般推定在公元前10~前8世纪前后。3、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部分,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名。它不仅包括对祭祀的仪式和方法的说明,同时也涉及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4、奥义书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它往往和森林书相混,不易辨别。它的梵文原意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对坐所穿的秘密教义。奥义书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纪,最晚的是十六世纪的作品。奥义书内容极为庞杂,且相互矛盾,其中古老的部分据考证为13种,重要的有《广森林奥义》和《唱徒奥义》等。奥义书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摆脱宗教神话的内容,以探讨人的本质、世界的根源、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死后的命运等哲学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奥义书的哲学思辨是与吠陀的祭祀仪式主义相对立的。5、传承经典除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所谓天启圣典之外,还有另一种称作经书(契经)的传承(圣人学者所传承)经典。这种经典是婆罗门学者在讲解吠陀时的记述或教科书。经书文体很短,中国唐代高僧义净曾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谓其“略诠意明”。内容大致分为:①法经:对四种姓的义务(法)、行为、和行事等规定的汇集,后世又有解释法经的法论;②天启经:祭官所司重要祭祀的说明;③家庭经:家长所司重要祭祀的说明;④祭坛经(准绳经):对祭坛、祭场、祭火等的设置规定。以上四者总称为祭事经,著作年代大概在奥义书之后,即公元前6~前2世纪之间或更后一些时间。另外还有解释吠陀的吠陀辅助学,即从经书发音、诗韵、语法、字源、和天文学等方面解释吠陀的分类著作。(二)信仰1、多神崇拜雅利安人在印度次大陆西北地区定居以后,他们崇拜的大都是自然神。公元前五世纪吠陀著名的注释家耶斯迦在其所著《尼禄多》中把神分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或司法神婆楼那、天神特尤斯、方位不同的太阳神苏利亚、莎维德丽、密多罗、晓神乌莎斯;空界有雷神因陀罗(帝释天)、暴风神楼陀罗或摩录多、风神伐由、雨神帕阇尼耶、水神阿帕斯等;地界有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地母神波利蒂毗、河神或智神莎罗室伐底。对地界诸神特别歌颂火神,它被看作是“力量的儿子”和“水的孙子”。此外还有马神达弟克罗、牛神毗湿奴(遍入天,后在印度教中转化为主神之一)、管理死鬼之神阎摩,凶神罗刹、恶神阿修罗(意译非天)、语言神伐尸、无限神阿弟蒂。2、主神崇拜在较后时期辑成的《梨俱吠陀》特别是梵书、奥义书中,可以看出多神教已有向一神教发展的明显倾向,出现了很多统一的、抽象的神,例如诸神天、造一切神、祈祷主、原人等。在梵书、奥义书时期,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祇开始成为婆罗门的主神,从而出现“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奴(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梵天是根源神,有人认为他渊源于《梨俱吠陀》的祈祷主。祈祷主是地上的祭坛之神,在火祭中起着祭官的作用。《百道梵书》称梵天为“世界之主”在世界形成之际,他创造诸神,护持天地空三界。森林书也宣称万物从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又归于梵天。至奥义书时期,印度的思想家们对梵天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婆罗门教的另一主神湿婆的雏形是吠陀万神殿中的暴风神楼陀罗。在《梨俱吠陀》中被称为暴风神之父,全身褐色,颈青发结,千眼多手,持弓箭;有善恶二重性格,发怒时用霹雳之矢,损伤人畜草木;但在人畜受病害时,又以草药治之,使之化险为夷,吉祥如意,成为家畜之主(兽主)或恶魔之主。后来楼陀罗又演化为山区猎人和居民的“万众之主”(群主),其吉祥慈爱的特性也为人们崇拜,在吠陀后期文献中常将楼陀罗和湿婆并称。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出现的法经中,称楼陀罗-湿婆为大天神或自在主。公元前350年编纂的《白骡奥义》称为掌管天地生灭的“唯一神”(世尊)。贵霜王朝国王阎高珍曾在金币上铸造湿婆神的形象。(三)教义1、梵我一如神学家们从梵天一词中概括与抽象出一个形而上学“梵”,并将其作为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遮诠,即遮其所非),论证凡在本体的意义上是既不具有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任何形式;既超越于人类感觉经验,又不能用逻辑概念或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把这个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阿特曼”(灵魂,我)结合并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阿特曼终究应该从梵得到证悟,但是由于人的无明(无知),人对于尘世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们能够摈弃社会生活,抑制五情六欲,实行达磨(法)的规定,那么,他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和我同一,从而获得解脱。2、业报轮回这是与“梵我一如”相辅相成的思想。轮回业报的思想在《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梵书中间或谈到死后转生的问题,但并不一致,在奥义书中则有系统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是:每一个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身体躯壳里复活,一个人重新转世的形态,首先取决于他本人现在的行为——业(羯磨),即依照人的行为决定那个人将来要成什么样子,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如果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死后可以投入“天道”(神的地位);次之可以投入“祖道”(人的地位),转生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至于不信奉神明,违逆种姓义务的人,则沉沦于“兽道”,即地狱之中,来世变为旃陀罗和动植物等。奥义书据此把有生命的物类(“有情”)分为胎生、卵生、湿生、种生四种。所谓胎生,如人、兽等;卵生是从卵化生;如鸟、鸡等;湿生是从湿气生,如蚊蚋等;种生是从种子生,如草木等。这就是所谓的“三道四生”的教义。旃陀罗:译曰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杀为业者,男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佛学大辞典》)。奥义书也规定了各种种姓断灭轮回的解脱方法,主要是证悟梵我同一和从事艰苦卓绝的修行,即苦行、布施、不杀生(即非暴力)、实语、禁欲、同情等。(四)祭祀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纲领之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以前,其宗教信仰可能与波斯有很多相同之处,崇拜象征光明的火神,但没有偶像崇拜。在次大陆定居并与土著结合之后,他们发展了祭祀仪式。据《梨俱吠陀》的记述,可以推知当时火祭已很盛行,祭品主要是牛乳、谷物、苏摩酒、肉类等。著名的《原人歌》虽然已提到“诸神以人为牺牲”,但人祭可能还没有成为规定的仪式。《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以及各种梵书中对祭祀的意义、赞歌、咒术、仪轨、祭官等都有了较系统的规定与说明。在经书中又进一步作了发挥,并附以繁琐的注解。祭祀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或称火祭两类。1、家庭祭:在家庭中进行,以人事为主。通常有十二种祭仪:①受胎: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②成男:祈求胎儿为男性;③分发:妇女怀孕3、4个月后,将头发分开,祈求母亲和胎儿安泰;④出生:婴儿出生后,祈求涤除胎前的不净,祝将来幸福;⑤命名;⑥出游:婴儿初次出行;⑦哺养:最初吃食物;⑧结发:表示已入童年;⑨剃发:表示已成年;⑩入法: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成为婆罗门教徒;⑾归家:学成归家,开始过世俗的生活;⑿结婚。此外,还有新月祭、祖先祭等定期举行的祭祀2、天启祭奉祀方位不同的“三火”(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祭火),由祭官主持。祭官分为劝请僧、行祭僧、祈祷僧;祭官属下还有宣词者、赞酒者、引导者、拂秽者等辅助人员。不同的祭祀要有不同的祭官主持或监督。天启祭大致可以分为供养祭和苏摩祭两类:供养祭是以动植物供奉诸神和祖先神的祭祀,分为七种:①置火礼:即在家宅置三火作为公开的礼仪,一般是在新婚、满月日举行;②火祭:此祭的目的和意义较为广泛,在梵书中被认为是祈求牧畜(牛)的繁殖,每天早晚两次,把牛酪及其他供物投入祭火;③新满月祭④初穗祭:向神供奉各种新产谷物或果蔬,祈求丰收,每年三次,秋季献米,春季供麦、稗,夏季供竹笋;⑤四月祭:印度古代根据气候将一年分为三季,每满四个月举行一次,祈求农作物茂盛、丰收;⑥兽祭:祈求丰年,排除各种障害,一般在新满月祭中举行;⑦修陀罗摩尼祭:奉祀因陀罗。献祭者各有其目的,婆罗门想获得名声,刹帝利希望取得胜利,吠舍企求财富。苏摩祭以苏摩酒奉献于神或祖先,名目繁多,凡不属于供养祭的,都称为苏摩祭,印度文献中有时称为“七会”。跟据学者的研究,次祭通常有六种:①火神赞:对火神阿耆尼的赞诵。为了实现献祭者重大的愿望而举行,对祭官、祭场、祭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②力饮祭:以奉献七杯或更多的苏摩酒而得名。国王刹帝利或婆罗门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力而举行;③即位礼:国王即位时举行;④马祭(马祀):婆罗门教最重要的祭祀。在行祭期间,祭官通过一定的仪式选定一批健壮的牡马,使之在外游荡一年,在马游荡时伴有国王或者由国王代表率领的军队,若马闯入其他国家的领土时,就逼使该国降服,否则就用武力征伐;一旦取胜,被打败的国王要作为扈从列入战胜者行列阵,否则要遭耻笑。在胜利者率马回国后,还要有祭官举行盛大仪式,唱吠陀赞歌,将马宰杀,或用其他动物代替作为牺牲,这种祭礼旷日持久,耗资巨大。⑤人祭:施祭的目的是祈求在马祭中所没有获得的东西。很多学者都认为,马祭是代替人祭的一种形式,在吠陀文献中屡次提及以人作为牺牲的事实。近年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种祭祀仪式的存在。如《白耶柔吠陀》中曾列举可作牺牲的184种人,并各有献祭的特定对象,如对阎摩神用石女,对暴风神摩录多用农民,对天神用秃头翁,对地神用跛者,对死神(米利多)用猎人,对眠者用盲人,对舞者用诗人,对歌者用职官,对地域用杀人犯,对黑暗用盗贼等。作牺牲的方式不一,有的可自投于水,有的在礼拜太阳神后永远隐遁山中等。但吠陀文献中也规定可用牲畜、谷物等替代。⑥全祭:婆罗门出家时举行的祭祀,出家者将其全部财产与眷属都奉献于神和人。(五)社会思想和伦理原则婆罗门教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梵书、奥义书的时代,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政治、法律、、等无不包括在婆罗门教的神学体系之中。其社会思想和伦理原则体现在种姓制度、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方面。1、种姓制度种姓是以血缘、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与不准外人参加等为特征的社会等级集团。从属父母,永世不能改变。各个不同种姓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包括传统的职业、一定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等。印度的种姓思想在《原人歌》中已见端倪。吠陀诗人宣称:婆罗门从原人口中生出,刹帝利从臂中生出,吠舍从腿中生出,首陀罗从脚生出。种姓制度的正式确立,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之后,即梵书制作和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时期,当时的种姓分为四等:即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首陀罗(奴隶)。四种姓中婆罗门最高贵,首陀罗最卑下,首陀罗一般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此外,在吠陀末期,还出现了种姓以外的旃陀罗(贱民)。他们被称为“扫除污物的人”贱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根据婆罗门法典规定,前三种姓可以诵读吠陀经并参加宗教祭仪,从父母亲那里获得第一生命,通过“入法礼”再获得第二次生命,因此被称为再生族;首陀罗不准读或听吠陀,亦不能参加宗教仪式,被称为一生族。对各个种姓在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婆罗门,意译为“清净”印度的第一种姓,在《梨俱吠陀》时代是管理祭祀的祭司或者祭官,在社会和宗教生活中没有突出的地位。在梵书时期出现了世袭祭司的婆罗门家族,自诩为吠陀仙人的后裔。种姓制度确立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耶柔吠陀》称之为“人间的神”。他们不但是宗教的指导者,也是当时的知识阶层。古印度一切知识的垄断者,自认为是印度社会的“最胜种姓”,从事修行的婆罗门称为梵志。他们享受种种特权:接受布施、豁免赋税、犯重大罪行是可以免死、本人连同妻子甚至所有的牛都要受到公众的敬礼。《摩奴法典》列举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婆罗门有六法,它们分别为是:学习和教授吠陀、为自己和别人祭祀、接受和施放布施。印度奴隶制国家兴起以后,刹帝利是国家的统治者,他们与婆罗门经常发生矛盾,因之,婆罗门的权威有时亦受到挑战。2、四行期为了把世俗生活纳入宗教行事中去,婆罗门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①梵行期: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敬事师长,过苦行生活,一般为十二年;②家住期: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经营与婆罗门身份不相违背的社会职业,进行家祭并施舍;③林栖期:家事既毕,本人或携妻隐居山林,作种种苦行,亲证梵我,严格奉行祭祀的各种规定;④遁世期:弃家云游四方,靠接受施舍为生,把苦乐弃之度外,以期获得最后解脱。在吠陀后期文献中,有的主张把遁世期安排在林栖期之前,也有人认为在梵行期后即可漫游在外,成为行者、头陀或苦行僧。以后,这种制度也为印度教所袭用。二、印度教的诞生与传播印度教是从印度中世纪流传到现代的传统宗教,它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于公元四世纪前后,由婆罗门教吸收佛耆那教、等教的教义、以及民间信仰演化而成。实际上,所谓印度教,就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教、耆那教、印度民间信仰等的因素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宗教信仰、哲学伦理观念、仪式、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的总称。四世纪时,在印度笈多王朝的大力扶持下,开始形成;到了8~9世纪,经过商羯罗的改革,逐渐定型。印度教也被称为“新婆罗门教”。虽然印度教在某些方面与婆罗门教有所差异,但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在其基本特征与文化传统上,仍然因袭了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教徒绝大部分居住在南亚次大陆,在尼泊尔为国教。(一)印度教的诞生1、印度教诞生背景2、印度教的诞生公元四世纪,在笈多王朝的建立之后,婆罗门教的文化获得了复兴。在笈多诸王的统治之下,编纂了《摩奴法典》、《耶阇纳瓦尔基耶法典》和《那罗陀达法典》等婆罗门教和后来印度教的基本法典,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波罗多》的最后形式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以承认吠陀位权威的正统派哲学(数论、胜论、吠檀多、瑜伽、正理论、弥曼磋)由于制作了大量的经纶,使婆罗门教的哲学开始系统化。这个时期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也极其繁荣。与此同时,神学家们还编写了印度教的不少早期经典和神话集《普罗那》(《往世书》或《古史谭》)。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希腊宗教、罗马宗教的思想内容。在史诗和《普罗那》的影响下,婆罗门教中的有神论信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毗湿奴、湿婆两位神祇被当做主神而普遍地加以崇拜,在婆罗门教的万神殿中还吸收了印度各地的民间神祇,这些神祇被看作是最高神灵活最高存在在各种不同场合的显现。另外,还认为最高存在在创造宇宙的过程中有着创造、破坏和护持三种不同的职能,因而又提出了对梵天、毗湿奴、湿婆“三位一体”的崇拜。由于崇拜的主神不同,又出现了各种教派。这些有神论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树立了偶像、建立了寺庙和设置了圣地等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过渡,就是说,印度教正是在这样的过渡过程中正式诞生了。(二)中世纪时期印度教的发展1、印度教的早期传播在笈多王朝之后,印度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朝,这些小王朝的统治者大多信奉印度教,因而,印度教在南北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7世纪初,我国著名僧人玄奘曾去印度各地访问,他对印度教作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玄奘记载贝勒纳斯有“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并多宗事大自在天(湿婆),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物,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玄奘还说,在恒河和朱木那河交界的阿拉哈巴德有“天祠数百,异道实多”,“城中有天祠,莹饰轮换,灵异多端”。从玄奘的记录中,可见当时印度教的隆盛情况。2、密教派别的出现在印度教的发展过程中,密教派别的出现对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公元6、7世纪以后,印度教中出现了密教这样的派别,并且和佛教的密宗想接近。密教是采用秘密仪式教派的总称,它拥有一套特有的哲学、神学和祭祠仪式。景点称为坦多罗。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信仰为其特征,主要崇拜对象为女神。印度教的咒术在约公元前10世纪前后形成的《阿闼婆吠陀》就已经有了记载,以后的若干个世纪中又有了新的发展。笈多王朝时期,在民间信仰中流行着对于湿婆的妻子难近母的崇拜,以后又逐渐形成了性力派。印度教密教的出现,一般认为较佛教的密宗为晚,由于密教和密宗的融合,促使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在印度佛教末期,大乘佛教的密宗中出现了左道密教或易行乘,它对于孟加拉印度教的中的毗湿奴信徒有相当的影响,因而在印度教中也出现了实行同样原则的易行派。3、印度教发展中的挫折事实上,印度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笈多王朝之后,西南印度分裂为许多小国,这些国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在经济上由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和阿拉伯人的入侵,西部海岸的重要商港、城市相继遭到破坏,致使国际贸易和商业急剧衰落,进一步加深农村经济的闭锁和孤立,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印度教在很多地区趋于沉寂。这种情况直至公元8世纪,商羯罗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才得以改观。4、商羯罗和印度教的改革①商羯罗(约788~820),它是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婆罗门教的改革家,生于南印度的摩拉巴尔,曾经遍游印度各地,进行传教活动。他在传教的过程中,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部分教义,改称婆罗门教为印度教。在他的宗教改革中,融合了佛教大乘等教义,以注释吠陀文献的形式,阐述并建立了绝对一元论或纯粹“不二论”的完整体系,认为现实世界只是“摩耶”(虚幻)的,而不是真实的,只有个人的精神“我”和宇宙的精神“梵”才是同一(不二)的真实存在。商羯罗著有《梵经注》、《薄伽梵歌注》、《我之觉知》、《五分法》、《问答鬘》等。②商羯罗的改革商羯罗对印度教进行大的改革,是印度教出现了新的面貌,又重新焕发了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印度教的发展。商羯罗的改革简单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其一是理论方面,他系统地阐述了奥义书一元论的原理,对当时印度的其他宗教和思想文化流派进行了眼的批判,为印度教的一些重要派别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于湿婆派与性力派的创建与推动它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际上湿婆派正是在商羯罗的影响下才形成的。其二是实践方面,商羯罗也进行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他在南亚次大陆的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座寺院,作为教徒朝拜的中心,并仿照佛教的僧伽组织创建了“十名僧团”,这是印度教教徒有组织的开始。总之,商羯罗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印度教的深入发展。人们往往把商羯罗改革以前的婆罗门教称为古婆罗门教,而把商羯罗改革以后的婆罗门教称为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也正是因为商羯罗的改革,印度教逐渐形成现代的雏形。③其他人的改革约略与商羯罗同时的鸠摩哩罗·吧陀(童中师),也在8世纪,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它的主要贡献在于重新解释了《弥曼磋经》,由此确立了吠陀在印度教中的绝对地位,并且恢复了吠陀的某些固有的祭祀仪礼。(三)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及其与印度教的碰撞在中世纪印度教发展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及其随之而来它与印度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融合,从而不仅对于印度教,而且对于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对于古代的印度,而且对于今天的印度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影响。1、伊斯兰教的传入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河下游信德地区,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到了1526年,蒙古帖木耳六世孙巴卑尔建立莫卧儿王朝。在莫卧儿王朝的伊斯兰教徒的统治之下,印度教曾一度受挫,不少寺院被毁,大量信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当然也有大批贱民为了挣脱印度教种姓制度的桎梏,主动归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诸王中有的对印度教严厉镇压,有的则采用宽容的态度。莫卧儿王朝是英国人统一印度以前的大帝国,其势力一直深入到了次大陆很多偏远的地区。但也不是说这个时候整个印度就完全是伊斯兰教一统天下了,在印度并没有形成伊斯兰教一统天下,完全成为伊斯兰教的天下这样的局面,如在南印度瓦吉耶拿伽罗王朝,仍然维持着印度教的繁荣局面。2、印度教的两种情形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之下,印度教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两种比较重要的倾向:其一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融合,其二是在印度教中出现了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虔诚派运动。3、虔诚派运动虔诚派运动最早出现于南印度的泰米尔地区。9世纪前泰米尔有两个由民间诗人或僧侣组成的说唱团体,即信奉湿婆的那衍纳罗和信奉毗湿奴的阿尔瓦尔。这两个团体大力鼓吹对于神的信爱,在现世或来生中可以获得解脱,他们崇拜印度教的主神及其化身,反对繁琐的祭祀仪式和种姓制度。这种虔信的宣传,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由南方逐渐传入北方,汇合各种教派,成为人数众多的虔诚派运动。虔诚派运动是十二世纪印度教改革运动中的一种,这个运动受到伊斯兰教的深刻的影响,代表了当时印度下层人的利益,反对偶像崇拜、种姓分离、歧视妇女和繁琐礼仪。强调必须经过祭司的媒介,可以直接得到神的恩宠。主张各种种姓在神面前一律平等,只要对神虔诚就都可获得解脱,故被视为印度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轻型超市货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空压膜片主轴夹盘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电动摇摆斜下送风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液压式踏步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视频素材购买合同2024年3篇
- 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合同2024年度3篇
- 2024年度企业向个人借款合同样本3篇
- 2024全新版劳务分包责任明确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个体雇工绩效考核与奖励合同2篇
- 基于2024年度计划的研发项目委托协议3篇
- 国家公务员制度课件
-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现场检查手册
- PSC检查英语口语
- xx旅行社与xx汽车公司合作协议
- 违规代客理财及同机操作的案例介绍
- 生化知识点整理(特别全)
- 装配钳工培训教学大纲
-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存在问题及措施
- 工作票(第一种、第二种)样本
- 《读中国》朗诵稿
- 人教版 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设计 教案)第五课 少年的担当第2课时 少年当自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