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8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化与文学艺术知能提升课Ⅰ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双百”方针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7页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科技振兴:①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确立自食其力的发展方针,起先了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②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③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④海外学问分子归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多海外学问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2)科技成就:国防科技领域1958年,中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记着中国起先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医学领域和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其次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意义: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表现:核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空间技术领域通信卫星和通信广播卫星升空,每天为千家万户传送着电视节目运载火箭的探讨方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信息技术领域“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研制,标记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生物工程领域完成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也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2)意义:对增加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双百”方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事业的旺盛(1)“双百”方针: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绽开,须要调动一切主动因素建设社会主义。②内容:艺术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2)中国文化事业的旺盛:①长篇小说创作旺盛:如《红岩》《红日》《红旗谱》等。②电影艺术勃勃朝气:如《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③戏剧创作百花争艳,如《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等。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十年动乱:①导火线: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2)文化凋零: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3.全面相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探讨工作的重要方针。(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旧存在各种冲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须要快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4)从受挫缘由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阅历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当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盛发达。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8页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及影响因素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建了安定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2.科技发展的有利因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供应了牢靠的保障。(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4)广阔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事业的发展供应了人才储备。3.科技发展的不利因素(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学问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中国革命成功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学问的倾向。(4)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假如20世纪60年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放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实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标记。——邓小平[思索]依据史料,归纳邓小平论述“原子弹、氢弹、卫星”研制的重大意义。[教你读史]史料反映出“两弹一星”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自主分析][提示]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建了安定的环境;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史料二]这次卫星放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途的宏大成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宏大成功,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思索]依据史料,分析卫星放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学问,回答这次卫星放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放射的政治意义。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放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画线处信息说明打破了美国和苏联对空间技术的垄断。[自主分析][提示]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中国起先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复原。主题(二)探究“双百”方针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阅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旺盛社会主义文化指明白正确的方向。(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旺盛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旺盛和发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双百”方针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异同项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华人民共和国“双百”方针不同点背景社会急剧改变,适应封建社会的产物社会主义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产物目的为发展新兴的封建经济而出现的争鸣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结果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旺盛,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相同点都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将来”实践“双百”方针的阅历教训(1)“双百”方针符合文艺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2)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扬政治民主和艺术民主,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才能促进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旺盛。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动身的原则处理问题。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中心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①把一切主动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旺盛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索]依据史料,指出党中心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陆定一指出中心的政策是要求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①处画线信息说明白“双百”方针的目的。[自主分析][提示]调动一切主动因素,发呈现代科学和旺盛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史料二]文艺这种困难的精神劳动特别须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建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究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②不要横加干涉。——邓小平[思索]史料中邓小平的观点对文艺工作有何指导意义?[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邓小平强调文艺家要发挥个人的创建精神。②处画线信息体现了宽松的文化环境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自主分析][提示]主要说明创作自由是文艺工作的基本规律,“双百”方针是实现创作自由的根本保证。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9页1.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特别奇妙(联合国大会辩论起先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假如‘四大国’接着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抓紧让他们进安理睬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解析:C与材料中“假如‘四大国’接着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抓紧让他们进安理睬吧”相符,故选C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与材料中“1967年”不符,更何况氢弹不行能是主要条件,解除A项;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记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材料中“1967年”不符,解除B项;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解除D项。答案:C2.下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探讨》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科技管理探讨》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表(前五名)1981~1991年1992~2010年2011~2015年1981~2015年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科研单位108技术创新405技术创新166技术创新579科技体制改革100对策250对策141对策391科研成果82高校225影响因素130高校303基础探讨79自主创新198创新95创新279科研管理78创新184产业集群95自主创新265A.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B.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C.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D.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解析:材料反映了《科技管理探讨》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1981~1991年,关键词“科研单位”和“科技体制改革”居于较高的地位,而到了1992~2010年和2011~2015年居于较高地位的是“科技创新”和“对策”,1981~2015年“技术创新”和“对策”居于较高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1992年之后更多的关注“技术创新”和“对策”,而1992年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发展,故选C项。答案:C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旺盛B.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爱护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文人画受到排斥到“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说明艺术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休戚相关,故B项正确。答案:B4.新时期文艺经验了从80年头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觉和重构;从90年头中期的“人文精神大探讨”,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夫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A.注意人文关怀 B.强调历史理性C.重在现实批判 D.借鉴先进理念解析:材料从“人文精神大探讨”到“对底层生活农夫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都体现出新时期文艺注意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历史的理性看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借鉴先进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A知能提升课Ⅱ现代中国教化的发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9页1.过渡时期——新型教化制度建立(1)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化。(2)措施:①彻底改造旧教化,建立新的教化管理制度。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办学。(3)成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化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究与发展(1)性质: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2)提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的问题》中提出教化方针。(3)方针:使受教化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措施:①“两种教化制度”即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②“两种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③多种形式办学。(5)成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3.“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1)措施:“上山下乡”运动,“废止高考制度”等。(2)影响:①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②文盲、半文盲人数剧增。③严峻影响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蓬勃发展(1)措施:①拨乱反正:1977年复原高考;建立中小学老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②制定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化要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加快教化立法:1980年以来,颁行了《义务教化法》《老师法》等一系列的教化法律法规。(2)成效: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化,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职教、普教并举;初步形成了高等教化体系。5.新时期邓小平的教化思想(1)教化基础观。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育,基础在教化。(2)教化超前观。强调了教化改革不仅要着眼于中国,更要放眼于世界;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于将来。(3)教化优先发展观。认为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要优先发展教化。(4)教化条件观。提出必需努力增加教化投入,提高老师地位,认为这是教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0页主题(一)探究现代教化的发展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现代中国的教化事业能取得辉煌成就的缘由(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建立人民教化事业,使得人民在教化领域内复原和驾驭了主权。(2)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推行全日制教化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化制度,教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推动着教化观念的更新和教化改革的蓬勃发展,特殊是“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化事业的发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的教化方针和成就阶段方针政策成就成立初期以老解放区新教化阅历为基础,汲取旧教化的有用阅历,借鉴苏联阅历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化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化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高校招生采纳举荐方式教化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头提出“三个面对”;20世纪90年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安排;实施义务教化各类教化飞速发展,培育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先用极大力气仿照苏联教化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好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殊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国共产党改组了基督教会高校和国立高校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探讨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化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高校。”——费正清《宏大的中国革命》[思索]史料中的教化现象出现的缘由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仿照苏联的教化制度发展教化。史料第一句话点明白核心思想。由“仿照苏联教化制度”得出照搬苏联模式的结论;由“在大约200个高等教化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高校”可知偏重工科,减弱人文社会学科。[自主分析][提示]缘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阅历。现实意义:为即将绽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史料二]废除举荐制度,复原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规定考生必需中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复原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假公济私、“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看法》[思索]史料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教化中的哪一件重大史实?有何历史意义?[教你读史]史料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需中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说明白国家对学问和人才的重视;“废除举荐制度,复原文化考试”“严格考试制度”等体现了对录用中不公正现象的抵制。[自主分析][提示]史实:复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中止的高考制度。历史意义:体现了社会的公允、公正。主题(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缘由(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养和人才的培育,教化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化,教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2.教化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1)通过教化培育大量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学问含量。(2)通过教化能够提高劳动力的素养,开发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源。(3)通过教化有利于培育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4)教化能够促进科学技术形成社会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5)通过加大对教化的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1949~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化。[思索]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出现该现象的缘由。[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我国教化发展的成就。从1949年、1978年、2008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看改变趋势。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义务教化水平不高,高等教化落后,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化发展快速。[自主分析][提示]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化快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化,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化发展更为快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了各类人才。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化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化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化的投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化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须要。[史料二]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养,取决于学问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化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化,将成为开创21世纪的主力军。——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思索]史料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化的力气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化发展和改革的详细措施。[教你读史]把握史料的主旨是解读史料的关键。本段史料强调了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化,因此要振兴教化,提高劳动者的素养。[自主分析][提示]论述: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理由: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养和学问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措施:复原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1页1.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拓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看法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化水平快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剧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旺盛解析:本题的隐性突破点在于报纸社论大大推动了民歌艺术的旺盛与发展,比较备选项,“教化水平”“经济发展”均与材料无必定联系,可解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C项更与材料立意一样,故选C项。答案:C2.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化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化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气发展和改进高等教化。中小学教化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扫盲教化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须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化政策完全效仿苏联解析:依据材料“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化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气发展和改进高等教化’”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须要,故选B项;2001年扫盲教化已经基本完成,解除A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出台,解除C项;依据材料“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化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气发展和改进高等教化’”可知这一时期注意高等教化,但未涉及仿效苏联,解除D项。答案:B3.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化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24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44%。促进这一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国民教化体系逐步形成B.“科教兴国”战略实行C.九年义务教化基本普及D.教化改革举措深化落实解析: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因为教化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故选D项;国民教化体系逐步形成是在1965年,解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和教化进步,是从1995年起先实施的,解除B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的提高不是因为普及九年义务教化,解除C项。答案:D4.1977年高考,570多万考生报考,录用率为5%,以后录用总体增加,到2024年高考,940万考生报考,录用率超过82%。这反映出()A.教化领域拨乱反正不断取得新进展B.“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取得新成就C.高校专业人才培育提升了国民素养D.高考制度改革适应了国家战略须要解析:教化领域的拨乱反正是指改革开放初期对“文革”时期错误政策的订正,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高校专业人才提升国民素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高校录用率渐渐增加,可知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反映出高考制度不断适应国家战略须要,故D项正确。答案:D高考探讨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料考纲卷别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人民教化事业的发展教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考情分析全国卷Ⅱ2013·新中国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活动2024·改革开放后教化事业的发展;2015·新中国初期学习俄文——本讲内容是高考的冷点,近两年,全国Ⅰ、Ⅱ、Ⅲ卷都没有涉及。以往题目涉及的也仅仅是“双百”方针和教化发展改变,主要考查其与特定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归纳科技、“双百”方针、教化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因此在备考时,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教化、“双百”方针等学问点上,侧重提出的背景和影响。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进行淡化处理,重点理解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缘由即可全国卷Ⅲ2024·新中国初期的教化方针————全国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2页(2024·高考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用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化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化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化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复原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化的普及[学问定位]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化的发展。[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两个方面,详细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1977年”到“1988年”再到“2001年”推知这段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历史说明新生27.3万人到206万人再到719万人说明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须要,故C项正确;A项错在“解决”;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化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解除B项;高等教化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答案]C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2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2024·高考江苏卷)《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阅历》文章中提到:“中国的阅历第一条就是自食其力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激昂起整个国家奋勉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放射成功B.驾驭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解析:A、C、D三项出现的时间,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时间不符,故A、C、D三项错误;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故B项正确。答案:B2.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教化事业的确立(2013·高考全国卷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心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扬主题的大型科学学问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学问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究引导宣扬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学问展览会”,再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推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3.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的教化方针(2024·高考全国卷Ⅲ)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台大学《学术英语写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音响设备租赁承包合同三篇
- 烟台大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徐州工程学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司项目管理制度(上墙版)
- 纺织行业会计个人工作计划
- 邢台学院《陶瓷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咨询心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安全人的日历横版
- 2024年度酒吧驻唱艺人劳动合同3篇
- 2024年21起典型火灾案例及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消防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选择题】专项练习100题附答案
-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短视频拍摄与制作》课件-3短视频拍摄的三大技巧
-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
- 国开《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形考任务4-配置故障转移群集服务实训
- (完整)小学语文考试专用作文方格纸
- 2023版监理规范(含表格)
- 国开电大本科《人文英语4》机考总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