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课标要求】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主干知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匈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同盟国)
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
性大战;
(4)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
发。
2、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
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具体知识梳理】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1.背景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的深入,资本主义进入阶段。
(2)列强为寻求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
(3)19世纪下半期,——发展不平衡,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形式:掠夺、瓜分o
3.影响
(1)到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
(2)列强之间对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其中与殖民帝国英国的矛
盾最为尖锐。
*结论: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激化了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
1.三国同盟
(1)成员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2)形成原因
①德、积怨甚深,成为宿敌。
②奥匈帝国与争夺巴尔干地区的矛盾。
③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的矛盾。
(3)形成过程
①1879年,德国利用同俄国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
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迈出的第一步。
②1882年,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标志着
以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2.三国协约
(1)成员国:、法国、俄国。
(2)原因
①三国同盟引起了和的不安,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为两
国结盟奠定了基础。
②英国放弃“"政策,寻求与法国和解。
③法国推动英俄调整双方利益共同对德。
(3)形成过程
①1892年,法、俄签订了《》,协约国集团初步形成。
②年,英、法签订了《》,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
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③年,英、俄签订了《》,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
盟的最终成立。
3.历史影响
欧洲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使整个欧洲
笼罩在的阴云之下。
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2
1.背景
(1)19世纪下半期,的突破,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们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2)科技发展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领域。
(3)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o
2.表现
(1)得到改进,提高了性能,杀伤力增强。
(2)潜艇、、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战争突破了以为主的限制。
(3)新的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进一步扩大了战
争的范围。
(4)新的的出现,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使战争突破
___________的限制。
3.影响
被用于军事,使未来的战争更加残酷,充满了更大的危险性。
四、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1.原因
(1)近代以来,进行被认为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2)20世纪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
2.表现
(1)军国主义:德国尤为严重,崇尚用力量“夺取阳光下的地盘”,整
个国家围绕战争运转。
(2)极端民族主义
①德国主张“”。
②_____主张“泛斯拉夫主义”。
③英、法等国主张的极端民族主义。
3.影响
(1)宣传“",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动员民众支持
战争。
(2)使之间的争夺斗争愈发激烈,战争日益迫近。
3
【概念阐释】
1、极端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它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
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他民族的人民,剥夺其他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肆意掠夺资源。
2、“极端民族主义”与“民族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以“爱国主义”为幌子,以“民族优越论”为思想基础,以满足
本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外发动侵略扩张战争的需要为目的。所以“极端民族主义”与“民族主义”不同,后
者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核心。
【知识拓展】
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
1.含义
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是指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即在争
霸斗争中奉行既不参加军事集团,也不用固定的军事义务来束缚自己的政策。
2.实质
维护欧洲列强之间相互牵制的局面,使其势均力敌,便于英国随时按照本
身需要来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放手向海外扩张。
3.成因
(1)历史因素: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经济实力
雄厚,军事尤其是海军实力强大,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上霸权,成为海上霸
主。因此,英国自信没有同盟国也足以保卫自身安全。
(2)地理因素:英国处于得天独厚的岛国位置,免受战争威胁,可以在当时
的国际形势下独立地保证自己的安全。
(3)现实因素:英国当时与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因此不愿参加任何一
方,故狡猾地采取“孤立”政策,以制造欧洲大陆的均势。
4.调整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含量大,生产力能量巨大,使德国在欧洲的
综合国力飞速上升。至20世纪初,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在欧洲呈“一枝
独秀”状态。
(2)表现:20世纪初,为了自身利益,分别与法、俄结盟,形成“三国协约”,
暂时放弃“孤立”。
4
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
【课标要求】
简述一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知识结构】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r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
过程J第二阶段(1915T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第三阶段(1917T918年):美、中、巴参战;苏俄退出战争
结果:德奥集团失败
【知识梳理】
一、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
(1)20世纪初,成为欧洲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2)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赢得独立。
(3)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
(4)奥匈帝国把视为向巴尔干扩张的障碍。
2、经过
,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这就是萨拉热
富事件。
3.影响
⑴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⑵俄、法、德、英等欧洲大国相继宣布参战,一战全面爆发。
[深化认知]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个突发性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为奥匈帝国发动一战提供了“借口”;
但是,一战的爆发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
性。
巴尔干半岛为什么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成分,成为欧洲列强尤其是俄、奥争夺的焦点。
二、从马恩河到凡尔登: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1.三条战线
英、法和德国交战的西线;俄国与德、奥交战的东线;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交战的南线。
2.第一阶段(1914年)
(1)西线: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
壕战。
(2)东线:德、俄互有胜负,处于僵持状态。
3.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1915年: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2)1916年:战争重心由东线转移到西线;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协约国;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消
耗战。
①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②索姆河战役:英军首先使用了坦克。
5
三、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一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美国的参战
(1)战争初期:
①政策:中立。
②原因:
A.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推动。
B.对外扩张的重心在拉美和亚太地区。
C.得以远离战火,免受战争的破坏。
D.可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国双方进行军火贸易,大发战争横财。
(2)战争后期:
①政策: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美国对德宣战。
②原因:
A.经济利益:在大战尾声参战,有利于捞取战利品,进一步大发战争财。而且美国与协约国方面有大
量经济往来,协约国的胜败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
B.国际形势:俄国十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交战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
C.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D.与英、法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
E.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契机;
③影响: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其影响下中国等国对德宣战,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2.苏俄的退出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坚决退出一战。
(1)标志:O
(2)原因:俄国的经济贫困落后;战争激化了矛盾,爆发了革命;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深化认知]
美国参战,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外,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即当时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美国认为此
时参战有利于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世界霸权。
四、德奥集团的战败一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过程
(1)1918年9月,同盟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相继宣布投降。
(2)1918年11月,德国水兵发动起义,德皇被迫退位,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
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2.原因
(1)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不如协约国集团。
(2)两线作战使德奥集团力量受到牵制。
(3)美国、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国家的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
3.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知识链接】
1、课本P12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6
第3课大战的后果
【课标要求】
简述一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战争清单
1.直接损失
(1)范围广泛:共有33个国家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
(2)人员伤亡:造成约1000万人阵亡,约2000万人伤残。
(3)经济损失: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
2.间接损失
(1)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荒,夺走2000多万人的生命。
(2)战争使村庄和城镇变成废墟,导致千百万人无家可归。
(3)法国作为战争的主战场,损失尤为严重。
二、西欧的相对衰落
1.西欧的相对衰落
(1)经济衰退
①生产水平低于战前,一时难以恢复。
②工业倒退:欧洲工业倒退了8年,______工业产量只有战前一半。
(2)精神领域:人们失去了战前的,对西欧的民主、自由、平等
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和危机感。
(3)国际地位下降:西欧元气大伤,相对衰落。尤其是开始丧失了世
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
2.美、日迅速崛起
国家原因表现
美国本土未遭受战火;参战以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和资本
美国向_________提供商品和贷款,刺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
激了经济的发展转向______
在战争中接受了——的大量订
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得到长足发展
单;向——扩展势力
三、革命与独立浪潮
7
L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背景
①战争期间,各国人民纷纷反对的政策和统治。
②俄国指明了方向。
(2)事件:德国的H-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
(3)意义:是的伟大尝试,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2.民族独立运动
(1)欧洲:帝国、帝国瓦解,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
批民族独立国家。
(2)亚非拉地区
①表现: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走向高涨。
②背景:战争激化了矛盾;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
队伍得以壮大。
③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摧
毁的基础。
【重点知识】
大战的后果
1、一战的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2、一战的影响
(1)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3)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科技: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
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经济;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思想: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
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8
第二单元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的短暂和平
第5课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课标要求]1.了解凡尔赛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知识梳理]
-.巴黎和会(三巨头操纵的会议)
1.背景(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
化。
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3.地点:凡尔赛宫
4.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5.操纵国: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6.各国目的: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
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
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
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
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二、《凡尔赛和约》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
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io万陆军
9
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10.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三.凡尔赛体系
1.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
2.凡尔赛体系的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3.凡尔赛体系的矛盾:
(1)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5.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6.[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体系”?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凡尔赛体系下矛盾重重,难以协调,表现如下:
10
战胜国一战
造国与德国
败国
较矛盾
凡战胜国一战
法+美日
胜国
法英矛盾
系
帝国主义一
殖民地、半
殖民地
主义一
资本主义
7.[深度点拨]
正是由于凡尔赛体系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它不可能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各
种冲击和挑战。
8.[概念辨析]
凡尔赛体系与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确立的中东、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和约》在整个体系中居于主要地位,但
并不是体系的全部,该体系还包括协约国对奥、保、匈、土等国的条约。
9..总体认识
⑴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幽胜国之间的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
(2)列强对霸权的争夺,也不断削弱凡尔赛体系。
⑶随着各种矛盾的发展,该体系从一开始就受到冲击与挑战。
第6课国际联盟
[课标要求]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过程。
[知识梳理]
1.背景: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一些行业性国际组织建立
②一战的惨痛教训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③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2.1919通过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
3.总部:瑞士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
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11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为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深度点拨]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
的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
弱了国联的权威性。
[重点精讲]
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1)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具有一定的地位。它在协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
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显示了其存在的价值;对后来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起到了一定作
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2)国联在成立之初,机构虽然完善,但不切合实际,英法的自私与短视,使得改善国际关系的努力无法
实施,不能有效抑制战争的再次爆发。
第7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课标要求】
掌握华盛顿会议,了解帝国主义构建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知识梳理】
一、角逐亚太一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
1、亚太格局的变化:一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角逐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三家争霸的局面。其
中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列强争夺的主要对象。
2、复杂的矛盾:一战期间,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威胁到美英的利益。
①美日矛盾:日本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扩张,与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尖锐对立。
②英日矛盾:日本的崛起使英国在远东地区受到排挤,英国转而与美国联手抑制日本。
③英美关系:美英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抵制日本扩张的伙伴。战后英国经济的衰落和对美国的财政依
赖使两国在亚太地区的政策迅速接近。
3、争夺的升级:美、日、英三国为了争夺亚太地区展开激烈的加剧了该地区的国
际关系的紧张,也使本国经济难以承受。
4、反战呼声:战后世界千疮百孔、人民反战情绪高涨的形势下,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5、总结华盛顿会议的背景
12
①亚太格局的变化:日本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扩张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冲突,在美日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日本扩张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美英迅速接近。
②美日英三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加剧各国经济困难,也加剧该地区国际关系的紧张。
③战后世界人民反战情绪高涨的形势下,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问题:一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角逐的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列强争夺的主要对
象是谁?
二、签约华府一一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目的:缓和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矛盾,重新划分在亚太的势力范围,建立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2)时间:年11月12日;地点:华盛顿;发起国:o
(3)与会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等九国。
(4)议程:①问题;②及远东问题。
2、华盛顿体系的构成
(1)《四国条约》(美英法日)
①内容:相互尊重在太平洋区域既得利益,遇有侵略协商解决。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
②影响:a对美国,以体面的形式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是美国外交
的胜利。b对日本,一方面扩张野心受到了遏制,另一方面它在亚太的权益又得到了大国的承
认。
(2)《五国海军条约》
①内容: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固定为
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的要塞维持现状。
②影响:a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它标志着海上优势的丧失。
b使日本主力舰吨位劣于英、美,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又一胜利。
(3)《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的核心是中国问题
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列强在中国全境的商务实业之原
则。
②作用:《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美国长期追求的
“"政策得到确认,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实质: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①1879德国强占胶州湾。
②一战爆发后,日本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③1915年《二H^一条》使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④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
⑤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归还中国山东的主权。
解决原因: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三、暂时稳定的亚太局势……华盛顿体系
(1)形成:在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的基础上,列
强建立起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3)作用:调整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也得到一定的控制,有
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宰割中国、抑制日英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在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建立
起列强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新秩序一一华盛顿体系:
(4)不稳定性(局限):
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日本并没有放弃独霸中国、称霸亚太的野心,力图冲破
华盛顿体系,埋下了侵华战争和日美战争的祸根。
(5)瓦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41年
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四、评价“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
13
(1)概念: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重新分割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形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太及其他地区的统治新秩序,这就是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这是第一个
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作用:①“凡一一华体系”的最终建立,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
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②使欧洲和亚太地区暂时处于和平稳定状态,军备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局限:(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是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具
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体系下矛盾重重,特别是德国和日本不断寻求突破该体系。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不平衡的发展,它必将走向瓦解。
(4)实质:“凡一华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知识拓展】
1、英日同盟问题:
英日同盟缔结于1902年,最初以反俄为目标,后来转变为反德和部分反美,引起美国统治集团不安。主
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
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
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
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
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2、《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签定后,美国获得了哪些利益?
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遏制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并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
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第8课《非战公约》
【课标要求】
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困扰欧洲的两大问题(赔款与安全保障问题),掌握鲁尔危机发生的背景和
造成的结果,了解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清单一对德政策的重大转变
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
1.鲁尔危机
(1)原因:一战后,法德矛盾尖锐。赔款是双方较量的焦点之一,法国欲借赔款问题削弱遏制德国。
(2)经过:1923年1月,法国、比利时联合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地区,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
(3)影响:造成德国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英、美取得赔款问题的主导权。
2.道威斯计划
(1)背景:鲁尔危机后,赔款问题的主导权落入英、美手中。
(2)提出: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等提出了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
(3)基本内容: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协助德国复兴经济以及德国赔款等内容。
(4)实质:是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和约》的一次重大调整,由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政
策。
⑸影响
①德国: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不久重新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为重新走进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
《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
14
②法国:削弱德国的计划受挫。
③美国:在经济上迅速渗透进欧洲。
二、清单二法德关系的改善
《洛迦诺公约》
1.背景
⑴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迫使法、德两国重新考虑两国关系,探索和解的道路。
⑵1925年,德国建议在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公约,法国表示同意。
⑶英国也主张法德和解。
2.洛迦诺会议
1925年10月,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签署了《洛迦诺公约》。
3.内容
⑴维持德法、德比间的边界现状,一切争端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法解决。
(2)德国与周边国家、周边国家之间签订仲裁条约和相互保证条约。
⑶准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4.实质
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5.影响
⑴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紧张关系。
(2)使法国丧失了在德国违约时单独制裁的权力,是法国外交的又一次失败。
⑶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深化认知]
《洛迦诺公约》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
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
三、清单三废弃战争的第一个国际条约
1.背景
(1)《洛迦诺公约》签订后,法国寄希望于美国来保障自身的安全。
(2)美国倡议由双边变为多边非战公约。
2.签署
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非战公约》。截至1933年,共有63个
国家加入。
3.内容
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
切争端或冲突。
4.评价
⑴积极意义: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二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2)局限性:
①缺乏可实际操作性。
②未能对制止二战的发生起到实际作用。
[深化认知]
促成《洛迦诺公约》签订的因素
1.法国方面: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与比利时、波兰等中小国家的力量十分有限,而随着道威斯计划
15
的实施和协约国军队对莱茵河西岸地区占领15年期限的临近,法国更迫切地需要法德边界的安全证。
2.德国方面:德国虽然想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尽早恢复国际大国地位,但在军事实力尚未达到时,适
当满足法国关于安全保障的要求,对德国的安全还是有利的。
3.英国更愿在道威斯计划实施后,法德势均力敌,都不能称霸欧洲,而由它来充当两国安全的保障者,这
样既可防止苏德接近,又可缓解紧张的德法关系。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及私利的驱使下,《洛迦诺公约》
终于在英国干预和美国支持下召开的洛迦诺会议上出台。
评价《非战公约》的历史作用
1.积极性
⑴西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一向主张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主权国家有诉
诸战争的绝对权力。《非战公约》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普遍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
国家政策的工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战犯危害和平罪的重要法律依据。
(2)《非战公约》是宣示性国际文件,无有效期限的规定,已成为一项惯例。它所反映的关于限制战争的基
本原则,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文件所继承,从而推动了宣布侵略战争违法的历史进程。
2.局限性
(1)《非战公约》笼统使用“战争”一词,而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
(2)《非战公约》使用“废弃战争”一词,而不是“禁止武力”,这就使侵略者可能以不宣而战为手段或借
口为其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而开脱罪责。
⑶《非战公约》的约束力因美、英、法等国的保留条件而受到削弱。
⑷《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制裁侵略的具体措施,因而公约很难真正地解决国际纠纷,更不能起到阻止帝国
主义战争的作用。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9课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使学生认识到法西斯独裁统治和疯狂扩张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
【知识梳理】
一、法西斯的兴起
1、背景
(1)德国、日本、意大利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
(2)三国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力图摆脱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的束缚。
2、表现
(1)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党。
(2)德国:建立了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
(3)日本:兴起了以为主的法西斯运动。
3、纲领
(1)对内:对内摒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实行极权统治。
(2)对外:鼓吹和进行侵略扩张,企图称霸世界。
4、发展
16
(1)20世纪20年代,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运动没有大的进展。
(2)1922年,意大利建立起以墨索里尼为首相的法西斯政权。
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份出现暴跌。
2、影响
(1)普通民众:遭受到深重的苦难,渴望改变现状。
(2)法西斯势力:法西斯势力乘机活跃起来,德、日企图用重新瓜分的方法摆脱危机。
(3)国际局势:围绕争夺市场展开激烈的斗争,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
(4)民主国家:美、英等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起、英磅集团等排他性的经济集
团。
三'九一八事变
1、背景
(1)明治维新后,日本就确立了侵略中国的"
(2)1928年张学良“易帜”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和影响受到很大削弱。
(3)军部确定用武力侵占中国的方针,关东军是侵占东北的急先锋。
2、经过: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事件。此后,日军便占领了东北全境。
3、影响:
.(1)提高了军部在国内的政治地位。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标志
着日本体制的确立。
(2)是对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的严重持挑战,标志着亚洲的形成。
(3)日本民众中出现支持战争的狂热。
四、希特勒上台
1、背景
(1)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和乘机大肆活动,获得了广泛的支持。(2)希特勒
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势力大增。
2、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
3、活动:
(1)政治:实行纳粹党和希特勒个人独裁,确立了发动战争的政治体制。
(2)经济:纳粹政府积极重整军备,确立了战争的经济体制。
(3)军事: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
4、影响:
(1)从此,德国走上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道路。
(2)希特勒上台标志着世界大战的的形成。
【合作探究、研讨课标】
问题一回顾1929F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原因和特点。
问题二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有较浓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带有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
的传统军国主义的传统。
2、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3、国家经济实力:
17
4、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材料一:驻扎于东北的关东军侵占东北蓄谋已久,高级军官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进行了两年多的秘密调
查和策划,决定用阴谋手段挑起事端,为侵占制造借口。
问题三根据材料一回答日本关东军挑起的事端是什么?这一事件对日本军部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九一八事变;极大地提高了军部在国内的政治地位。
材料二:军部法西斯势力大肆宣传“满蒙危机”,扇动民众的意识和排外情绪,把侵略说成是".奋起维护
日本的利益”,驱使民众支持战争。
问题四根据材料二说明日本法西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否是“奋起维护日本的利
益”?为什么?
答:以军部为核心;否;战争是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称霸世界
问题五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法西斯兴起的原因。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经济危
机打击。
问题六简述希特勒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的主要表现。
政治上,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经济上,确立战争经济体制,重整军备。军事方面,撕毁《凡尔赛和约》
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扩军备战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知识梳理】
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
⑵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自主思考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为什么会失败?
提示:意大利侵略军装备先进,力量强大;埃军装备陈旧,力量对比悬殊。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意大利
的侵略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2.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
⑴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直接进行武装干涉。
⑵1939年,以佛朗哥为首的叛军攻占马德里,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3.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
4.德国在欧洲侵略扩张
⑴1938年,以武力为后盾吞并奥地利,加强了在欧洲的战略地位。
⑵1938年,在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5.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⑴状况:1936~1937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建立“柏林―罗马一东京”三国轴心。
(2)影响似反对共互义的名义结成同盟,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深度点拨“柏林―罗马一东京"三国轴心是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的形成,加
18
强了法西斯国家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的合作,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⑴自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了反法醐遗争。
(2)全面抗超爆发后,中国军民沉重打击了敌人,使战争很快从防御阶段转入相持阶段。
2.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
⑴背景: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威胁;直联积极倡导建立集体安全。
(2)内容:提出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来阻止新的战争的爆发。
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顽强抗击入侵的意军,沦陷后继续坚持涟击战争。
4.西班牙的民族革命战争
⑴人民阵线政府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实施八小时工作制、土地改革等措施,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进行战争。
(2)全世界进步人士大力支持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组成举世闻名的“国题限”,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
自主思考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被史学家称为"小二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提示:同意。在西班牙内战过程中,西班牙人民面对的敌人不仅有国内法西斯势力,也有公开干涉西班牙的德
意法西斯军队;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不仅有西班牙人民,也有外部力量,如"国际纵队”。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1.英法的绥靖政策
⑴含义: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为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力图把战火引向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而对
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纵容侵略的政策。
(2)表现:
①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联没有采取真正的制裁措施。
②面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迫于舆论压力,英、法操纵之下的国联宣布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范围有限。
③对德意干涉西班牙,缔结《不干涉协议》,纵容法西斯。
④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无任何反应。
⑤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慕尼黑协定》,把大片捷克斯洛伐克
领土割让给德国。绥屋政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削弱了基基两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打击了苏联的
集体安全政策,苏联对英、法的信任度大大下降。
自主思考慕尼黑阴谋为什么是绥靖政策的顶点?请试说明理由。
提示:慕尼黑协定是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的分割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协定。英法公
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⑶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国的"中立法案"
⑴原因: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的美国,竭力避免卷入欧洲至事。
(2)制定:1935年制定“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⑶修改:酉班芨内遗期间,把禁运的范围扩大到发生内战的国家的交战双方。
四、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直接背景
⑴德国向波连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和德国妥协的希望落空,欧洲局势骤然紧张。
(2)英、法两国和芮联就缔结互助条约进行谈判失败,德国确定首先进攻西方。
⑶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免去了两线侬的后顾之忧。
自主思考苏联避战自保行为产生了什么严重恶果?
提示: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两国对德宣战。
19
3.初期战况
(1)1939年9~10月,英、法“宣而不战",出现"宜怪超鱼""静坐战争",波兰灭亡。
(2)延也年4~6月,德国攻占北欧的丹麦、挪威,并进攻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法国投降。
⑶法国投降后,德国的和壬攻势遭到英国拒绝,
随即发动“丕列颠底役",但遭到了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知识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迅速败亡的最主要原因是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缺乏对德作战的思想准备
和军事准备;此外,军事思想的保守、和平主义思潮的侵蚀也是重要原因。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第11课: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1.课程标准
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2.学习要点
(1)了解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过程;分析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3)从战争全局考虑,分析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
(4)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分析各国对法西斯态度的变化。
(5)了解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6)体会反法西斯国家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浴血奋战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知识梳理:
一、苏德战争
(-).德国进攻苏联
⑴原因: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
②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
③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⑵时间:1941年6月22日
(3)苏军初期失利的原因
德军:经济军事势力强大,准备充分,且采用闪电战术;
苏联:①苏军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②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1936—1938年肃反运动);
③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④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
(4)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
(二)、主要战役:
1.莫斯科战役
⑴时间:1941年9月底至1942年初
⑵结果:苏军粉碎了德军的进攻,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⑶胜利原因: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
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日本南进)
③天气严寒
⑷影响: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计划破产,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
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极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莫斯科之战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2.斯大林格勒战役
⑴原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集中力量进攻南线。
20
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⑵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⑶结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苏军胜利。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⑷胜利原因:①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②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
③天气严寒④德军后援困难⑤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高端物业安保人员劳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器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岗位聘用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OEM委托加工合同:电子产品代工生产协议书
- 2025版离婚后共同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协议及财产管理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发电机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发电项目施工合同规范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组件产品风险评估委托销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住宅抵押贷款合同范本细则
- 2025版集装箱运输合同范本:细说概念、特征及风险管理策略
- DZ∕T 0399-2022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规范(正式版)
- 电动吊篮施工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 人教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专题16.1二次根式【八大题型】(原卷版+解析)
- 儿童糖尿病饮食
- 《中国边疆概论》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2(思政智慧版) 课件 Unit3 The young generation making a difference Section A
- 无人机组装调试与检修 第四章 固定翼无人机系统组装
- 中小学生牛奶配送项目投标方案
- 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责任书模板
- 邦普SF305000A冷水机控制器
- GB/T 1819.2-2004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锡量的测定碘酸钾滴定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