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学年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训练复习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围绕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获得一级演员岗编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热议,中间穿插关于“小镇做题家”和流量明星作比较的讨论,推动着舆情急速升温。随着7月15日公示结束,国家话剧院给出的情况说明并没有起到平息舆情的作用,反而再度把舆论推向了第二波高潮。当然,在这样以亿计的参与者大规模讨论中,肯定会有一些杂音、一些情绪化的声音、各种趁火打劫蹭热度。如果我们尽量排除情绪,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真讨论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这里面涉及的公平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合规意义上的公平。做这件事有没有依据?当事方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依据?就录取这件事而言,这次国家话剧院的声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合规性来看,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违纪违规之处。但是从舆情的反应上来说,我们发现,人们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公平。很多时候公平作为一种价值,我们追求的是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客观状态还有主观认知。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我们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的,平时也许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被激发,就会出现这次事件刺激之后涌现上来的那样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加持下具有更强的合理性。除了历史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新中国,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里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公平。不说它是全部,也不说它是唯一,但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离开了它,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正因如此,网上很多讨论者认为这件事“关乎国本”,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有那么重要吗?这可能只是一个个案。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大众的基本认知,是群众的心声,这种心声必须得到尊重和有效的反馈。我对这一类事件的基本认知是:如果一种现象、一种做法,它的程序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它导出的结果是不好的,大家是拒绝接受的,但是这套做法却符合规定的,那么这种“合规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就是所谓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里的“矛盾”。我们需要去面对和改进,即使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这种合规化的不公平涉及到微妙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利益调整。但是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不能无视、甚至蔑视它。我们的社会始终在自我完善中前进,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一种制度,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续就需要具备自我校正错误的能力,这种自我迭代的能力也是中国从1840年、1949年以来的独特比较优势。这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摘编自沈逸《明星入编,我们要警惕“合规的不公平”》)材料二:最近,因为顶流明星考编事件,以及一些媒体的“神助攻”,“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也被引爆网络。这个词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等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小镇做题家”最早诞生于网络,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读,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却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即使靠多年苦读,也很难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差距。而“小镇”,则成了普通家庭或者寒门的代名词。笔者以为,“小镇做题家”确实不应被嘲讽。古今中外,每个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人生路上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求学和生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这不能怪个人,个人也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出生于“小镇”没有什么不光彩,中国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做题”是学习文化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不管怎样,没有一种追求更好人生的努力可以被轻视。即使来自“小镇”,通过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高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考制度从恢复到巩固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改革和完善,为我们国家一路高歌猛进提供了源源不断、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可以说,高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必须坚持。在这种以考试主导的人才选拔体制下,中国绝大多数优秀学生都具备“做题家”的特质。不可否认,高考制度固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依然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也正是因为“不看面子看卷子,不拼关系拼分数”,出生“小镇”的人,通过“做题”找到了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才有了实现“鲤鱼跃龙门”的可能。“做题家”就意味着“高分低能”吗?显然不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优秀的人才?所以说,从本质上看,“小镇做题家”这五个字其实有污名化之嫌,暴露了一些人的傲慢和偏见,其本质上是个“伪标签”。如果有人拿“小镇做题家”来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犯的就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错误。因为它背后隐藏的下一步逻辑就是:当面临人生的一切不顺心、不如意,都可以归咎于你的所谓“阶层”和“出身”,刻意忽略了人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多因素,不能一股脑全部归咎于学生时代的经历。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题家”,恰恰是生活的强者,在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他们拼尽全力攀登突围,展现出来的恰恰是“奋斗”二字。有多少大师巨匠、科技巨擘不也是来自乡村城镇,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吗?这种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精神,难道不值得鼓励吗?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些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抹杀别人多年的努力,却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们。说小了,这就是真正的“指责型人格”;说大了,很有制造争议话题、搞社会撕裂嫌疑。(摘编自之江轩《嘲讽“小镇做题家”?谨防傲慢和偏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建设的公平要基于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B.高考的优越性体现在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C.针对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一事,从合规性来看,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任何违纪违规之处。D.“小镇做题家”的背后蕴藏的是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顽强奋斗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不公平的讨论,诉求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体,还有背后的体制机制,这套体制机制可能在过去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对于当下的某些情形不再合适。B.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中包含公平,这种公平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过程公平绝对保障结果公平。C.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不努力,大道路也只能越走越窄。而“小镇做题家”,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D.“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择,有什么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如果一个人连最简单的高考都搞不定,那他注定无法搞定日后生活中比高考难上一万倍的人际交往、世故往来。B.“中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一个社会进入到发达阶段之后,阶层流动向上流动的通道,它自然就会收窄,这是一个规律。”C.“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即便“世界以痛吻我”,也要保持“报之以歌”的拼搏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D.17年前背着瘫痪父亲上武大的黄来女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太阳下山的时候,自己可以回家,而不是去医院,那就是幸福的。”(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小镇做题家”与公平之间有何联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最佳配偶【美】斯蒂芬•麦克勒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里在搬弄着一沓纸,就像在搬弄着一叠煎饼。“我相信,你准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我坐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听着,心想要是来这儿之前先冲个淋浴,那该多好。这儿的办公室整洁宜人,不过那张椅子令人坐得不太惬意。“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美极了!“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事情发展的结果感到满意。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我,三十一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札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札“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每翻阅一页,都要发出很大的声响。“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乐?”“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看书、看球赛,看电影爱坐前排,睡觉时爱把窗户关上,爱养狗、养猫、养金鱼、养金枪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穿着朴素,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喜欢住在郊外,爱参观美术展览馆……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讲话拘谨,属于贤妻良母型。“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栏目里没有提到啊。”“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我和邓菲尔德结婚整整九年了,已经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看起来真是完美无缺。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3)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与余生①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⑤潜德曲光:指山林隐逸之士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必有讹焉”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C.“有廑廑志其梗概”与“歌以咏志”(《观沧海》)两句中的“志”字含义不同。D.“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面”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②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倦夜①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①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这时杜甫寓居在成都西郊浣花草堂。②徂:过去,逝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竹”“野”二字,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凉”字渲染出一派秋气。B.“重露成涓滴”紧扣第一句“竹”这个意象。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中,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滴滴答答滚落下来。C.本诗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最后两句抒情,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D.诗中虽只写“夜”不写“倦”,但是诗中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寓情于景,味之无尽。(2)“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四.默写(共1小题)5.(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3)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交警大队的执勤交警在一处路口开展检查时,对一名未随车携带灭火器的驾驶员开具了简易处罚决定书。随后,驾驶员提出查看交警执勤警车是否随车携带灭火器。经查看,该执勤警车上也未放置灭火器。交通警察支队就此发布通告,通告中称,事发后,交警大队已对该警车驾驶员进行了处罚。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来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①_______?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②_______,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③_______。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1)文中加点的句子“从某种意义来说”能否去掉,为什么?(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夏天到了,耳边又开始响起嗡嗡嗡的声音,蚊子出来觅食了。很多人认为自己受蚊子欢迎是因为血型的问题,其实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目前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_____。研究表明,蚊子喜欢深色和黑色,对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人体代谢排出的汗液等气味也很敏感。有两类人可能比较“招引”蚊子:一是_____,比如肺活量大、偏胖人群和新陈代谢相对活跃的孕妇、儿童;另一类_____,这类人爱出汗,皮肤表面排泄出带气味的乳酸或其他成分会招引蚊子。外出防止蚊虫叮咬,可以穿长袖上衣和长裤遮挡皮肤,或是在暴露的皮肤或衣物上使用驱蚊剂。若被蚊子叮咬出现不适症状,可通过外涂肥皂水、风油精、炉甘石洗剂、莫匹罗星软膏来改善不适症状。如果红肿症状比较严重或出现感染、过敏时,一定要及时就医。(1)请在文中横线上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B.“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C.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2024学年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训练复习3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围绕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获得一级演员岗编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热议,中间穿插关于“小镇做题家”和流量明星作比较的讨论,推动着舆情急速升温。随着7月15日公示结束,国家话剧院给出的情况说明并没有起到平息舆情的作用,反而再度把舆论推向了第二波高潮。当然,在这样以亿计的参与者大规模讨论中,肯定会有一些杂音、一些情绪化的声音、各种趁火打劫蹭热度。如果我们尽量排除情绪,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真讨论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这里面涉及的公平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合规意义上的公平。做这件事有没有依据?当事方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依据?就录取这件事而言,这次国家话剧院的声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合规性来看,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违纪违规之处。但是从舆情的反应上来说,我们发现,人们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公平。很多时候公平作为一种价值,我们追求的是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客观状态还有主观认知。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我们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的,平时也许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被激发,就会出现这次事件刺激之后涌现上来的那样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加持下具有更强的合理性。除了历史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新中国,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里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公平。不说它是全部,也不说它是唯一,但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离开了它,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正因如此,网上很多讨论者认为这件事“关乎国本”,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有那么重要吗?这可能只是一个个案。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大众的基本认知,是群众的心声,这种心声必须得到尊重和有效的反馈。我对这一类事件的基本认知是:如果一种现象、一种做法,它的程序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它导出的结果是不好的,大家是拒绝接受的,但是这套做法却符合规定的,那么这种“合规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就是所谓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里的“矛盾”。我们需要去面对和改进,即使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这种合规化的不公平涉及到微妙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利益调整。但是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不能无视、甚至蔑视它。我们的社会始终在自我完善中前进,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一种制度,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续就需要具备自我校正错误的能力,这种自我迭代的能力也是中国从1840年、1949年以来的独特比较优势。这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摘编自沈逸《明星入编,我们要警惕“合规的不公平”》)材料二:最近,因为顶流明星考编事件,以及一些媒体的“神助攻”,“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也被引爆网络。这个词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等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小镇做题家”最早诞生于网络,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读,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却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即使靠多年苦读,也很难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差距。而“小镇”,则成了普通家庭或者寒门的代名词。笔者以为,“小镇做题家”确实不应被嘲讽。古今中外,每个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人生路上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求学和生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这不能怪个人,个人也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出生于“小镇”没有什么不光彩,中国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做题”是学习文化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不管怎样,没有一种追求更好人生的努力可以被轻视。即使来自“小镇”,通过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高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考制度从恢复到巩固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改革和完善,为我们国家一路高歌猛进提供了源源不断、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可以说,高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必须坚持。在这种以考试主导的人才选拔体制下,中国绝大多数优秀学生都具备“做题家”的特质。不可否认,高考制度固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依然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也正是因为“不看面子看卷子,不拼关系拼分数”,出生“小镇”的人,通过“做题”找到了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才有了实现“鲤鱼跃龙门”的可能。“做题家”就意味着“高分低能”吗?显然不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优秀的人才?所以说,从本质上看,“小镇做题家”这五个字其实有污名化之嫌,暴露了一些人的傲慢和偏见,其本质上是个“伪标签”。如果有人拿“小镇做题家”来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犯的就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错误。因为它背后隐藏的下一步逻辑就是:当面临人生的一切不顺心、不如意,都可以归咎于你的所谓“阶层”和“出身”,刻意忽略了人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多因素,不能一股脑全部归咎于学生时代的经历。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题家”,恰恰是生活的强者,在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他们拼尽全力攀登突围,展现出来的恰恰是“奋斗”二字。有多少大师巨匠、科技巨擘不也是来自乡村城镇,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吗?这种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精神,难道不值得鼓励吗?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些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抹杀别人多年的努力,却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们。说小了,这就是真正的“指责型人格”;说大了,很有制造争议话题、搞社会撕裂嫌疑。(摘编自之江轩《嘲讽“小镇做题家”?谨防傲慢和偏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国家建设的公平要基于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B.高考的优越性体现在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C.针对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一事,从合规性来看,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任何违纪违规之处。D.“小镇做题家”的背后蕴藏的是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顽强奋斗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对不公平的讨论,诉求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体,还有背后的体制机制,这套体制机制可能在过去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对于当下的某些情形不再合适。B.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中包含公平,这种公平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过程公平绝对保障结果公平。C.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不努力,大道路也只能越走越窄。而“小镇做题家”,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D.“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择,有什么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CA.如果一个人连最简单的高考都搞不定,那他注定无法搞定日后生活中比高考难上一万倍的人际交往、世故往来。B.“中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一个社会进入到发达阶段之后,阶层流动向上流动的通道,它自然就会收窄,这是一个规律。”C.“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即便“世界以痛吻我”,也要保持“报之以歌”的拼搏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D.17年前背着瘫痪父亲上武大的黄来女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太阳下山的时候,自己可以回家,而不是去医院,那就是幸福的。”(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小镇做题家”与公平之间有何联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C(2)B(3)C(4)①因果论证:作者揭示了“小镇做题家”的奋斗与建设“中国奇迹”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述了“小镇做题家”在创造“中国奇迹”中的巨大作用。②假设论证:通过具体的示例和道理说明否定了“‘做题’无法选出优秀人才”这一错误观点;③对比论证:将“小镇做题家”与其嘲讽者作对比,突出强调小镇做题家的不懈奋斗的精神。(5)①“小镇做题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以高考为阶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②公平是指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以同一套标准比拼,获得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回报;③高考这项制度,以公平的方式,使得“小镇做题家”有机会能够得到回报。【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了解论证方法的特点,再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分两步走,首先要分别理解“小镇做题家”和“公平”的含义,然后再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解答】(1)C.“没有任何违纪违规之处”错误,原文材料一说“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违纪违规之处”,选项缺少限定语“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故选C。(2)B.“过程公平绝对保障结果公平”错误,选项表述太绝对,原文材料一只提到“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里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公平”,没有选项所说的表述。故选B。(3)结合材料二后文注释“摘编自之江轩《嘲讽‘小镇做题家’?谨防傲慢和偏见》”以及材料二内容可知,材料二的尾段为本文的观点,即“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题家’,恰恰是生活的强者,在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他们拼尽全力攀登突围,展现出来的恰恰是‘奋斗’二字”。A.讲的是高考的重要性,与材料二观点无关,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B.讲的是国家的发展规律,与材料二观点无关,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C.强调“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符合材料二观点,能够支持材料二观点。D.讲的是什么是幸福,与材料二观点无关,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故选C。(4)“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优秀的人才?所以说,从本质上看,‘小镇做题家’这五个字其实有污名化之嫌,暴露了一些人的傲慢和偏见,其本质上是个‘伪标签’”,作者在这里运用因果论证法,揭示了“小镇做题家”的奋斗与建设“中国奇迹”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述了“小镇做题家”在创造“中国奇迹”中的巨大作用。“‘做题家’就意味着‘高分低能’吗?显然不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优秀的人才?”“如果有人拿‘小镇做题家’来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犯的就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错误”,运用假设论证,通过具体的示例和道理说明否定了“‘做题’无法选出优秀人才”这一错误观点;“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题家’,恰恰是生活的强者,……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些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抹杀别人多年的努力,却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们……”,运用对比论证,将“小镇做题家”与其嘲讽者作对比,突出强调小镇做题家的不懈奋斗的精神。(5)“‘小镇做题家’最早诞生于网络,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读,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小镇做题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以高考为阶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公平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在法律上,公平是法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公是公共,指大家,平是指平等,意指为大家平等存在。通过文中“高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必须坚持”“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依然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的”等内容可这样理解公平:公平是指不同出身以及不同背景的人以同一套标准进行比拼,以此获得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回报。结合以上两点,“小镇做题家”与公平之间的联系为: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以公平的方式,让“小镇做题家”能够有机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答案:(1)C(2)B(3)C(4)①因果论证:作者揭示了“小镇做题家”的奋斗与建设“中国奇迹”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述了“小镇做题家”在创造“中国奇迹”中的巨大作用。②假设论证:通过具体的示例和道理说明否定了“‘做题’无法选出优秀人才”这一错误观点;③对比论证:将“小镇做题家”与其嘲讽者作对比,突出强调小镇做题家的不懈奋斗的精神。(5)①“小镇做题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以高考为阶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②公平是指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以同一套标准比拼,获得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回报;③高考这项制度,以公平的方式,使得“小镇做题家”有机会能够得到回报。【点评】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最佳配偶【美】斯蒂芬•麦克勒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里在搬弄着一沓纸,就像在搬弄着一叠煎饼。“我相信,你准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我坐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听着,心想要是来这儿之前先冲个淋浴,那该多好。这儿的办公室整洁宜人,不过那张椅子令人坐得不太惬意。“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美极了!“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事情发展的结果感到满意。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我,三十一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札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札“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每翻阅一页,都要发出很大的声响。“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乐?”“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看书、看球赛,看电影爱坐前排,睡觉时爱把窗户关上,爱养狗、养猫、养金鱼、养金枪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穿着朴素,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喜欢住在郊外,爱参观美术展览馆……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讲话拘谨,属于贤妻良母型。“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栏目里没有提到啊。”“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我和邓菲尔德结婚整整九年了,已经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看起来真是完美无缺。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E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3)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解答】(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完美”应加引号,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完美,小说情节只是在结尾异峰突起,也谈不上“跌宕起伏”.B项,“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表述不当.小说主体写的是相亲过程,而且其生活貌似美满和谐,实则单调乏味.D项,“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错误,这只是“我”内心拘谨、胆小羞怯的特点.(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答案.回答此题,需要根据“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认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真是完美无缺.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等来分析概括.(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文章结尾的探究的题目,文章结尾的作用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文章的主旨,属于情节的内容,答题时要从情节本身、人物形象、标题和主旨几方面作答.这样的安排好(观点)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或欧•亨利式的结尾)(评价或原因).如认为这样安排好,可以从意想不到的解决给文章增添了趣味,同时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认为这样安排不好,可以从显得过于突兀,不能很好体现一种紧凑感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CE(2)①性格内向,拘谨羞怯;②爱好广泛,追求生活品质,有良好生活习惯;③潜意识里有对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的反抗,以及对生动鲜活的生活的向往.(3)观点一:这样的安排好.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或欧•亨利式的结尾).①从情节上看,两个人虽然经电脑配对,“非常相像”,但彼此过于熟悉,谈话毫无新鲜的话题,无趣无聊,已经暗示出这种婚姻的乏味,所以两个人最后的分手也在情理之中.②从表达效果上看,前面的叙述平淡无奇,直到最后才给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这样写,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这样的结局与前边的情节构成极大反差,更能引人深思,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是令人生厌的,多姿多彩才是有趣味的生活状态.观点二:这样的安排不好.①从情节上看,离婚的结局过于突兀,前边的情节缺乏必要的铺垫与暗示.②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的结局,虽然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却使文章缺乏可信度,缺少生活的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个情趣相投往往生活得很幸福.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局宣扬夫妻之间性格差异产生美,但同时否定夫妻之间性格和谐也会产生美,是有失偏颇的.【点评】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与余生①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⑤潜德曲光:指山林隐逸之士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必有讹焉”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C.“有廑廑志其梗概”与“歌以咏志”(《观沧海》)两句中的“志”字含义不同。D.“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面”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②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B(2)D(3)B(4)①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②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明确词语的含义,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句顺。【解答】(1)B.句意: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一时成败得失”“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是并列的四种情况,中间各自断开,“与”连接后句“夫孤忠效死”,其前断开,排除AC;“流离播迁”与“之情状”是定中关系,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B。(2)D.两句中的“面”字含义相同,都是“当面”的意思。故选D。(3)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第二段“昔者宋之亡也……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和第三段“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详,毁誉失实”可知,作者认为宋末尚有史书记载,明朝却无详实的史书记载,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故选B。(4)①不逾时,不长时间;犹,仍然;备书,详尽地记载。译文: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②鄙,我;窃,私下;广购,大量地购买。译文: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答案:(1)B(2)D(3)B(4)①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②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参考译文:余生足下: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土地纵横数千里,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帝昺残喘于崖州?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化为灰烬。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倦夜①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①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这时杜甫寓居在成都西郊浣花草堂。②徂:过去,逝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前两句,“竹”“野”二字,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凉”字渲染出一派秋气。B.“重露成涓滴”紧扣第一句“竹”这个意象。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中,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滴滴答答滚落下来。C.本诗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最后两句抒情,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D.诗中虽只写“夜”不写“倦”,但是诗中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寓情于景,味之无尽。(2)“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答案】(1)C(2)颈联描绘了一幅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心情。(3)①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报国无门的感伤,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②前六句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对秋夜里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含蓄地道出了“倦”意。后两句直抒胸臆,告诉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万事干戈里”,因心忧国事但报国无门而“空悲清夜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虚实结合”错误。诗歌的前六句写景,均为实写。故选C。(2)颈联的意思是“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衬托出诗人的孤寂。(3)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象,采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诗的最后一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是直抒胸臆。诗中的意象,如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含蓄地道出了“倦”意。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答案:(1)C(2)颈联描绘了一幅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心情。(3)①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报国无门的感伤,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②前六句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对秋夜里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含蓄地道出了“倦”意。后两句直抒胸臆,告诉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万事干戈里”,因心忧国事但报国无门而“空悲清夜徂”。译文: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郊野茫茫,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更深露重,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时有时无。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赏析: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点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几个切入点:(1)看作者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2)看时代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3)看注解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4)看“情”点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歌尤其重要。(5)看形象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6)看用典古人写诗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达思想,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尤有帮助。四.默写(共1小题)5.(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诗词,其次能够正确书写.【解答】(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重点字:舸)(2)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重点字:颓圮、篱)(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重点字:漫溯)【点评】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交警大队的执勤交警在一处路口开展检查时,对一名未随车携带灭火器的驾驶员开具了简易处罚决定书。随后,驾驶员提出查看交警执勤警车是否随车携带灭火器。经查看,该执勤警车上也未放置灭火器。交通警察支队就此发布通告,通告中称,事发后,交警大队已对该警车驾驶员进行了处罚。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的对象有执勤交警、驾驶员,从执勤交警的角度来看,他给未随车携带灭火器的驾驶员开具简易处罚决定书的做法没有错,但是他自己的警车上也没有放置灭火器,由此可以围绕“以身作则”“欲立人,先立己”等立意;从驾驶员的角度来看,交警检查他,他反查交警,可以围绕“相互监督,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角度立意;从交通警察支队的做法来看,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执法应该公正、公平;从交警和驾驶员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没有放置灭火器,可见这种行为并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由此可以围绕“落实法规”“让安全意识进驻人心”立意。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落实法规,保障安全。私家车和交警车都没有随车携带灭火器,说明相应法规并未能入脑入心。②欲立人,先立己,执法者应以身示范。交警作为执法者出现时,要求市民做到的,自己应先做到。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没有交警和市民之分,只有守法和违法之分。执法应公正、公平。④相互监督,有益互动。交警检查驾驶员,驾驶员反“查”交警,相互监督,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解答】没带灭火器警民同罚是堂法治课私家车和交警车内都没有随车携带灭火器,这样一个凑巧的案例进入公众视野,只能说明“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应当配备有效的灭火器具”的交通法规离人们真正入脑入心还有段距离。公众对警民同罚的关注焦点,落在了法律的平等适用上,应该说是一堂不错的法治课。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时,无论职业如何、贫富与否,此刻就只有驾驶员一种身份。或是不了解相关规定,或是因种种原因心存侥幸不愿意携带,被很多人忽视的灭火器身后是机动车的火情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说,交警执勤车辆驾驶员行驶不带灭火器,从其社会职能来看,确实对大众的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法规执行不利。应该说,在执法和监督执法,或者说是看齐意识来看,这位被处罚的司机要求对比交警是否携带灭火器,显然十分合理:如果交警带了灭火器,这位司机肯定心服口服,知错就改;如果没带,只能说明一些交警还是在“手电筒”式执法,只向外而不向内,反映其部门执法中存在短板。当交警作为执法者出现时,要求市民做到的自己应率先做到,这正面的现身说法,显然比开一张罚单更具说服力。交警没带灭火器对涉事交警进行处罚的做法,显然是执行相关交通法规的应有之义,这既是对所有的交警一个警示,也是向公众发出的一个“安民告示”:法律面前没有交警和市民之分,只有守法和违法行为之分。法治意识的养成,不仅仅需要通过学习书面上的法律条款,还要在具体的案例中对比反思,找到学法、用法、守法的有益点。交警检查“普通司机”,“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工作个人表扬信
- 人员计划书范文
- DB12T 579-2015 焊接绝热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 中班家长半日活动小结
- 小班洗澡课件教学课件
-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 绿色产品评价 水泥 征求意见稿
- 镜子动漫课件教学课件
-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2
- 宇航化工突发 环境应急预案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大全500题及答案
- 多源数据融合车辆定位系统
-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之培训课件
- 2024年医院中医内科带教教案
- 销售到营销的转变
- 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干预与教育
- 述职报告 设备主管述职报告
- 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麻江县为例的中期报告
- 中职幼儿保育职业生涯规划书
- 胶质瘤发病机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