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化学物致癌作_第1页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_第2页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_第3页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_第4页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公卫学院毒理教研室高淑英第一节化学致癌机制第二节化学致癌物的分类**第三节化学致癌机制第四节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化学致癌研究简史1775年英国pott发现,接触煤烟和煤焦油引起阴囊癌1915年日本石川和山极用煤焦油诱发皮肤癌成功1922年英国kennaway证实了化学物质的致癌性19世纪末德国Rehn发现苯胺引起膀胱癌12第一节化学致癌的机制肿瘤(tumor,neoplasm)指分裂潜能的细胞受致癌因素作用后发生恶性转化和克隆性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肿瘤良性恶性癌肉瘤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一、概述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是指环境有害因素引起或增进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carcinogene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增进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化学致癌物(chemicalcarci-nogen)指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二、基本概念基本概念01直接致癌物(directcarcinogen):本身直接具有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02间接致癌物(indirectcarcinogen):化学物本身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活化,其所形成的代谢产物才具有致癌作用。03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carcinogen):指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癌变的化学物质。04与致癌作用有关的代谢前致癌物(precarcinogens):本身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其所形成的代谢产物才具致癌作用。近致癌物(proximatecarcinogens):指前致癌物经代谢活化过程形成一种或一系列中间代谢产物,近致癌物经进一步代谢活化,才能形成终致癌物。终致癌物(ultimatecarcinogens):指不需代谢活化的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经代谢活化所形成的具有致癌作用的代谢物的统称。三、与致癌作用有关的代谢前致癌物

近致癌物

终致癌物代谢酶代谢酶活化活化解毒DNA加合物DNA修复与化学致癌癌基因、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基因表达异常与肿瘤发生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12(一)、DNA加合物造成DNA损伤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导致基因突变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DNA损伤的修复结果DNA修复正确修复: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错误修复:DNA的结构和功能上有缺陷,导致基因突变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癌基因、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指机体内正常细胞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正常细胞中c-onc的表达并不引起恶性变,其表达受到严密控制,并似乎对机体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作用。(1)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c-onc)指一类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的基因,它们是化学致癌物作用的主要靶分子,在细胞癌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2)癌基因(oncogene)抑癌基因(anti-oncogene)是正常细胞分裂生长的负性调节因子,其编码的蛋白质能够降低或抑制细胞分裂活性,或称为肿瘤抑制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或称抗癌基因(antioncogene)。活化抑癌基因失活原癌基因癌基因肿瘤发生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基因表达调控异常基因学说:癌变是由于基因的改变基因外学说:基因表达调控失常,基因本身不一定发生改变。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gapjunctionintracellularcommunication,GJIC)

信号传导系统;纺锤丝系统;

DNA修复系统;基因表达调控系统。(五)、非遗传毒性致癌机制

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引发阶段(initiaition)01促长阶段(promotion)02进展阶段(progression)03四、化学致癌过程化学致癌物对靶细胞DNA产生损伤作用,经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造成单个或少量细胞发生永久性、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即成为突变细胞。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引发剂。(一)引发阶段(initiaition)是指选择性地使引发细胞比正常细胞增殖增多或细胞凋亡相对减少,从而实现克隆扩展。具有促长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促长剂。促长剂单独使用不具有致癌性,必须在引发剂后使用才能发挥促长作用。(二)促长阶段(promotion)进展阶段(progression)01是指从引发细胞群(癌前病变、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的过程,在进展期肿瘤获得生长、侵袭和转移。02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01具有一定潜伏期02具有协同性和累积性03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04到一定程度不可逆05受宿主因素的影响06化学致癌的特点第二节化学致癌物的分类**一、根据致癌物对人类和动物的致癌作用分类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

分为四类:2类,A组很可能对人致癌(63种)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B组可能对人致癌(234种)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也不充分。1类,确认的人类致癌物(87种):证据充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均得到证实)4类,很可能对人不致癌(1种)对人可能是非致癌物。013类,可疑对人致癌(493种)现有证据未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级评价。021.直接致癌物2.间接致癌物3.无机致癌物(一)遗传毒性致癌物二、根据化学致癌物作用机制分类(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促长剂内分泌调控剂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固态物质未分类常用的致癌物判别方法包括三大类:短期试验动物致癌试验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第四节观察化合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短期试验致突变试验通过以致突变试验作为致癌物筛检。遗传毒性致癌物可能有多种致癌机理,因此要求试验组合尽可能反映较多的遗传学终点。原代或早代细胞常用叙利亚仓鼠胚胎细胞(SHE细胞)、人类成纤维细胞、小鼠皮肤或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等。细胞系常用BALB/C-3T3、C3H10T1/2和BHK-21。病毒感染细胞常用RLV/RE细胞即劳舍尔氏白血病病毒感染的Fisher大鼠胚胎细胞和SA7/SHE细胞即猿猴腺病毒感染的SHE细胞。321(二)细胞转化试验国内外目前较受重视的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有四种: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雌性大鼠乳腺癌的诱发试验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大鼠肝脏转化灶试验(altaredfocus)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指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完成而不是终生,并且观察的靶器官限定为一个而不是全部器官和组织的哺乳动物致癌试验。(一)动物选择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01物种、品系02年龄和性别03数量剂量设计一般使用三个剂量。较低剂量为前一级较高剂量的1/3至1/4,最低剂量最好相当于或低于人类实际可能接触的剂量。最高剂量应为最大耐受量。理想的最大耐受量不应致死,也不引起可能缩短寿命的毒性表现和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体重下降不大于10%。12试验期限与染毒时间原则上试验期限要求长期或终生。一般情况下小鼠最少1.5年,大鼠2年;可能时分别延长至2年和2.5年。一般主张一直染毒至试验结束。01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评定03体重、外观、活动、摄食是否正常,肿瘤出现时间、部位、数目、性质、大小,死亡时间。04病理检查02一般观察:01肿瘤发生率:需要计算肿瘤总发生率、恶性肿瘤总发生率、各器官或组织肿瘤发生率和恶性肿瘤发生率,以及各种类型肿瘤发生率。02指一组实验动物中发生肿瘤的动物数与该组有效动物数之比。有效动物数指最早出现肿瘤时该组存活动物数。3.结果分析多发性:是指一个动物出现多个肿瘤或一个器官出现多个肿瘤。是化学致癌的又一特征。一般计算每一组的平均肿瘤数。01潜伏期致癌物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可以用各组第一个肿瘤出现的时间作为该组的潜伏期。013.结果分析3.结果分析致癌指数阳性结果:染毒组应与对照组作显著性检验。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时,为阳性结果。阴性结果:一般应满足试验设计的最低要求:两个物种、两种性别、至少三个剂量水平且其中一个接近MTD、每组有效动物数至少50只。4.结果评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析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人类致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