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通过邹忌以自身比美的经历类比国家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塑造了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以及齐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这篇文章叙事简洁,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理解古代政治文化以及学习劝谏艺术的经典范例。同时,文中所蕴含的善于反思、勇于纳谏等思想,对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然而,对于像《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复杂且蕴含深刻政治智慧的文言文,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和体会文章劝谏技巧等方面可能仍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邹忌类比推理的方式理解不够深入,对古代宫廷政治背景较为陌生,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如“昳丽”“窥镜”“私”“面刺”“谤讥”“闻”等)、虚词(如“之”“而”“于”等)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古今异义词(如“明日”“左右”“地方”等)的意思,积累文言词汇。2.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复述故事内容。3.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2.

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3.

引导学生分析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方法,理解类比推理在文中的运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品质。2.

理解齐王纳谏除弊的意义,认识到广开言路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词的用法。2.

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二)教学难点1.

理解邹忌讽谏的艺术,体会类比推理的巧妙之处,把握委婉劝谏的技巧。2.

领悟文章主旨,认识纳谏除弊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引导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多媒体展示古代君臣进谏和纳谏的故事图片或短视频片段(如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等),引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在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方式不当,可能会引起君主的反感,甚至带来危险。那么,如何巧妙地向君主进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进谏的经典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2.

介绍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是臣子向君主进言规劝,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裁有初步的了解。(二)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作者及出处:《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等。作者已不可考,西汉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编订。2.

讲述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诸侯争霸。齐国在当时是一个大国,齐威王继位后,虽然有一定的作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沉迷于声色,不理朝政,导致政治腐败,国家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以巧妙的方式向齐王进谏,促使齐王进行改革,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三)初读课文(15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在听读过程中标记出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词。范读结束后,学生针对字音、节奏等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解答。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3.

教师出示重点字词,进行正音、释义:-重点实词:-昳丽(yìlì):光艳美丽。-朝服衣冠(zhāofúyìguān):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窥镜(kuījìng):照镜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shúyǔ):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谁,哪一个。-旦日(dànrì):第二天。-明日(míngrì):这里指第三天。-弗如远甚(fúrúyuǎnshèn):远远不如。-美我(měiwǒ):认为我美。-私我(sīwǒ):偏爱我。-客之美我者(kèzhīměiwǒzhě):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皆以美于徐公(jiēyǐměiyúxúgōng):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于,比。-齐地方千里(qídìfāngqiānlǐ):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方,方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gōngfùzuǒyòumòbùsīwáng):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莫,没有谁。-朝廷之臣莫不畏王(cháotíngzhīchénmòbùwèiwáng):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畏,害怕。-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sìjìngzhīnèimòbùyǒuqiúyúwáng):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王之蔽甚矣(wángzhībìshènyǐ):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面刺(miàncì):当面指责。-谤讥于市朝(bàngjīyúshì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市朝,公共场合。-闻寡人之耳者(wénguǎrénzhīěrzhě):使我听到的。闻,使……听到。-门庭若市(méntíngruòshì):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往来的人很多。-时时而间进(shíshíérjiànjìn):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期年(jīnián):满一年。-虽欲言,无可进者(suīyùyán,wúkějìnzhě):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虽,即使。-重点虚词:-之:-齐国之美丽者也(助词,的)。-吾妻之美我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孰视之(代词,指徐公)。-暮寝而思之(代词,指这件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助词,的)。-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臣之妻私臣(助词,的)。-王之蔽甚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数月之后(助词,无实义)。-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齐王纳谏这件事)。-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并且)。-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连词,表顺承,就,于是)。-窥镜而自视(连词,表顺承,不译)。-暮寝而思之(连词,表修饰,不译)。-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连词,表修饰,不译)。-于:-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向)。-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皆朝于齐(介词,到)。-古今异义词:-明日:古义指第二天;今义指今天的下一天。-左右:古义指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指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地方:古义指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谤讥:古义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谏;今义指诽谤,嘲讽。-窥:古义指照;今义指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4.

全班齐读课文,教师强调朗读时应注意的节奏和语气,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四)疏通文意(15分钟)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再次翻译课文,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句子标注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2.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句子进行重点讲解和翻译指导,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同时注意“美”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蔽”指受蒙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是一个排比句,“面刺”“上书谏”“谤讥于市朝”是三种进谏的方式,“者”表示“……的人”,“闻”是使动用法,“使……听到”)3.

请几位同学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意。4.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类比,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五)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提出问题:“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圈点勾画出描写邹忌的语句,并在旁边做简要批注。3.

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4.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明确邹忌的人物形象特点:-有自知之明:邹忌在与徐公比美后,能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不如徐公美,不被妻、妾、客的赞美所迷惑,这体现了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善于思考:他从比美的经历中,能够联想到国家大事,悟出“王之蔽甚矣”的道理,说明他善于思考问题,能够由小见大,从个人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的政治问题。-敢于进谏且善于进谏:邹忌不因为齐王是君主而有所畏惧,敢于向齐王进谏,并且他采用类比的方法,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故事委婉地劝说齐王,使齐王易于接受,这体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以及高超的劝谏艺术。5.

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齐王的人物形象:-从善如流:齐王在听到邹忌的讽谏后,能够立即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果断地采取措施,广开言路,接受群臣吏民的进谏,这表明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勇于改革:齐王不仅接受了进谏,还颁布了一系列的奖赏措施,鼓励人们进谏,并且能够根据进谏的情况进行改革,这体现了他具有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六)劝谏艺术赏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邹忌为什么不直接向齐王指出他的问题,而是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讽谏呢?”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齐王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3.

教师总结:邹忌之所以采用类比的方式,是因为齐王是一国之君,地位尊贵,如果直接批评齐王,可能会引起齐王的反感,甚至触怒齐王,导致进谏失败。而通过类比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将家事与国事联系起来,以小见大,让齐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既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又不会让齐王感到难堪,这种委婉含蓄的劝谏方式体现了邹忌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政治智慧。4.

进一步提问:“这种类比推理的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什么作用?”5.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邹忌与齐王在地位、受蒙蔽情况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如邹忌的妻、妾、客因偏爱、畏惧、有求于他而对他说假话,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人也因各自的原因对齐王有所蒙蔽,邹忌在家庭中的地位与齐王在国家中的地位相似等。通过这些相似之处的类比,使齐王更容易理解自己受蒙蔽的情况,从而接受邹忌的劝谏。6.

总结类比推理的作用:类比推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展示了邹忌敏锐的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七)主题探讨(10分钟)1.

提出问题:“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2.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要像邹忌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