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止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再利用时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污染周边区域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根据《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6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原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等有关通知与管理办法,及土壤与水环境相关技术指南、导则、规范与标准,结合科学技术部2020年国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指南方向3.2的相关要求,在课题“金属污染场地修复与安全再利用工程示范(2020YFC1806405)”研究基础上,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需求,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辽宁省环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大学承担了《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技术规范》标准的编制工作。本标准规定了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途径,以及各种安全利用途径下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技术要求。 2014年由原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1]表明,我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土壤污染中最为广泛的类型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由工业企业搬迁而废弃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多达30万~50万块,成为许多大中城市土地资源安全再利用的限制因素[2,3]。2013年~2020年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约865个[4],推测其中约40%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3]。2021年全国钢铁行业遗留场地修复工程项目共启动15个,主要在重庆、杭州、安徽等地,项目合同额总计达30亿元,占全国修复工程金额的25%。其中围绕着重钢、杭钢和合肥马钢等三个大型污染地块共计产生了25.2亿元的修复工程,占全国总修复工程市场的五分之一[5]。因此,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体量庞大,相应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土壤资源的再利用,已成为国内城镇环境治理与开发的热点。目前,不仅重金属污染土壤,整个污染土壤修复行业的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现状并不乐观,其中仍然存在较为显著的问题。问2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污染土壤处置后再利用不充分,利用观念不强,比如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常被当作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送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填埋场进行填埋或者送至正规、非正规的生来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其二,污染土壤处置后再利用管理不善,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其三,缺乏相应的标准、技术规范等。如果这些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必然会严重影响污染土壤处置后再利用成效[6]。目前,污染土壤处置后再利用技术正处于不断研究中,因为土壤实际情况复杂,一些地区并没有明确推出污染土壤处置后再利用标准,这增加了污染土壤处置后再利用的难度。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和法国,在受污染土壤管理的问题上,除了进行修复使其达到相应的环境标准外,还根据行政管理需求将土壤按质量等级划分,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如荷兰的干预值风险评估体系根据荷兰公共工程和水管理总局发布的《土壤治理修复通告2013》,按照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性分为固定态污染物污染土壤和迁移态污染物污染土壤,分别进行不同的修复后处置利用[7]。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工程经验和技术进展,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处置后土壤安全利用的技术规范、导则或指南。因此,基于项目团队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金属污染场地防治及安全利用集成技术与工程示范》(2020YFC1806400)的契机,编制《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技术规范》,能有效指导并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工作,使处置后土壤资源化。在地块污染风险管控或处置等过程中,由于重金属不可降解的特殊性,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有三种技术途径:①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与水泥等胶凝材料或稳定化药剂相混合,通过形成晶格结构或化学键等,将土壤中重金属捕获或者固定在固体结构中,从而降低有害组分的移动性或浸出性的过程。固化通过采用结构完整性的整块固体将污染物密封起来以降低其物理有效性,而稳定化则降低了污染物的化学有效性。具体技术手段包括固化技术、稳定化技术、价态调控技术、固化/稳定化联用技术。②总量削减技术途径。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消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的技术方法。具体技术手段包括:淋洗修复、植物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等,以及针对某些特定重金属的热处理法等。③产品化技术途径。将预处理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其他原料一起经高温烧结等过程,将重金属固定化、惰性化、稳定化并制成产品的处置技术手段,如: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陶粒窑协同处置技术,高温制砖技术等。结合原位、异位处置情况,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方式分为五种: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产品化处置。因此,本标准将从上述五种处置方式结合安全利用途径的角度,规范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同时规范处置后土壤在不同安全利用途径下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安全利用标准及其它相关技术要求。3(1)编制组成立与前期调研2023年至2024年,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金属污染场地修复与安全再利用工程示范(2020YFC1806405)”研究基础上,结合重金属污染处置后安全利用需求,确定了标准目标和内容,成立了标准编制组。(2)标准立项预期2024年4月,向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申请立项。(3)中期审查2024年9月,召开《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中期技术评审会。(4)终期审查2024年10月,召开《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终期技术评审会,形成征求意见稿。本文件起草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辽宁省环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宏岩、苏燕、甘平、王坚、石玉敏、胡恩柱、李银萍、程卫国、孙野、王卓。在发达国家,污染土壤处置后合理化利用已十分广泛,土壤重复利用程度较高。1、美国的土壤质量分类再利用由于美国联邦制度的特殊性,各州针对污染土壤修复后的再利用管理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加州为例进行探讨。(1)宾夕法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环保署固废管理司出台了填土环境质量的管理办法,专门针对土地再利用计划中产生的填土用途实行3类土壤利用许可制。根据物料类型和污染物浓度分为干净填土、受管制填土和危废土壤,并表明只有干净填土和受管制填土可在修复地块外再利用,还特别对含多氯联苯(PCBs)污染残留的土壤进行严格限制。填土使用方必须持有主管部门颁发的填土许可文件,根据文件的约束用途进行再利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2)纽约州:纽约州颁布的PART360.SolidWasteManagementFacilitiesGeneralRequirements(《固体废物处置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提出的管理程序和要求,同时该法案还提出了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BeneficialUseDetermination(BUD,可利用性判定)适用性和适用场景的判断方法,其能够与纽约州现行CP51/SoilCleanup4Guidance(土壤清理指南)互相衔接和支撑(图1);纽约州典型的再利用管理流程包括:首先,通过采样及分析、土壤再利用分类、交通运输规定及汇报制度等对再利用行为进行预先判定。其次,为了确定某具体案例中的再利用土是否可以在制造过程中有利地用于生产产品,或作为商业产品或原材料的有效替代品,必须向环保部门提交书面申请书:陈述再利用土预期用途已知或存在合理可能的市场;证明再利用土可作为商业产品或原材料的有效替代品,并且该使用符合或优于政府标准和行业规范;证明再利用土的管理在按照有益用途使用时,不会对公共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等[8]。图1美国纽约州固体废物作为填埋材料利用的技术框架和流程举例(3)马萨诸塞州:199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环保局发布《污染土壤在垃圾填埋场中的再利用及处置》政策,规定了污染土壤在有衬层和无衬层两类垃圾填埋场再利用(每日覆土、中间覆土及封顶前外部覆盖材料)时,分别制定了重金属、总石油烃(TPH)、多氯联苯(PCBs)、总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等污染物的含量限值[9]。(4)新泽西州:1998年美国新泽西州发布《污染土壤修复导则》,提出了土壤再利用的要求,对于不含危险废物且污染程度较小的土壤,最常见的再利用方式包括道路地基材料、垃圾填埋场覆土和回收等。若土壤中污染物含量高于特定场地最严格标准(该标准由新泽西环保局制定),在经新泽西环保局允许之后才能被再利用。土壤的再利用必须同时考虑对地下水、地表水、下层结构(如地下室和室内区域)及其他潜在人群和生态受体的保护[9]。(5)加州。美国加州环保局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5规范污染土壤资源化利用。2、荷兰的干预值风险评估体系根据荷兰公共工程和水管理总局发布的《土壤治理修复通告2013》,按照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性分为固定态污染物污染土壤和迁移态污染物污染土壤,分别进行不同的修复后处置利用[7]。(1)固定态污染物污染土壤:可用作表层填土,治理修复的目标值根据用途设计,根据《土壤质量法令》对土壤功能类别的要求,计算修复后土壤的污染物允许限值;若场地存在开挖、再混合等扰动再利用,使用当地最大允许限制作为修复后限制;若没有,则以背景值为限值。(2)迁移态污染物污染土壤:原则上该状态土壤不用作其他用途,应在原址监管下填埋处置。对于修复后的土壤污染物残留浓度实行干预值控制,并长期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控制残留污染物的扩散(无敏感受体的情况除外)。土壤质量地图在各地方政府对土壤的管理过程中也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具体的土壤管理目标和历史数据绘制,部分修复后的土壤便可在地图上的土壤质量要求分区内合理化利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减少等待检测分析数据的时间和人力成本[7]。3、法国的开挖土壤许可管理框架针对受污染开挖土壤的安置及利用,法国根据欧盟《废弃物框架指令》将土壤分为自然开挖土壤、危废土壤和轻度污染土壤3类,并根据严格的许可管理框架执行土壤再利用可行性的评估判断[7]。6图2受污染开挖土壤异地再利用全局许可框架法国从全局角度对受污染的开挖土壤进行安全把控,此外还发布《公路建设和发展土壤再利用指南》来规定公共绿化用地、非敏感用地建筑物地基和道路硬化面基础3种再利用情景的工程管控技术要求[7]。4、德国修复后土壤的再利用。德国发布了《土壤区域规划法案》和《建设条例》,制定了污染土壤处置再利用的操作细则,根据相关规定,污染土壤作为次生材料在作为道路建设使用前需要一些处理方案:通过水淬降低含盐量,黑色及有色金属回收,三个月稳定期,7符合间歇浸出试验的标准浸出标准(液/固比=10),总有机碳含量小于1.0wt.%等。此外,作为二次建筑材料还需要满足附加的力学性能标准,包括密度、机械强度、粒度分布和冻融稳定性[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出了后期监管的要求,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HJ25.5-2018),明确规定了异位修复后土壤的评估标准值应根据其最终去向确定;原位修复后土壤的评估标准值为地块调查评估、修复方案或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修复目标值。但没有指明污染土壤修复后可安全利用的方式方法。现阶段我国环境行业主管部门及从业者的工作重心和关注重点还主要集中在场地环境调查、安全性评估和污染修复阶段。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在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北京市出台了《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导则》(DB11/T1281-2015),明确了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的程序、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并明确环境敏感区作为修复后土壤不能再利用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区域。广东省编制了《广东省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原址和异址再利用方式,并针对建筑用地回填、道路设施用土、绿地用土等类型再利用提出了风险管控技术要点[10],但后续没有正式发布。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于2024年5月发布了《浙江省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规定了修复后土壤外运再利用(下填利用、绿化利用和建材利用)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上述三份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技术导则、指南,侧重点都在于再利用土壤及再利用接受区域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估,评估程序较繁琐,没有针对某种治理后污染土壤给出具体的再利用方式及再利用浓度限值,在实际应用中未能真正解决土壤消纳问题。2022年12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团体标准《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了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的工作程序、安全利用技术筛选、技术方案制定和安全利用技术要求,但至今未正式发布。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于2023年8月发布团体标准《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长期监管技术指南》(T/CQSES06-2023),规定了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长期监管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上述标准没有专门针对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进行规定,没有明确指出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经不同方式处置后,各安全利用途径下的安全利用标准及详细安全利用技术要求、长期监测要求。并且,上述标准缺少原位处置后原地块再利用及异位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进行安全利用的规定。同时,安全利用工作程序及长期监管工程程序复杂,实操性及可行性较弱。因此对于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亟待明确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产品化五种处8置方式下,处置后土壤的安全利用途径,以及不同安全利用途径下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安全利用标准及详细技术要求。本文件编制过程遵循下列基本原则:规则》(GB/T1.1-2020)中相关要求和规定。(2)以规范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并促进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技术标准、规范、导则和指南为依据,避免冲突;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3)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编制完成本文件。本文件规定的内容均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本标准引用的文件为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建设用地系列土壤生态环境标准及相关环境行业标准。其中,《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2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T30760-2024)、《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是本标准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标准重点针对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结合原位、异位处置方式,以及固化/稳定化、总量削减修复、产品化三种处置技术途径,按照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产品化处置五种处置方式,指导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的去向。并规范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各种不同处置方式处置后的安全利用途径、安全利用标准、长期监测等方内容。对通过原位或异位固化/稳定化途径处置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明确了各安全利用途径下以何种方式制备浸出液及可接受重金属浸出浓度限值。其中,浸出液制备方法主要依据在填埋场渗滤液影响下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固体废物浸出毒性评价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T300)、在酸性降水的影响下以保护环境目标的《固体废物浸出毒性评价方法硫酸硝酸法》(HJ/9T299)、在地表水或地下水浸沥条件下以保护环境位目标的《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HJ557)。对通过原位或异位总量削减技术途径处置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根据安全利用具体途径,明确规定了安全利用所在地的环境可接受的重金属总量含量或浸出浓度限值。对经异位产品化处置的土壤,明确规定了入窑生料重金属总量含量限制,以及所得产品可接受的重金属总量含量及浸出浓度限值。此外,样品采集、保存与流转、样品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可遵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91.2)中相关规定执行。本文件重点针对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规定了五种处置方式下的安全利用途径: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或总量削减修复后,对原地块进行再利用;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的土壤,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进行安全利用;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方式处置后的土壤,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绿化用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进行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后进行异位产品化处置,作为原材料之一制备水泥熟料、高温制陶粒或制砖进行安全利用。同时规范了各种安全利用途径下,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安全利用标准、长期监测及其它相关技术要求。本文件拟定之除即明确,《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技术规范》按团体标准制定。本文件适用于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于农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于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放射性污染土壤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土壤。本文件适用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铅、镉、砷、锌、铬、铜、镍。重金属与其他类型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处置后进行安全利用,控制其他类型污染物的技术要求参照其他标准规范执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处置后进行安全利用,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在《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技术规范》拟定初期,经研讨,认为本标准应考虑原位、异位风险管控或修复处置方式,同时兼顾固化/稳定化、总量削减、产品化三种技术途径,规范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产品化五种处置方式下,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途径、安全利用标准、安全利用技术要求及后期监测等技术内容,以不同处置方式下各种安全利用途径相应的安全利用标准、安全利用技术要求为重点,以突出本标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本标准文件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或总量削减修复后原地块的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或总量削减修复后的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产品化处置的安全利用、安全利用标志、安全利用后长期监测计划共9章内容,以及附录A、附录B、参考文献。【文本内容】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途径,以及各种安全利用途径下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于农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于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放射性污染土壤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土壤。本文件适用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铅、镉、砷、锌、铬、铜、镍。重金属与其他类型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处置后进行安全利用,控制其他类型污染物的技术要求参照其他标准规范执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处置后进行安全利用,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编制说明】基于上述,主要考虑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途径,以及各种安全利用途径下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技术要求。详细规定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或总量削减修复后,对原地块进行再利用;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进行安全利用;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处置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绿化用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的安全利用;清挖后进行异位产品化处置,制备水泥熟料、高温制陶粒或制砖的安全利用。同时本规范提出不同处置方式下各安全利用途径的技术要求。明确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于农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于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放射性污染土壤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土壤。适用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铅、镉、砷、锌、铬、铜、镍。重金属与其他类型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处置后进行安全利用,控制其他类型污染物的技术要求参照其他标准规范执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处置后进行安全利用,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文本内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3544GB/T13545GB/T14848GB16889-2024GB/T17431.1GB18599GB/T21372GB30485GB/T30760-2024GB36600GB3838GB50869GB/T5101GB8978-1996CJ/T340-2016HJ1091-2020HJ/T166HJ25.2HJ25.3HJ25.6HJ/T299HJ/T300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地下水质量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硫酸盐水泥熟料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烧结普通砖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绿化种植土壤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导则(发布稿)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发布稿)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4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55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HJ662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91.2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JC/T2621污泥陶粒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C/T60022陶粒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编制说明】本标准引用的文件为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建设用地系列土壤生态环境标准及相关环境行业标准。本标准文件主要参考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2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T30760-2024)、《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以及上述其他标准、规范、导则或指南等。【文本内容】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重金属污染土壤HeavyMetalContaminatedSoil仅重金属含量超过GB36600筛选值或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控制值的土壤。仅指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包括农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3.2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SafeUtilizationofHeavyMetalContaminatedSoilAfterTreatment在确保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条件下,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处置后进行原地块再利用;或者经异位处置后将土壤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绿化用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进行利用;或者将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出后在异位作为原材料之一,制成水泥熟料、陶粒或砖块等产品进行再利用。3.3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TechnicalApproachesforStabilization/Solidification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与水泥等胶凝材料或稳定化药剂相混合,通过形成晶格结构或化学键等,将土壤中重金属捕获或者固定在固体结构中,从而降低有害组分的移动性或浸出性的过程。固化通过采用结构完整性的整块固体将污染物密封起来以降低其物理有效性,而稳定化则降低了污染物的化学有效性。具体技术手段包括固化技术、稳定化技术、价态调控技术、固化/稳定化联用技术。3.4总量削减技术途径TechnicalApproachesforReductionofTotalQuantity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消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的技术方法。具体技术手段包括:淋洗修复、植物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等,以及针对某些特定重金属的热处理法等。3.5产品化技术途径TechnicalApproachesforProductization将预处理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其他原料一起经高温烧结等过程,将重金属固定化、惰性化、稳定化并制成产品的处置技术手段,如: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陶粒窑协同处置技术,高温制砖技术等。3.6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RiskControlforIn-situ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直接在发生污染的位置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采取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进行风险管控的过程。3.7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RiskControlforEx-situ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将受污染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从发生污染的位置挖掘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它位置或场所,采取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进行风险管控的过程。3.8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总量削减修复In-situRemediationforTotalQuantityReduc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直接在发生污染的位置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采取总量削减技术途径进行处置的过程。3.9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总量削减修复Ex-situRemediationforTotalQuantityReduc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将受污染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从发生污染的位置挖掘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它位置或场所,采取总量削减技术途径进行处置的过程。3.10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产品化处置Ex-situTreatmentforProductiza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将受污染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从发生污染的位置挖掘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它位置或场所,采取产品化技术途径进行处置的过程。【编制说明】本文件规定及收录了10个重要的术语和定义,具体包括: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总量削减技术途径、产品化技术途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总量削减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总量削减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产品化处置。【文本内容】4总体要求4.1重金属污染土壤指建设用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包括单一重金属污染土壤或者多种重金属共存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包括汞污染土壤及其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不包括其它类型污染物与重金属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土壤。4.2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方式包括: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产品化处置。4.3依据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去向、用途、安全利用方式,结合原土壤、原地块重金属污染情况,一般情况下,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目标必须满足本文件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方式及安全利用途径制定的安全利用标准。若同一安全利用情景下,适用多个标准限值时,取最低限值。4.4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参照HJ25.4、HJ1282及相关标准执行。4.5分类型指导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自身特性,利用地的规划用地类型,结合原位、异位处置方式,以及固化/稳定化、总量削减修复、产品化三种处置技术途径,按照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产品化处置五种处置方式,指导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的去向。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或总量削减修复后,对原地块进行再利用;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的土壤,可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方式处置后的土壤,不仅可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还可作为绿化用土;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后进行异位产品化处置,土壤经预处理后作为原材料之一,可制备水泥熟料、高温制陶粒或制砖。同时本规范提出各类安全利用途径的技术要求。4.6提倡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或异位产品化处置后,在评估后符合相关标准,确保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倡结合原土壤、原地块、可利用途径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利用,为处置后土壤提供资源化利用的方向。4.7特别说明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后不经处置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绿化用土、路基材料进行利用。【编制说明】本章节进一步明确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类型:指建设用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包括单一重金属污染土壤或者多种重金属共存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由于金属汞具有挥发性,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具有不好控制性,因此明确规定不包括汞污染土壤及其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同时,阐明不包括其它类型污染物与重金属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土壤。本章节结合原位、异位处置方式,以及固化/稳定化、总量削减修复、产品化三种处置技术途径,明确本规范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方式包括: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产品化处置。同时明确阐述,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进行安全利用,一般情况下,处置目标必须满足本文件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方式及安全利用途径制定的安全利用标准。若同一安全利用情景下,适用多个标准限值时,取最低限值。见本文件4.3。这是本文件的重点作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参照HJ25.4、HJ1282及相关标准执行。本章节指明了本文件的具体意义,指导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经不同类型处置后安全利用去向及安全利用技术要求。安全利用去向同样分类型:原地块再利用、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作为路基材料、作为绿化用土、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作为采空区充填土,或者经异位产品化处置制备水泥熟料、陶粒、砖等。具体内容见4.5。同时,阐明本规范提倡结合原土壤、原地块、可利用途径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利用,为处置后土壤提供资源化利用的方向。具体内容见4.6。本章节在4.7进行了特别说明: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后不经处置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绿化用土、路基材料进行利用。提倡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利用。4.5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或总量削减修复后原地块的安全【文本内容】5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或总量削减修复后原地块的安全利用5.1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原地块的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原位经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进行风险管控处置后,对原地块进行安全利用,安全利用前提条件及对重金属污染物的控制必须达到如下技术要求:1)按照相关发展规划,原地块规划建设为第一类用地或第二类用地。2)安全利用位置条件。经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处置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土壤的最深层位置,需距离原地块所在地丰水期近50年最高水位线上方至少50cm,或者针对具体项目,满足经由专家最终论证过的技术方案、设计方案或风险评估报告所确定的安全距离。3)原位固化/稳定化土层上部水平阻隔技术要求。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的土壤层的上部需要做物理阻隔层,物理阻隔层可采用柔性阻隔或钢筋混凝土阻隔。柔性阻隔采用30cm-50cm厚的粘性土,或者两布一膜(上下两层为土工布,中间为至少1.0mm厚的HDPE膜)进行阻隔,阻隔层水的渗透速率<10-7cm/s。钢筋混凝土阻隔厚度应在20cm以上,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25以上,钢筋混凝土底部铺设10cm-15cm厚砂石垫层,钢筋级配参考GB50037和GB/T50010等标准实施,阻隔层水的渗透速率<10-7cm/s。4)侧面垂直阻隔技术要求。对于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技术途径处置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地块,固化/稳定化区域四周需做垂直阻隔,阻隔层采用竖向布置的形式,阻隔层须插入到不透水层至少0.5m深,阻隔层渗透系数须小于1×10-7cm/s。常用的垂直阻隔技术有:土工膜/泥浆隔离墙、高压喷射灌浆墙、水泥搅拌桩墙、水泥帷幕灌(注)墙等,根据工程特点选取的阻隔技术参考DL/T5199、DL/T5200、DL/T5425、DL/T5148等标准规范执行。5)覆盖土层厚度。原位固化/稳定化土壤层的阻隔层上部,需要根据场地所在地理位置情况,覆盖不小于所在地冻土层厚度的清洁土壤,若固化/稳定化土层上部水平阻隔层采用粘性土,覆盖清洁土厚度包含粘性土层厚度。6)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原位经固化/稳定化处置后对原地块再利用,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应满足GB/T14848IV类水质标准要求;或者根据地块及受体特征、规划、地下水使用功能和地质因素等,固化/稳定化后土壤的浸出浓度需优先满足按照HJ25.6确定的地下水修复目标值。若污染土壤原地块的环境涉及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时,则应根据固化/稳定化后土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情况,要求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满足GB/T14848相应水质标准或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同时要求满足GB3838中相应标准限值。浸出液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震荡法法》(HJ557)进行制备。若污染土壤原地块所在区域有酸雨时,浸出液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299)制备。按照附录A中方法测定目标重金属的浸出浓度。7)采用固化技术时需要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等指标,测定方法参考GB/T50123;应根据固化体实际处置或利用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合理确定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一般不宜超过1×10-7cm/s,最大不应超过1×10-6cm/s。【编制说明】本章节规定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的安全利用方式、安全利用前提条件、安全利用阻隔措施、安全利用标准及其它安全利用技术要求。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原位经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安全利用方式主要是原地块再利用。首先,限制原地块的规划用途为建设用地:按照相关发展规划,开发为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其次,固化/稳定化土壤受干湿循环及冻融循环的影响,经若干年,原本固定或稳定化在土壤颗粒中的重金属会重新释放出来,随孔隙水的移动,迁移至地表水、地下水或周围土壤中,为了管控上述风险,规定了处置后能够进行原地块安全再利用的前提条件:需距离原地块所在地丰水期近50年最高水位线上方至少50cm,或者针对具体项目,满足经由专家最终论证过的技术方案、设计方案或风险评估报告所确定的安全距离。同时,要求在固化/稳定化土层的上方及四周采取物理阻隔措施,阻隔层水的渗透速率<10-7cm/s,并在顶部覆盖不小于所在地冻土层厚度的土壤,以尽量降低干湿循环及冻融循环的负面影响。物理阻隔层可采取两布一膜或粘土的柔性阻隔,或者钢筋混凝土阻隔。具体内容见本章节第2)条、第3)条、第4)条及第5)条。为保护地下水,规定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的浸出浓度必须满足GB/T14848IV类标准限值要求;因为按照GB/T14848,IV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高,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质量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为依据,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与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处置后作为第一类用地或第二类用地所在位置地下水用途较为契合。或者优先满足按照HJ25.6确定的原地块地下水修复目标值。若污染土壤原地块的环境涉及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时,则应根据固化/稳定化后土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情况,同时满足GB3838中相应标准限值与GB/T14848相应水质标准或地下水修复目标值。根据浸出液制备的3种依据及意义,规定,通常情况下,浸出液按照HJ557进行制备。若原地块所在区域有酸雨时,浸出液按照HJ299制备。具体见本章节第6)条。本章节第7)条依据HJ1282,对采用固化技术时产生固化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等指标进行了技术要求。【文本内容】5.2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后原地块的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后,对原地块进行安全利用,对重金属污染物的控制必须达到如下技术要求:1)原地块规划为第一类用地或第二类用地。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后对原地块进行安全利用,处置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需满足原地块依据HJ25.3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确定的土壤修复目标值。按附录B所示的方法测定重金属的总量含量。3)其余技术要求需满足原污染地块经专家评审或经相关环境职能管理部门备案的技术方案、方案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相关技术图纸及技术资料要求。【编制说明】本章节规定了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后,对原地块进行安全利用的技术要求,重点阐述了安全利用标准:处置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需满足原地块依据HJ25.3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确定的土壤修复目标值。明确本规范土壤种重金属的总量含量按附录B所示的方法测定。同时阐述,其余技术要求需满足原污染地块经专家评审或经相关环境职能管理部门备案的技术方案、方案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相关技术图纸及技术资料要求。【文本内容】6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或总量削减修复后的安全利用6.1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的安全利用6.1.1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险管控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回填至原地块或其余建设用地待回填的清洁区,必须达到如下技术要求:1)建设用地回填区底部条件或阻隔措施。建设用地回填区底部需距离回填地块所在地丰水期近50年最高水位线上方至少50cm,或者针对具体项目,满足经由专家最终论证过的技术方案、设计方案或风险评估报告所确定的安全距离。若不满足上述回填安全距离,建设用地回填区底部需进行水平阻隔。水平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3)条技术要求。2)建设用地回填区的固化/稳定化土层上部水平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3)条技术要求执行。3)建设用地回填区的固化/稳定化区域四周垂直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4)条技术要求执行。4)回填要求。由下而上,分层回填,回填层平整压实,压实系数一般在0.95以上,其它技术要求参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5)覆盖土层厚度。建设用地回填区的固化/稳定化土壤层上部的阻隔层之上,需要覆盖清洁土壤,覆盖厚度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5)条。6)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处置后土壤目标重金属浸出浓度需满足GB/T14848IV类水质标准,或者优先满足回填区所在地块根据HJ25.6确定的地下水修复目标值。若回填区所在地的环境涉及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时,则应根据固化/稳定化处置后土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情况,满足GBT14848规定的相应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或回填区所在地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同时,满足利用地水域功能相应GB3838中标准限值。7)浸出测试。浸出液按照HJ557进行制备;若所在区域有酸雨时,浸出液按照HJ/T299制备。按照附录A中方法测定目标重金属的浸出浓度。【编制说明】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的安全利用途径分为四种:建设用地回填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采空区充填土。本章节规定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安全利用的技术要求,包括建设用地回填区底部条件或阻隔措施、回填区域顶部水平阻隔及四周垂直阻隔技术要求、回填要求、覆盖土层厚度等;设置回填区底部条件或阻隔要求主要是出于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环境保护,设置基本回填要求是为了回填夯实,避免后期塌陷或下沉,要求覆盖土层厚度是为了防治冻融循环导致固化/稳定化土壤的重金属浸出浓度的提升。同时规定了安全利用的浸出浓度标准,需满足GB/T14848IV类水质标准,或者优先满足回填区所在地块根据HJ25.6确定的地下水修复目标值。若回填区所在地的环境涉及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时,则应根据固化/稳定化处置后土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情况,满足GBT14848规定的相应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或回填区所在地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同时,满足利用地水域功能相应GB3838中标准限值。浸出液按照HJ557进行制备;若所在区域有酸雨时,浸出液按照HJ299制备。【文本内容】6.1.2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路基材料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险管控处置后作为路基材料,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1)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土性状及性能必须满足JTGD30或其它路基相关标准及规范的相关要求。2)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之前,经淋洗预处理或常规机械筛分预处理所得≥1cm的建筑混凝土块料、砖头、石块、石子等经高压水,将表面浮土冲洗干净后可作为路基填料。3)底部水平阻隔。为保护地下水,处置后土壤作为路基材料,利用区域的底部需进行水平阻隔,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3)条技术要求。4)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路基材料,处置后土壤目标重金属浸出浓度,需满足GBT14848中IV类水质标准或者优先满足利用区域所在地的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同时需满足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对应的GB3838中标准限制。5)浸出测试。按照本规范章节6.1.1第6)条技术要求执行。6)处置后土壤作为路基材料进行安全利用区域,禁止土壤地表裸露,表层原则上需覆盖不小于利用地冻土层厚度的清洁土壤,至少应覆盖20cm以上的清洁土。7)记录处置后土壤作为路基材料使用区域的拐点坐标、填埋深度等信息,并留档保存。【编制说明】本章节规定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路基材料进行安全利用的重金属控制指标限制及相关技术要求。首先明确了作为路基材料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及性能必须满足JTGD30-2015或其它路基相关标准及规范的相关要求。其次规定了底部水平阻隔技术要求。另外,规定了处置后重金属污染土壤浸出浓度,考虑到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环境保护,需满足GBT14848中IV类水质标准或者优先满足利用区域所在地的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同时需满足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对应的GB3838中标准限制。对于经淋洗预处理或常规机械筛分预处理所得≥1cm的建筑混凝土块料、砖头、石块、石子等经高压水,将表面浮土冲洗干净后可作为路基填料。最后,阐明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的土壤,作为路基材料利用时,为保护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防治固化/稳定化土壤的冻融循环效应,禁止地表裸露,表层原则上需覆盖不小于利用地冻土层厚度的清洁土壤,至少应覆盖20cm以上的清洁土。并按规则设置地下水监测井,监测地下水目标重金属浓度变化,以免造成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文本内容】6.1.3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定义为铺设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层上的土壤。根据GB50869中的覆盖分类,本规范特指填埋单元的日覆盖用土或填埋体的中间覆盖用土,不指封场的最终覆盖土。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险管控处置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覆盖技术要求。处置后土壤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单元的日覆盖用土,覆盖厚度为20cm~25cm;作为填埋体的中间覆盖用土,原污染土壤需为粘土,且覆盖厚度达到30cm以上。其余技术要求按照GB50869执行。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重金属浸出浓度满足GB16889-2024中6.4的相关限值要求,具体见下表1,则处置后土壤可以进入符合GB16889-2024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填埋场内部覆土利用。3)浸出测试。按照HJ/T300制备浸出液,按照附录A中的方法测定浸出液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表1经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的浸出液指标限值序号重金属1汞2铜403锌4铅5镉6铍7钡258镍9砷总铬六价铬硒本技术规范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针对汞及其复合污染土壤,原土壤中汞的重金属总量含量必须满足GB36600筛选值或者风险控制值。但是存在非汞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作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汞的浸出浓度有可能超过GB16889-2024规定的入场要求,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处置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汞的浸出浓度需要达到上述表1规定的限值要求。4)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若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最终覆盖土,浸出浓度建议参考章节6.1.1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的安全利用标准。【编制说明】本章节规定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进行安全利用的技术要求,包括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释义、覆盖技术要求、安全利用标准、浸出测试及其它。按照GB50869中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用土分类,分日覆盖用土、中间覆盖用土、最终覆盖土。最终覆盖用土为封场用覆土,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影响更大,若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最终覆盖土,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浸出浓度建议参考章节6.1.1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的安全利用标准。本章节所述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指填埋单元的日覆盖用土或填埋体的中间覆盖用土。依据GB50869处置后土壤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单元的日覆盖用土,覆盖厚度为20cm~25cm;作为填埋体的中间覆盖用土,原污染土壤需为粘土,且覆盖厚度达到30cm以上。作为生活日覆盖用土或中间覆盖土,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达到GB16889-2024中6.4规定的入场要求即可,浸出液按照HJ/T300制备。特别说明一种情况:本技术规范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针对汞及其复合污染土壤,原土壤中汞的重金属总量含量必须满足GB36600筛选值或者风险控制值。但是存在非汞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作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汞的浸出浓度有可能超过GB16889-2024规定入场要求的情况,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处置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汞的浸出浓度需要达到本章节表1规定的要求,即≤0.05mg/L。【文本内容】6.1.4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采空区指煤炭开采矿区、矿井、矿坑等采空区;原矿开采区的矿井、矿坑等采空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险管控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1)充填前环境本底调查及风险评估与阻隔措施。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处置后,作为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充填采空区,充填活动前应开展采空区所在场地及周边的环境本底调查,并按照HJ25.3等相关标准进行环境风险评估,重点评估对地下水、地表水及周边土壤的环境污染风险,确保环境风险可接受。若环境风险可接受,可直接按照GB18599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充填活动。若环境风险不可接受,充填区的底部、上部部及四周需要做阻隔措施。充填土层的底部、上部水平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3)条技术要求执行;四周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4)条技术要求执行。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固化/稳定化风险管处置后,必须达到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要求:重金属浸出液浓度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1中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表4中的一级标准浓度,且浸出液pH在6~9之间。则处置后土壤可以进入符合GB18599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要求的采空区作为充填土进行利用。重金属浸出浓度限值具体见下表2。3)浸出测试。按照HJ557制备浸出液。按照附录A中方法测定目标重金属的浸出浓度。表2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的重金属浸出液指标限值序号成分浸出液浓度限值(mg/L)1总砷0.52总铅3总镉0.14总铬5六价铬0.56总铜0.57总汞0.058总镍9总锌2.0pH6~9本技术规范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针对汞及其复合污染土壤,原土壤中汞的重金属总量含量必须满足GB36600筛选值或者风险管制值。但是存在非汞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汞的浸出浓度有可能超过0.05mg/L的情况,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汞的浸出浓度需要达到上述表1规定的限制要求。4)采空区防渗层、封场、复垦技术要求,按照GB18599执行。5)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的土壤,其他理化性质指标必须满足GB18599第I类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入场要求。处置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应<2%,测定方法参照HJ761进行;水溶性盐总量应小于2%,测定方法参照NY/T1121.16进行。6)充填活动结束后,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充填区所在场地及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开展长期监测,监测频次至少每年1次。【编制说明】本章节规定了采空区的定义,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回填土的前提条件、重金属污染指标控制限值、其他理化性质指标要求、充填活动结束后的长期监测等技术要求。采空区指煤炭开采矿区、矿井、矿坑等采空区;原矿开采区的矿井、矿坑等采空区。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的土壤作为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充填采空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是重要的规范标准。依据GB18599,充填活动前应开展采空区所在场地及周边的环境本底调查,并按照HJ25.3等相关标准进行环境风险评估,重点评估对地下水、地表水及周边土壤的环境污染风险,确保环境风险可接受。若环境风险可接受,可直接按照GB18599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充填活动。若环境风险不可接受,充填区的底部、上部部及四周需要做阻隔措施。充填土层的底部、上部水平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3)条技术要求执行;四周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4)条技术要求执行。本章节规定作为采空区充填土的安全利用标准:处置后土壤必须达到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要求,即重金属浸出液浓度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表1中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表4中的一级标准浓度,且浸出液pH在6~9之间,浸出液按照HJ557制备。同时,依据GB18599,处置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应<2%,测定方法参照HJ761进行;水溶性盐总量应小于2%,测定方法参照NY/T1121.16进行。按照GB18599,充填活动结束后,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充填区所在场地及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开展长期监测,监测频次至少每年1次。采空区防渗层、封场、复垦技术要求,参照GB18599执行。【文本内容】6.2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的安全利用6.2.1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回填至原地块或其余建设用地待回填的清洁区,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总量含量,一般情况下需满足如下标准:a)若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属于第一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见表3中第一类用地标准限值;若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属于第二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见表3中第二类用地标准限值;b)或者优先满足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按照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导则及指南,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而确定的土壤风险控制值。表3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重金属总量含量指标限值序号成分重金属总量含量限值(mg/kg)第一类用地第二类用地1总砷20602总铅4008003总镉20654六价铬3.05.75总铜2000180006总镍9002)若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地块为第一类用地,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为第二类用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超过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但不超过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即表3中第一类标准限值。3)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经修复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进行利用。4)按附录B所示的方法测定重金属的总量含量。【编制说明】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的安全利用方式分为五种: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绿化用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或采空区充填土。本节主要规定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的重金属污染指标控制限值及相关技术要求。以修复后土壤重金属总量含量作为控制指标,优先满足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按照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导则及指南,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而确定的土壤重金属总量风险控制值。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回填区所在利用地可能未开展风险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利用地规划用途,按照GB36600的筛选值来确定安全利用标准,如下:①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属于第一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②若建设用地回填土所属地块属于第二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同时,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经修复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进行利用。若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地块为第一类用地,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为第二类用地的情况,出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超过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但不超过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的情况,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限值要求。【文本内容】6.2.2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绿化用土指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中室外栽植或种植不可食用的乔灌草的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总量含量,一般情况下需满足如下标准:a)若绿化用土所属地块属于第一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化化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及CJ/T340-2016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较小值,见下表表4中第一类用地绿化用土标准限值;若绿化用土所属地块属于第二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及CJ/T340-2016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较小值,具体见下表表4中第二类用地绿化用土标准限值。b)或者优先满足绿化用土所属地块按照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导则及指南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而确定的土壤风险控制值,与CJ/T340-2016表4中的Ⅳ类标准相比的较小值。表4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重金属总量含量指标限值序号重金属指标第一类用地绿化用土第二类用地绿pH<6.5pH>6.5pH<6.51总镉≤22总汞≤23总铅≤4004005004总铬≤3004003005铬(六价)3.03.05.76总砷≤2020557总镍≤2008总铜≤5006005009总锌≤600800600本技术规范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针对汞及其复合污染土壤,但是可能存在非汞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总量含量满足GB36600筛选值或者风险控制值,但超过CJ/T340-2016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情况,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汞的总量含量需要达到上表表4规定的限值要求。2)若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地块为第一类用地,绿化用土所属地块为第二类用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超过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但不超过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表4中第一类用地绿化用土标准限值。3)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经修复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绿化用土进行利用。4)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作为绿化用土,pH、电导率、含盐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入渗率等理化性质指标参照CJ/T340-2016及T/CHSLA50005-2020规定执行。如若处置后土壤上述指标达不到CJ/T340-2016及T/CHSLA50005-2020的相关规定,需要进行土壤改良以满足上述指标要求才能作为绿化用土。【编制说明】本章节主要规定了绿化用土的释义,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的重金属污染指标控制限值及相关技术要求。绿化用土指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中室外栽植或种植不可食用的乔灌草的表层土壤。因作为绿化用土,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除了考虑《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中的建设用地筛选值的要求外,还需要结合《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中的要求。所以,若绿化用土所属地块属于第一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及CJ/T340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较小值;若绿化用土所属地块属于第二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及CJ/T340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较小值。或者优先满足绿化用土所属地块按照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导则及指南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而确定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及CJ/T340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较小值,具体见本规范表4。但是,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经修复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绿化用土进行利用。若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地块为第一类用地,绿化用土所属地块为第二类用地,出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超过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但不超过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的情况,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及CJ/T340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较小值。修复后土壤作为绿化用土,pH、电导率、含盐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入渗率等理化性质也需要考虑,上述指标参照CJ/T340及T/CHSLA50005规定执行。如若上述指标达不到上述相关规定,需要进行土壤改良以满足上述指标要求。【文本内容】6.2.3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路基材料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路基材料,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作为路基材料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土性状及性能要求参考本规范6.1.2第1)条技术要求。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路基材料,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总量含量,一般情况下需满足如下标准:a)若作为路基材料的利用地属于第一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限制要求,见本规范表3中第一类用地标准限值;若作为路基材料的利用地属于第二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限制要求,见本规范表3中第二类用地标准限值;b)或者优先满足路基材料利用地按照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导则及指南,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而确定的土壤风险控制值。3)若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地块为第一类用地,作为路基材料的利用地为第二类用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超过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但不超过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即表3中第一类标准限值4)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经修复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路基材料进行利用。【编制说明】本章节主要规定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路基材料的重金属污染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汕尾一年级上册试卷及答案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测验教案
- 《2025年签订新员工合同通知书》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宁波市鄞州区区属国企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机床制造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考核试卷
- 电气安装变压器的选型与安装考核试卷
- 燃气具制造工艺流程考核试卷
- 绢纺与丝织品的在线销售与数字营销考核试卷
- 绿化施工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电视接收设备的智能日程管理考核试卷
- 工程款结算合同书
- 中央空调系统维保服务报价清单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
- 公路养护施工组织设计 公路设施、交安设施、公路绿化日常维护管理施工方案
- 软瓷产品原材料供应与需求分析
-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1、吃水不忘挖井人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黄金销售合同书
- 【加盖拧盖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12000字(论文)】
- 五年级下册英语教案-Unit 3 Lesson 17 Danny's Email(冀教版)
- 土壤样品制备实验室建设规范
- 2024年银行校园招聘入职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共三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