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1页
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2页
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3页
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4页
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上诗词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本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通过全诗,可以看到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

诗人形象。

2.诗中画线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1.C

2.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感慨、迷茫等)。

【解析】1.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旖溪上钓

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

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而不是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

活的渴望、向往

故选C。

2.考查赏析诗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跳跃。“行路难”是作者的感叹,

感叹仕途的艰难。通过反复的咏叹“行路难”,使这种感叹更加的强烈。“多歧路,今安在?”以问句的形式,

表现了作者苦寻出路而不得的迷茫。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对这首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他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

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

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

鼓舞。

4.说说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千古名句的理解。

【答案】3.C

4.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3.C.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诧”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

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

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跑而

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

‘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述有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沉舟”和“病树”

比喻遭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两相对比,写出了诗人自己凄苦的身世,表

现了诗人多年被贬的辛酸与愤懑不平之意。另外还可以从哲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两句诗蕴含着社会变化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诗人并不以自己的多舛

的命运为意,表现了作者胸襟的旷达和乐观。据此分析即可。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天,萌生“乘风归去”的奇想,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B.上阕中作者在“我欲”“又恐”响似”的情感转化中,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失望。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月圆而亲人分离,作者由感伤离别转为对天下离人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6.说说这首词结尾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原因。

【答案】5.B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作者推己及人,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天下离人的祝福,很好地

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这两句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

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上阕中作者用“我欲”“又恐”响似”来体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情感的起伏,从对月宫的向往,到犹豫不

决,再到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选项中“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失望”错误。

故选B。

6.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

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

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

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

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

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

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

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簿,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7.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章牛的一项是()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C.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D.本诗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8.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答案】7.C

8.本联借景抒情,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及

对贾谊的追思,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解析】7.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

c.“直抒胸臆”错误,“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在无疑

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

和您都是无罪的啊,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借古讽今,借怜贾以自怜,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

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故选Co

8.考查赏析诗句。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

倾。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写诗人步人贾谊故宅所见之景,“秋草”,“寒林”,“人去”,“日

斜”一派黯然气象,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

日暮秋景图,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衬托出作

者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及对贾谊的追思,为下文抒发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以及对当今统治者

的不满情绪做铺垫。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0.从全诗看,这首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9.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更融入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

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

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近即可)

10.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对离乱的感慨之情(对战乱现实的不满、渴望安定)和忧

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节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无形中渲染了一

种稍显凄凉的氛围。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

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

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

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把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这是融情于景的手法,或者说是

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

这两句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对故乡

的思念。

10.本题考查诗歌主旨。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成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

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

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有弟皆分散,无家

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

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抒情中含有递进的关系,感情的悲切而浓郁是有

所发展的。这一联表现的是对离乱的感慨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颈联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

信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流露出亲人境况的担忧,同时表达出对战乱带

来的灾难的不满,对安定的渴望,进而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篮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额联中“除弊事”“惜残年”坦陈心志,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

C.尾联中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看淡生死的达观之情。

D.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12.,“雪拥蓝关马不前,即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ILC

12.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前。此景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

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马不前”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解析】1L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尾联中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看淡生死的达观之情”表述有误,“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尾联是说,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

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故选C。

1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不肯前行。该句就景

抒情,情悲且壮。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

“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

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才斛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亚琳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点明启程的时间和心情,“晨”照应标题,“悲”字奠定全诗感伤的基调。

B.诗歌颈联写景:虚写秋天柳树新叶未发,枯叶飘飞;实写枳花蓬勃明艳,饱含春的气息。

C.诗歌尾联补写梦中故乡春来水暖、凫雁戏水之景,与颈联之景对比鲜明,情景交融。

D.全诗语言明净,结构镇密,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孤寂、无奈溢于言表。

14.诗歌题为“商山早行”,但全诗并无“早”字,是否偏题?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3.B

14.答案示例:全诗虽无一个“早”字,但是并没有偏题。首先,“晨起动征铎”中“晨”点题“早”,“动征

铎,,写“行,,,一幅准备上路出发的热闹情景。其次,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茅店、鸡声、月、

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精致地描绘出来。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上路

已是“早行”,可看到板桥霜上的人迹后才发觉,“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解析】1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B.“虚写秋天柳树新叶未发,枯叶飘飞”有误,“榔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意思是枯败的棚叶,落满了

荒山的野路;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由此可知,应为“枯叶飘落”,而“秋天榔树新叶未发,枯叶

飘落”也是实写;

故选B。

1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晨起动征铎”,意思是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

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晨起”,点题“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思是:鸡声喷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

早春的寒霜。诗人写的是早行,选择“鸡声”和“月”两个典型意向,“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

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

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很特征性的景物。作者

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可谓“更有早行人”;整首

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都表现出“早行”

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眼前。所以,全诗虽无“早”字,但并不偏题;

据此总结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5.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16.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画面。联系全诗,说说这个诗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7.根据诗句推测,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5.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

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

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16.狂风突起整个楼宇顿时被凄风笼罩,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山雨来临前的自

然景象也暗示了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

17.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对唐王朝气息奄奄、颓势难救的衰败形势的痛惜与感慨之情。

【解析】15.考查诗句赏析。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意为: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

叶间。这两句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

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

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

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引出末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

流”的感慨。

16.第一问:考查诗句中的画面。在尊重诗句原意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即可。

如: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第二问:考查诗句作用。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联系写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

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

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综合分析可知,此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

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

含蕴深刻。

17.考查词句赏析。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

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

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

流不止而已。故“当年事”指的是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

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联系当时

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可知,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

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所描绘的情景。

19.教师节时,同学们将写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的贺卡送给了老师,以此表达全

班同学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请你代同学们解释选用此诗句的理由。

【答案】18.长夜漫漫,无心安睡,独自对月吟诗,不禁感到冷月侵人,凄冷无情。

19.①这两句运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②后又用来形容

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这与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相符,所以选用此句赞美老师。

【解析】1.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

诗句意为:(我)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月亮太过清冷。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添加描写性的词语并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示例:寂静的夜晚,冷清的月色,让人无心睡去。此时对月自吟,不禁感到月冷凄清,寒意袭人。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诗句中“春蚕,,”蜡炬,,具有比喻义,“丝”和“思”谐音,诗句借助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所爱之

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但是后人又在此基础上赋予此诗句新的意义:形容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

老师默默培育英才,也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因此用这两句诗来赞美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幽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E理的一项是()

A.上片一“绕”一“满”,生动地写出村庄绿树环绕、春水充盈的特点。

B.上片二、三句写数量不多的小园,在来自东边的风吹拂下也能收尽春光。

C.下片“偶然乘兴”照应“豪兴徜徉”,表现作者意犹未尽的美好感受。

D.这首词语言浅近,描绘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图,抒发作者的喜悦之情。

21.上片的“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与下片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在写景方法上有哪些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20.B

21.第一句从视觉角度侧重描写色彩;第二句以视听结合方式侧重动态描写,还有运用拟人的手法。

意思对即可。

【解析】20.B.上片二、三句意思是: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数

量不多”“在来自东边的风吹拂下也能“理解有误。

故选Bo

21.考查诗句赏析。

“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意思是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色彩鲜明,从视觉角度写绚烂多彩

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意思是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

匆忙。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以视听结合方式写的是动感极强、极

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运用拟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春的生命活力。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2.分别写出“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

2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案】22.上片中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中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23.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

凝重,表现了作者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解析】22.本题考查诗歌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

了愁苦的滋味,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首句“少年不识愁滋

味,,写少年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无愁找愁,抒发一点所谓“愁情”。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

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同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

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

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据此可知,“为赋新词强说愁”是“闲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23.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从诗歌内容看,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

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

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

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

“愁”之深沉博大。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南宋词人(人名)。

25.甲乙两首诗词中的加线句子都写到了“梦”,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6.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上片以“醉里挑灯看剑”发端,接踵而来的是记忆中这些极雄豪、壮美的情景:听号角,分麾下

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

B.甲词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后,“可怜”一词使得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C.乙诗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D.乙诗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答案】24.辛弃疾

25.李白借典故中的梦,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抱负的愿望;辛弃疾借梦抒发了他壮志难

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26.D

【解析】24.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南宋词人。原

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

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

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25.考查对诗词内容的分析理解。

甲词,“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词人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

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

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词人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

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词人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借梦境抒发内心的

悲痛之情。现实生活中他始终是被人排挤,也是郁郁不得志,诗人空有一身本领,空有爱国之心,但是却

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乙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

乘船经过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

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脩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

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

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26.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

D.错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

宋时宗意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故选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院。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7.古代诗人多有唱和诗,“刘白”的两首唱和诗分别体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刘诗多用典故,

语言;而白诗“老妪能解",语言o

28.刘诗中透露出诗人被贬多年的复杂情绪,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结合具体意象加以分

析。

【答案】27.精炼含蓄,委婉自然通俗浅白,直率流畅

28.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心绪难平,愤慨与

惆怅;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

【解析】27.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

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

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

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

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

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以他物言自我,语言含蓄蕴藉,诗风清丽

自然。

白诗“老妪能解”,意思是白居易的诗,老妇人都可以理解,说明了白诗语言通俗浅白,直率流畅。如“亦

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意思是: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

失去的太多了。诗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通俗易懂。

2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白居易在宴席上

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诗作答。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

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这两句

写到凄凉的巴山楚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闻笛赋”和“烂柯人”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

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

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千帆过”“万木春”可以看出诗人虽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对

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表达了诗人重新投

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据此概括出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9.甲词中,词人在上阕问天“①",流露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在下阕问月“何事长向别时

圆”,表现出对月②的情感。两首诗都从不同的感官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两位作者

对月怀人时的无限惆怅。甲词“高处不胜寒”为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视觉。乙诗首联“路

断行人”“戍鼓雁声”为视觉、④。

30.这两首诗词都写到对弟弟的思念,都有对月抒情,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情感?

【答案】29.①明月几时有怨恨触觉听觉

30.甲词表达了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旷达(豁达),寄托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乙诗表达了战乱造成的亲人分散(音讯隔绝)的伤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29.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明月几时有?”是作者向上天发出的疑问,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流露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对月亮的质疑,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月亮却圆了呢?表现出作者对月亮的

怨恨与质疑。

“高处不胜寒”意为:因为太高而禁受不住寒冷。这是触觉。

“路断行人”,路上没有行人,这是作者所见,视觉。“成鼓雁声”,更鼓和大雁的鸣叫,这是作者所闻,

听觉。

30.考查比较阅读。

甲词: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作者认为人的悲欢离合自古以来就难以

周全,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结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