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期中校际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陕西省汉中市期中校际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陕西省汉中市期中校际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陕西省汉中市期中校际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陕西省汉中市期中校际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试题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人类社会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社会分工体系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工业化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为继。新时代的发展迫切呼唤教育面对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化为能力培养型教育,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培育劳动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而不仅是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并根据变化了的劳动形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教育,构建起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随着内容的日渐丰富和理念的日益更新,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特征。(摘自杨玉春《科学把握劳动教育新特征》有删改)材料二:每逢周六,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都会准时推出非遗“云”上系列课程,在“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劳动专场与学生们见面。这堂面向全国直播的“云”端非遗课,不仅高村中学学生爱上,而且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课”。该校还推出了一系列非遗课程,既为单一的网课学习增添了额外的乐趣,又促成“家庭总动员”活动的开展,还促使家庭劳动从日常劳动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谓一举三得。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该校招募了17位具有非遗老手艺、热爱公益事业的非遗传承人加入课程团队,实现了“名家主播带课”。这些非遗传承人中,有高龄的乡村手艺老师傅,也有进行非遗创新的隔代年轻师傅。他们齐聚“云”端,捕捉生活之美,贯穿传统节气文化,给乡村带来一场有“烟火气”的劳动教育。(摘自《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非遗进入“云”课堂》,有删改)材料三从“花饽饽”的历史、作品的寓意讲起,到虎年“虎头”饽饽的制作流程……近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尝试了一次直播课,邀请山东省“花饽饽”非遗传承人林荣涛,在“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劳动专场做“花饽饽”直播,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还有“鲅鱼水饺”“虾酱菜团”“瓤子饼”“锅煽海蛎子”……一道又一道热腾腾、香喷喷的菜品,伴着非遗传承人的一双巧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超高人气。(4月19日《中国教育报》)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惯常路径,除了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再就是让学生参加必要的劳动实践锻炼,比如到田地插秧或者收割庄稼等。但是,常规劳动教育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即便是劳动实践,也往往只是老师带领与引导学生参加劳动生产活动。问题是,大多数老师因为平日专注于教书育人,并未专门从事某一类劳动。带领学生参加劳动,教师自己也是在体验,并非熟练劳动能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某一项劳动操作要领未必能很好掌握,动作不一定规范,效果不一定理想,劳动动作恐怕也谈不上优美。换句话说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老师,也多半不能将劳动的技能、美感表现或传达出来。其实,劳动既有艰辛的一面,也有审美的一面。劳动的审美既有劳动过程以及动作姿态之美也有劳动创造出的成果之美。只有将满腔热情与创意手法合二为一的劳动者,才能在劳动时,给世间呈现一种别样的美。那些传统美食非遗传承人巧手烹制出传统美食,在调动学生味蕾的同时,更是让莘莘学子大开眼界,见识非遗传统美食丰富多样、五彩缤纷和奇妙无穷之美,从而引导孩子们了解、欣赏传统美食,进而尝试动手制作美食。这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劳动习惯。山东威海文登区高村中学邀请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教学生烹调美食,开展一场场极具“烟火气”的劳动教育,这启示我们:劳动教育也要推陈出新、另辟蹊径,不断拓展新的局面,让学生愿意学、快乐学,并在学习中感受劳动之美和劳动产品之美。每个地方都有不少非遗项目以及非遗文化传承人,这既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吸引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又可使非遗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开展。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视为“劳动教育+”模式,各地不妨多一些这样的探索,促使劳动教育开展得更加活泼、更加有趣、更有烟火气和更有成效。(摘自涂启智《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值得借鉴》,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劳动教育同样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不过更重视培养新时代劳动者应该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B.高村中学的“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招募的师资力量都是具有非遗老手艺的新老非遗传承人。C.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D.劳动的美有劳动过程以及动作姿态之美,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之美。非遗传承人烹制美食属于劳动之美。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劳动教育随着其内容的丰富和理念的更新,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特征。B.之所以说高村中学的“云”端劳动教育具有“烟火气”,与这些“云”课堂有烧煮食物散发出的生活气息有关。C.学校老师如果是某一项劳动操作的熟练劳动能手,就有可能将该项劳动的技能、美感表现或者传达出来。D.所谓“劳动教育+”模式是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与互联网必然存在关联。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将非遗融人劳动教育”的一项是(3分)A.兰州市某小学迎来一场别具特色的艺术盛会——“聆听泥土的声音——非遗大讲堂之泥哨制作”B.城关区某小学打造了掐丝珐琅、织染、泥塑、皮影等12个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劳动实践工坊。C.甘肃省积石山县某小学的学生在“思源非遗教室”里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民歌。D.南京某小学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分年段设计了制作月饼、包饺子、包粽子等不同难度的挑战项目。4.新闻评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请举例分析材料三是怎样辩证讨论“劳动教育”话题的。(4分)5.请结合材料,从国家、受教育者、更新内容三个层面简要概括新时代劳动教育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作用。(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最后的墓穴(节选)石钟山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先是看到天空,正是又一个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通透深邃,他试着移动四肢,才发现一条腿已经断了,血凝在伤口处,他侧过身,呼唤着战友的名字。他记得撤到这个阵地时,还有四名战士,他一个又一个地呼唤着,周围静静的,只有几只不知名的虫子在土里苏醒,发出细碎的鸣叫。天又亮了些,他能看清周边的景物了。他先是看到大个子张福来,抱着上了刺刀的枪,趴在地上。在另一侧,张小宝身子扭曲地躺在那里,依然死死抱着那个敌人。他想起来了,他冲出掩体前,那四个战士都牺牲了,他是最后一个。他爬着把四个战友都找到了,前两天阻击战牺牲的士兵,最后都由他们活着的战友掩埋了,他现在是唯一活着的人,掩埋战友的任务便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卸下了张福来枪上的刺刀,借着一个炸弹坑,用刺刀挖土,太阳升起丈八高的时候,坑已经挖好了,他浑身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旷野里只能听见他自己大口的气喘声。他伏在地上歇了一会儿然后依次爬到战友的遗体旁,拖拽着把战友放到坑里。拖大个子张福来时,他费了好大劲儿,一截短短的路,他歇了几次,终于把张福来拖到挖好的坑里。他又转身从坑里爬上来,在高处看曾经熟悉的战友,他们都静静地躺在他的眼前,昨天这个时候,他们还在自己的眼前活蹦乱跳,和他一起阻击敌人,眼下他们只能躺在这里了。他怔了一会儿,又待了片刻,开始为他们掩土,渐渐地,战友们从他眼前消失了,眼前的土和山头上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他突然感到莫名的孤独。一个排的人,加上他共三十一个鲜活的生命,三天阻击战,此时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想找棵树给这四个战友留下个记号,可周围并没有树,原来的那几棵树早被敌人的炮弹炸得只剩下树桩。最后他找到离战友最近的一块石头,用刺刀在上面划出一个“4”字。做完这一切,他有些迷瞪,竟不知自己在哪,仰面望着天空,太阳已升到了他的面前,火辣地烤在他的身上。他浑身无力,真想睡一会儿,他闭上了眼睛,时光似乎又回到了三天前,赵连长立在他们面前道:“你们的任务是阻击敌人三天,然后撤出阵地去追赶大部队……”赵连长的命令犹在耳边,他一激灵清醒过来,茫然四顾,还是那个山头,身旁就是他刚掩埋的四个战友。他还有任务,就是追赶大部队,可大部队又在何处,他向山背面爬去,他知道,只要向前爬,总有一天,就会追赶上大部队,回到队伍里,重新见到赵连长和那些熟悉的战友们。他的军衣湿了一次又一次,不知是血水还是汗水。他终于支撑不住了,一歪头,在半山坡一棵树下昏了过去。他再次醒来时,觉得是伏在一个人的背上,那人气喘着,摇晃着。他看到了满天的星斗,山已经不见了,他不知自己在哪,他呻唤一声,便听见那气喘声止住了,叫了一声:“你醒了。”他发现是个女人的声音,他一惊,几乎从她背上跌下来,女子呵斥道:“别动。”然后又大喘着向前走去。他想挣扎着下来,可一转头,他又失去了知觉。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床上,头上是屋顶,然后又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冲外面喊了一声:“娘,他醒了。”他循声望去,便看见了她,眼前立着的是个纤瘦的女子,年纪不大,穿着碎花对襟衣服。随声进来一个中年女人,手里端了一碗粥,走进来,见他睁开了眼睛,说了句:“老天爷保佑,你终于醒了。”后来他知道,这家人姓许,两年前,这家男人随过路的部队参了军,便再也没有回来。女孩叫盼儿,那天她去山上放家里仅有的两只羊,发现了他,后来她说,自己的父亲就是随着和他穿着一样服装的队伍走了。盼儿和她母亲,因为认定了他身上的这身军装,把他当成亲人一样照料,盼儿只要放羊回来,总是到他床前看一看,问一声好。有时她还会在山上采些野花放在他的床头,于是幽香便弥漫在他的屋内。有时,她怕他寂寞还给他唱歌,是当地的民歌,曲调干净明快,在他眼里盼儿就像她唱的一首首歌,淳朴,明媚。当盼儿把几朵菊花放到他床前时,他知道秋天来了,那会儿他已经能起床了,那条被炸断的腿,似乎长在身体上了,但已经变了形,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再后来,他已经能拄着一根棍子到院里站一站了。后来某一天,他拄着棍子走出小院,虽然脚步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有力铿锵,但还是能走了。终于有一天,他向盼儿和盼儿的母亲告别了,他要归队了。他要走的那一天,娘儿俩来到门前为他送行,他走了几步,突然听到盼儿又唱起了歌,那是一首当地送行的歌,他回过头,见娘儿俩立在他早已熟悉的家门前,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战友牺牲后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们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表现出他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B.“他”从高处看着已经牺牲的战友“怔了一会儿”,反映出“他”此时的孤独无助以及对战争的反思。C.在此次战斗中,战士们的任务是阻击敌人三天,然后再去追上大部队。幸存的战士还会负责掩埋牺牲的战友。D.盼儿悉心照料“他”,给“他”采摘野花,唱歌解闷,把“他”当做亲人,和她父亲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又以插叙手法交代了此次战斗的前因和女孩父亲的参军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合理。B.文章开头以内视角进行叙述,交代了“他”在受伤昏迷苏醒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冷静地表现出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C.文章中的盼儿被塑造为一个年纪不大的纤瘦女子,突出了她在救助战士时的困难,也表现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更加严重。D.文章没有正面描写战斗场面,而是写了激烈的战斗之后“他”掩埋牺牲的战友和追赶大部队而被盼儿救助的故事,情节感人。8.文章中两次写到“太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9.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相比,除了同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两者在人物形象和主题两方面也有相似之处,请简要阐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周至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货,振除灾诊①。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②,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③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有删改)材料二:居易累以忠鲠遭摈④,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⑤,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注】①沴(ìi):灾害。②鲠(gěng):耿直、正直。③箝(qián):使闭住,这里是封住、堵塞的意④摈(bìn):抛弃;排除、排斥。⑤科头箕踞:不戴帽子、席地而坐。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若黜之A是箝B其口C使自为D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指超过,高于,与《琵琶行并序》“冰泉冷涩弦凝绝”中的“绝”意思不同。B.拔,指提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相同。C.薄葬,古代丧葬文化之一,指人去世后埋葬时使用的葬具和随葬品节俭,丧葬仪式简单。D.六义,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况自恃才高,很少推崇称赞别人,但是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后,对其大加赞赏。B.白居易最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C.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便决定不再做官,而是放纵饮酒作诗。D.白居易酷爱神佛之事,他与僧侣成立净社,也曾不戴帽子、席地而坐,谈论佛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4分)(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4分)14.白居易“累以忠鲠遭摈”,材料一中第二段的哪些事件体现了白居易的“忠鲠”?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南征【注】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奔流,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B.颔联“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首联中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有先扬后抑的效果C.颈联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报国无门,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D.《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但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极为沉痛。16.《南征》尾联说“百年歌自苦”,《登高》尾联也说“艰难苦恨繁霜鬓”,两首诗中写出了哪些相同的“苦”?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附的心意的诗句是“,”。(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3)《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的角度和手法多样,其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动态之景的句子是“,”。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围绕“家乡文化生活之风俗习惯”这一主题进行调查,有同学撰写了调查报告,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请你阅读并完成18-19题。“社火”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传统佳节的狂欢活动。古代农作物抵御不住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古人崇拜天、地、风、雷、水、火,幻想通过祭祀和禳解仪式,求得风调雨顺、A。(①),社火能够长期流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反映古代农民的良好愿望。社火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火中的高跷往往成群结队而行,(②),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显得B,让人捏一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双叉,当别人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来,立刻引来观众一片喝彩。在陕西,耍社火颇具古风,敲上威风锣鼓,锣鼓手少则数十,多则上百。打锣鼓有一定套数,分老曲、新曲、紧三火等。(③),老曲雄壮浑厚,新曲悠长明朗,紧张热烈。旌旗猎猎,铳炮轰隆。若在街上和其他村的社火队相逢时,讲究礼让。先到者闪到一边,后来者先走,这明是礼让,暗里则是挑战和较量。鼓声一时大震,都想以气势压倒对方。各家的社火扮演人物,也以动作、语言、换花样等,使出C,吸引观众。虽然带有竞赛性质,(④),却从不评名次,好坏标准自在观众心里。18.请在文段中A、B、C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有同学认为“艺高胆大的”这句话放入文段①②③④中的某一处后,文段更连贯。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虽然宋代不像后人所说的那样“积贫积弱”,但始终面临强敌环伺、国力不强的趋势,宋代士人对此忧心忡忡,所以他们很少用诗歌来歌功颂德。宋代的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三百年间外患不断。汉、唐都亡于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而北宋和南宋却亡于外族入侵。这样,宋代诗人就势必①。北宋无力制止辽和西夏的侵扰,以供给巨额财物来求得妥协。这种屈辱的处境成为诗人的心头之患,成为宋诗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即使在婉约风格尚占统治地位的词坛上,也出现了苏轼、贺铸等人在词中要求抗敌的呼声。即使是以婉约为主要词风的姜夔、吴文英,也在词中诉说了对中原沦亡的哀愁。即使是崇尚隐逸的“四灵”和行谒谋生的江湖诗人,也②。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则是陆游、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他们的作品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诗词注入了英雄主义,并且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尊严。从那以后,每当中华民族③,人们总是会从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宋代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20.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段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写到陆游、辛弃疾等的作品为宋诗注人了英雄主义,请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指出两处英雄主义的体现。(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生活中,青年用智慧的、担当的姿态,播下饱满的种子,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上面的材料对当代青少年有所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试题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招募的师资力量都是具有非遗老手艺的新老非遗传承人”错误,根据材料二“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该校招募了17位具有非遗老手艺、热爱公益事业的非遗传承人加人课程团队"可知,是17位非遗传承人,不见得所有师资都是非遗传承人,选项过于绝对。)2.(3分)D(“这种模式与互联网必然存在关联”错误,依据材料二的新闻事件和材料三的新闻评论来看,开展的“云课堂”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有关。但是“劳动教育+”模式不一定都要开设“云课堂”选项曲解文意。)3.(3分)C(A项“非遗大讲堂之泥哨制作”有非遗概念,“制作”具有劳动教育的性质,所以本项属于“将非遗融人劳动教育”。B项,“掐丝珐琅、织染、泥塑、皮影等12个以非遗文化为主题”有非遗概念,“劳动实践工坊”具有劳动教育的性质,所以本项属于“将非遗融人劳动教育”。C项,学习“花儿”民歌,是为了传承非遗文化,属于审美教育范畴,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所以本项不属于“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D项,“月饼、饺子、粽子”三种传统食品制作属于非遗文化,“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具有劳动教育的性质,所以本项属于“将非遗融人劳动教育”。)4.(4分)①材料肯定了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接着指出落实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对学校常规劳动教育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②材料从“劳动既有艰辛的一面,也有审美的一面”,来对劳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艰辛”的一面基于常识,故忽略未讲,“审美”的一面,受关注比较少,故详细闸述。(每点2分)5.(6分)①国家层面:可以为构建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提供条件,顺应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②)受教育者层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感受更全面的劳动之美。③更新内容层面:更新的内容如果是像“非遗”这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薪火相传。(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以及对战争的反思”错误,结合“战友们从他眼前消失了,眼前的土和山头上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他突然感到莫名的孤独”可知“他”此时的内心感到的是孤独无助,并没有“对战争的反思”。)7.(3分)C(“也表现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更加严重”错误,文中写盼儿纤瘦一是真实地反应当时人们生活的艰难,二是与她在救助战七时的坚韧十足形成对照,从而凸显其柔美而坚韧的形象,并非是“表现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更加严重”。)8.(4分)①两处写到太阳,与文章中其他有关天色的描写形成时间上的延续,增强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第一处指出太阳升起丈八高,照应前文“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同时反映出“他”用刺刀挖土的困难以及用时之长。③第二处是强调太阳的火辣,突出“他”在受伤后掩埋战友的异常辛苦,以致“闭上了眼睛”“昏了过去”,最后被盼儿救回家。(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9.(6分)人物形象方面:①都塑造了柔美而坚韧的农村女性形象:《百合花》中的新媳妇羞怯而美丽,在最后处理被子时体现出她的坚持和倔强:本文中的盼儿纤瘦,淳朴,在救助战士时却坚韧十足。②)都塑造了战士的英勇无畏:《百合花》中牺牲的小战士,本文中牺牲的30个战士以及唯一的幸存者都是英勇无畏的战士。(4分)主题方面:都从侧面呈现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战友情、军民相拥的鱼水深情,同时又反映了人情之美。(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ACE(“若黜之”是假设的情况,“黜之”是动宾结构,主语为省略的皇帝,句意完整,故A处断开。“箝其口”是动宾结构“使自为谋”亦为动宾结构,两个分句均句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即是在C处断开。“非……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故E处断开。)11.(3分)B(“意思相同”错误。“拔,提拔。/超过,超出。句意: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12.(3分)C(“于是便决定不再做官”错误。根据原文“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可知,材料中并没有说白居易“决定不再做官”,选项无中生有。)13.(8分)(1)(4分)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乞请调任外官。(“见”,表被动;“丐”,乞请,请求:“迁”调任。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2)(4分)每写成一篇,一定会让他家里的老妇读一读这首诗,询问老妇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成”,写成,完成:“解”,理解;“录”,抄录。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14.(3分)①元和四年旱灾时,白居易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②李师道想用自己的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建议皇帝直接赐还,以彰显美德。③殿中答对时,白居易辩论刚正耿直,直言皇帝错了。(每点1分,准确、恰当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C(“报国无门,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错误,颈联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16.(6分)①羁旅漂泊之苦。《南征》中的颔联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苦《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写出了诗人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苦。②年老体病之苦。《南征》中的“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异乡之苦:《登高》中的“百年多病”表现诗人年老多病之苦。③孤独之苦。《南征》中的“未有见知音”,《登高》中的“独登台”,都有孤独之意。(每点2分,理解准确、恰当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明明如月何时可摄(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18.(3分)[示例]A五谷丰登B摇摇欲坠C浑身解数(每空1分)19.(3分)B(“艺高胆大”说明技艺高超,与文段中“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衔接紧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20.(4分)[示例]宋代虽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样“积贫积弱”,但始终面临强敌环伺,国力不强的局势,宋代士人对此忧心忡忡,所以他们很少用诗歌来歌功颂德。(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