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河流地貌_第1页
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河流地貌_第2页
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河流地貌_第3页
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河流地貌_第4页
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河流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五、河流地貌1.洪积—冲积平原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在干旱地区,冲积扇边缘因地下水位埋藏浅且堆积物颗粒细,土壤肥沃,绿洲和农业通常分布于此。2.三角洲地貌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拓展提升】黄土与其下的砂岩,是陕北绝大多数地貌景观、地质遗迹的物质基础。白垩纪时期在陕北形成了大型风成红色砂岩堆积地层,随着地壳抬升,流水侵蚀砂岩形成众多沟谷。之后在第四纪,陕北被黄土所覆盖,砂岩侵蚀地貌发育受到限制。直到陕北地区缓慢抬升,地表水对黄土冲刷,在沟谷处被流水剥蚀出露的砂岩又受到继承性侵蚀。下图为延安市安塞区黄土覆盖的砂岩天生桥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天生桥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河流下蚀 C.河流侧蚀 D.地壳运动2.图示黄土层、砂岩层及其天生桥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黄土层、砂岩层、天生桥 B.砂岩层、黄土层、天生桥C.黄土层、天生桥、砂岩层 D.砂岩层、天生桥、黄土层【答案】1.C2.B【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在沟谷处被流水剥蚀出露的砂岩又受到继承性侵蚀”可知,天生桥是受到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天生桥位于河谷谷底,风力较小,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天生桥位于河流支流一侧,应为河流的侧蚀作用侵蚀砂岩形成的,B错误,C正确。所以选C。2.黄土层上覆于砂岩层之上,所以其形成晚于砂岩层,根据材料信息“陕北被黄土所覆盖,砂岩侵蚀地貌发育受到限制。直到陕北地区缓慢抬升,地表水对黄土冲刷,在沟谷处被流水剥蚀出露的砂岩又受到继承性侵蚀。”可知,天生桥的形成晚于黄土层,所以其形成先后顺序为砂岩层、黄土层、天生桥,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河流流经平坦地形时常形成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下图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决定该地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

)A.气温 B.水分 C.光照 D.风向4.在河流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A.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 B.牛轭湖→曲流→草地→林地C.林地→草地→曲流→牛轭湖 D.草地→林地→牛轭湖→曲流【答案】3.B4.A【分析】3.由材料可知,在大草原上形成了林地,一般草原上降水较少,在温度带一样的情况下形成林地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故B选项正确,ACD错误。4.曲流形成后,河水仍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此时牛轭湖周围水分条件好,故林木生长较好,形成林地,随着泥沙淤积,牛轭湖最终变小直至消亡,所以水分逐渐减少,变成草地。故河道的演化过程是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所以A选项正确,BCD错误。芦林湖是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内一处著名景点和重要水源地,它是利用原有河谷地形筑坝形成的人工湖。某研学小组实地调查发现,湖东北向有女座小型溢流坝,坝体由就地取材的沙、砾石浇筑而成。下图示意芦林湖及周边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该溢流坝的主要功能为(

)A.防御洪涝 B.蓄水发电 C.保护水质 D.分水灌溉6.难以在芦林湖景区欣赏到的景象是(

)A.A春季烟雨蒙蒙 B.夏季白帆点点 C.秋季层林尽染 D.冬季雾凇晶莹【答案】5.C6.B【分析】5.阅读图文材料,芦林湖是景点,也是重要的水源地,溢流坝主要是依靠就地取材的沙和砾石浇筑而成,可以过滤水质,使得水更加清洁,因此其主要的功能是保护水质,故C正确;该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排水通畅,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A错误;溢流坝所处位置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不大,落差较小,因此不利于蓄水发电,故C错误;该溢流坝河流水过滤进入芦林湖,并没有将水分流出去,不存在分水灌溉,故D错误。答案选择C。6.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芦林湖景区属于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春季来临之际,烟雨蒙蒙,故A不符合题意;夏季降水量大,但是该湖是重要的水源地,不能被污染,不能有帆船出现,也就不能看到白帆点点,故B符合题意;该区域海拔较高,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秋季可以看到层林尽染的景象,故C不符合题意;冬季时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间雾大,夜晚气温较低冷却,因此可以看见雾凇晶莹的景象,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B。某中学教师2021年暑期开展了一次川藏线自驾游,以下是该教师6月10日游记中的部分内容:“这里是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地的过渡带,…我们沿着318国道从泸定县向康定进发,我们的车子在峡谷中穿行,两岸山峰高蜂。一路上天蓝云白、天气晴好。在大渡河一条支流的边上,我们停车休息。河床上满是硕大的花岗岩砾石和石块,河岸两侧林木丰茂,用干净冰凉的河水洗犯脸,困意和瘦意顿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在该教师游览该地的6月10日前后,右图中的河水主要来源于(

)①冰川积雪融水②大气降水③沼泽湿地水④地下水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8.对游记中描述的景观,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构造运动较活跃 B.经历了剧烈的抬升和剥蚀C.河谷地区降水较丰富 D.河流侧蚀作用显著【答案】7.D8.D【分析】7.根据材料“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地的过渡带,…我们沿着318国道从泸定县向康定进发,我们的车子在峡谷中穿行,两岸山峰高蜂。一路上天蓝云白、天气晴好。”可知,此时是6月10日,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①正确;一路上天蓝云白、天气晴好,而且位于西南地区,此时大气降水少,沿途沼泽湿地少,因此此时河水不可能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沼泽湿地水,②③错误;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且河流两侧地势高,有地下水补给,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8.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且河床满是硕大的花岗岩,花岗岩是侵入岩,出露于地表的过程是经历了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其上覆岩层而出露,且位于板块交界处,因此构造运动较活跃,AB正确;河谷地区两侧林木丰茂,说明降水较丰富,C正确;河床上满是硕大的花岗岩砾石和石块,颗粒物大,且两侧高山耸立,地处峡谷,因此河流的下切侵蚀和搬运作用强,河流侧蚀作用不显著,河流侧蚀作用发生于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D。在河海交汇处,流水和海浪共同作用,共同塑造着海岸地貌。下图为我国最大冲积岛崇明岛沙洲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不考虑人为因素,崇明岛今后的变化有(

)①面积变小

②面积变大

③东西延展

④南北减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若一年中沙洲面积大小不定,则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水潮汐作用 B.泥沙淤积速度C.地壳垂直运动 D.河流水位变化【答案】9.C10.D【分析】本题以崇明岛的变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9.今后若不考虑人为因素,从自然方面看,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堆积作用大于海浪侵蚀作用,故面积变大,①错误,②正确;随水流方向可知,崇明岛将沿河流流动方向东西延展,③正确;随着泥沙沉积,崇明岛南北方向也将增宽,④错误,故C正确。10.潮汐作用往往以日为周期,不会导致沙洲的季节变化,A错误;泥沙淤积导致沙洲持续增大,不会往复变化,B错误;地壳的升降不可能以年为周期,C错误;崇明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水量大,水位高,沙洲出露的面积小,冬季降水少,水量小,水位低,沙洲出露的面积大,D正确。二、综合题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抚河发源于武夷山脉西麓,是鄱阳湖(大型吞吐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水系主要河流之一,其下游河道在历史上变动频繁,洪涝灾害严重。1958年,抚河下游干流被人工改道,经青岚湖入鄱阳湖,虽然极大缓解了洪涝灾害,但是也造成了青岚湖湖床的变化。下图示意抚河下游改道河段和青岚湖、鄱阳湖位置。(1)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历史上抚河下游河道变动频繁的自然原因。(2)抚河改道后青岚湖在夏季泥沙淤积最严重,试分析原因。(3)推测抚河改道后青岚湖湖床发生的主要变化。【答案】(1)地处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2)夏季抚河流量大,含沙量大,入湖泥沙多;鄱阳湖水位高,顶托作用强,出湖泥沙较少。(3)湖床抬高;湖床产生沟槽(起伏加大)。【分析】该题以鄱阳湖水系之一抚河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问,涉及了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河流的水文与水系特征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1)根据所学知识,从地形角度,地形越平坦,河流侧蚀与淤积现象严重,河道越来越弯曲,且易发生淤塞,导致河道变动现象的频繁发生,而抚河位于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气候角度,降水变率越大,河流流量变化也越大。汛期时水流比平时较急时,容易冲决改道,枯水期时水流速度比平时慢,河道易淤塞,从而导致河道变动,而抚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流量变化大,因此历史上抚河下游河道变动频繁。(2)据材料可知,抚河改道后经青岚湖入鄱阳湖,夏季降水量大,抚河流量大,从而冲刷能力变强,含沙量增大,大量泥沙进入青岚湖,使青岚湖泥沙淤积加重;同时夏季时鄱阳湖水量较大,水位较高使顶托作用增强,大量泥沙留在了青岚湖内,无法进入鄱阳湖。(3)受气候影响,抚河流量季节与年际变化大,夏季时大量泥沙进入青岚湖,使其湖床抬高,同时对湖床的冲刷变强,在冲刷与淤积的变化过程中,使其起伏增大,产生沟槽。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辫状河流也称作游荡性河流,其主要特点是在整个河流的宽度范围内发育有许多被沉积形成的心滩坝分开的河道,河道宽而浅,时分时合,频繁迁移,游荡不定。下图示意我国某辫状河道的发育过程。(1)描述I-II阶段心滩坝A形态的变化并分析原因。(2)说明图中II-III阶段新增河道形成的原因。(3)推断辫状河道的形成条件。【答案】(1)形态变化;心滩坝A不断变大,尾端不断延长(扩大);原因;(枯水期)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导致心滩坝变大;心滩坝尾端流速相对较慢,泥沙在心滩坝尾部大量沉积,使心滩坝不断向下游生成增大。(2)(洪水期)水量增加,水流速加快,心滩坝较低处易被洪水漫过,并遭受流水侵蚀,形成新的河道。(3)根据河道中心滩坝数量众多,可判断得出属于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其形成条件是河道平坦,河流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多。依据心滩坝存在著慢蚀和堆积交替变化的过程,可判断其形成条件是水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分析】本题以辫状河道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貌形成过程,形成条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1)从图中可以看出心滩坝A由阶段I到阶段II在增大,尾端向后延伸,可判断为河流堆积作用导致的,(枯水期)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导致心滩坝变大,阶段I到阶段II心滩坝不断接受来自上游的泥沙沉积,而且顶部的泥沙被冲刷至尾部堆积,心滩坝不断延长最后和后面的心滩坝相连。使心滩坝不断向下游生成增大。(2)新河道可判为由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可以判断此时为洪水期,水量较大,水流速快,河水漫过心滩坝,由于流水的不断侵蚀,新的河道形成。(3)根据河道中心滩坝数量众多,由于心滩坝是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所以可以推测该河段应含沙量较大,河道较宽且较浅,流速慢。心滩坝的形态不断变化可以推测河流的水量流速不稳定,有丰枯水期现象,河流含沙量季节变化也较大。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赣江是长江中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经鄱阳湖进入长江,径流年际变化较大,赣江下游水沙变化引发河岸形态及位置的变化。老洲西村位于赣江入口(入鄱阳湖)右侧,下图示意该村附近20年间河岸形态变化状况。(1)图示时间该河段曾经发育过一个小沙洲,请将“沙洲”标注在图中适当位置____并推测其形成时间____。(2)概述20年间图示区域河岸形态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3)指出河岸形态的变化对老洲西村的影响及老洲西村的应对措施。【答案】(1)

沙洲位置如下图:

形成时间:1991~2001年。(2)从总体看,左岸位置相对稳定,右岸向右扩展,说明总体以侵蚀作用为主,沉积作用较弱;1991~2001年,右岸向右不明显扩展(发育一个新沙洲),说明此时段以沉积作用为主;2001~2010年,右岸向右扩展明显,说明侵蚀作用占主导。(3)影响:土地面积减少;洪涝隐患增大。措施:加固江堤。【分析】本题以某村附近20年间河岸形态变化状况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沙洲”的形成、河岸形态的变化特点及理由、河岸形态的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1)由图示信息可知,1991年河岸形态相对平直,河道内无独立的河岸,可推测此时沙洲尚未形成;2001年河岸略有弯曲河道内有独立的河岸,可推测此时沙洲已经形成;2010年右侧河岸河道内无独立的河岸向右侧扩展,可推测此时沙洲消失。所以推测其形成时间是1991~201年。沙洲位置如图:(2)读图可知,从总体看,河流左岸位置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右岸向右扩展,说明河流以侵蚀右岸为主,沉积作用较弱;1991~2001年,右岸向右不明显扩展,并在北部形成一个新沙洲,说明此时段以沉积作用为主,侵蚀作用较弱;2001~2010年,右岸向右侧扩展的更明显,说明此时以侵蚀作用为主。(3)由第2题分析可知,河流右岸不断向右侵蚀,老洲西村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如果河流中水位漫过河道,会出现洪涝灾害。具体的措施:加固沿江大堤,保一方平安。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西北地区一些山麓地带常分布着大量洪积扇(左图),由暂时性河流(多为暴雨后迅速形成并快速消失的河流)形成。在洪积扇中下部,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洪积扇边缘部分常常会有泉水出露(右图),这与洪积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1)西北地区暂时性河流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是____,洪积扇形成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是____。(2)概括我国西北地区洪积扇的形成过程。(3)描述洪积扇的形态与结构特征。【答案】(1)

陆地内循环

泥石流(2)当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处,地形急剧变缓,水流也变得分散,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成扇状堆积体。(3)自扇顶到扇缘坡度逐渐变缓;由主河道向两侧地势逐渐降低;自扇顶到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细;自表层至底部颗粒物逐渐变细。【分析】本题以洪积扇示意图和洪积扇边缘部分常常会有泉水出露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水循环类型,地质灾害,洪积扇的形成和特征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1)水循环的类型有: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西北地区暂时性河流参与的主要陆地内循环。洪积扇是当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处,地形急剧变缓,水流也变得分散,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成扇状堆积体,所以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2)根据图中信息,洪积扇形成于山前地带,山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到达山麓处,地形急剧变缓,水流也变得分散,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成扇状堆积体。(3)读图分析,根据流水沉积作用的特征,大的颗粒物选沉积,小的颗粒物后沉积,所以自扇顶到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细;自扇顶到扇缘高度逐渐下降,坡度逐渐变缓;由主河道向两侧由于沉积的物质逐渐变少,地势逐渐降低;自表层至底部颗粒物逐渐变细。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美国西部峡谷研学团队从怀特沃特出发,沿甘尼森河支流东溪溯溪而上,见河谷较深而两壁陡峭,两壁上分布有大块砾石。行至分水岭时,发现山脊有明显的垭口,山势浑圆。越过垭口继续西行沿西溪而下,见河谷宽阔,河道蜿蜒。研学团队查阅资料得知,该区域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水系重组,甘尼森河曾一度为科罗拉多河的二级支流。研学团队将在东溪沿岸崖壁上采集的砾石送至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海拔较低的砾石的成分与甘尼森河上游基岩相同;海拔较高的砾石成分与科罗拉多河上游基岩相同。东溪和西溪目前水量有限。下图示意东溪与西溪周边水系。(1)东溪—西溪所在的谷地曾经有大河流经,试简述其地貌证据。(2)地壳隆升是河流改道的重要驱动力,试比较西溪和东溪流域的地壳隆升速率,并说明理由。(3)分析该区域水系重组的过程。【答案】(1)河岸分布大块砾石,为较大水流搬运、堆积的物质;分水岭发育明显垭口,是废弃河谷遗迹;河谷宽阔,由较大径流冲刷形成。(2)东溪流域隆升速率较快。东溪两岸陡峭,下切较强,说明抬升速率较快;东溪河道顺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