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古诗词复习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古诗词复习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古诗词复习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古诗词复习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古诗词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古诗词复习【必修上册(14篇)】1.芣苢(fúyǐ)/《诗经·周南》采采芣苢,EQ\*jc0\*hps14\o(\s\up11(bó),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EQ\*jc0\*hps14\o(\s\up11(duō),掇)之。采采芣苢,薄言EQ\*jc0\*hps14\o(\s\up11(luō),捋)之。采采芣苢,薄言EQ\*jc0\*hps14\o(\s\up11(jié),袺)之。采采芣苢,薄言EQ\*jc0\*hps14\o(\s\up11(xié),襭)之。【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创作背景】诗歌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诗是直接赞美后妃的),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芣苢能治妇女不育之症)。”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主旨】《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t"/item/%E5%91%A8%E5%8D%97%C2%B7%E8%8A%A3%E8%8B%A2/_blank"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首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手法】①赋。通过赋的手法,诗歌直叙其事,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形象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②重章叠唱。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使得节奏鲜明轻快、音韵和谐优美,富有民歌情味。2.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EQ\*jc0\*hps14\o(\s\up11(lì),笠)是兜EQ\*jc0\*hps14\o(\s\up11(móu),鍪)EQ\*jc0\*hps14\o(\s\up11(suō),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EQ\*jc0\*hps14\o(\s\up11(jiǎ),胛)。唤渠EQ\*jc0\*hps14\o(\s\up11(zhāo),朝)餐歇半EQ\*jc0\*hps14\o(\s\up11(shà),霎),低头EQ\*jc0\*hps14\o(\s\up11(zhé),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EQ\*jc0\*hps14\o(\s\up11(shì),莳)未EQ\*jc0\*hps14\o(\s\up11(zā),匝),照管鹅儿与EQ\*jc0\*hps14\o(\s\up11(chú),雏)鸭。【译文】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插拆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创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主旨】《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主旨是赞美农民辛勤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的劳动场面。诗中不仅描绘了农民在农忙时节的全家出动,还特别强调了儿童也参与劳动,给父辈的劳作带来了生气和新鲜感。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杨万里不仅赞美了农民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还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农事的繁忙,富有生活情趣。诗中的对话设计颇具匠心,通过简单的对话表达了关怀、嘱托以及作为一户之长的责任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通过描绘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展现了农民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总的来说,《插秧歌》不仅是一首赞美农民辛勤劳动的诗作,也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劳动和生活的深刻感悟的作品。【手法】插秧歌表现手法:白描手法、环境衬托、比喻修辞、善用口语等。①白描。《插秧歌》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一家四口默契配合、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描写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劳动的实际过程。②环境衬托。将插秧的场景设置在雨天,通过描绘紧张和辛苦的氛围,增强了插秧的艰辛感。③比喻。将“笠”和“袁”比作战斗的头盔和铠甲,形象地描绘了劳动者在艰苦环境中进行劳作的情景,进一步凸显了劳动的紧张氛围。④善用口语。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妇幼自然、新鲜的意趣。3.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EQ\*jc0\*hps14\o(\s\up11(pì),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EQ\*jc0\*hps14\o(\s\up11(jīn),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EQ\*jc0\*hps14\o(\s\up11(yōu),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EQ\*jc0\*hps14\o(\s\up11(shēnɡ),笙)。明明如月,何时可EQ\*jc0\*hps14\o(\s\up11(duō),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EQ\*jc0\*hps14\o(\s\up11(qiān),阡),枉用相存。EQ\*jc0\*hps14\o(\s\up11(qì),契)阔谈EQ\*jc0\*hps14\o(\s\up11(yàn),),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EQ\*jc0\*hps14\o(\s\up11(zā),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EQ\*jc0\*hps14\o(\s\up11(bǔ),哺),天下归心。【译文】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主旨】《短歌行》,是\t"/item/%E7%9F%AD%E6%AD%8C%E8%A1%8C%E4%BA%8C%E9%A6%96/_blank"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t"/item/%E7%9F%AD%E6%AD%8C%E8%A1%8C%E4%BA%8C%E9%A6%96/_blank"曹操以\t"/item/%E7%9F%AD%E6%AD%8C%E8%A1%8C%E4%BA%8C%E9%A6%96/_blank"乐府古题创作的诗。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思,对人才的渴望,希望招揽贤臣、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手法】①设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但贤才难以招来,所以曹操想象着“鼓瑟吹笙”,想象着“契阔谈宴”。“乌鹊南飞”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③借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④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两次引用《诗经》。⑤比兴。用“子衿”“鹿鸣”比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⑥用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典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⑦自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4.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EQ\*jc0\*hps14\o(\s\up11(j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EQ\*jc0\*hps14\o(\s\up11(zhuō),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EQ\*jc0\*hps14\o(\s\up11(yìn),荫)后檐,桃李罗堂前。EQ\*jc0\*hps14\o(\s\up11(ài),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EQ\*jc0\*hps14\o(\s\up11(fán),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主旨】《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这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手法】①比喻。“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示对其厌恶;“羁鸟”“池鱼”自喻,表达渴求摆脱束缚急迫的心境;“旧林”“故渊”比喻乡土田园生活,表达对其追念之情。②白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画面,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画卷,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可见陶诗平淡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之风格。③远近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描述了近处的草屋和远处的田野,形成了对比鲜明的远近景结合。这种手法不仅展示了田园风光的广阔和宏大,也强调了草屋的静谧与和谐。远近结合,境界开阔。④动静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是静景,“依依墟里烟”是动景。以动衬静,更显宁静祥和。⑤视听结合。“方宅十余亩……依依墟里烟”是视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听觉。⑥直抒胸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5.梦游天姥(mǔ)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熊咆(páo)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àn)澹兮生烟。列缺霹雳(pīlì),丘峦崩摧。洞天石扉(fēi),訇(hōng)然中开。青冥(míng)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jì)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jiào)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航海的人们谈起仙山瀛洲,觉得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说是云霞忽明忽暗间,(天姥山)有时可以被看到。天姥山直插天空,仿佛与天相连。(它的)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但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越地(的天姥山)。梦中,我在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发明的木屐,攀登上直入云霄般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我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这里有无数山岩重叠,道路也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我倚着山石休憩之际,才发现天已经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荡漾,升起了阵阵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所见的的烟雾、云霞消失了。人世间的欢乐也像这梦中的幻境似的。自古以来,万事都像滚滚东逝的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的笑颜!【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其作年一说天宝四载(745),一说天宝五载(746)。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所以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写了梦游之由-梦游之景-梦游之叹,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t"/item/%E6%A2%A6%E6%B8%B8%E5%A4%A9%E5%A7%A5%E5%90%9F%E7%95%99%E5%88%AB/_blank"浪漫主义色彩。【手法】1.对比:诗人将现实中的天姥山与传说中的瀛洲进行对比,突出了天姥山的神秘和美丽。2.衬托:诗人通过描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以及周围环境的幽静、神秘,来衬托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和追求。3.夸张:诗人在描绘天姥山的高大、广阔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等,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天姥山的壮丽。4.联想: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引发读者对于仙境、梦境的联想,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蕴。5.想象:诗人在诗歌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构造出了一幅幅奇幻、绚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6.虚实结合:第一段写的是实景,第二段写的是虚景,所以是虚实结合。6.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EQ\*jc0\*hps14\o(\s\up11(xiào),啸)哀,EQ\*jc0\*hps14\o(\s\up11(zhǔ),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EQ\*jc0\*hps14\o(\s\up11(xiāo),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EQ\*jc0\*hps14\o(\s\up11(bìn),鬓),潦倒新停EQ\*jc0\*hps14\o(\s\up11(zhuó),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主旨】《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表达了对自己漂泊无依、穷困潦倒、年老多病、孤独无伴的哀叹,对自己壮志难酬、知音无觅的苦闷,对国家动乱不安、人民生活艰难的关切和忧虑。【手法】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首联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①对仗:全诗从首联到尾联都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排列对称,显得流畅自然。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上下两句相对,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意义相关,展现了杜甫对诗歌语言声律的精湛把握。②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诗中通过动静的结合,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猿和鸥鹭为动,河洲和沙岸为静,这种手法使得画面生动活泼,富有层次感。③远近高低结合:诗中通过远近高低的结合,如“风、天、猿”为高远,“渚、沙、鸟”为近低,这种手法不仅展现了景物的广阔,还使得画面具有深度和立体感。④俯仰结合:首联通过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视野高远阔大,这种俯仰结合的手法,使得景物描写更加全面,展现了秋江山水图的苍茫寥廓。⑤寓情于景:诗歌首联着重刻画秋天的具体景物,凄清劲厉,颔联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仰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颠沛流离、穷愁老病之情跃然纸上。⑥直抒胸臆:“悲秋”二字,直言沦落他乡、年老多病之苦。7.琵琶行并序/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jìn)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niǎn)抹(mò)复挑(tiǎo),初为《霓裳(cháng)》后《六幺(yāo)》。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jià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è)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zhà)破水浆迸(bèng),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bó)。东船西舫(fǎng)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há)蟆(má)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fǎng)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钿(diàn)头银篦(bì)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chóng)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zhé)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pén)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课文大意】《琵琶行》内容,如小序中所说,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写作思路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歌妓,便用为题材,创作了叙事长诗《琵琶行》。【主旨】《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歌妓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人生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悲惨遭遇的同情/惋惜/遗憾,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感伤/无奈/不满/愤懑之情,对当局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不满/愤懑。全诗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手法】①比喻:诗人运用了多种比喻来描绘琵琶音乐,如“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形态和情感。②象声词和双声词:使用“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象声词和双声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使读者能够听到琵琶的声音。③衬托:通过描写音乐产生的效果和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琵琶音乐的优美和感人,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句子,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魅力。④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诗歌不仅直接描述琵琶音乐的美妙,还通过环境描写和听者的感受来间接表现音乐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⑤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诗人在描述琵琶音乐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议论,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音乐的描写,更是对音乐背后情感和意义的探讨。8.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主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手法】①借景抒情。整首诗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抒发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也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②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从片头至片尾,情感的变化一波三折。③衬托。以小乔衬托周瑜的英俊风度,以“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浪花比喻成“千堆雪”,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gē)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千古江山依旧,但却已无处寻觅英雄孙仲谋。无论是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千古业绩,总被无情风雨吹打散去。那斜阳草树映照的狭窄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在这里居住。我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北伐,收复大片失地,气势一如猛虎。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兴兵北伐,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一样的功业,却只落得惊慌失措、北望敌兵的结果。自我从金国南归已经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的抗金战火。然而往事不堪回想,在后魏皇帝的佛狸庙前,响起一片神鸦叫声和着喧闹的社鼓声。如今还会有谁来问我:廉颇老了,还能好好吃饭吗?【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tuō)胄(zhò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主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表达对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讽刺宋室昏聩无能,无人可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要草率出兵,主张有备而战,也表达对国运的担忧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国土的愤懑,抒发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手法】①借景抒情。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②用典,作者使用五个典故,借古讽今。10.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不认当年旧同乡。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t"/item/%E5%A3%B0%E5%A3%B0%E6%85%A2%C2%B7%E5%AF%BB%E5%AF%BB%E8%A7%85%E8%A7%85/_blank"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主旨】《声声慢·寻寻觅觅》是\t"/item/%E5%A3%B0%E5%A3%B0%E6%85%A2%C2%B7%E5%AF%BB%E5%AF%BB%E8%A7%85%E8%A7%85/_blank"宋代女词人\t"/item/%E5%A3%B0%E5%A3%B0%E6%85%A2%C2%B7%E5%AF%BB%E5%AF%BB%E8%A7%85%E8%A7%85/_blank"李清照的词作。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孤独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手法】①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②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③白描。李清照在描绘自然最物和人物活动时,采用了白描手法,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画面,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场暴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④象征。李清照在词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语,通过描绘秋天萧瑟的景象来象征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作的意境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⑤对比。李清照在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过去的欢乐生活与现在的凄凉境遇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巨大落差和无尽的哀愁,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作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和深刻。⑥设问。李清照在词中多次运用设问手法,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句子,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无奈。这种设问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作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和自然。11.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EQ\*jc0\*hps14\o(\s\up11(sì),俟)我于城EQ\*jc0\*hps14\o(\s\up11(yú),隅)。爱而不EQ\*jc0\*hps14\o(\s\up11(xiàn),见),搔首EQ\*jc0\*hps14\o(\s\up11(chí),踟)EQ\*jc0\*hps14\o(\s\up11(chú),蹰)。静女其EQ\*jc0\*hps14\o(\s\up11(luán),娈),贻我彤管。彤管有EQ\*jc0\*hps14\o(\s\up11(wěi),炜),EQ\*jc0\*hps14\o(\s\up11(yuè),说)EQ\*jc0\*hps14\o(\s\up11(yì),怿)EQ\*jc0\*hps14\o(\s\up11(rǔ),女)美。自牧EQ\*jc0\*hps14\o(\s\up11(kuì),归)EQ\*jc0\*hps14\o(\s\up11(tí),荑),洵美且异。EQ\*jc0\*hps14\o(\s\up11(fēi),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译文】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创作背景】《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静女》,刺卫宣公纳伋妻也。”【主旨】《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歌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塑造了女主人公活泼、调皮、大胆的形象和小伙子是憨厚、痴情的形象,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男子借赞颂“彤管”的美丽,表达出对静女的爱恋。全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手法】①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其中只变换了“姝”和“娈”两字,次句头两字“贻我”与“我”结构也相似。三章重叠,增强了诗歌的音律美和回环美,也加强了感情的表达。②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生动地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表达了真切、自然的感情。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诗歌描写女子的美丽和男子对女子的爱慕,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④顶针。“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⑤赋、比、兴。赋,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比,诗中以“彤管”“荑”之美比“静女”之美;兴,诗歌先写喜欢“彤管”“荑”,然后含蓄委婉地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2.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EQ\*jc0\*hps14\o(\s\up11(wèi),遗)谁?所思在远道。EQ\*jc0\*hps14\o(\s\up11(huán),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远方的他回头看我们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创作背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主旨】《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本诗描写思妇涉江采芙蓉赠送给心上人,两人却分居两地,抒发思妇和游子互相思念,以及天各一方不能相守的忧愁,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手法】①乐景衬哀情,以兰泽多芳草,反衬相思之苦。②设问,3、4句自问自答,凸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③对写法(对面落笔、虚写、想象),1、2句先写女主人因思念丈夫而涉江采芙蓉,5、6句再从对面落笔,描写男主人公回望故乡却路远难回,委婉含蓄地写出了男主人公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和路远难归的无奈。④联想和想象,7、8句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更深的担忧,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13.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创作背景】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宋代王铚《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宗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主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整首词通过描写现实的愁苦生活和追忆过去的帝王生活,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手法】①采用诘问的手法,“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作者却问何时了,可见“春花秋月”勾起作者对美好往事的伤怀,引起作者对屈辱生活的伤感、烦闷;②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花秋月”与可叹的现实对比,体现现实生活的卑屈,突出作者深刻的亡国之痛和思乡之愁。③虚写,作者想象故国的人与物,虽不堪回首但还是忍不住回首,体现作者内心的挣扎(既有对往事的追忆,又有悔恨)。④对比,不变的华丽的宫殿与变老的宫人面容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⑤双关,“朱颜”一词一语双关,既是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