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2论说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便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丰浮,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①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
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
皆日当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修独以为不然。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
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
不止为主薄,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f者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
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
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
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
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旦史烝为木子可直之里上虽好之其人丕用则当逑而去之上里遥之甚人贤则当举面史之韭谓随时好恶
天遹工避也公而执事始举介日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日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
誉而至「有最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
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
(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
好恶而高下者也
B.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
好恶而高下者也
C.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
好恶而高下者也
D.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
好恶而高下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是说人如狗那样地俯伏、趴下,常用作谦辞,如“伏惟”“伏法”等。
B.主簿,官名,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历朝多为主官的佐官之一。
C.长老,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在古代也是对寺院里面职务较高者的尊称。
D.笏,古代君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记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这
样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
B.石介是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
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
C.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威权的可贵品质,
这正是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做到的。
D.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
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
(2)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5.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答案】
1.c
2.A
3.B
4.(1)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
(2)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
5.①石介具备御史的品质;②是否任用石介显示杜中丞识人用人的水平;③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为
朝廷举荐官员,必须坚持方正立场;④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
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
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
“为天子司直之臣”中“为”是谓语,“天子司直之臣”做宾语,其后应该断开,排除B;
“其人不肖”为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其人贤”为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常用作谦辞”错误。“伏”,敬辞,古时臣对君奏言多用之。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被罢官实在可惜”错误。根据原文“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可
知,作者没有为石介“被罢官”觉得可惜,而是为杜中丞的举措感到可惜。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议者”,谈论的人;“咸”,都;“今闻其罢”,被动句,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
(2)“尔”,这样;“盖”,表推测,可能;“审”,确切,清楚;“果”果然这样,确实如此;“易”,
替代。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从石介的能力角度分析,根据原文第二段“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
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己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可知,
在作者看来,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因此认为石介具备了担任御史的能力。
从杜中丞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可判断,作者认为是否任用
石介显示杜中丞识人用人的水平。
根据“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
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为朝廷举荐官员,必须坚持方正立场,
不能受皇帝和他人议论的影响。
根据“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可知,
作者认为,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导致上任的官员不敢说话
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
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
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
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
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因此罢免石介。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
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
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
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
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
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
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
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
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
的,还是偶然举荐他的?如果是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如果是偶然举荐他,
那就应该听从石介所说,明辩是非对错才作决定。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
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
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起初您推举石介认为他有才能,朝廷信任并将重用他,现在不
任用他却说没有才能,这是您不够自信决断的事啊。如果再说其他事情,还能指望皇帝信任您吗?所以说
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
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
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①
(唐)柳宗元
奉书,辱示以政理之说及刘梦得书,往复甚善。类非今之长人者之志,不唯充赋税养禄秩足己而已,
独以富庶且教为大任。甚盛甚盛!
孔子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然则蒙者固难晓,必劳申谕,?得悦服。用是尚有一疑焉。
兄所言免贫病者,西不益富者税,此诚当也。乘理政之后,固非若此不可;不幸乘弊政之后,其可尔耶?
夫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苟然,则贫者无费以求于吏,所谓有贫之实而不得贫之名;富者操其
赢以下于吏,则无富之名而有富之实。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兄若所遇如
是,则将信其故乎?是不可惧挠人而终不问也,固必问其实。问其实,则贫者固免而富者固增赋矣,安得
持一定之论哉?若日止免贫者而富者不问,则侥幸者众,皆挟重利以邀,贫者犹若不免焉。若日格富者惧
不得实,而不可增焉,则贫者亦不得实,不可免矣。若皆得实,而故纵以为不均,何哉?孔子曰:“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富者税益少,贫者不免于捂拾以输县官,其为不均大矣。然非唯此而
已,必将服役而奴使之,多与之田而取其半,或乃出其一而收其二三。主上思人之劳苦,或减除其税,则
富者以户独免,而贫者以受役,卒输其二三与半焉。是泽不下流,而入无所含毋,其为不安亦大矣。夫如
是,不一定经界、核名实,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夫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坏。然使其大幸而役于下,则又不可。兄云惧富人流为工商浮一盖甚急
面丕均则直此尔若宣煮里益感而甚实输当其土一犹史安其措蔓矍名■丕肯易也。检之逾精,则下逾巧。诚如
克三誉J箓蒜温以油而汨丁酸铲茶誓展茶广藐;谷菲帚菽益,则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推
以诚质,示以恩惠,严责吏以法,如所陈一社一村之制,递以信相考,安有不得其实?不得其实,则一社
一村之制亦不可行矣。是故乘弊政必须一定制,而后兄之说乃得行焉。蒙之所见,及此而已。永州?僻隅,
少知人事。兄之所代者谁耶?理欤?弊欤?理,则其说行矣;若其弊也,蒙之说其在可用之数乎?
因南人来,重晓之。其他皆善,愚不足以议,愿同梦得之云者。兄通《春秋》,取圣人大中之法以为
理。饶之理,小也,不足费其虑。无所论刺,故独举均赋之事,以求往复而除其惑焉。不习吏职而强言之,
宜为长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盖明而教之,君子所以开后学也。
又闻兄M莅政三日,举韩宣英以代己。宣英达识多闻而习于事,宜当贤者类举。今负罪屏弃,凡人不
敢称道其善,况又闻之于大君以二千石荐之哉!是乃希世拔俗,果于直道,斯古人之所难,而兄行之。宗
元与宣英同罪,皆世所背驰者也,兄一举而德皆及焉。祁大夫不见叔向,今而预知斯举,下走之大过矣。
书虽多,言不足导意,故止于此。不宣。宗元再拜。
选自《柳宗元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这是一封给饶州刺史元莫的回信。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者操其赢以小于吏市:收买
B.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省:反省
C.若日檀富者惧不得实检:查看
D.而人无所告诉告诉:报告申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劳申谕,乃得悦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兄所言免贫病者,财不益富者税弃甲曳兵画走
C.永州以僻隅,少知人事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D.又闻兄之莅政三日奚以年九万里而南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无理的一项是()
A.在信的开头,柳宗元明确表明,有利于民生是“政理”之本。他赞赏元真与其他“长人者”不同,来
信所谈的是“以富庶且教为大任”,而不仅仅是为了多收赋税保住俸禄以满足自己,可见,他对当时统治
者搜刮赋税、盘剥掠夺的现象,表示不满。
B.柳宗元在信里除了揭露当时贪官污吏"贿赂行而征赋乱”的弊政以外,更积极提出“均赋税”的主张,
即通过彻底清查户口、核实田产、严格法制、推举贤者等措施,革除弊政,以利发展生产。
C.柳宗元认为,关心民众,一定要有良好的信息渠道,不能“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泽不下流”。
而文中所说的“夫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坏”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则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D.这封给饶州刺史元真的回信,主要是同他讨论怎样改革赋税制度。信中对“征赋乱”痛加批判,更对
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同情。全信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有诸多启示。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兄云惧富人流为工商浮赢盖甚急而不均则有此尔若富者虽益赋而其实
输当其十一犹足安其堵虽驱之不肯易也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如是,不一定经界、核名实,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2)不习吏职而强言之,宜为长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
【答案】
6.B
7.A
8.B
9.兄云惧富人流为工商浮就/盖甚急而不均/则有此尔/若富者虽益赋/而其实输当其十一/犹足安其堵/虽
驱之/不肯易也。
10.(1)像这样,如果不统一划定田界,核实民户贫富的名实是否相符,却暂且重新改变做法,怎么能
把地方治理好呢?
(2)不熟悉做官的事情却勉强谈论它,应该被长辈取笑嘲弄了。但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无法得到你深切
中肯的言论。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省”,察看、过问。句意为于是穷人更加挨饿死亡而无人过问。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乃”都是副词,才。
B.“而”,表转折,去口;/表修饰,可不译。
C.“以”,连词,因为;/介词,把,用。
D.“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动词,至I」,往。
故选Ao
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即通过彻底清查户口、核实田产、严格法制、推举贤者等措施”说法有误。“推举贤者”不是“均赋
税”的措施。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富人流为工商浮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共同做“惧”的宾语,所以在“浮窿”后断开。“盖”一般用
于句首表推测、判断,在它前面断开。“甚急”与“不均”是并列成分,中间不宜断开,在“不均”后面
断开。“则有此尔”是前面的结果,“则”承接上文,在它前面断开;“尔”是句末语气词,在它后面断
开。“而其实输当其十一”中“而”是对上文的转折,所以在它前面断开;“输当其十一”指交纳的只相
当于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语义完整,在它后面断开。“虽驱之”中“虽”是句首用于表示假设的连词,
在它前面断开。“不肯易也”是假设的结果,在前面断开。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你说担心富人会转而弃农经营工商或堕落为游手好闲的人,那是因为增税太急而又
负担不均,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如果富户虽然增加了赋税,但实际交纳的只相当于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
那么还是可以使他们安居乐业的,即使赶他,他也是不肯改行的。
最后断句为:兄云惧富人流为工商浮赢/盖甚急而不均/则有此尔/若富者虽益赋/而其实输当其十一/犹足安其
堵/虽驱之/不肯易也。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一定”,统一划定;“核”,核实;“姑”,暂且;“其”,语气副词,表反问,怎么能。
(2)“强”,勉强;“为……所”,表被动,被;“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来”,使动用法,
使……来,这里引申为得到。
参考译文
敬获来信,承蒙告知关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并附来刘梦得的信,你们两人的反复论述都很精彩。所
谈的大多不是如今一般当官的人那样的想法,不仅仅只是为了多收赋税保住俸禄以满足自己就算,唯独
把社会富裕繁荣并对民众施行教化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很好很好!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问题,好像笨得很。"那么,像我这样愚昧的人本来就很
难开窍,一定要烦劳你多加开导,才能够心悦诚服。因此,我还有一点疑问提出请教。兄所说免除贫穷
患病人家的赋税,但又不增加富人的赋税,这确实很恰当。要是趁着你的前任政治清明,固然非这样做
不可;而不幸你的前任政治腐败,难道可以这样做吗?政治上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贿赂公行因而赋税混
乱。假如这样的话,那穷人就因为无钱向官吏行贿,结果实际上很穷名义上却不穷;富人用钱财去买通
官吏,结果名义上不富实际上却很富。于是穷人更加挨饿死亡而无人过问,富人愈加横行奢侈而无所顾
忌。你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还会相信过去的税额吗?这就不能因为怕得罪人而始终不去过问,一定得
查清它的实际情况。实情查明了,那么穷人必定要免除赋税,富户也必然要增加赋税了,怎么能坚持一
成不变的说法呢?如果说只免去穷人的赋税而不查问富户的实情,那么希图逃税的富户就会很多,他们
都会倚仗钱财去买通官吏以图免税,结果穷人就如同没有免税一样。如果说调查富户怕得不到实情,因
而不能增加他们的赋税,那么对穷人也可以说查不清真实情况而不能减免了。如果实际情况都可以查明,
却又故意放纵不管因而造成赋税不均,这又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不怕财富少,只怕分配不均匀;不怕
国家穷,只怕社会不安定。”现在富户缴的赋税越少,穷人就难免要东挪西借才能给官府纳税,这样造
成的赋税不均的情况就更严重了。而且不仅如此,穷人要被迫给富户服劳役,像奴隶般地被驱使,富户
把大量田地出租给穷人耕种,收取他们收获的一半,或者借给穷人一笔钱要连本带利索回两三倍之多。
皇上垂念百姓的劳苦,或许会减免一部分赋税,但只有富户能按户籍得到减免,而穷人却因依附于富室
当佃户受奴役,结果还是要向富户缴纳两三倍的利钱或田里收成的一半。这样,皇上的恩泽达不到下层
百姓,贫民百姓有苦也无处报告申诉,那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可就大了。像这样,如果不统一划定田界、
核实民户贫富的名实是否相符,却暂且重新改变做法,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
富户是穷人依靠的根本,确实是不能破坏的。但是让富户太侥幸取得便宜而又奴役贫民,那也不行。
你说担心富人会转而弃农经营工商或堕落为游手好闲的人,那是因为增税太急而又负担不均,才会产生
这种现象。如果富户虽然增加了赋税,但实际交纳的只相当于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那么还是可以使他
们安居乐业的,即使赶他,他也是不肯改行的。官府检查的办法越精细,下面富户逃税的办法也越巧妙,
这的确像你说的那样。管仲也不主张征收民众的财产税,所以才有“杀畜伐木”的说法。现在如果除了
工商税以外,那就不按照财产而只按人口和田亩来征税,开诚布公地告诉百姓这样做的好处,用法律严
格约束官吏,如像你所说按一社一村的建制,依次地做好可靠的调查核实工作,怎么会掌握不到真实情
况呢?如果这样做还是得不到真实情况,那么一社一村的建制也就不可行了。因此当税制混乱的时候,
必须先统一规章制度,然后你的主张才能行得通。我的看法,不过如此罢了。永州因地处偏僻,我很少
知道外面人事变动的情况。不知你所取代的前任是谁?他治理得好呢,还是不好呢?如果好,那么你的主
张就可行了;如果不好,我的建议或许在可用之列吧?
因为送信的人南来,使我对你的政治主张更加了解了。其他的意见都很好,我也提不出什么别的看
法,完全同意刘梦得所说的。你精通《春秋》,能够吸取圣人的大中之法来治理政事。治理饶州,不过
是区区小事,用不着你太费心。我没有什么可以议论批评的,所以只提出均赋税的事,以求在相互讨论
中消除疑惑o不熟悉做官的事情却勉强谈论它,应该被长辈取笑嘲弄了。但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无法得
到你深切中肯的言论。说明道理教导别人,君子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启发开导后学的。
我又听说你到任三天就推荐韩宣英代替自己。宣英深明事理见多识广而又办事干练,理该配得上被
贤人推举。现在他有罪被贬,一般人都不敢称说他的好处,更何况把他推荐给皇帝叫他担任州刺史呢!
这种世所少有超出常人的见识和敢于坚持真理的行为,是古人所难以做到的,而你却这样做了。我和宣
英犯的是同样的罪,都是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你这一举动使我们都受恩沾惠。祁大夫救了叔向而不
去见叔向(是因为他做了好事不愿让人知道),现在我事先知道了你有此举(而把它讲了出来),我的过错
就大了。写得虽多,但还没有把意思完全表达清楚,所以就此搁笔,不再细说。宗元再拜。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
乎?故孔子论文日;“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
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号
《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木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
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
然持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②”。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凡有一语不肖古者,
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建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
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
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④,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
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⑤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
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目: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学其字句也。今
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
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着作者,是无异缀皮
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
是可谓学古者乎?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明代文学家,号空同子。②回到正确轨道上。③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
分为令甲、令乙、令丙。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⑤西京:
两汉的代称。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谓古文奇奥辄:就
B.未尝学《书》也肖:相似
C.举其后一传百迨:等到
D.不必涉其字句也泥:沉溺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取秦汉名衔以文学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说乃云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里史迁复出,不能成史里有槁暴,不复挺者
D.以不达学达皆以美于徐公
13.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0:“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
夫书》)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李贽《童心
说》)
14.翻译下列句子。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5.解释下列选段中加点的词。
欲治其国者,先天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雄其意欲。欲
诚其意者,先蓼其知。致知在敬物。
【答案】
11.D
12.C
13.C
14.(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交往。
(2)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3)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
15.整顿;修养;端正;使……具有诚意;获得;研究事物。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沉溺”错误,应该译为拘泥。句子翻译为: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它,代指文章;结构助词,的。
B.副词,竟然;副词,于是,就。
C.连词,即使。
D.介词,用;动词,认为。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散文要模仿先秦两汉,写诗歌
要推崇汉魏盛唐,效法古人。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
也”可知,作者观点是写文章要写得清楚,言辞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必效法古人的言辞。由此
可见本选项观点与本文观点正好相反。
故选Co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2)“端”,开端,起源,源头;“贼”,伤害;“……者……也”,判断句。
(3)“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任重”,肩负的任务重大。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齐”,使动,使……整齐有序,即整顿。句意: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修”,修养。句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使……端正。句意: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诚”,使动,使……真诚。句意: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获得。句意: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句意: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参考译文:
嘴巴所说的言语是代替内心的想法,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语的功能。克服障碍辗转表达,一篇文章就算
是写得通顺,恐怕也比不上言语让人来得明白,更何况是要写出人内心的想法呢?所以孔子谈论文章时说:
“词汇(写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通顺地表达而已。”文辞是否达意,是辨别文章优劣的标准。
唐(尧)、虞(舜)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能通顺地表达思想的作品。今人读古代的书籍,
如果不能马上读懂,往往就说古代文章奇特奥妙,今人下笔写作不应该平淡浅易。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
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左丘
明距离古代的时间不算久远,但《左传》里的字句却不曾和《书经》相似;司马迁距离左丘明的时代也不
久远,但《史记》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到了现在,往回倒推到西汉,不知道经过几千年的久远
时间,从司马迁用字和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现在的人写作用字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不也是
很荒谬吗?中间经历了晋朝、唐朝,又过了宋朝、元朝,文人学者并不少,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
而占为己有的人。韩愈喜好奇特的风格,偶尔写作这样的文章,如《毛颖》等传,但只是一时的游戏之作,
其他文章都不是这样的写作方式。
李梦阳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于是后代文人将此视为定律,
像法令一样遵循。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他们不知
道李梦阳模拟的手法,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等到后来,以一传百,(很多人跟着作)以讹
传讹,错误愈来愈多,风格愈来愈低下,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阅读了。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大部分都
是自己的意见想法,记叙事情、抒发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别可取之处,是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制度。
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
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哪里人了。再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方以及官衔名称如何呈现,
司马迁的文章,优点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画一样清楚,谈论道理能够超越普通人想法。而近来有人却说:
“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就算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这么说
来,司马迁的长处,那些人连做梦都看不见,更何况是与他相似呢?
有人说:“如果真像你说的一样,那古代的文章就不必学了吗?"我说:“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达,
学习通顺的表达思想,就是所谓学习古文了。学习古人作文的用意,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现代衣服的
圆领方襟,就是学习古人以树叶遮蔽身体的结果;现代食物的五味调理、煎熬烹饪,就是学习古人茹毛饮
血的结果。为什么呢?古人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今人这么做的用意,也是希
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不曾有所差别。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的人,这就与把树叶缝在衣
服中、把毛血加在煮熟的食物里没什么区别。大概说古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希望能够表达心意思想的目
标;而今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不能表达心意思想(只着重字句雕琢,不重内涵)。用不能表达内心的方
式学习通达的作法,这样可以说是学习古人写作文章的精神吗?”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
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多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
权之«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
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带,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
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
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
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
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
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_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
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
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f"权之不敢抗也。此
用之于新厚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
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却之而丕熊权之必人则可纷纷通.或胜或负重为一雄爨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末之
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
游尘专集高岳。故有荀或、郭嘉等,或敛风长感,幸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黑之勇,挟天子以
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审乎计之得失审:仔细考量
B.则必有所格格:阻止,阻碍
C.此用之于新道之蜀造:拜访
D.更一见尽怀或:有的人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是有时而穷薄盘盘薄,困困焉
B.而权之以人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游尘之集高岳不知东方石既白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9.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③行三百里以争利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惜总的一项是()
A.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2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之处。
【答案】
16.C
17.D
18.B
19.B
20.A
21.(1)犯了这两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因此在赤壁兵败,成就了孙吴的强大。
(2)这不也就是擅长揣度事情却不擅长揣度他人(所造成)的过错吗?
22.①苏轼认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
②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造:到达、占领。
故选Co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或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介词,根据;连词,因为;
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D.两个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
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权之以人”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A;
“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
“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是说曹操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属于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
③是说曹操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犯了兵家大忌,是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
⑥是说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曹操却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
这是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
排除这三个选项。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错。结合原文“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
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可见作者并不认为仅仅明辨利害就是“智者”。
故选Ao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败,错误;是以,因此;成,成就。
(2)题得分点有:不亦……欤,不也就是……吗;料,揣度。
2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
苏轼对曹操的评价,结合“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
于料人”“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可知,苏轼认为曹
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
朱敬则对曹操的评价,结合“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
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
荀或、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黑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
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可知,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
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
参考译文:
世人所说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与害,能审察计谋的得与失,如此而已。这样的智慧,也有不能应
付的时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时候就会无计可施,也不会尽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说的
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计谋,又能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时敢做天下极其
危险的事,而能终于成就大功,这就是根据人的特点来使用计谋。轻视敌人会导致失败,过于看重敌人往
往又丧失成功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没有万无一失的利益,做事情总想着万无一失,必然会影响成
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战胜别人,而别人不知道如何战胜我,这种人没有谁能战胜他。
当汉室衰微,豪杰并起,争夺天下,二袁、董卓、吕布,争相攻杀,而孙权、刘备,又屈居在一个角
落里,他们在用兵取胜方面,当然无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终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结束,也未能统
一。就这件事,试着发表点意见。魏武帝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刘备有盖世的才能,却
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当他刚刚打败刘璋,占领益州的时候,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一日有四五次哗变,
斩杀也无法控制局面。放弃这个机会不攻取他,后来就发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这种情
况。孙权英勇而有谋略,这就不能依靠人多势众来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
权一决雌雄,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魏武帝犯了两个会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所以在赤壁
损兵折将,而使东吴强大起来。攻取刘备贵在神速,不应该放长线。当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时候,
卷起铠甲快速追赶他,虽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达到目的。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
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魏武帝不是不知道这件事难,只是寄希望于侥幸孙权不敢抵抗。
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说,魏武帝在攻打刘备这件事上过于谨慎,丧
失了成功的机会,在攻打孙权时过于草率,从而导致失败。这不就是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
的过失吗?
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
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看曹公聪明睿智擅长权力谋略,神机妙算变化无穷,虽然打了败仗,意气却丝毫不衰微,处在危险的
境地可是视听一点都不受蒙蔽,面对大事决定战机,只要行动就没有遗漏和后悔的,近古以来,没有这样
的人才。虽然名声不大,兵力不强,地方狭小,实力弱小,官渡之战中受困,濮阳一战失败。然而天下精
明的士人,落魄的才子,奔向曹公就像百川归向大海,漂浮的尘土向高高的山峰聚集一样。所以有荀或、
郭嘉等,或是被他的风采感动,或是对他一见倾心。然后获得英雄之心,驾驭熊黑之勇,挟持天子来使得
国家顺遂,扶持幼主而彰显显至公,功业显赫,霸业就完成了。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闰三月丰中,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
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
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
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冬冬土二月中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宣菱人收也也星敛俗好壹鬟宣富史所
色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
罪。魏征谏日:“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
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目:“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他
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穹来。治书侍
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上日:“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
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
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是日,黜万纪,使还
家。冬十月,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发殖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镒。民部尚书唐俭
投马拉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日:“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邪,何惧之甚!”对目:“汉祖以马上得之,
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寻牛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四
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日:“卿犹知举年在,所书可得观乎?”对目:“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
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日:“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日:“臣职载笔,
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日:“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日:“诚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在洛阳开天策府,唐俭为天策府长史。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B.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C.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D.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申,壬为天干第九位,申为地支第九位,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御史,原为史官,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主要职能为监督军政要务,正风肃纪,纠劾不法等。
C.力口,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可表示官职升迁,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迁、陟、拜等。
D.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由工匠谈论何为良弓,唐太宗自知不能尽晓天下之理,随即广开言路,向五品以上京官了解民间疾
苦和政事得失。
B.皇甫上书激怒了唐太宗,魏征认为应体谅臣子的忠贞之心,之后又指出皇帝近来不喜直谏,希望他像
原先那样豁达。
C.唐太宗以史为鉴,以尧、舜为榜样,重视贤才轻视银钱,并因此罢黜不进贤才而专言税银之利的治书
侍御史权万纪。
D.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结果被褚遂良、刘洎反驳了一通,
最后放弃了。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
(2)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27.唐太宗打猎时,先“笑”后“悦”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23.C
24.C
25.D
26.(1)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
(2)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细记录善恶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君主)亲自取来
观看记录的。
27.“笑”是因为拔剑斩豕的得意(嘲笑、讥笑唐俭也对),“悦”是因为太宗明白了唐俭话中要在国家
政务上有作为(别在打猎上逞雄亦可)的劝谏之意。
【解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劳人”,“人”是“劳”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D;
“俗好高髻”,“俗”是本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
本句译为:八年冬十二月,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筑洛阳宫殿,使百姓劳累;收地租,(是)重
收赋税;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迁、陟、拜等”错误。“拜”指授予官职。
故选C。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了解和赏析能力。
D.“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有误,从原文“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知起居注,所书可
得观乎?'”来看,“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为无中生有。
故选D。
2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所乏者非财也”,判断句式;“但”,只;“恨”,遗憾;“利民”,利于民众,使百姓获利。
(2)“书”,记录;“备”,详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傅雷家书读后感(汇编15篇)
- 教育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9篇)
- 诚信演讲稿合集6篇
- DB12T 443-2011 采暖期室内温度测量方法
- 中秋节活动主持词(6篇)
- 诚信考试承诺书范文集锦5篇
- 新学期工作学习计划4篇范文
-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交通与城市规划绿色融合
- 明星课件教学课件
- 文书模板-未履行合同义务索赔函
- 多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一讲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
- 课程设计——夹套反应釜
- 调节池施工方案范文
- 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依据
-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说课稿
- 施工单位履约后评价报告(共2页)
- 《生活中的度量衡》PPT课件.ppt
- 趣味数学推理小故事PPT精品文档
- Excel支票打印模板2021
- 《危险游戏莫玩耍》PPT课件.ppt
- 自-铣削用量进给量进给速度(精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