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新高考专用)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新高考专用)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新高考专用)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新高考专用)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新高考专用)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目录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易错点】区分新民主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易错点】“包产到户”在1978年以前就存在考点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易错点1】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扩大了自主权【易错点2】国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区别【易错点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区分新民主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性质。1949日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建立以国营经济为领导、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完成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阶段的革命,才有可能去进行并完成另一个阶段的革命,两者不能混淆;其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把两个革命割裂开来的“二次革命论”和把两种不同性质革命混为一谈、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都曾受到毛泽东的批判。1.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主力都是人民群众;革命前途也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也是社会主义.2.两者的不同点有:(1)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革命.(2)革命任务不同(这也是主要的不同点,高考屡次考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包括:政治上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党的工作重心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城市.【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产品原煤烧碱电动机棉纱棉布纸火柴卷烟面粉比重28.3%59.4%79.6%46.7%40.3%63.4%80.6%80.4%79.4%据上表推知,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警示】新中国成立并非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标志。【问诊】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层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题干时间涉及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这一时期的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出误区专练】1.(2023·湖南·统考一模)毛泽东在某理论著作中提出设想:经济结构将由三部分组成—国营经济,政府控制大工业、大矿产、大商业和公共设施,农业经济,个体农民发展成集体农场,私营经济,中小资本家获准经营。在这三者中,国营部门担负起领导的位置,负责指导其他部门走向社会主义。这一设想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是在(

)A.1945—1949年 B.1949—1956年 C.1956—1966年 D.1978—2001年3.(2023·辽宁·模拟预测)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决定调整工商业,通过为私商让出一定市场份额、扩大国家收购和加工订货、调整税负等措施,帮助私人工商企业渡过难关,到1952年底工商业得到全面恢复。这体现出新中国成立之初(

)A.践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B.主张以社会主义方式过渡C.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全力推进大规模经济建设3.(2023·江西九江·统考二模)195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区行行长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在私营金融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人民银行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并、淘汰等不同处理。同年年底,中国实现了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一做法(

)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 B.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D.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4.(2023·山西阳泉·统考三模)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

)A.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B.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C.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5.(2023·福建·校联考三模)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知识分子亲身参与土改后放弃了和平土改的幻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A.加强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认同 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包产到户”在1978年以前就存在【破解】1978年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要注意,“包产到户”不等同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地区也曾尝试“包产到户”。如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委在雄溪乡燎原社开始了“包产到户”试验,在中国首创“包产到户”【深度剖析真题】1.(2015·海南·高考真题)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警示】理解包产到户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区别。【问诊】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政治方面,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概念,时间不符,B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C【叮嘱】不能一看到“包产到户”的字样就选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地区也曾尝试过“包产到户”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走出误区专练】1.(2024·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校考模拟预测)1962年,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提出分田到户,即改变“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土地重新分配给一家一户,变集体经济为个体经济,以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陈云提出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思路B.该主张为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在全国实施和推广D.分田到户的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以恢复经济2.(2024上·云南曲靖·高二期末)中共八大后,党中央对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关系进行调整,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等地出现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此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决定,按照八大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这些调整(

)A.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形势 B.吸取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C.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 D.体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3.(2023上·湖南衡阳·高三统考阶段练习)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一度出现了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个体工商户有明显增长,其中还出现人们称之为“地下工场”的较大的个体户手工业和手工工场。这些变化(

)A.是推行“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响应了当时经济“八字”方针C.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深入 D.因反右派斗争而受到了冲击4.(2023上·重庆·高三重庆八中校考阶段练习)1957年9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起草了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指示提出:社对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大活集体干、小活分开干,取代“干活一窝蜂”等浪费劳动力的做法。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四川、安徽、浙江等地农村出现了包产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这反映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行 B.“左”倾错误十分严重C.党对集体农业生产关系的探索 D.“一五”计划成果显著5.(2023下·广东·高三统考开学考试)1978年11月中共凤阳县委召开的会议上,小贾生产队介绍将全队分成四个作业组,年终分配时,“该给国家的给国家,该留集体的留集体,剩下的归小组分配”。对此县委决议:“对单干的,不能干;名为分组,实为分队的不能干;有人提出搞‘大包干’,也不要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改革开放尚未拉开序幕 B.农村改革得不到上级支持C.“左”倾错误依然存在 D.农民阶级局限性依然存在考点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01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扩大了自主权01【破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相对于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企业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深度剖析真题】1.(2022·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警示】把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问诊】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改革经营、分配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生产、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生产自主权);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原来叫社队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基本没有活力)和非农产业;③基层组织建设: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村建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前是实验、探索阶段;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负责制)②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所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④产权关系:国企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走出误区专练】1.(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2.(2022·山东·高考真题)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3.(2021·全国·高考真题)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4.(2023·天津·统考一模)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C.农业先进机械的大规模使用 D.国外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5.(2023下·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1981年春,中央针对当时流传的社队企业“三挤一冲”(挤国营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市场,冲击国家经济)到江苏进行调查。调查结论认为:“社队机械工厂的产品,对国营大厂有挤有补,目前是补的多一些,挤的少一些。”这一结论反映出当时江苏(

)A.城乡物资实现了自由流通 B.计划与市场关系得以理顺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农村生产自主权有所扩大6.(2023·山西运城·统考二模)1987年,深圳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在深圳创办民间科技企业。同年,深圳市政府公开拍卖了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1993年,深圳产权交易所成立,2000年改制为产权交易中心,面向国内外和各种经济成分进行产权交易。深圳的发展历程表明(

)A.我国已经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管理模式强化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共识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02国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区别02【破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前称作为国营企业,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全部归国家所有,国家对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导致企业和工人生产积极性底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营企业变为国有企业,企业的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所有,企业的经营权和分配权归企业所有,激发了企业和工人生产积极性。【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模拟预测)长期以来,约有1/4的国营企业存在亏损。过去,这些实际上早已破产的企业一直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干部和职工对企业亏损不负担任何责任。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国营企业,依照该法规定宣告破产。该法的颁布表明(

)A.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B.国家财政负担已经大幅减轻C.国营企业扩大了经营自主权 D.我国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警示】掌握国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区别。【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中国)。根据材料“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国营企业,依照该法规定宣告破产。”可知,1984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国营企业,依照该法规定宣告破产,这就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降低了企业负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1986年我国尚未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A项和D项;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国家财政负担大幅减轻,排除B项。故选C项。【答案】C【叮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试点阶段:1978年12月到1984年,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的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全面铺开阶段:1984年10月到1986年,是以“两权分离”(经营权、所有权)理论为指导,实行“利改税”制度的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国营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阶段:1987年到1991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1992年以后。【走出误区专练】1.(2023·安徽淮北·统考二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2.(2023上·安徽·高三校联考期末)1979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K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文件,政府向国营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产品销售权等14项经营权,并实行利润留成制度。这些规定旨在A.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结构 B.增强国营企业自身活力C.鼓励国有企业引进外资 D.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3.(2024·黑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从1984年开始,浙江湖州先后分两批推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其中第一批有湖州机床厂等8家企业,第二批有湖州钢铁厂等24家企业,使厂长较好地行使了生产经营权;另外,在湖州丝厂、湖州绸厂等4家工业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试点,都取得了预期成效。可知当时湖州(

)A.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尝试 B.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C.浙江改革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D.重视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4.(2023·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校考一模)从1992年初开始,国有企业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铁饭碗”,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企业干部终身制,实行企业管理人员的聘任制;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大锅饭”,形成个人收益与企业效益相互挂钩并相互约束的新机制。这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面向市场 B.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5.(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2000—2005年中国不同经济成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国有企业42.635.431.528.826.624.3民营企业57.462.966.368.971.375.7个体6.06.15.95.14.74.5上述数据可以用来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形成 D.私营企业发展比较缓慢6.(2023·江苏·校联考三模)1984年,后来被称为中国科学管理之父的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他主持成立了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的联合体却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张兴让的成功(

)A.利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得益于“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实施C.是贯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神的结果 D.侧面说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必要性0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03【破解】第一次调整——土地改革: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第二次调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第三次调整——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但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四次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虽然一度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不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政社合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存在温饱问题。②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农村中的危害大于城市;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部分地区的农民自发大胆的改革给出了成功经验。(2)内容:①经营方式的改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和经营权分离,农民拥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行政机构(管理体制)的改变。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③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④分配体制的改革。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实行按劳分配。(3)评价: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小城镇发展速度加快。②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③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④存在许多问题。如仍实行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方式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难度。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比较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要求,土地所有权不清晰等。【深度剖析真题】1.(2020·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警示】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与评价。【问诊】材料体现的是从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当时农村生产力解放有关,即土地改革的开展,C正确;一五计划时间是在1953年到1957年,A排除;BD是在1956年,排除。故选C。【答案】C【叮嘱】土地改革运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问题。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执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与以往的土地政策相比,存在“最大限度地孤立地主,保存富农经济,保护小土地出租者和华侨地主兼工商业者”等政策的不同,其目的在于减轻土改压力,恢复农村经济,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以外,广大新解放区土改基本完成,连同老解放区,完成率超过90%。土地改革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提高,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了障碍。【走出误区专练】1.(2023上·甘肃天水·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2.(2022下·江西赣州·高一赣州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3.(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如表是1952年对23个省15432个农户的生产工具情况调查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农户占有生产工具统计占有耕畜/户犁/户水车/户0.54头0.54部0.1架贫农中农购买商品的货币支出135.5208.4购买生产工具支出3.57.6A.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B.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C.农村经济得到恢复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要求4.(2024·陕西汉中·统考一模)下表为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A.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间差异呈缩小趋势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5.(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1979年3月1日,国务院决定对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菜牛、菜羊、鲜蛋、水产品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平均提价24.8%收购,并对粮棉油等实行超购加价政策。其中,粮食超购加价50%,棉花统购价超购加价30%。这一举措(

)A.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B.推动了城乡经营方式改革C.满足了新兴工业城市的需求 D.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完善6.(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是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导向,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观察如图,出现1978-1984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1978年——2017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A.改革开放推动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增加农民收入C.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专题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目录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易错点】区分新民主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易错点】“包产到户”在1978年以前就存在考点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易错点1】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扩大了自主权【易错点2】国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区别【易错点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区分新民主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性质。1949日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建立以国营经济为领导、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完成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阶段的革命,才有可能去进行并完成另一个阶段的革命,两者不能混淆;其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把两个革命割裂开来的“二次革命论”和把两种不同性质革命混为一谈、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都曾受到毛泽东的批判。1.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主力都是人民群众;革命前途也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也是社会主义.2.两者的不同点有:(1)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革命.(2)革命任务不同(这也是主要的不同点,高考屡次考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包括:政治上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党的工作重心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城市.【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产品原煤烧碱电动机棉纱棉布纸火柴卷烟面粉比重28.3%59.4%79.6%46.7%40.3%63.4%80.6%80.4%79.4%据上表推知,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警示】新中国成立并非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标志。【问诊】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层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题干时间涉及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这一时期的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出误区专练】1.(2023·湖南·统考一模)毛泽东在某理论著作中提出设想:经济结构将由三部分组成—国营经济,政府控制大工业、大矿产、大商业和公共设施,农业经济,个体农民发展成集体农场,私营经济,中小资本家获准经营。在这三者中,国营部门担负起领导的位置,负责指导其他部门走向社会主义。这一设想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是在(

)A.1945—1949年 B.1949—1956年 C.1956—1966年 D.1978—2001年【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设想——多种所有制经济(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并存,并且国营经济领导其他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B项正确;1945-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排除A项;1956年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C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辽宁·模拟预测)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决定调整工商业,通过为私商让出一定市场份额、扩大国家收购和加工订货、调整税负等措施,帮助私人工商企业渡过难关,到1952年底工商业得到全面恢复。这体现出新中国成立之初(

)A.践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B.主张以社会主义方式过渡C.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全力推进大规模经济建设【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中共中央主张以“调整工商业”来促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恢复与发展,突出私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继续发展,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A项正确;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基本建立,“主张以社会主义方式过渡”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改造,排除C项;“大规模经济建设”发生在“一五”计划时期,据所学“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材料涉及时间是1950年至1952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江西九江·统考二模)195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区行行长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在私营金融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人民银行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并、淘汰等不同处理。同年年底,中国实现了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一做法(

)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 B.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D.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答案】C【详解】我国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排除B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山西阳泉·统考三模)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

)A.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B.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C.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面八方”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提出,再依据材料“‘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可知,此时允许私有制存在,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措施,这明显有利于恢复崩溃的国民经济,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开始,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材料不涉及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福建·校联考三模)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知识分子亲身参与土改后放弃了和平土改的幻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A.加强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认同 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伟大力量,使他们放弃了和平土改的幻想,这说明土地改革加强知识分子对人民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包产到户”在1978年以前就存在【破解】1978年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要注意,“包产到户”不等同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地区也曾尝试“包产到户”。如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委在雄溪乡燎原社开始了“包产到户”试验,在中国首创“包产到户”【深度剖析真题】1.(2015·海南·高考真题)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警示】理解包产到户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区别。【问诊】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政治方面,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概念,时间不符,B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C【叮嘱】不能一看到“包产到户”的字样就选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地区也曾尝试过“包产到户”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走出误区专练】1.(2024·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校考模拟预测)1962年,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提出分田到户,即改变“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土地重新分配给一家一户,变集体经济为个体经济,以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陈云提出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思路B.该主张为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在全国实施和推广D.分田到户的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以恢复经济【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2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陈云提出分田到户的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以恢复经济,D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底完成,排除A项;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B项;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排除C项。故选D项。2.(2024上·云南曲靖·高二期末)中共八大后,党中央对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关系进行调整,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等地出现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此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决定,按照八大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这些调整(

)A.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形势 B.吸取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C.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 D.体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答案】A【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此时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党中央对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关系进行调整,并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这些调整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形势,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于1958年后出现,排除B项;此时还未开始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探索,排除C项;这些调整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形势,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上·湖南衡阳·高三统考阶段练习)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一度出现了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个体工商户有明显增长,其中还出现人们称之为“地下工场”的较大的个体户手工业和手工工场。这些变化(

)A.是推行“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响应了当时经济“八字”方针C.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深入 D.因反右派斗争而受到了冲击【答案】D【详解】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56—1957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陈云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方针。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出现的对包产到户的试验、自由市场的活跃和个体工商户增长,体现了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有积极意义。然而在1957年后半年以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经济建设中的人民内部矛盾也被视为阶级矛盾,探索受阻,D项正确;“百花齐放”方针针对的是艺术和学术,而非经济,排除A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排除B项;材料涉及农业、工业和商业,而不仅仅是工业化,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上·重庆·高三重庆八中校考阶段练习)1957年9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起草了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指示提出:社对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大活集体干、小活分开干,取代“干活一窝蜂”等浪费劳动力的做法。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四川、安徽、浙江等地农村出现了包产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这反映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行 B.“左”倾错误十分严重C.党对集体农业生产关系的探索 D.“一五”计划成果显著【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56年到1957年,在农村中已经出现了包产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这一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得到中央指示和肯定的,所以反映出党对集体农业生产关系的探索,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实行的,排除A项;这一现象是党中央的正确探索,并不是“左”倾错误严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新型生产关系的探索,和“一五”计划的成果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下·广东·高三统考开学考试)1978年11月中共凤阳县委召开的会议上,小贾生产队介绍将全队分成四个作业组,年终分配时,“该给国家的给国家,该留集体的留集体,剩下的归小组分配”。对此县委决议:“对单干的,不能干;名为分组,实为分队的不能干;有人提出搞‘大包干’,也不要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改革开放尚未拉开序幕 B.农村改革得不到上级支持C.“左”倾错误依然存在 D.农民阶级局限性依然存在【答案】C【详解】由材料可知,凤阳县委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并不认可,甚至否定农村改革,原因在于“左”倾错误长期存在,束缚了县里的领导者,C项正确;从材料看,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凤阳县委否定农村的包产行为,与改革开放是否开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农村改革得不到上级支持,并不是凤阳县委否定农村改革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小贾生产队的改革是对农村人民公社的否定,而人民公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阻力,农民阶级的改革呼吁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不是局限性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01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扩大了自主权01【破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相对于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企业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深度剖析真题】1.(2022·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警示】把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问诊】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改革经营、分配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生产、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生产自主权);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原来叫社队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基本没有活力)和非农产业;③基层组织建设: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村建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前是实验、探索阶段;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负责制)②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所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④产权关系:国企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走出误区专练】1.(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时期,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A项正确;题干内容与农村社会风俗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尚未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排除C项;人民公社制度取消是在1984年,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山东·高考真题)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答案】D【详解】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制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3.(2021·全国·高考真题)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答案】B【详解】由材料“1982年……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0年代的南方谈话就是例证,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80年代不可能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4.(2023·天津·统考一模)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C.农业先进机械的大规模使用 D.国外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0年相对于1975年,虽然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但是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利于机械的大规模使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粮食产量的增加,“国外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下·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1981年春,中央针对当时流传的社队企业“三挤一冲”(挤国营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市场,冲击国家经济)到江苏进行调查。调查结论认为:“社队机械工厂的产品,对国营大厂有挤有补,目前是补的多一些,挤的少一些。”这一结论反映出当时江苏(

)A.城乡物资实现了自由流通 B.计划与市场关系得以理顺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农村生产自主权有所扩大【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生产自主权扩大,乡镇企业得到发展,队社企业发展,D项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之前,计划仍是调节手段,城乡物资无法自由流通,排除A项;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关系得以理顺,排除B项;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山西运城·统考二模)1987年,深圳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在深圳创办民间科技企业。同年,深圳市政府公开拍卖了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1993年,深圳产权交易所成立,2000年改制为产权交易中心,面向国内外和各种经济成分进行产权交易。深圳的发展历程表明(

)A.我国已经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管理模式强化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共识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7-2000(中国深圳)。题干列举了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以来深圳的多项经济体制改革举措,如鼓励创办民间科技企业、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成立产权交易所,这些举措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经济活力,反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D项正确;深圳的改革只能反映局部地区的情况,不能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总趋势是减少不必要的国家干预,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且仅从深圳一地的情况不能得出中国整体认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02国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区别02【破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前称作为国营企业,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全部归国家所有,国家对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导致企业和工人生产积极性底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营企业变为国有企业,企业的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所有,企业的经营权和分配权归企业所有,激发了企业和工人生产积极性。【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模拟预测)长期以来,约有1/4的国营企业存在亏损。过去,这些实际上早已破产的企业一直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干部和职工对企业亏损不负担任何责任。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国营企业,依照该法规定宣告破产。该法的颁布表明(

)A.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B.国家财政负担已经大幅减轻C.国营企业扩大了经营自主权 D.我国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警示】掌握国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区别。【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中国)。根据材料“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国营企业,依照该法规定宣告破产。”可知,1984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国营企业,依照该法规定宣告破产,这就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降低了企业负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1986年我国尚未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A项和D项;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国家财政负担大幅减轻,排除B项。故选C项。【答案】C【叮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试点阶段:1978年12月到1984年,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的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全面铺开阶段:1984年10月到1986年,是以“两权分离”(经营权、所有权)理论为指导,实行“利改税”制度的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国营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阶段:1987年到1991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1992年以后。【走出误区专练】1.(2023·安徽淮北·统考二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宪法不断以法律形式规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新概念,说明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C项正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层面,与民主法制建设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依然是通过大政方针影响企业经营,“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上·安徽·高三校联考期末)1979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K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文件,政府向国营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产品销售权等14项经营权,并实行利润留成制度。这些规定旨在A.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结构 B.增强国营企业自身活力C.鼓励国有企业引进外资 D.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件中让渡了生产自主权、产品销售权,实行利润留成制度,扩大企业的财权,使得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有了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国务院下发文件的意图所在,故B项正确;下发的文件只涉及国有企业,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在1992年十四大之后,时间不符。3.(2024·黑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从1984年开始,浙江湖州先后分两批推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其中第一批有湖州机床厂等8家企业,第二批有湖州钢铁厂等24家企业,使厂长较好地行使了生产经营权;另外,在湖州丝厂、湖州绸厂等4家工业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试点,都取得了预期成效。可知当时湖州(

)A.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尝试 B.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C.浙江改革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D.重视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材料中“实行厂长负责制”“使厂长较好地行使了生产经营”,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试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着眼于增强企业活力,以提高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经营方式并非现代企业制度,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浙江改革居于领先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校考一模)从1992年初开始,国有企业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铁饭碗”,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企业干部终身制,实行企业管理人员的聘任制;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大锅饭”,形成个人收益与企业效益相互挂钩并相互约束的新机制。这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面向市场 B.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实行合同制,管理人员聘任制,个人收益与企业效益相互挂钩,这反映了国企改革面向市场的特点,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2000—2005年中国不同经济成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国有企业42.635.431.528.826.624.3民营企业57.462.966.368.971.375.7个体6.06.15.95.14.74.5上述数据可以用来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形成 D.私营企业发展比较缓慢【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由材料可知,2000—2005年中国不同经济成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中,民营企业占据绝大部分,这表明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繁荣,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A项正确;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排除B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私营企业发展缓慢与材料数据相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江苏·校联考三模)1984年,后来被称为中国科学管理之父的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他主持成立了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的联合体却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张兴让的成功(

)A.利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得益于“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实施C.是贯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神的结果 D.侧面说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必要性【答案】D【详解】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本质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在这一背景下,张兴让对石家庄第一塑料厂进行改革,提出“满负荷工作法”,取得了成功,因此侧面说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必要性,D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排除C项。故选D项。0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03【破解】第一次调整——土地改革: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第二次调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第三次调整——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但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四次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虽然一度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不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政社合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存在温饱问题。②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农村中的危害大于城市;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部分地区的农民自发大胆的改革给出了成功经验。(2)内容:①经营方式的改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和经营权分离,农民拥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行政机构(管理体制)的改变。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③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④分配体制的改革。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实行按劳分配。(3)评价: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小城镇发展速度加快。②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③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④存在许多问题。如仍实行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方式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难度。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比较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要求,土地所有权不清晰等。【深度剖析真题】1.(2020·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警示】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与评价。【问诊】材料体现的是从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当时农村生产力解放有关,即土地改革的开展,C正确;一五计划时间是在1953年到1957年,A排除;BD是在1956年,排除。故选C。【答案】C【叮嘱】土地改革运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问题。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执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与以往的土地政策相比,存在“最大限度地孤立地主,保存富农经济,保护小土地出租者和华侨地主兼工商业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