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技术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推进研究_第1页
非技术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推进研究_第2页
非技术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推进研究_第3页
非技术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推进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非技术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建设与工程教育非技术能力培养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文章结合工程教育非技术能力,提出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四条途径。以“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分析非技术能力培养和課程思政育人功能,从课程思政目标、思政融入点、实现载体、育人成效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非技术能力培养;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制度。我国于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以下简称《华协》)正式成员[1]。根据工程教育实际,参考国际同行做法,我国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经过多年执行和反复修订,于2022年7月以团体标准的形式正式发布。图1为《标准》与《华协》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标准》规定了12条毕业要求,其中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等4条为技术能力要求;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等4条为非技术能力要求;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等4条为技术与非技术融合的能力要求[2]。《华协》规定了11条毕业要求(WA1-WA11),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资源利用方式、全寿命成本、净零碳、多样化与包容性、计算与数据分析、新技术与未来技术适应性、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系统方法等内涵,几乎每一条都涉及非技术能力要求[3-4]。《华协》毕业要求框架还包括9条知识和态度/素质(WK1-WK9)、7条复杂工程问题定义(WP1-WP7)以及5条复杂工程活动定义(EA1-EA5),是一个具有知识、能力和态度/素质(Knowledge,SkillandAttitude,KSA)“三位一体”内在逻辑的整体[5]。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6]。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课程思政建设与工程教育非技术能力培养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定程度的一致性。非技术能力强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工程伦理、法律法规、经济决策、项目管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视野、终身学习、团队合作、安全健康意识、跨文化沟通交流等素质的培养[7]。非技术能力虽然不像技术能力那样与专业知识直接相关,但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建设与非技术能力培养相互统一、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是当前工程教育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8]。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88所高校的197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西安理工大学的15个专业名列其中。事实上,早在2019年,为了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生经济决策、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非技术能力要求,课程组已经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2020年,为了落实《纲要》精神,课程组正式开启了课程思政建设与非技术能力培养协同推进的课程教学改革之路。一、协同非技术能力挖掘思政元素《华协》作为认证标准的“质量基准”,对毕业生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要求和知识与态度/素质要求。各国在实质等效《华协》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各自关心的内容[9]。例如,我国《标准》除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三项质量标准外,还增加了学生、持续改进、师资队伍与支持条件等四项质量管理标准。下面结合《标准》与《华协》毕业要求框架非技术能力要求,提出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四条途径。(一)结合课程所属学科专业挖掘思政元素申请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的自评报告中需有对学校人才定位、专业发展历程等方面的细致描述。教师可结合课程所属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创建背景、成长过程、当前状况和未来发展,收集重要成果、典型人物、感人事迹等,挖掘家国情怀、爱岗敬业、责任担当、大局意识、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科学精神等思政育人元素。(二)结合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挖掘思政元素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体系,由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等四个层次构成,相邻层之间具有支撑关系。教师可结合课程需要支撑的毕业要求和指标点,从非技术能力要求中挖掘可持续发展、公共健康与安全、多样化和包容性、个人与团队、职业道德与责任、工程伦理与规范等思政育人元素。(三)结合课程所属类型挖掘思政元素根据《标准》与《华协》要求,课程设置应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教师可根据课程所属类型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重点挖掘科学思维以及探索真理的使命感;社会科学通识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专业类课程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劳动精神、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四)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专业课程既是专业知识教育和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基本载体,也是思政育人的“主战场”。教师可在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过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等。二、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在开设“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之前,课程组对“工程经济”和“项目管理”两门课程进行了内容整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根据《标准》强化了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等非技术能力培养。2020年起,课程组将课程思政与非技术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深挖该课程所属专业、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类型以及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思政育人功能。在开展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协同推进劳动精神、创新创业、宪法法治、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工程伦理等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盐溶于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形式,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从思政目标、融入点、实现载体、育人成效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见表1)。与此同时,课程还依托智慧树平台,将传统课堂教学创新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学习进度、互动投票、随机点名、课堂抢答、难点答疑、头脑风暴、作业测试等纳入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价。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师风、法律法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等专题培训,提高思政内涵融入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案课件等各个方面及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作业布置、测试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能力和水平。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创青春“等创新性红色实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非技术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推进,激发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教学质量和思政育人成效明显提高。三、结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的保障制度。笔者在探讨课程思政建设与工程教育非技术能力培养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定程度一致性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建设与非技术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提出协同非技术能力培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思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