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常见题材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常见题材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常见题材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常见题材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诗歌常见题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几年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目,选材范围更广泛,题材多样化,体裁不拘。各地

古诗鉴赏题的取材,除了常考的唐诗、宋词外,宋诗、明诗和清代诗词都有;

除了常考的诗人如杜甫、苏轼等名诗人外,其他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属于非名

人的如华岳、厉鹑等人的作品也有;既有怀古诗,也有咏叹诗、抒情诗、写景

诗、咏物诗、叙事说理诗和述志诗、怀友诗等;除了常规题材外,还出现了题

画诗、干谒诗等,可谓异彩纷呈,尽态极妍。估计今后各地试卷的古诗取材,

将更加趋向多样化。

题材一送别怀人诗

【题材特点阐释】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亲朋好友离别。

送别之际,他人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

内涵

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

类诗即为"送别怀人诗”。

特征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

标志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长亭""短亭""阳关""舟"嗨桥"等意象

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

内容另U;有朋友相别;也有亲人、情人送别

等。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内容情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情感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考生在答

题时,也要多角度去思考。

①寓情习F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

常用手写眼前有伤离之意的物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

法③以乐虏寺衬哀情(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屋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

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怀。

教材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

代表作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

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

题材二羁旅思乡诗

【题材特点阐释】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

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

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的诗

①标志中多有"客舍""登高""望

特征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

标阳、除夕等节日名称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

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西楼、高楼、流水、

井等

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

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内容情感情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感③或表达人生的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

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的孤独

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③对写法(借对方抒情)。诗人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

常用手法

却不进行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

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

教材链接

沙•秋思》

杜甫《月夜忆舍弟》、韦应物《闻雁》、李白《春夜

代表作品洛城闻笛》、晏几道《鹏鹃天》、白居易《邯郸冬至

夜思家》、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题材三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点阐释】

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

内涵

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

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

特征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

标志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

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

内容自然山水草木与田园风物

内容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情感情感(1)借凄风苦雨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

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恬淡静雅

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诗人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渲染、

常用烘托、通感等;③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

手法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与化动为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教材

孟浩然《过故人庄》、陶渊明《归园田居》

链接

人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作代表作品:陶渊明《饮酒》、王维《终南山》《鸟

口鸣涧》《鹿柴》等

题材四边塞征战诗

【题材特点阐释】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内涵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

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

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②地

特征

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

标志

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

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

月》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

单于等

从军出塞、征战备战、民族交往、塞上风

内容

情、边疆苦寒等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⑥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

内容

情感

情感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

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

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①修辞方面:夸张、比喻、互文、对比、用典等

手法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教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

链接

代表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顽、王维等

诗人代表作品:高适《燕歌行》《别董大》、王昌龄《出

与作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品李白《关山月》《塞下曲》、杜甫《兵车行》等

题材五咏史怀古诗

【题材特点阐释】

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

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

内涵

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为题材

特征

的诗

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

标志怀,,,,古迹,,以及古人名等

内容借怀古感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今昔变化

①感慨盛衰无常,喟叹朝代兴亡变化

内容

②缅怀先贤,表达对其敬仰或惋惜;类比

情感情感

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诗人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

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常用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

手法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

盛景)衬悲情

⑤想象(虚实结合)

教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链接固亭怀古》、杜牧《赤壁》

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甫、孟浩然、杜牧、刘禹锡、

代表

王安石等

诗人

代表作品: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杜

与作

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李商隐

《隋宫》《贾生》《马嵬》等

题材六咏物言志诗

【题材特点阐释】

内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

特征

涵感情的诗

着重

诗人

物。

个事

的某

单纯

象是

的对

物诗

①咏

重对

者着

,或

刻画

进行

功能

征、

的特

之物

标所咏

行吟

神进

、精

内韵

某一

物的

咏之

"题某

某物"

以"咏

,或

诗名

物为

咏之

以所

②多

目形

为题

吟"等

某物

物""

讽世

、托物

喻理

托物

意)、

志(寓

物言

、托

咏物

单纯

,或

理想

个人

实现

,或

抱负

理想

者的

寓作

①寄

内容情

情效国

途多

与命

不遇

怀才

表达

,或

节操

尚的

寓高

②寄

感感

的哀

破灭

理想

逝与

华易

发年

或抒

感,

的伤

,或

嫉俗

愤世

,或

伤世

感时

,或

忧民

忧国

③或

硬时

绘色

(绘形

描写

正面

要有

,主

法看

的方

描写

具体

①从

常用

面烘

与侧

夸张

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