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防护与病毒防范指南_第1页
网络安全防护与病毒防范指南_第2页
网络安全防护与病毒防范指南_第3页
网络安全防护与病毒防范指南_第4页
网络安全防护与病毒防范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安全防护与病毒防范指南TOC\o"1-2"\h\u10267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 319271.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433281.2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4110821.3安全策略与防护体系 413945第2章网络防护技术概述 5195132.1防火墙技术 5268192.1.1包过滤技术 5119632.1.2应用代理技术 5110702.1.3状态检测技术 599532.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528552.2.1入侵检测系统(IDS) 563282.2.2入侵防御系统(IPS) 5166542.3虚拟专用网络(VPN) 652172.3.1加密技术 6141052.3.2隧道技术 6132582.3.3身份认证技术 67770第3章病毒防范基础 6202763.1病毒的定义与分类 6296213.1.1蠕虫病毒 617773.1.2木马病毒 664523.1.3宏病毒 6214963.1.4病毒变种 737673.2病毒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 777503.2.1网络传播 7280013.2.2移动存储设备 738813.2.3系统漏洞 790113.3病毒防范策略 7181433.3.1安装杀毒软件 763203.3.2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 761923.3.3谨慎处理邮件和文件 7308553.3.4使用安全防护工具 7168833.3.5定期备份重要数据 7208753.3.6提高安全意识 77580第4章个人计算机病毒防范 8198534.1个人计算机病毒防护软件的选择与安装 8131184.1.1选择病毒防护软件 8194044.1.2安装病毒防护软件 8262874.2定期更新病毒库与操作系统补丁 8256214.2.1更新病毒库 8201354.2.2更新操作系统补丁 8163384.3遇到病毒感染时的处理方法 93612第5章移动设备安全 9247225.1移动设备面临的威胁 923375.1.1恶意软件 9265795.1.2网络攻击 9230555.1.3信息泄露 9210115.1.4社会工程学 9206875.2移动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10264835.2.1设备锁定 10218705.2.2安全更新 10303255.2.3防病毒软件 1042035.2.4网络安全 10208865.2.5应用安全 1036785.3移动应用的安全问题 1037995.3.1应用权限滥用 104885.3.2应用漏洞 10164995.3.3应用隐私政策 1076905.3.4应用商店安全 1122607第6章企业网络安全防护 1152066.1企业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11132916.1.1网络安全漏洞 11239686.1.2内部威胁 11319636.1.3外部攻击 11268876.1.4移动办公与物联网设备 11107766.2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11278036.2.1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142516.2.2安全配置与管理 11112486.2.3权限管理与审计 1197686.2.4数据加密与备份 11277206.2.5安全意识培训 12284776.3安全应急预案与演练 12192816.3.1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1265086.3.2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1252516.3.3总结与改进 123512第7章网络数据安全 12211457.1数据加密技术 12252607.1.1对称加密算法 1214747.1.2非对称加密算法 1251817.1.3混合加密算法 12277807.2数据备份与恢复 12224627.2.1数据备份策略 13318307.2.2数据备份介质 13216107.2.3数据恢复技术 13206147.3数据安全合规性要求 1334147.3.1法律法规 13186697.3.2行业标准 13286107.3.3企业内部规定 138044第8章网络安全意识培训 13207688.1员工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13128908.1.1员工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13169868.1.2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影响企业信息安全 14295058.1.3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有助于提高企业合规性 1425728.2网络安全培训内容与方法 1493698.2.1培训内容 14260688.2.2培训方法 1498388.3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15294188.3.1案例一:某企业员工遭遇钓鱼邮件 15207498.3.2案例二:某企业内部重要文件泄露 1524721第9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1556709.1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5253989.1.1宪法 1592299.1.2法律 15217959.1.3行政法规 16256019.1.4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667099.2网络安全法律责任 16132159.2.1民事责任 16179219.2.2行政责任 16314639.2.3刑事责任 16164499.3遵守网络安全法规的重要性 1629479.3.1维护国家安全 16167679.3.2保护公民权益 16233449.3.3促进网络空间健康发展 1647049.3.4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1731348第10章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挑战与应对 17255710.1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形势 172919310.2云计算与大数据安全 172767610.2.1云计算安全挑战与应对 171757810.2.2大数据安全挑战与应对 172610.3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 17910310.3.1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172448310.3.2人工智能带来的网络安全挑战 181810810.4未来网络安全发展趋势与对策 182135010.4.1安全防护技术发展趋势 182758210.4.2网络安全政策与法规建设 18694710.4.3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教育 18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1.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保障国家、企业及个人信息资产安全的关键环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保证网络安全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常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威胁种类繁多,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1)计算机病毒:通过自我复制、感染正常程序等方式,破坏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2)木马:隐藏在正常程序中,通过远程控制、信息窃取等手段,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3)网络钓鱼:通过伪造合法网站或邮件,诱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从而进行诈骗等非法活动。(4)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利用大量僵尸网络对目标服务器进行攻击,使其瘫痪。(5)黑客攻击:通过漏洞入侵系统,窃取、篡改或删除数据,破坏系统正常运行。1.3安全策略与防护体系为了应对网络安全威胁,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策略与防护体系:(1)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明确网络安全目标、任务和责任,保证网络安全工作的有序进行。(2)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定期对网络进行安全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3)物理安全:加强对网络设备、线路和机房的物理保护,防止非法入侵和破坏。(4)访问控制:采用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等技术,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网络资源。(5)数据加密: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提高数据安全性。(6)入侵检测与防护系统(IDS/IPS):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并阻止恶意攻击行为。(7)安全审计:记录和分析网络安全事件,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8)应急预案与灾难恢复: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失。通过以上安全策略与防护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第2章网络防护技术概述2.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第一道屏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监测、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实现对内部网络的安全保护。防火墙技术主要包括包过滤、应用代理和状态检测等。2.1.1包过滤技术包过滤技术是防火墙根据预设的安全规则对通过网络接口的数据包进行逐一检查,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和协议类型等信息,决定是否允许数据包通过。2.1.2应用代理技术应用代理技术通过在防火墙上设置代理服务器,拦截并分析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请求,从而实现对应用层协议的检查和控制。应用代理防火墙能够有效防止恶意应用层攻击。2.1.3状态检测技术状态检测技术通过跟踪网络连接的状态,对数据包进行动态分析。与包过滤技术相比,状态检测技术能够更好地识别并阻止网络攻击。2.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ntrusionDetectionandPreventionSystem,IDPS)是用于监测网络和系统活动,发觉并阻止恶意行为的安全设备。2.2.1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识别已知攻击特征和异常行为,对网络和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及时发觉潜在的安全威胁。2.2.2入侵防御系统(IPS)入侵防御系统在入侵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主动防御功能。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IPS可以立即采取措施,如阻断攻击流量、修改系统配置等,以防止攻击成功。2.3虚拟专用网络(VPN)虚拟专用网络(VPN)是通过加密技术在公共网络上构建安全、可靠的专用网络。VPN技术可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2.3.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VPN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2.3.2隧道技术隧道技术是VPN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在公共网络中建立加密隧道,将内部网络的数据传输到目标网络,从而保护数据不被外部网络用户窃取。2.3.3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是VPN保证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身份认证,VPN可以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内部网络资源,防止未授权访问。第3章病毒防范基础3.1病毒的定义与分类病毒是一种恶意程序,能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自我复制并传播,对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安全造成威胁。根据病毒的特点和感染目标,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3.1.1蠕虫病毒蠕虫病毒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其主要目的是感染越多的计算机,以控制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如发送垃圾邮件、进行DDoS攻击等。3.1.2木马病毒木马病毒是一种隐藏在合法程序中的病毒,通过潜入用户计算机,盗取用户信息、远程控制计算机等。3.1.3宏病毒宏病毒主要感染Office文档等含有宏的文件,通过这些文件传播,对文档内容进行破坏或窃取。3.1.4病毒变种病毒变种是指病毒作者对原有病毒进行修改,使其具有新的特征,以逃避杀毒软件的查杀。3.2病毒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了解病毒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病毒入侵。3.2.1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病毒最常用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以下途径:(1)邮件:病毒通过发送带有恶意附件的邮件进行传播。(2)即时通讯工具:病毒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的文件传输功能进行传播。(3)网络:病毒捆绑在软件或游戏中,通过站点传播。3.2.2移动存储设备病毒可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等)传播,当用户将感染病毒的设备连接到计算机时,病毒便开始传播。3.2.3系统漏洞病毒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漏洞,入侵计算机系统。用户在未修复漏洞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病毒感染。3.3病毒防范策略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病毒防范策略:3.3.1安装杀毒软件选择知名厂商的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期进行全盘查杀。3.3.2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保持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最新版本,修复已知漏洞,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3.3.3谨慎处理邮件和文件不随意打开陌生邮件和附件,避免未知来源的软件和游戏。3.3.4使用安全防护工具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防护工具,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3.3.5定期备份重要数据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以防病毒破坏数据,造成损失。3.3.6提高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个人安全意识,避免受到病毒侵害。第4章个人计算机病毒防范4.1个人计算机病毒防护软件的选择与安装为了保证个人计算机的安全,选择一款合适的病毒防护软件。以下是关于病毒防护软件选择与安装的一些建议:4.1.1选择病毒防护软件(1)信誉良好的品牌:选择知名、信誉良好的病毒防护软件品牌,以保证软件质量和安全功能。(2)实时防护功能:保证病毒防护软件具有实时监控功能,能够及时发觉并阻止病毒入侵。(3)病毒库更新速度:病毒防护软件的病毒库更新速度要快,以应对新型病毒的威胁。(4)系统资源占用:病毒防护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系统资源的占用,避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4.1.2安装病毒防护软件(1)正版软件:从官方网站或其他可靠渠道病毒防护软件,避免使用非官方版本。(2)卸载旧版本:在安装新病毒防护软件之前,先卸载计算机上已安装的其他病毒防护软件,以免冲突。(3)跟随指导安装:按照安装向导的提示进行安装,保证病毒防护软件正常启用。4.2定期更新病毒库与操作系统补丁为保证计算机安全,定期更新病毒库和操作系统补丁。4.2.1更新病毒库(1)设置自动更新:保证病毒防护软件设置为自动更新病毒库,以获取最新的病毒防护信息。(2)定期检查更新:定期检查病毒防护软件的病毒库更新情况,保证病毒库处于最新状态。4.2.2更新操作系统补丁(1)开启自动更新:将操作系统设置为自动更新,以便及时修复系统漏洞。(2)定期检查更新:定期检查操作系统补丁更新情况,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4.3遇到病毒感染时的处理方法(1)立即断网:发觉计算机感染病毒后,立即断开网络连接,避免病毒扩散。(2)启动病毒防护软件:运行病毒防护软件,进行全面扫描,查杀病毒。(3)删除病毒文件:根据病毒防护软件的提示,删除病毒文件和受感染的文件。(4)修复系统漏洞:更新操作系统补丁,修复可能存在的系统漏洞。(5)恢复数据:如有必要,从备份中恢复被病毒感染或破坏的数据。(6)寻求专业帮助:如无法自行处理病毒感染问题,可寻求专业的技术支持。第5章移动设备安全5.1移动设备面临的威胁移动设备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面临着多样化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5.1.1恶意软件手机病毒:通过感染移动设备,窃取用户信息或破坏系统功能;流氓软件:未经用户同意,强行安装或捆绑安装,影响设备功能;5.1.2网络攻击中间人攻击:攻击者窃听通信内容,甚至篡改数据;DNS劫持:将用户请求重定向至恶意网站;5.1.3信息泄露系统漏洞: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漏洞,窃取用户数据;数据传输泄露: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加密,导致敏感信息泄露;5.1.4社会工程学钓鱼攻击:通过伪装成正规应用或网站,诱骗用户输入敏感信息;信息诈骗: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诱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5.2移动设备安全防护措施为了保证移动设备的安全,用户应采取以下措施:5.2.1设备锁定设置复杂的开启密码或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启用设备远程锁定功能,防止数据泄露;5.2.2安全更新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修复安全漏洞;及时关注安全补丁发布,保证设备安全;5.2.3防病毒软件安装权威的防病毒软件,实时监控设备安全;定期扫描设备,发觉并清除恶意软件;5.2.4网络安全避免使用不安全的公共WiFi;使用VPN加密通信,保护数据安全;5.2.5应用安全从正规渠道应用,避免安装未知来源应用;查看应用权限,避免授予不必要的权限。5.3移动应用的安全问题移动应用在给用户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全问题:5.3.1应用权限滥用应用申请过多不必要的权限,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泄露;用户应关注应用权限,及时关闭不必要的权限;5.3.2应用漏洞开发者未及时修复应用漏洞,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用户应定期更新应用,避免使用已废弃的应用;5.3.3应用隐私政策用户应仔细阅读应用的隐私政策,了解应用如何收集、使用和保护用户数据;对于隐私政策不明确或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应用,用户应谨慎使用;5.3.4应用商店安全选择正规、可靠的应用商店应用;注意查看应用评分、评论和开发者信息,避免恶意应用。第6章企业网络安全防护6.1企业网络安全风险分析6.1.1网络安全漏洞企业网络中可能存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等方面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导致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安全风险。6.1.2内部威胁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因疏忽、恶意或被诈骗等原因,泄露企业敏感信息,给企业带来安全隐患。6.1.3外部攻击黑客攻击、钓鱼攻击、DDoS攻击等外部威胁,可能导致企业网络瘫痪、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6.1.4移动办公与物联网设备移动办公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企业网络安全风险进一步增加。设备丢失、数据泄露等问题可能导致企业敏感信息暴露。6.2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6.2.1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对进出企业网络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过滤,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6.2.2安全配置与管理对企业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安全配置,定期更新补丁,保证系统安全。6.2.3权限管理与审计实施严格的权限管理,保证员工只能访问其工作所需的数据和资源。同时对关键操作进行审计,以便追踪安全事件。6.2.4数据加密与备份对企业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降低数据泄露和丢失的风险。6.2.5安全意识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网络安全的重视,防止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6.3安全应急预案与演练6.3.1制定安全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安全,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责任人和应急资源。6.3.2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通过模拟网络安全,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企业应对网络安全的能力。6.3.3总结与改进对发生的网络安全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第7章网络数据安全7.1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环境下,数据加密技术对于保障信息安全。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加密技术及其应用。7.1.1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方式,如AES(高级加密标准)、DES(数据加密标准)等。此类算法具有加密速度快、算法简单等优点。7.1.2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密钥的加密方式,如RSA、ECC(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等。此类算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计算速度相对较慢。7.1.3混合加密算法混合加密算法是将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相结合的一种加密方式,如SSL/TLS协议。它既保证了加密速度,又提高了安全性。7.2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本节将介绍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相关知识。7.2.1数据备份策略数据备份策略包括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合理选择备份策略,可以提高数据备份的效率。7.2.2数据备份介质数据备份介质包括硬盘、磁带、光盘等。根据数据量、备份频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备份介质。7.2.3数据恢复技术数据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硬件恢复、软件恢复和人工恢复。在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数据恢复成功率。7.3数据安全合规性要求为保障网络数据安全,各国和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合规性要求。本节将介绍我国相关法规及标准。7.3.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标准》等法律法规,对网络数据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7.3.2行业标准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数据安全标准。如金融行业的《金融行业信息安全标准》等。7.3.3企业内部规定企业应制定内部数据安全规定,包括数据分类、访问控制、员工培训等方面,以保证数据安全。遵循以上合规性要求,有助于提高网络数据安全防护水平,降低安全风险。第8章网络安全意识培训8.1员工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对于企业信息安全的保障起着的作用。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减少潜在的损失。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员工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8.1.1员工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企业网络的防护不仅依赖于技术手段,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样。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邮件、文件传输等操作,若缺乏安全意识,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因此,提升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有助于加强企业整体的安全防护能力。8.1.2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影响企业信息安全员工的不当操作可能导致企业重要信息泄露,甚至引发严重的网络。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在行为上遵循安全规范,降低企业信息安全风险。8.1.3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有助于提高企业合规性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需要遵守相关的法规要求,保证信息安全。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合规义务,避免因违规操作导致的法律责任。8.2网络安全培训内容与方法为了提高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企业应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包括以下内容和方法。8.2.1培训内容(1)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包括密码学、网络协议、操作系统安全等,使员工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2)常见网络安全威胁:介绍病毒、木马、钓鱼攻击等常见网络安全威胁的特点和防范方法。(3)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普及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4)企业内部安全政策:使员工了解并遵守企业内部安全规定,如密码策略、访问控制等。(5)案例分析与经验教训:通过实际案例,让员工了解网络安全风险,提高防范意识。8.2.2培训方法(1)在线培训: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网络安全培训资源,方便员工随时学习。(2)线下培训: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网络攻击场景,让员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防范技巧。(4)安全演练: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演练,检验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8.3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本节将通过以下案例,分析网络安全风险,总结防范经验。8.3.1案例一:某企业员工遭遇钓鱼邮件案例分析:该企业员工收到一封伪装成公司内部邮件的钓鱼邮件,邮件中包含恶意。员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经验总结:员工应提高对钓鱼邮件的识别能力,谨慎邮件中的,必要时可向企业IT部门求助。8.3.2案例二:某企业内部重要文件泄露案例分析:企业员工将含有敏感信息的文件存储在公共云盘上,未设置权限控制,导致文件被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经验总结:员工应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安全政策,严格遵循文件存储和传输的相关规定,防止敏感信息泄露。通过以上案例分析,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第9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9.1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多个层次。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框架,为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9.1.1宪法我国《宪法》为网络安全立法提供了根本法依据,明确了国家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本义务。9.1.2法律我国制定了《网络安全法》、《刑法》、《反恐怖主义法》等一系列法律,对网络安全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权利义务、网络安全监管职责等内容。9.1.3行政法规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对网络安全管理进行了具体规定。9.1.4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级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对网络安全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9.2网络安全法律责任网络安全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9.2.1民事责任网络运营者因违反网络安全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9.2.2行政责任网络运营者违反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由国家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等。9.2.3刑事责任网络运营者违反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9.3遵守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