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含答案)2_第1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含答案)2_第2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含答案)2_第3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含答案)2_第4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含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1.读拼音,写词语。héǎituíránwēifēnglǐnlǐn2.读一读,选一选,把正确的读音写在横线上。(1)每到春节,妈妈总会在神佛前摆上许多好吃的供(gònggōng)品,用来祭祀(sìshì)。(2)医生给伤者包扎(zházāzhā)好绷带,又给他扎(zházāzhā)了一针镇痛剂。3.结合具体的语境,把成语补充完整。(1)他表面上理,实际上心虚得很。(2)所谓的成长就是让你踉踉跄跄的受伤,跌的坚强。(3)在危急关头,老村长铁地下达命令:“党员到后面,让群众先撤离”。4.按要求填空。“滥”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泛滥;②不切实际,浮泛;③过度,没有限制。下面句中的“滥”应取哪种解释?(填序号)(1)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使自然资源不能再生。(2)这篇文章陈词滥调,根本不值得一看。5.下列词语和戏曲唱腔最相关的一项是。()A.鞠躬尽瘁 B.妙笔生花 C.字正腔圆 D.全神贯注6.下列词语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提出设想别出心裁的裁剪 B.填满缝隙用力地长C.摆开场子嘻嘻地叫 D.加快速度慷慨地提供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要尽快早日报答母亲对我的母爱。B.她打开相册,看着一张张老照片,想起许多从前的事情。C.即使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D.老人、青年、妇女、小孩都喜欢看《万里归途》这部电影。8.下列作品哪一项不是鲁迅写的。()A.《故乡》 B.《少年闰土》C.《好的故事》 D.《有的人》9.按要求完成句子。(1)去年暑假,我们整整休息了四十多天。(修改病句)(2)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仿写句子)(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10.综合实践。(1)爱国之志,古人常用诗文表达一诸葛亮明志表决:“鞠躬尽瘁,”,曹植豪迈直言:“捐躯赴国难,”。(2)王叔叔是宇航员,李明准备向王叔叔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王叔叔笑着说:“你算是找对人了,正如《书戴嵩画牛》中说的,织当问婢”。(3)有画面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如读到“,浪淘风簸自天涯时,想象到的画面;读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时,脑海里浮现出的美景。一、阅读素养理解赏析(30分)课内阅读。月光曲(节选)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____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__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____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一《月光曲》记录了下来。11.按原文天空。12.下面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1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实在景物的句子,用虚线画出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14.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请给这三幅画各拟一个名字:、、。15.下面的诗句与贝多芬《月光曲》的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新月似钩涛声动C.海上明月共潮生 D.唯见江心秋月白课外阅读。走出黑暗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群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的中间地段时,突然车厢内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始料不及的人们一下子被搞蒙了。黑暗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人们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哭声、喊声、叹息声不绝于耳。②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心事。③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传递着。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来一瓶水,病人吃过药安静了下来。④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一刹那间,光明消失了,人们又重新加入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个出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⑤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我们得救了!”人们喊着、笑着、拥抱着……这时才发现,原来领头人就是列车司机,他的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而脸上却洋溢着笑容。16.这篇文章按体裁分属于()。A.散文 B.戏剧 C.诗歌 D.小说17.“黑暗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采用了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一营造了氛围。18.“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这句话中,“恐怖的声音”指的是,“可贵的安静”指的是。19.联系上下文,以下对“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一句将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以前人们没有认识到黑暗的恐怖,光明的重要性。B.将“憎恨黑暗”和“渴望光明”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们走出黑暗的强烈愿望。C.今天以前人们不憎恨黑暗,不渴望光明。D.今天人们特别憎恨黑暗,渴望光明。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面是四位同学读短文后获得的启示,不属于文章表述内容的一项是()。A.减少灾难要勇于创新。 B.面对灾难应团结一致。C.遇到灾难要保持一致。 D.应对灾难要互相帮助。22.文章结尾才揭示领头走出黑暗的是列车司机,这样的安排合理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生活实践习作表达(30分)23.我手我心。“一个微笑,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成长路上,有令你难忘的微笑吗?那些微笑包含着什么力量?请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通过一件具体事例来写,题目自拟。②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文从字顺,书写正确、规范、美观,不少于450字。③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和蔼;颓然;威风凛凛【解析】【分析】“和蔼”注意不要写成“和爱”;“颓然”注意“颓”不要写成“退”;“威风凛凛”注意“凛凛”不要写成“林林”。故答案为:和蔼、颓然、威风凛凛【点评】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汉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生字,三是结合语境区分形近字。2.【答案】(1)gòng;sì(2)zā;zhā【解析】【分析】(1)供:[gòng]把祭品陈列在祖先、神佛的像或牌位前以示敬奉。[gōng]供给;提供东西或条件给需要的人应用。故”供品”的”供”应选“gòng”。

(2)[zhā]1.刺~针。~花。2.驻、扎~营。3.钻扎猛子。[zā]1.捆,缠束~辫子。~腿。2.把儿,捆儿一~线。[zhá]〔~挣〕方言,勉强支持(“挣”读轻声)。故“包扎”的“扎”应读“zā”,“扎针”的“扎”应读“zhā”。故答案为:(1)gòng、sì;(2)zā、zhā【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汉语拼音正确拼读后,结合所在的具体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即可。

在日常用语中,一些字的读音很容易被读错,所以平时要注意对这些字的积累,避免读错。3.【答案】(1)直气壮(2)跌撞撞(3)斩钉截【解析】【分析】(1)根据陈宇陈宇给出的字词和语境,可知成语是:理直气壮,形容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2)根据陈宇陈宇给出的字词和语境,可知成语是: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3)根据陈宇陈宇给出的字词和语境,可知成语是: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故答案为:(1)直气壮;(2)跌撞撞;(3)斩钉截【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书写和应用的能力。这要求在会写成语和理解成语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平时要注意对成语和其意思的积累。4.【答案】(1)③(2)②【解析】【分析】(1)滥用指过度使用,不加节制的使用,故“滥”的意思为③过度,没有限制。

(2)陈词滥调的意思是:陈旧、空泛、不切实际的论调。故“滥”的意思为②不切实际,浮泛。故答案为:(1)③;(2)②【点评】考查对字义的正确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含义及词语意思来理解,还要注意平时积累。5.【答案】C【解析】【分析】A.鞠躬尽瘁:恭敬谨慎,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奉献一切。

B.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C.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D.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应用的能力。这要求在理解成语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平时要注意对成语和其意思的积累。6.【答案】C【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嘻嘻地叫”搭配不当,应改为“叽叽地叫”。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查了学生运用所给词语进行合理搭配的能力,完成本题要注意认真分析所给词语进行合理的搭配,完成后再读读是否合适。词语搭配是一项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考查题,我们在进行词语搭配时,首先要理解每个词的词义。再看看这些词是表示什么的,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呢?还是表示动作或形状、颜色的呢?然后想一想,这个词和哪个词搭配。7.【答案】B【解析】【分析】A.重复啰嗦,“早日”和”尽快”语义重复,应去掉其中一个。

B.无语病。

C.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即使”改为“既然”。

D.“老人”和“青年”里包括“妇女”,应把“妇女”去掉。故答案为:B【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修改病句要遵守两条原则:尽量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不变,尽量少改。8.【答案】D【解析】【分析】A、B、C的作者是鲁迅。

D.不是鲁迅的作品。《有的人》是当代作家臧克家写的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故答案为:D【点评】考查了对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了解,根据平时的课内学习及课外阅读积累完成,不了解的可查阅相关的资料。在平时的学习与阅读中,我们要注意文学常识的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9.【答案】(1)去年暑假,我们休息了四十多天。(2)河水开始发怒,开始疯狂地咆哮。(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解析】【分析】(1)前后矛盾,“整整”和“多”矛盾,去掉“整整”。

(2)例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时运用即可。

(3)转述,把引号里的“我”改为”他”,去掉引号。故答案为:(1)去年暑假,我们休息了四十多天。(2)河水开始发怒,开始疯狂地咆哮。(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点评】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10.【答案】(1)死而后已;视死忽如归(2)耕当问奴(3)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万里;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天【解析】【分析】(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就是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直到死也得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很有奉献精神。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

(2)”耕当问奴,织当访婢”,意思是耕田的事情要问奴,纺织的事情要问婢。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翻译: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出自唐·刘禹锡《浪淘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出自杜牧的《江南春》。故答案为:(1)死而后已、视死忽如归;(2)耕当问奴;(3)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万里、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天【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古诗文默写,有名言警句,有现代诗文默写,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识记与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答案】11.微波粼粼;雪亮;恬静;波涛汹涌12.B13.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14.海上生明月;月上中天;波涛汹涌15.C【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是阅读题的常见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要仔细阅读短文,充分理解短文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1.阅读课文,可知课文此处分别是:“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白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故答案为:微波粼粼;雪亮;恬静;波涛汹涌12.A、C不是比喻句,找不出本体和喻体,B是比喻句,把“微云”比作“轻纱”。

故答案为:B13.阅读短文可知: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是描写实在景物的句子句子”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故答案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14.根据句子“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可概括为:海上生明月。句子: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可概括为:月上中天。句子: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可概括为:波涛汹涌

故答案为:海上生明月、月上中天、波涛汹涌15.阅读短文可知,描写的画面是海上月亮升起的景象,所以“海上明月共潮生”与贝多芬《月光曲》的意境最吻合。

​​​​​​​故答案为:C【答案】16.D17.比喻;恐怖18.担心害怕的声音;情绪的稳定19.B20.人们齐心救助犯心脏病的人21.A22.合理|因为只有列车司机才知道下一出站口在哪里。放在结尾才揭示,这样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之前关于人群的描写使读者把注意力都放在摆脱困境上,作者有意将任务放置在黑暗的环境里,使读者关注了群体表现而忽视了个体,最后才店面领头人,使得个体人物更突出。【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是阅读题的常见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要仔细阅读短文,充分理解短文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裁的把握。文学体裁一般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可知,本文属于小说。

故答案为:D17.“黑暗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一营造了恐怖氛围。表现出人们一下子陷入黑暗后的害怕和不知所措。故答案为:比喻、恐怖18.阅读短文,理解内容可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这句话中,“恐怖的声音”指的是“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这是担心害怕的声音,“可贵的安静”指的是是这人们的刚刚稳定的情绪。

故答案为:担心害怕的声音、情绪的稳定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答。结合文中“一刹那间,光明消失了,人们又重新回到黑暗的深渊。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我们得救了!'人们喊着、笑着、拥抱着……”分析可知,”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这句话将”憎恨黑暗”和”渴望光明”形成解明对比,强调了人们走出黑暗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B20.考查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阅读第三自然段,根据”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来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这些内容,可将本段内容概括为:人们齐心救助犯心脏病的人

故答案为:人们齐心救助犯心脏病的人21.本题考意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作答时要认真审题,题中要求选出不属于文章所表述内的一项。这篇文章记叙了八点三十分,一列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由于突然停电,地铁无法运行,使车内人们在黑暗中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变得情绪失控起来,车厢里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提议向下一个出站口走去,可方法不可取,可想而知当时人们憎恨黑暗,渴望光明的心情。最终,在一个忙人的号召下,全车人手牵手向下一出站口走去,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了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还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定能战胜困难,由此可知"减少灾难要勇于创新"不属于文章所表述内容。

故答案为:A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的理解。结合文中”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掉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素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及结尾处”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我们得救了!'人们喊着、笑着、拥抱着……这时才发现,原来领头人就是列车司机,他的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而脸上却洋溢着笑容。”分析可知,文章结尾才揭示领头走出黑暗的人是列车司机,这样的安排很合理。因为只有列车司机才知道下一出站口在哪里,放在结尾才揭示,这样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之前关于人群的描写使读者把注意力都放在摆脱困境上,作者有意将人物放置在黑暗的环境里,使读者关注了群体表现而忽视了个体,最后才点明领头人,使得个体人物更突出。

故答案为:合理|因为只有列车司机才知道下一出站口在哪里。放在结尾才揭示,这样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之前关于人群的描写使读者把注意力都放在摆脱困境上,作者有意将任务放置在黑暗的环境里,使读者关注了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