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B.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需要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C.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D.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实人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B.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C.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D.能不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塞缪尔•约翰逊)C.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托卡莱尔)D.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4.简要说明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齐白石先生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A2.C3.D4.①举例论证,文中例举了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李太白等例子,说明古今大艺术家很多都在模仿中入手;②引用论证,如顾亭林的《日知录》,更好地阐明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的观点;③比喻论证,说明从模仿入手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5.“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思是: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③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错误。由原文“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可知,“匠人手腕”代指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错误。由原文“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可知,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分先后阶段。B.“如果能……,就一定能……”错误。“从模仿入手”与“具有创造意识”是“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错误。如哲学也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但哲学不是文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A.说诗歌的语言要真实淳朴;B.强调创造的重要性;C.强调真实的重要性。D.强调文艺既源于生活,追求更高的真实。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一般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等方法。具体到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第一,举例论证,依据原文“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可知,文中例举了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李太白等例子,说明古今大艺术家很多都在模仿中入手;第二,引用论证,依据原文“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可知,文中引用顾亭林的《日知录》中的句子,更好地阐明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的观点;第三,比喻论证,依据原文“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可知,文中将“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比作“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能更直观生动地说明从模仿入手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思是:(1)由材料二第一段“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和最后一段“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2)由材料二第四段“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可知,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3)由材料“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梁衡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只要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已50岁,皮肤黛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窗外绿柳红花。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才十八岁。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厨房的大锅台上。白天你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春天,风沙开始在你秀气的脸上冲磨皱纹;夏天,烈日开始将你嫩白的皮肤晒红、晒黑。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当地没有合适的绿化树种,你横跨半个中国,到东北深山里去寻找。白天打树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树籽还湿,你带在火车上继续搓,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有这样的出差者吗?啊,难怪你有这双青筋暴突的手。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需要人去培育。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缘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不过,她不是消失在灯红酒绿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场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热炕头上。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你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好似一座坚毅的塑像。不知为什么自从我离开西北之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色,就想起了你。我在想,绿色,难怪人们用她来表示生命。大凡有生命之物,总会有什么东西要对她进行一点折磨。要成长,就有压制;要生存,就有毁灭。只有战胜了这些,才会有生命。正当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漾出一片绿云时,“文革”开始了。极左者认为栽树是为了打扮城市,爱打扮就是资产阶级。这些树也在“革”之列。好可怜的树苗啊,几天内便一起惨死在斧锯之下。她们任人砍剁,根露枝弃。你躲在家里不忍看这个场面。一天晚上,一个好心的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技:“队长,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树都给人家砍光了。我给你送把烧火柴吧。”你冲出门外一头扑在车上,哭成个泪人。昨天,我采访时听人讲你的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泪。这以后,有人说你疯了,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满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但你终于挺过来了。生命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苗圃终于要回来了,一切从头开始。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新绿啊,满园关不住的新绿。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已有几分苍色。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我都会想起这棵松,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女性,总是和母爱联系在一起。但你心里只有树,你的时间全让树占去了。你长年出差,总是将孩子托与别人照顾。那天,林业队的一位大婶告诉我:“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还在叫她妈妈,而把你当作阿姨。”你18岁就离开家,是偷着报名参军,跳上汽车就走的。当母亲追来送行时,你只依稀看到一个老母拭泪的影子。几十年了,你没有回家。戈壁上的土绿了,石河子街上的树高了,母亲的头发白了。终于老母等不及了,千里迢迢前来寻你。她本想痛骂你一顿的啊!但是,她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原谅了你。绿色如水润万物,绿色含情暖人心。绿不像红那样热,不像蓝那样冷,她柔和美好,给人安静,叫人思索。你让我知道,这柔情之色,是有铁石心肠、牺牲精神的人生产出来的。这绿是用人火红青春转化而来的。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在我的采访生涯中,不知遇到过多少个人物,但只有你这样常常让我忆起。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在招待所里采访时见到的“你”,与作者脑际装着的“你”的形象形成反差,表现“你”几十年在新疆生活、工作的艰辛。B.文中一些描写,如“窗外绿柳红花”“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在不经意处表现石河子的优美景观,体现出“你”的奋斗成果。C.文中以“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意在表现“你”在树苗被人砍剁这件事上所受的打击以及“你”对绿化戈壁的执著。D.“她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原谅了你”“绿色如水润万物,绿色含情暖人心”等语句,说明柔和的绿色,能使人心地变得柔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段写出了“你”给“我”带来的认识,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在结构上照应题目,统领下文。B.文章使用数字,突出现在的戈壁新城树种之繁、树株之多、林带之长,写出了主人公非凡的业绩。C.文章反复写“看见绿色,我就想起了你”,不仅引起对“你”的叙述,而且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D.文章引用大婶“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的话,侧面表现出“你”为事业甘付一切的牺牲精神。8.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画横线的句子。9文章多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6.D7.A8.(1)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2)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为了绿化戈壁生活、工作的艰辛,赞美了主人公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9.(1)便于直接抒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2)语言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易带来心灵深处的交流。【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说明柔和的绿色,能使人心地变得柔软”错,由原文“这柔情之色,是有铁石心肠、牺牲精神的人生产出来的”可知,打动人的是牺牲精神,人们在戈壁的绿色中看到了造就绿色的牺牲精神。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统领下文”错,应该是引出下文,统领全文的是“看见绿色,我就想起了你”。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形式上看,“冬天……”“春天……”“夏天……”形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生动,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从内容上看,“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冲磨皱纹”“晒红、晒黑”从冬天、春天、夏天三个季节的角度高度概括并形象展现了主人公为了绿化戈壁几十年在新疆石河子生活、工作的艰辛,充满了对“你”执着追求理想的赞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述人称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看见绿色,我就想起了你”作为文章标题和线索,统领全文,表现“你”和“绿色”的密切关系;“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以“你”为人称,讴歌执著的“你”、顽强的“你”、奉献的“你”,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便于直接抒发作者浓烈的情感。“你对我笑笑,窗外绿柳红花”“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你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你躲在家里不忍看这个场面”“你终于挺过来了”“你心里只有树,你的时间全让树占去了”,以“你”为叙述视角,仿佛面对面交流,语言更显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注]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人用事用事:当权B.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曷:通“何”,什么。C.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卜:占卜D.然幸其愈于彼愈:好于,胜过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惟有有道之人,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2)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14.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京房是如何“明白切至”劝导元帝的?【答案】10.C11.D12.C13.(1)面临乱世的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使国家危险灭亡的君主呢?(2)就是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宫廷之中共商国家大事、掌握用人权柄的人。14.①借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让元帝明白国家出现危机是因为君王任用奸佞之人;②借用《春秋》的记载又让元帝明白自己即位以来国家出现了危机;③用委婉晓谕的方式让元帝自己明白所重用的石显就是奸佞之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句意: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测验自己的行为而觉悟到用人的不当?“卜”:测验。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皆然”,是偏正结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和C项;“良久乃曰”是偏正结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京房说:‘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代看现在,犹如现在看古代。’元帝过了很久,才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错误,从原文“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可知,京房并没有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而是含蓄的表达,是暗指。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临”,面对,面临;“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能;“令”,假如;“寤”,通“悟”,明白;“安”,怎么。第二句中,“与图事帷幄之中”,是“与(之)图事(于)帷幄之中”的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句;“帷幄”,借指宫廷;“进退”,使动用法,使……进退;“进退天下之士”,掌握用人权柄。【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从“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可知,京房先借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让元帝明白国家出现危机是因为君王任用奸佞之人;从“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可知,京房接着借用《春秋》的记载义让元帝明白自己即位以来国家出现了危机;从“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可知,京房用委婉晓谕的方式让元帝自己明白所重用的石显就是奸佞之人。参考译文:中书令石显独揽大权,石显的好友五鹿充宗任尚书令,二人联合执政。京房曾经在闲暇时进见皇上,问元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导致国家出现危机?他们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说:“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巧言谄媚之人。”京房又问:“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们,还是认为贤能才用他们?”元帝回答说:“是认为他们贤能。”京房说:“可是,现在为什么我们却知道他们不是贤能呢?”元帝说:“根据当时局势混乱,君王身处险境便可以知道。”京房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任用贤能时国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时国家必定混乱,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轨迹。为什么周幽王、周厉王不觉悟而另外任用贤能,为什么终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后来陷入困境?”元帝说:“面临乱世的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使国家危险灭亡的君主呢?”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经知道周幽王、周厉王的故事,并讥笑过他们;可是,齐桓公任用竖刁,秦二世任用赵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乱,盗贼满山遍野,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测验自己的行为而觉悟到用人的不当?”元帝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而预测将来。”京房于是脱下官帽,叩头跪拜说:“《春秋》一书,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天变灾难,用来给后世君王看。而今陛下即位以来,出现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大地震动,天落陨石,夏季降霜,冬季响雷,盗贼制伏不住,受过刑罚的人充满街市,《春秋》所记载的灾异,已经俱备。陛下看现在是治世,还是乱世?”元帝说:“已经很乱,这还用问?”京房说:“陛下现在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说:“然而幸运的是现在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朝政的昏乱责任不在他。”京房说:“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代看现在,犹如现在看古代。”元帝过了很久,才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京房回答说:“陛下自己应该知道。”元帝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里还会用他?”京房说:“就是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宫廷之中共商国家大事、掌握用人权柄的人。”京房所指的是石显,元帝也知道,他对京房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京房告退,后来汉元帝还是不能让石显退职。臣司马光曰:君王的德行不昌明,则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又从何入手呢?观察京房对元帝的劝导,可以说是把道理说得十分清楚透彻了,而最终仍不能使元帝觉悟,可悲啊!《诗经》说:“我教导你是那么的恳切细致,而你却漫不经心,听不进去。”这说的就是汉元帝啊!(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赠卖松人于武陵【注】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求利”二字写出了卖松人的目的;“意独真”三字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领起下面的诗句。B.颔联“寒涧”与“翠楼”形成对比,暗示松树难入富贵人家的法眼,突出了卖松人行为的不合时宜。C.颈联“瘦”“淡”写出松外表之寒酸,“经雪”“少春”写出松生存条件之恶劣,流露出作者对它的鄙夷。D.尾联写长安只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不被认识,寒涧青松只能落得为六街尘染的可悲结果。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流露出作者对它鄙夷”错误,如此写是表明松树在京城里的富贵人家不会得到重视,没有鄙夷松树的意思。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托物言志,“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世俗长安,注重鲜艳桃李,可怜这些水边松树白白地沾染上六街的灰尘。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松叶细嫩,想必早已经历几度风霜,松花清淡,却不算美丽,应携带不了几丝春意。翠楼人不爱寒涧树,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作者借此表达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同情和怜惜;诗歌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表达了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妖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表达了诗人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作者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守着窗儿②.独自怎生得黑③.别时茫茫江浸月④.绕船月明江水寒⑤.惟觉时之枕席⑥.失向来之烟霞【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茫、浸、绕、惟。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________)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________),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________),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________)。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与伦比墨守成规与时俱进深入人心B.无奇不有故步自封推陈出新深入人心C.无奇不有墨守成规推陈出新声名远播D.无与伦比故步自封与时俱进声名远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B.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C.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D.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20.文中划横线句子可以改写成:“这里有古老的青石砖墙,秦兵马俑和雁塔晨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D19.B20.①原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同,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相同的分句句式,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了语势。②“青石砖墙”“秦兵马俑”“雁塔晨钟”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内容相关,突出强调了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无与伦比: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别突出。无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物都有。根据前语境“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分析,突出了这座城市历史文物多到不可胜数,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所以应选用“无与伦比”。第二空,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根据后语境看西安“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敞开怀抱,所以“没有沉醉其中”后应选用“故步自封”。第三空,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根据语境可知西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日都在前进,所以应选用“与时俱进”。第四空,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根据语境可知西安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闻名,“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所以应选用“声名远播”。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成分残缺,后两个分句分别加“从……里”,排除AC;二、搭配不当,“见证”要改为“感受”,排除D;三、语序不当,“沧桑的历史”改为“历史的沧桑”。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在构成上,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结构相似的分句句式,句式排列整齐有序,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在内容上,三个句子分别写了“青石砖墙”“秦兵马俑”和“雁塔晨钟”,这些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不仅列举典型,也做到了内容相关,丰富了西安城的介绍内容,照应了上文“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句话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势,可以更加突出表达效果,使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深入人心。而改写后的句子“这里有古老的青石砖墙,秦兵马俑和雁塔晨钟……”,从语义上跟原文基本相同,但只是对西安城著名历史文化代表的列举,缺乏原文的艺术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截至10月7日18时,影片《长津湖》票房已突破33亿元,占国庆档总票房的七成多。此外,该片还打破多项中国影史纪录:国庆档单日最高票房、影史战争片单日最高票房、影史国庆档票房冠军、影史战争题材电影票房冠军等。____①____,首先要归功于影片在国产战争类型片上的显著突破和提升。影片的制作规模在中国影史上已属空前,背后的制作团队则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国产电影的顶级水准:黄建新、陈凯歌、徐克、林超贤领衔的主创队伍,吴京、易烊千玺、胡军、段奕宏、李晨、朱亚文等全明星阵容,美术、服装道具、视觉效果也都是最高配置。影片全景式还原了残酷的抗美援朝战场,恢弘精良的工业化视效、真实悲壮的战争场景、紧张刺激的敌我对抗情节,都让影院里的观众得到了极其震撼的视听享受。但要真正让观众满意,____②____,《长津湖》之所以能在全国引发观影热潮,产生超出电影领域的影响力和轰动效应,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影片塑造出一群英勇顽强、无畏牺牲的志愿军形象,凸显出崇高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爱国精神。影片传递出的时代情绪与全国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高度共鸣,____③____。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简要概括影片《长津湖》的制作特点,不超过50字。【答案】21.①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②仅靠视听效果是远远不够的;③因此得到了他们的由衷认可。22.制作规模空前;制作团队达到了国产电影的顶级水准;全景式还原残酷的抗美援朝战场;视听享受效果震撼。【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上段主要介绍的是《长津湖》取得的优异成绩,此处是第二段开头,应起到过渡作用;后面说“首先要归功于……”,是介绍影片成功的原因。据此可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第二空,上段介绍《长津湖》取得耀眼成绩的原因,最后总结“都让影院里的观众得到了极其震撼的视听享受”;此处前面用“但”转折,说明“要真正让观众满意”,光靠这些还不行;联系后文可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影片塑造出一群英勇顽强、无畏牺牲的志愿军形象……”。此处是由“视听效果”到人物、精神的过渡句,据此可填写“仅靠视听效果是远远不够的”;第三空,是对全段的总结,可以用“因此”概括,联系前面“影片传递出的时代情绪与全国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高度共鸣”,因此感染了观众,得到了认可。据此填“因此得到了他们的由衷认可”。【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