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房山区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调研(一)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

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建筑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这些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可以叫它作中国建

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并沿用的惯例,形成法

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五种典范”,成为其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

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

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

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些都是我国建筑上两

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

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

关系,所以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材、楝、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

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俄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国建筑上的“词

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写文章

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

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

宇,“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建筑也有

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

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组

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取材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在人类各民族的建筑大家庭中,中华民族的建筑有独特的体系。我们的祖先采用了极其智慧的方法:

在台基上用木材先树立构架以负荷上部的重量;墙壁只起分隔内外的作用而不必负重,因而门窗的大小和

位置都能得到最大的自由,不受限制。这个建筑体系能适应任何气候,适用于从亚热带到亚寒带的广大地

区。这种构架法符合现代的钢架或钢筋水泥构架的原则,是保持中国风格的极其有利的条件。

我国古代的建筑匠师们积累了世代使用木材的特别经验,创造了在柱头上用层叠的挑梁承托上面横梁

的方法,使得屋顶部分出檐深远,瓦坡的轮廓优美。用层叠挑出的木材构成的每一个组合称作斗拱。斗拱

和它们承托的庄严的屋顶,都是中国建筑上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在建筑上达到的高度艺术性的工程。我国

古代的匠师们还巧妙地利用保护木材的油漆,大胆地把不同的颜色组成美丽的彩画、图案。不但用在建筑

内部,并且用在建筑外部檐下的梁材上,取得外表上的优异的效果。在屋瓦上,我们也利用有色的琉璃

瓦。这种运用颜色的方法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另外还有一个特征:在中国建筑中,每一个露在外

面的结构部分同时也就是它的装饰部分,即每一件装饰品都是加工了的结构部分。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结构

是完全统一的。天安门就是这一切优点的卓越的典型范例。

(取材于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

材料三

在西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作为文化载体,建筑的功用强于文字;其他门类的艺术,如绘画、雕刻

等,往往都为建筑服务。而在中国,文字才是历史的主要载体,建筑只是一种实用技艺,且从来未被推到

高于其他技艺的地位。西方人将建筑看作永久的纪念物,追求建筑在物质上的高大与恢弘;中国人不求实

物之长存,建筑只求满足合理而适度的需要而已。儒家长期倡导的“卑宫室”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

奢华的风气,限制了建筑的规模。单纯从物质表象去评价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优劣,是有失公允的。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梁柱的框架结构体系,较之西方的承重墙结构体系,即使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也是

高超和先进的。并不承重的中国墙体,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所以墙倒而屋不会塌。框架结构一旦确立,

空间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室内可以灵活地分隔布置。构件之间采用才隼卯构造,具有很大的弹性,能消减

瞬时的水平力,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梯卯连接的构件极易装配和拆卸,甚至可以做到整栋建筑物的拆卸

搬迁。三国时孙权迁都建康,下诏拆运武昌旧宫的材料修缮新宫。孙权拆旧建新的出发点是节俭,但是我

们从中还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木建筑早就有了“可循环”的优点。

中国建筑很早就朝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中国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很容易。在中国,一座

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在欧洲,一座大教堂的建造往往需要百年。比较起来,中国建筑服务于人,因

而建筑的理性、实用与适度是显而易见的。

(取材于方拥的《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属于中国建筑的法式。

B.岫云观的重檐尻殿顶属于中国建筑的“词汇”。

C.位于北京市中轴线的故宫是建筑的“大文章”。

D.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于庄塔是建筑的“小品”。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中国建筑匠师们所用方法的一项是()

A.用木材在台基上先树立构架以承担上部的重量。

B.中国的建筑匠师们积累了使用木材的特别经验。

C.用层叠挑出的木材构成的组合承托庄严的屋顶。

D,在建筑外部檐下梁杨上用油漆绘制彩画、图案。

3.下列观点来自材料三,其中能被孙权拆旧建新的例子直接说明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能满足合理而适度的需要。

B.樟卯连接的构件很容易拆卸与搬迁。

C.中国的木建筑有“可循环”的特点。

D.中国建筑早就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

4.根据材料一,下列属于中国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A.出檐深远的屋顶与轮廓优美的瓦坡

B.中国建筑中露在外面的一部分结构

C.中国建筑中处理装饰与结构的方法

D.只起维护和分割作用而不承重的墙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梳理中国建筑的部分特点,将下表①一④处补充完整。

材料特点举例

②____________

一①____________

中国

建筑

中国建筑中天安门的装饰与结构完全统

二③____________

三适度性④____________

【答案】LA2.B3.B4.C

5.①.多样性②.中国建筑有如宫殿、庙宇的“大文章”,也有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的“小

品”,还有如影壁、牌楼的点缀装饰③.统一性④.在中国,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断的能力。

A.“台基、台阶、栏杆比例属于中国建筑的法式”错,从材料一第1段“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

的比例……是我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可知,求得台基、台阶、栏杆比例的方式

属于中国建筑的法式。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B.“中国的建筑匠师们积累了使用木材的特别经验”是中国建筑具有独特性的原因,而非中国建筑匠师

们所用方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材料三第2段中,孙权拆旧建新的例子紧接于“樟卯连接的构件极易装配和拆卸,甚至可以做到整栋

建筑物的拆卸搬迁”之后,可见作者用这一例子意在直接说明“棒卯连接的构件很容易拆卸与搬迁”;中

国的木建筑有“可循环”的特点,则是从孙权拆旧建新这一例子间接看出的。

故选B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1段对“文法”和“词汇”的解说可知,“词汇”是建筑的构件和因素,“文法”是构件和因

素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ABD都属于构件和因素;

C属于因素之间的处理方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大文章'如宫殿、庙宇,‘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

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

等等”可知,②处应填的例子是:中国建筑有如宫殿、庙宇的“大文章”,也有如山亭、水榭、一轩、一

楼的“小品”,还有如影壁、牌楼的点缀装饰。根据“这种‘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

多样性的表现”可知,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多样性”,故①填写“多样性”。

根据材料二中的例子“在中国建筑中,每一个露在外面的结构部分同时也就是它的装饰部分,即每一件装

饰品都是加工了的结构部分。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结构是完全统一的。天安门就是这一切优点的卓越的典型

范例”分析,中国建筑中天安门的装饰与结构完全统一,其具有“统一性”的特点,故③处填“统一

性”。

根据材料三中“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中国建筑服务于人,因而建筑的理性、实用与适度是显

而易见的”分析,中国建筑具有适度性的特点,故④处应填的例子是“在中国,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

十年”。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目:“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岁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耳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电。夫晋,何冬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取材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孔丘知礼

十年春,及齐平⑴。

夏,公⑵会齐侯⑶于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日:“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⑷人以兵劫鲁

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目:“士,兵之!两君合好,而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畲诸

侯也。俘不干盟,兵不遇好。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殍之。

将盟,齐人加⑸于载书,口:“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

⑹揖,对口:“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飨公,孔丘谓梁丘据日:“齐、鲁之

故,吾子何不闻芍?事既成矣,而又飨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⑺不出门,嘉乐⑻不野合叫飨而既

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秋稗也。用枇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

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飨。

齐人来归邦、欢、龟阴之田。

(取材于《左传•定公十年》)

注释:【1】平:讲和。【2】公:鲁定公。【3】齐侯:齐景公。【4】莱:诸侯国名,襄公六年为齐国所

灭。【5】加:增加条款。【6】兹无还:鲁国大夫。【7】牺象:形如牛与象的酒器。【8】嘉乐:钟、磬。

[9]合:合奏。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边邑B.夫晋,何医之有厌:厌恶

C.非齐君所以向诸侯也命:教令D,齐侯闻之,遽辟之辟:不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能为也已怵然为戒

B.子亦有不利厚吾子何不闻事

C.耳君尝为晋君赐矣若属皆耳为所虏

D.君之所知也是弃礼也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在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是秦伯主动联合晋侯围攻郑国的原因之一。

B.壮年时期的烛之武才能比不上他人,年老的烛之武却拥有解救郑国危难的智慧。

C.鲁定公会见齐景公时,犁弥针对孔子懂礼仪却不勇敢的特点给齐景公提出对策。

D,凭借合乎礼仪的外交辞令,孔子让齐景公心甘情愿地把本国多处田地送给鲁国。

9.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事既成矣,而又飨之,是勤执事也。

10.烛之武和孔子是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分析危害以退兵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6.C7.D

8.C9.(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

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2)结盟之事已经完成了,却还用酒食款待宾客,这

是让您的官员受累呀。

10.答案示例:(1)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秦晋联盟攻打郑国的危害。他指出,使郑国灭亡对秦的危害

在于会让晋国增加土地,秦晋联盟对秦的危害在于会让没有诚信且贪婪的晋君吞并秦国的领土,从而说服

秦伯让秦军撤退。(2)孔子站在齐国的立场分析齐侯让莱地人动用武力劫持鲁定公的危害。他指出,齐侯如

果这样做,就失去了教令诸侯国的威信,因为战败之国动用武力破坏盟约,违背道义,不合礼仪,从而让齐

国退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鄙:把……当做边邑。句意: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B.厌:满足。句意: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C.正确。句意:这不是齐景公用来教令诸侯的做法。

D.辟:通“避”,避让。句意:齐景公听到后,便迅速使莱地人退避。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做,动词/因为,介词。句意:不能有什么作为了。/小心翼翼地因为这个地方而警惕起来。

B.表陈述,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词。句意:对您也不利啊!/您为什么不提醒君主呢?

C.而且,表示递进,连词/将要,副词。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D.表判断,句末语气词。句意:这是您所知道的。/是丢弃了礼仪。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秦伯主动联合晋侯”错,应该是晋侯主动联合秦伯。

B.“壮年时期的烛之武才能比不上他人”错,原文“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烛之武的谦辞加托词,带点

抱怨的意味。

D.“心甘情愿地”错,齐景公是在孔子的外交辞令下不得不这样做,并非心甘情愿。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使者;“乏

困”,缺少的东西。

(2)“既”,已经;“飨”,用酒食款待宾客;“勤”,使……受累;“执事”,手下的官员。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1)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秦晋联盟攻打郑国的危害。这段说辞主要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

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

秦国有害无益(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三是陈述保存郑国,

对秦国有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

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他指出,使郑国灭亡对秦的危害在于会让晋国增加土

地,秦晋联盟对秦的危害在于会让没有诚信且贪婪的晋君吞并秦国的领土,从而说服秦伯让秦军撤退。

(2)孔子站在齐国的立场分析齐侯让莱地人动用武力劫持鲁定公的危害。他指出,“两君合好,而俘以

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俘不干盟,兵不遇好。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如果

这样做,就失去了教令诸侯国的威信,因为战败之国动用武力破坏盟约,违背道义,不合礼仪,从而让齐

国退兵。

参考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

有的礼遇,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沱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

听从了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

公说:“我没有及早任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

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

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

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

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

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

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

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孔丘知礼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和齐国讲和。

夏季,鲁定公在祝其和齐景公会面。孔子辅助鲁定公。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却不勇敢,

如果让莱地人派兵劫持鲁定公,一定能够得行其志,如愿以偿。”齐景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孔丘陪同鲁定

公撤退,说:“兵士们,拿着武器攻打他们!两个国家的君主和谈,俘虏却派兵扰乱,这不是齐景公用来

教令诸侯的做法。俘虏不能干扰盟会,战争不能迫使对方跟你交好。(如果您一定要这样做,)对道德而言

是违背道义,对人而言是不合礼节,您一定不能这样做。”齐景公听到后,便迅速使莱地人退避。

将要立下盟约的时候,齐国人又在盟书上增加了条款,道:“齐国军队出境作战,而鲁国不用三百乘

兵车跟随的话,(会)受到依照这个盟约(而施行的惩戒)。”孔丘让兹无还行作揖礼,回答说:“你们不把

汶水以北的地方归还给鲁国,却让我们满足齐国要求的话,也(会)依照这个盟约(而施行惩戒)。”齐景公

准备设宴款待鲁定公,孔丘对梁丘据说:“齐国、鲁国的旧典,你怎么没有听过呢?结盟之事已经完成

了,却还用酒食款待宾客,这是让您的官员受累呀。况且牺尊、象尊不能出国门,钟、鼓不能在野外合

奏。如果(牺尊、象尊和钟、鼓之乐)在摆酒食款待宾客的宴席上全部备办,这是丢弃了礼仪。如果在宴席

上没有备办这些东西,就像用桃子和稗子一样。用桃子和稗子,君主会感到耻辱,因为这是抛弃礼制,名

声会被败坏,你为什么不考虑到这些呢?用酒食款待宾客的礼仪,是要昭显仁德的。如果不能昭显仁德,

不如停止这种行为。”于是齐国没有举行用酒食款待宾客的礼仪。

齐国人归还了鲁国郛、欢、他阴等地方的田地。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11.下列对所选《论语》语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治国者处事、对己、待人应有认真、诚信、节约、仁爱等品性。

B.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跟政令与刑罚兼施的治理相比,孔子更推崇仁德与礼仪并用的治国之道。

C.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僧》)

孔子认为,《关雎》的情感不应过分快乐,也不应过度哀伤,要有节制。

D.子日:“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信》)

居于上位者待人能宽厚,行礼能恭敬,悼亡能哀戚,是孔子强烈的期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关雎》的情感不应过分快乐……”错误。“《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关雎》这首

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孔子借《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提出了哀乐都应有所节制,体现出

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他看来,男女情爱是很正常也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情感的表露应当以礼节之,不应

过分快乐或哀伤,要把握好自己在情感上的尺度。倘若置理智于不顾,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对己对

人都不利。在古代的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有修养的人对情感的处理都会遵循这个原则,追求中庸和适

度。

故选c。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

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论语•学而》)

②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

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论语•为政》)

③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论语•八伶》)

④孔子说:“身居上位时不能做到宽厚仁慈,行施礼仪时不能做到严肃恭敬,治办丧事时不能做到内

心真正哀戚,这样的人,我怎么能够看得上呢?"(《论语•八伶》)

12.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学习礼的态度和方法。

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

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②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

能征之矣。”(《论语•八侑》)

③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鄢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

也。”(《论语•八偷》)

【答案】学习态度:①谦虚好问。孔子到太庙,遇到不懂的就向人请教,可见他谦虚好问。②实事求是。孔

子认为,对夏礼、殷礼的说明,需要足够的历史典籍和贤人来验证,可见他对礼的学习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③严谨认真。孔子能言夏礼与殷礼,还希望能寻求典籍与贤人以验证,可见他有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①向人请教。孔子到太庙,有疑惑就向人请教;他学习夏礼、殷礼时,期望能从贤人那里寻求

证据,即愿意请教贤人。②研读典籍。从孔子遗憾现存的典籍不足以验证他对礼的说明可知,研读典籍是

他学习礼的方法之一。③分析推埋。孔子提出,可通过分析夏礼、殷礼与周礼的传承与变革,推断十世、

百世后的礼仪制度,可见他善于运用分析推理法学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关于学习态度:

①根据“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太庙,遇到不懂的就向人请教,可见他谦虚好问。

②根据“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及孔子对夏礼、殷礼的说明,孔子认为需要足够的历史

典籍和贤人来验证,可见他实事求是。

③根据“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能

言夏礼与殷礼,还希望能寻求典籍与贤人以验证,可见他严谨认真。

关于学习方法:

①根据“子入太庙,每事问”,可知孔子到太庙,有疑惑就向人请教;根据“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

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可知孔子学习夏礼、殷礼时,期望能从贤人那里寻求证据。故可概

括出孔子的学习方法有:向人请教。

②根据“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可知孔子遗憾现存的典籍文献不足以验证他对礼的认识,

可知其学习方法有:研读典籍。

③根据“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是孔子回答子张的疑问,可通过分析夏礼、殷礼与周礼的传承与变革,推断十世、百世后的礼仪制度,

可见其学习方法有:分析推理。

参考译文:

①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

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

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②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

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件和贤者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件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

了。”

③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说:“谁说那鄢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到了太庙,每

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是礼节啊。”

13.下列对《红楼梦》前四十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借冷子兴这一“冷眼人”演说贾府兴衰,交代贾府的人物关系。

B.“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望遥”的判词,预示了探春远嫁的命运。

C.曹雪芹在送宫花这一情节中安排香菱拿宫花,以展现香菱孤苦的命运。

D.刘姥姥到潇湘馆时所见一色玩器全无的朴素景象,表现了黛玉的高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D.刘姥姥见到“一色玩器全无的朴素景象”是在衡芜苑,不是在潇湘馆,因而也不是表现黛玉高洁,而是

表现宝钗之“冷”。

故选D。

14.请归纳下文的情节变化过程;并结合《红楼梦》,分析黛玉伤心落泪的原因。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

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

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的是:“原来娓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

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

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你在幽闺自怜”等

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

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

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答案】1.情节变化过程的要点:

①黛玉回房路上闻曲而无意停留。

②黛玉偶所两句引发感慨而细听。

③黛玉听曲而共鸣、感动并陶醉。

④黛玉听曲引发联想而伤心落泪。

2.伤心落泪原因的分析示例:

①黛玉寄居贾府,性情孤僻,志趣高洁,虽和宝玉两情相悦,但她深知这样的情感不容于当时的社会,逐渐

形成了忧郁伤感的性格,听戏曲而触动心事,便会伤心落泪。

②黛玉和宝玉在相处中萌生爱情,因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之说而常生疑,还担心宝玉和湘云因金麒麟而

生情,再加上她孤身一人寄居贾府,无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听戏曲而触动心事,便会伤心落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内容梳理及对人物思想情感及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

L文段以林黛玉为主人公展开内容,主要描述其心理变化过程。题目要求归纳情节变化过程,抓住黛玉心

理转变的关键词句概括即可。

首先是黛玉“正欲回房",林黛玉听了唱曲,“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

接着“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

接着听则“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不觉心动神摇”“如醉如痴”;

最后“忽又想起前日……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据此概括即可。

2.黛玉伤心落泪的原因既有此情此景的感触,又有自身性格、经历及身世之悲。

林黛玉落泪的直接原因是戏词和诗词中这些句子触发了她年华易逝的伤感。“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美

人再美,也抵不过时间的摧残;“水流花谢两无情”,“花谢”是自然界春天逝去的标志,而对于人来

说,“花谢”意味着美好年华的消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美好年华逝去就如自然界春来春

去一样,都无法阻挡。这些对于敏感的黛玉来说,都让她伤感。

林黛玉落泪应该是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母亲去世之后,外祖母将她接到贾府居住,虽然外祖母和贾府诸

人都对自己很好,但终究是寄人篱下,还要小心谨慎,慢慢形成了忧郁伤感的性格,听戏曲而触动心事,

便会伤心落泪。

再则为自己的情感没有着落而悲。黛玉虽然和宝玉有情,但自己终究是寄人篱下,没有人能为自己做主;

况且宝玉看着和其他姐妹也都要好,既有宝钗,又有史湘云,究竟自己终身该如何托付?这又引起对宝玉

爱情不确定的伤痛,所以落泪。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⑴渚,日斜征虏亭。3

蔡洲卬新草绿,幕府卬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1】冶城:东吴冶铸之地。【2】征虏亭:为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3】蔡洲:江中洲名。

[4]幕府:山名。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

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

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以下对作品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首联的“冶城”与“征虏亭”两地距离金陵都不算远。

B.刘诗颈联的“空”蕴含诗人对兴废与地形之间关系的看法。

C.王词“翠峰”句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绿色的山峰林立之景。

D.王词“繁华”句揭示了历史上的各个王朝接连覆亡的原因。

16.以下对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开头句都点明怀古的时间在傍晚。B.作品中都有对金陵一带山水风景的描绘。

C.诗人都运用了对比,凸显怀才不遇之情。D.诗人都在结尾化用典故,抒发幽怨之情。

17.请简要分析两处画线句所绘景象与所蕴情感的不同。

【答案】15.A16.B

17.(1)刘诗描绘了金陵一带的蔡洲新草嫩绿、幕府山顶青烟袅袅升起的美丽景象,王词描绘了奔流的江水、

寒气中的烟雾与枯萎而泛绿的秋草呈现的萧条景象。

(2)刘诗在景中蕴含了诗人对昔日兴盛的王朝而今已经消亡的感伤之情,王词在景中蕴含了诗人对王朝昔盛

今亡的哀叹之情与对所处王朝统治者的警示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推断的能力。

A.“距离金陵都不算远”错误,从题目“金陵怀古”可知,刘诗首联的“冶城”与“征虏亭”两地都在金

陵。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点明怀古的时间在傍晚"错误,王词的开头点明怀古的时间在秋季的末期,而非傍晚。

C.“凸显怀才不遇之情”错误,诗人都运用了对比,凸显王朝衰败的荒凉。

D.“抒发幽怨之情”错误,诗人都在结尾化用典故,抒发对王朝昔盛今衰的哀叹之情,有讽今之意。

故选Bo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及情感的能力。

把握诗歌景物形象要抓住意象,分析描绘其特点,进而把握诗句情感。

刘诗,“新草绿”“旧烟青”景象独特,地上新草嫩绿,山间青烟袅袅升起,景象美丽;

王词,“流水”“寒烟衰草凝绿”,江水奔流,烟雾升起在寒气中,秋草枯萎而泛绿,景象萧条。

刘诗写美丽的自然环境,后面却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可见是以乐景抒哀情,景中蕴含了诗人

对历史兴替的感伤之情;

王词描绘苍凉景象,后文说“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

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诗句在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

的同时,也表达对所处王朝统治者的警示之情。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能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中体会到曾皙对和乐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阅读《大道之行

也》,能从“,讲信修睦”中领略先贤对风清气正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2)烟波浩森的洞庭湖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气象。比如,杜甫《登岳阳楼》中

“,”呈现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又如,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呈现了洞庭湖清亮明

洁的静谧气象。

(3)古代文人常常借用水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荀子在《劝学》中,以

“,蛟龙生焉”为喻,论证坚持积累的重要性;又如,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

“,故能就其深”为喻,论证接纳人才的重要性。

【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雪③.咏而归④.选贤与能⑤.吴楚东南诉

乾坤日夜浮⑦.素月分辉⑧.明河共影⑨.积水成渊⑩.河海不择细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沂、舞零、诉、乾坤、渊、择。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哈姆莱特(节选)

国王、王后、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及侍从等上。

国王欢迎,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这次匆匆召请你们两位前来,一方面是因为我非常

思念你们,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有需要你们帮忙的地方。你们大概已经听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无论在外表

上,还是在精神上,他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除了他父亲的死以外,究竟还有什么原因,把他刺激成了这

种疯疯癫癫的样子?我实在无从猜测。你们从小便跟他一起长大,素来知道他的脾气,所以我特地请你们

到宫廷里来盘桓几天,陪伴他,替他解解愁闷,同时趁机窥探他究竟有什么秘密的心事。也许一旦公开

后,我们就可以给他对症下药。

王后他常常讲起你们两位,我相信世上没有哪两个人比你们更为他所声停了。你们要是不

嫌怠慢,答应在我们这儿小作逗留,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愿望,那么你们的盛情雅意,一定会受到丹麦王

室隆重的礼谢的。

罗森格兰兹两位陛下有什么旨意,尽管命令我们。

吉尔登斯吞两位陛下无论有什么命令,我们都愿意尽力奉行。

国王谢谢你们!

王后谢谢你们!现在我就要请你们立刻去看看我那大大变了样子的儿子。来人,领这两位

绅士到哈姆莱特的地方去。

吉尔登斯吞但愿我们能得到他的欢心,帮助他恢复常态!

(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及若干侍从下)

波洛涅斯上。

波洛涅斯启禀陛下,我们派往挪威去的两位使者已经喜气洋洋地回来了。

国王你总是带着好消息来报告我们。

波洛涅斯真的吗,陛下?不瞒陛下说,我把我对于我宽仁厚德的王上的责任,看得很重呢!此

外,除非我的脑筋在观察问题上不如过去那样有把握了,不然我肯定相信我已经发现了哈姆莱特发疯的原

因。

国王啊!你说吧,我急着要听呢!

波洛涅斯请陛下先接见使者,我的消息留着作茶余饭后的话题吧。

国王那么有劳你去迎接他们进来。(波洛涅斯下)我的王后,他对我说他已经发现了你的儿

子心神不定的原因。

王后我想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父亲的死和我们过于迅速的结婚。

国王好,等我们仔细问问。

波洛涅斯率伏提曼德[1]及考尼律斯重上。

国王欢迎,我的好朋友们!伏提曼德,我们的挪威王兄怎么说?

伏提曼德他叫我们向陛下转达他友好的问候。他听到了我们的要求,就立刻传谕他的侄儿停止

征兵。本来他以为这种举动是准备对付波兰人的,可是一经调查,才知他的对象原来是陛下。他知道此事

以后,痛心自己因为年老多病,受人欺罔,震怒之下,传令把福丁布拉斯逮捕。福丁布拉斯并未反抗,受

了挪威王一番申斥;后来在他的叔父面前立誓,绝不兴兵侵犯陛下。老王见他诚心悔过,非常欢喜,当下

就给他三千克朗的年俸,并且委任他统率他征募的那些兵士,去征讨波兰人。同时他叫我把这封信呈上陛

下(以书信呈上),请求陛下允许他的军队借道通过陛下的领土,他已经在信里提出若干条件,保证绝不

扰乱地方的安宁。

国王这样很好,等我们有空时,还要仔细考虑,然后答复。你们长途跋涉,不辱使命,很

是劳苦,先去休息休息,今晚我们还要在一起欢宴。欢迎你们回来!

(伏提曼德、考尼律斯同下)

波洛涅斯这件事情总算圆满结束了!王上,王后,要是我向你们长篇大论地解释君上的尊严、

臣下的名分,那不过是徒然浪费时间。所以,既然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件,我还是把话说

得简单一些吧。你们的那位殿下是疯了。我说他疯了,因为假如再说明什么才是真疯,那就只有发疯,此

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可是那也不用说了。

王后多谈些实际,少弄些玄虚。

波洛涅斯娘娘,我发誓我一点也不故弄玄虚。他疯了,这是真的;唯其是真的,所以才可叹。

好,让我们同意他已经疯了,现在我们就应求出这种病态的原因,因为这个病态的结果不是无因而致的。

我们来想一想吧。我有一个女儿,难得她一片孝心,把这封信给了我。现在请猜一猜这里面说了些什么

话。“给我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利娅”,这是粗俗的说法,“艳丽”两字用得非常粗俗。

王后这是哈姆莱特写给她的吗?

波洛涅斯好王后,等一等,我要老老实实地照原文念:“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

太阳会移转,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不会改变……”这一封信是我的女儿出于孝顺之心拿

来给我看的。

国王可是她对于他的爱情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波洛涅斯陛下以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国王一个忠心正直的人。

波洛涅斯但愿我能证明自己是这样一个人。可是假如我看见这场热烈的恋爱正在进行——不瞒

陛下说,我在我的女儿没有告诉我以前,早就看出来了——假如我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却在暗中促成他们

的好事,或者故意视若无睹,假作痴聋,不闻不问,那时候陛下觉得怎样?王后又觉得怎样?不,我一点

儿也不敢懈怠我的责任,把我的女儿训斥一番,叫她深居简出,不要和他见面,不要接纳他的来使,也不

要收他的礼物。她听了这番话,就照着我的意思实行起来。说来话长,他遭到拒绝以后,就郁郁不快,于

是饭也吃不下了,觉也睡不着了;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憔悴,他的精神一天比一天恍惚。这样一步步发展

下去,就变成现在他这种为我们大家所悲痛的疯狂。

国王你想是这个原因吗?

王后这是很可能的。

波洛涅斯我倒很想知道,哪一次我肯定地说过了“这件事情是这样的”,而结果却并不这样?

国王照我所知道的,那倒没有。

波洛涅斯只要有线索可寻,我总会找出事情的真相,即使那真相一直藏在地球的中心。

国王我们要怎样进一步试验?

波洛涅斯您知道,有时候他会接连几个钟头在这走廊里踱来踱去。

王后他真的常常这样踱来踱去。

波洛涅斯趁他踱来踱去的时候,我就让我的女儿去见他,你我可以躲在帷幕后面注视他们相会

的情形。要是他不爱她,他的理智不是因为恋爱而丧失,那么就不要叫我襄理国家的政务了,让我去做个

耕田的农夫吧。

国王我们要试一试。

王后可是,瞧,这可怜的孩子忧郁地念着一本书来了。

波洛涅斯请陛下和王后避一避,让我走过去招呼他。

(国王、王后及侍从等下)

(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名话剧的第二幕第一场)

注释:【1】伏提曼德:与考尼律斯均为剧中的朝臣。【2】福丁布拉斯:挪威王子,其父死于跟哈姆莱

特之父的决斗中,因此他征兵攻打丹麦。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我们宫廷里来盘桓几天盘桓:逗留

B.更为他所亲信了亲信:亲近而信任的人

C.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藻饰:装饰

D.他的精神一天比一天恍惚恍惚:形容神志不清

20.下列对所选话剧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让哈姆莱特在两位朝臣的帮助下恢复常态,是国王和王后明确的愿望。

B.波洛涅斯虽然发现了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却不敢相信这原因是真的。

C.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塑造的行事果断的挪威王子,与哈姆莱特性格相似。

D.作者借助人物对白,表现出国王、王后对待哈姆莱特的态度同中有异。

21.请简要概括所选话剧的情节。

22.请结合所选话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分析画线句的潜台词与表达效果。

【答案】19.B20.D

21.情节:(1)国王派朝臣窥探哈姆莱特秘密的心事。

(2)波格涅斯告知国王他发现了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

(3)国王得知挪威王子已放弃攻打丹麦。

(4)波格涅斯推断哈姆莱特是因为爱情而发疯,并建议试验真相。

22.潜台词:(1)父亲之死与母亲再嫁,让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一冲突让哈姆莱

特装疯,并引起国王对哈姆莱特的怀疑,急欲窥探哈姆莱特的心事。

(2)这句台词表面上是说国王要给哈姆莱特治疗疯病;但从“也许”这一表示不确定之义的词可知,实际

上是在掩盖他要谋害哈姆莱特的险恶用心。

表达效果:

(1)以模棱两可的言语表达了国王对哈姆莱特的忌惮,表现了国王阴险狡诈的性格特征。

(2)推动窥探哈姆莱特秘密心事的情节发展。

(3)有助于表现抨击阴谋、陷害等罪恶的主题。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B.“亲信”在语境中是动词,意思为“亲近而信任”。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话剧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恢复常态,是国王和王后明确的愿望”错误,国王和王后明确的愿望是让两位朝臣探寻哈姆莱特疯癫

的真正原因。

B.“虽然发现了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却不敢相信这原因是真的”错误,波洛涅斯自以为发现了哈姆莱特

发疯的原因,而且相信这原因是真的。

C.“与哈姆莱特性格相似”错误,哈姆莱特性格不够果断,总是犹豫不决,做事延宕。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

概括戏剧情节,可以根据人物的转换及具体内容概括。

(1)一开始的人物组为国王、王后、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围绕“趁机窥探他究竟有什么秘密的心事”

展开内容,可概括为,国王派朝臣窥探哈姆莱特秘密的心事。

(2)接着波格涅斯出场,最重要信息是“我肯定相信我已经发现了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告知国王他发

现了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

(3)接着波洛涅斯率伏提曼德及考尼律斯重上,关键信息是“福丁布拉斯并未反抗,受了挪威王一番申斥;

后来在他的叔父面前立誓,绝不兴兵侵犯陛下”,国王得知挪威王子已放弃攻打丹麦。

(4)最后人物组是国王、王后和波格涅斯,主要是波格涅斯根据女儿给他的信推断哈姆莱特发疯原因,

就是因为爱情而发疯,并建议试验真相。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潜台词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潜台词即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话里有话”。要

结合具体句子及语境分析潜台词。

(1)“一旦公开”指哈姆莱特秘密心事公开。而哈姆莱特秘密心事即是,父亲被叔父害死,母亲再嫁给叔

叔,这让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一冲突让哈姆莱特不能再保持平静,只能装疯掩

饰,这并引起国王对哈姆莱特的怀疑,急欲窥探哈姆莱特对真相的了解程度。

(2)“对症下药”表面上是说国王要给哈姆莱特治疗疯病;但辅以“也许”这一表示不确定之义的词,“对

症下药”则很可能是若知道哈姆莱特了解真相后,就要杀之而心安。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掩盖他要谋害哈姆

莱特的险恶用心。

表达效果:

(1)划线句子“话里有话”,明是治病,却暗含杀机,表明哈姆莱特已成为国王的心病,模棱两可的言语

表现了国王阴险狡诈的性格特征。也许一旦公开后,我们就可以给他对症下药。

(2)这句话实现的前提是明确哈姆莱特的秘密心事,故句子推动了窥探哈姆莱特秘密心事的情节发展。

(3)这句含蓄隐晦的话暗含了国王的罪恶与阴谋,摹画出国王丑恶的嘴脸,有助于表现抨击阴谋、陷害等

罪恶的主题。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语言基础运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童年的我曾好奇地目睹医生用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甚至完全想不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

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②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

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热毒转换为时

fo③那两年半的训练,我发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领悟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

藏。④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

精华,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⑤秘鲁有利用金鸡纳树的历史,人类发现奎宁,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此;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取材于屠《青蒿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