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保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保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保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保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云南省保山市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语言艺术的文学,语言观念决定了早期中国文学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后代追求诗赋华丽的观念相比,先秦时代盛行的“修辞立其诚”之说,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与影响。“修辞立其诚”,指修饰文辞要立足于表达内心之诚,出自《易·乾·文言》,是孔子解释《易·乾》九三爻辞时所云。除此之外,《易·颐》象辞还有:“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子夏易传》释之曰:“言语者,祸福之几也。”由此可知,言语被视为招福致祸的预兆。因此,从很早的时代开始,“慎言语”的思想就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官文化中“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就是为了规范君主言行以垂范世人而设的。《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与叔虞游戏,削桐叶为圭封叔虞,后在史佚的提醒与坚持下,叔虞被封于唐。这是史籍关于“天子无戏言”的最早记载。与“天子无戏言”的表现与后果不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慎言语”的思想,更多地表现为戒慎恐惧的小心翼翼,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口开舌举,必有祸患”。这一说法中包含着惨痛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这样的经验与教训,正是《易传》所说“言语者,祸福之几”的现实依据。面对这样的历史与现实,《老子》以消极的“知者不言”作为避祸之策。与《老子》不同,积极进取的儒家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言语观念,把“修辞立其诚”与君子的进德修业联系起来,强调了黾勉从事、谨慎言语所应有的题中要义。“修辞立其诚”强调的是“立诚”,实际上也隐含了类似于《老子》“知者不言”的“慎辞”立场,这在以言语应对为主要手段的外交聘问场合得到了集中表现。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伯有赋诗不当,“志诬其上”而被断言“将为戮矣”一类的事件屡屡见载于史籍,这与上述史佚“天子无戏言”的故事一道,充分说明了主掌文献典籍的史官对“慎辞”观念的理解与认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国子产在侵伐陈国之后献捷于晋,最终依靠有理有据的说辞获得晋人对其行为的认可。孔子因此发表了一通感慨,他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言语用来充分表达志意,优美的辞令让言语表达更加完美;不借助于优美的辞令无法建功立业,因此一定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言辞之事。由此可知,“慎辞”不仅需要“立其诚”,同时也需要“文其辞”。“修辞立其诚”与“非文辞不为功”的双向制约,一方面强调了“慎辞”的立场,另一方面,也使言辞的实效性与审美性都得了充分的关注与肯定。(摘编自刘跃进《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材料二:语言来自生活,文字来自书本。书读多了,群众语言听得熟了,自然就会写文章。脑子里老是记着修辞学上的许多格式,那是只有吃苦,写不成文章的。古书上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这句话,我倒老是记在心里。把修辞和诚意联系起来,我觉得这是古人深思熟虑得出来的独到见解。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是立诚;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表现在文字上,如果是真诚感情的流露,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情见乎辞”,这就是言词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振振有辞”“念念有辞”,这就很能说了。其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所以说,有辞不一定有诚,而只有真诚,才能使辞感动听者,达到修辞的目的。苏秦、张仪,可谓善辩矣,但古人说: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因此只能说是辞令家,不能说是文学家。作家的语言,也可以像苏秦、张仪那样的善辩,但必须出自创作的真诚,才能成为感人的文学语言。就是苏秦,除了外交辞令,有时也说真诚的话,也能感动人。《战国策》载,苏秦不得志时,家人对他很冷淡,及至得志归里,家人态度大变。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岂可忽乎哉!”这就叫情见乎辞。比他游说诸侯时说的话,真诚多了。也就近似文学语言了。从事文学工作,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有的人为人不诚实,善观风色,察气候,施权术,耍两面,不适于文学写作,可以在别的方面,求得发展。凡是这种人写的文章,不只他们的小说,到处给人虚伪造作、投机取巧的感觉,就是一篇千把字的散文,看不上几句,也会使人有这种感觉。文学如明镜、清泉,不能掩饰虚伪。(摘编自孙犁《谈修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举必书”等史官文化传统,起到了规范君主言行以垂范后世的作用。B.“知者不言”虽带有消极的成分,但不影响其包含进德修业的立诚之义。C.孔子注重文辞的优美,认为优美的文辞可使记载的事情流传得更为久远。D.“情见乎辞”相当于言为心声,即言辞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贵为天子的“无戏言”和普通百姓的“慎言语”,其实都渗透着“修辞立其诚”的成分。B.如果戍边将士不借助于优美的辞令,那么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崇高理想是很难实现的。C.正因为苏秦运用文学语言向家人表达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看法,所以他的话是真诚的。D.孙犁认为那些为人不诚实的人不宜从事文学写作,建议这些人在其他方面干出一番事业。3.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说:“‘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结合两则材料和这句话,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张岱年的这句话从三个不同层面对“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B.材料一中“桐叶封弟”的故事能够体现“言行一致”这一层面的内涵。C.材料二中所举“振振有辞”“念念有辞”,可以反证“表里一致”的观点。D.材料二中苏秦不得志时对家人说的话,是“名实一致”这一内涵的体现。4.材料二叙述苏秦一事,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论证效果?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论述语言“立诚”和“有文采”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B2.A3.D4.论证方法:用苏秦的事例证明观点,属于举例论证;将苏秦外交辞令的不诚和其日常言语的真诚结合起来证明观点,属于对比论证。论证效果:用事实说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运用对比论证,使“修辞立其诚”的观点得以突出。5.材料一:论述了语言“立诚”的同时还要“有文采”,彼此互相制约,使言辞的实效性和审美性得到统一。材料二:阐述了语言不能一味追求漂亮,修辞的目的是“立诚”,“立诚”之后才可追求“有文采”。【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都探讨了"修辞立其诚"的主题。材料一从历史和哲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先秦时期至儒家对言辞的重视和对诚意的强调,强调美的辞令须传递真诚。材料二则更多地从文学角度讨论,通过苏秦的例子,指出语言的感动力源于真诚,而非单纯的辞藻华丽。两篇材料共同强调诚意是有效修辞的核心,而不仅仅是文采或技巧的堆砌。【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但不影响其包含进德修业的立诚之义”错,“进德修业”是儒家的追求,《老子》消极避世与之不同。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那么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崇高理想是很难实现的”错,材料一中的“建功立业”是指“文”的方面(外交、文学创作等),不是“武”的方面。C.“因为苏秦运用文学语言向家人表达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看法,所以他的话是真诚的”错,苏秦的话真诚,是因为他真情实感的流露。D.“建议这些人在其他方面干出一番事业”错,孙犁所谓那些不诚之人“可以在别的方面,求得发展”含有婉讽之意,并非鼓励这些人在某一领域干一番事业。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是‘名实一致’这一内涵的体现”错,“名实一致”指的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苏秦不得志时对家人说的话,是其内心真情的流露,是“情见乎辞”,应是“表里一致”这一内涵的体现。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举例论证,如“苏秦……有时也说真诚的话,也能感动人。《战国策》载,苏秦不得志时,家人对他很冷淡,及至得志归里,家人态度大变。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岂可忽乎哉’”,此处用苏秦的事例证明“真诚的话,也能感动人”的观点。议论文中,举苏秦真实的事例,让议论文用事实说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对比论证,如“苏秦、张仪,可谓善辩矣,但古人说:好辩而无诚”“比他游说诸侯时说的话,真诚多了。也就近似文学语言了”,作者运用正反三对比论证,将苏秦外交辞令的不诚和其日常言语的真诚结合起来分析,突出了“修辞立其诚”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说,“‘慎辞’不仅需要‘立其诚’,同时也需要’文其辞’”,意思是说话、作文时既要“立其诚”,又要“文其辞”,两者同样重要。结合“‘修辞立其诚’与‘非文辞不为功’双向制约,一方面强调了‘慎辞’的立场,另一方面,也使言辞的实效性与审美性都得了充分的关注与肯定”分析,论述了语言在“立诚”的同时还要“有文采”,且这两者双向制约,言辞的实效性和审美性才能得到统一。材料二第一句说“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阐述了语言不能一味追求漂亮。第二句“修辞的目的,是立诚;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是说修辞的目的是“立诚”,“立诚”之后才可“辞修”,也就是说“立诚”之后才可追求“有文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变脸(节选)范小青我的手机被偷了。我以最快速度到了我家附近的手机营业厅,先挂失,再用老号码办新手机。这里需要我的脸和身份证照片匹配,才能办理手机业务。我坐到机器面前,让机器检查我是谁。结果却是我不是我。我气得不厚道了,我嘲笑营业员说,喔哟哟,就是办个手机而已,又不是买豪宅,又不是取巨款,你这么认真有意思吗?营业员说,不是我要认真,是程序规定的,你不匹配,就办不了你的手机。现在都是实名制,你不是你身份证上的这个人,就不能办。我说,你们这种程序,存心是捉弄人啊。你不知道人手机丢了有多着急吗?她说,我怎么不知道,我比你还着急呢。我一着急,打电话让我弟弟来帮我解决困难。我弟弟比我横,说不定他有他的办法。我弟弟迅速赶来。因为我在电话里口气比较着急也比较愤慨,他以为谁欺负我了,见了我就问,人呢?一边还抻拳撸臂。我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说,人在这儿呢,可惜此人已经不是此人了。等我说明了事由,我弟弟一身的劲儿没处去了,十分无趣地说,喔哟,就这事啊,无聊,拿我的身份证办就是了。真是小事一桩。可惜我弟弟没带身份证。营业员的眼光渐渐暗淡下去了,她对我彻底失望了。她的眼睛从我的脸上挪开,挪到我弟弟那儿。就在那一瞬间,①她忽然眼神闪亮,精神倍增,大声说,咦,咦,你,是你。她把我弟弟的脸拉去和我的照片匹配,额的个神,匹配度百分之六十五。够了够了,超过五十了,可以办了,营业员高兴地喊了起来,来来来,你挑一下手机,你看中哪一款?她喊我弟弟过去,一边显摆各式手机,一边又朝我弟弟看了几眼,说,你自己早一点来就不会这么麻烦了,非要找人冒充,你看,搞到最后,还得你自己来。你唬得了人眼,你唬不过鬼眼。我不在乎她把我弟弟当成我,反正我可以用我的名字办手机了。现在已经进入数据化时代,不用实名制办手机还真不方便。我只是没想到,我弟弟的脸一出来,竟然万事大吉了。其实这事情想想也是奇怪,②居然用了我的名字和我弟弟的脸确认了我的存在。我对这件事表示怀疑,怎么我不是我,我弟弟倒成了我?荒唐。我问弟弟,为什么你的脸能管我的用?我弟弟诡异一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指了指我的耳朵。我不服了。难道一个人的相貌,是由耳朵决定的?难道只是因为耳朵没有摆对,我就不是我了?我想拿我的耳朵重试,营业员急了,说,不是你,不是你,你别捣乱了好不好?好不容易匹配上,你再一捣乱,我今天唯一的一单生意也要被你搞掉了。我和我弟弟离开手机营业厅的时候,营业员在后背欢送我们,她说,慢走啊,艾老师。③我顿时头皮一麻,咦,你认得我?营业员说,我当然认得你,你是艾老师,大名鼎鼎的,这条街上谁不认得你。我气得说,那你假装不认得我,还为难我?营业员说,艾老师,我可不敢为难你,但是我认得你是没有用的,系统不认得你,机器不认得你,我就办不了。她说得真有理。总之,丢失手机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有惊无险,有麻烦但不算大。我又碰到事情了,我要去银行取钱。你们会觉得奇怪,现在不都已经无纸化了吗,支付宝、微信都行,最老土的现是刷银行卡了,难道还有比这更逊的吗?有呀,我家儿子相亲了,得带上彩礼呀,什么东西你都可以拿手机支付,彩礼你能吗?不能吧,你看到亲家把手机朝他面前一竖说,你扫我还是我扫你?还是带上现钱比较靠谱一点。我带上银行卡和身份证,到了银行,里边一个人也没有。就在我左顾右盼的时候,我面前的一台机器突然说话了,把我吓了一跳,赶紧听它说,欢迎光临。取款请按1,存款请按2,办理挂失请按3,还有什么什么请按456789。我心想,我就是取个款,听它那么多干吗?我按了个1,按照机器的指示,我把银行卡塞进去,输入了要取的数额,又输入密码,只等那红色的大票哗啦啦地吐出来。结果机器并没有吐钱出来,它又说话了,信息核对有误,请重新核对信息。我说,难道我的脸又不行了?可是不对呀,我明明是刷了脸进来的,怎么到了取款机这边,脸又不对了呢?机器说,请重新核对信息。我生气地说,你个蠢货,什么也不懂。机器说,请重新核对信息。我正没有办法对付这蠢货,旁边突然冒出一个人来,他必定也是刷了脸进来的。他站到我的取款机前,脸一伸,钱就哗啦啦地吐出来了,他收起厚厚的一沓钱,也不数,回头朝我笑笑。我蒙了一会儿,才发现他取走了我的钱。我赶紧对着取款机大喊,不对不对,是我,是我,你看清楚了,我是我,他取走的是我的钱!机器说,欢迎下次光临。我想找人帮忙,可是没有人呀,连个鬼也没有,我急得大喊起来,打劫啦,打劫啦,快来人哪,打劫啦!曾阿姨推醒了我,一脸瞧不起的样子,说,你也不嫌累得慌,睡个午觉,还做梦,你要打劫谁呢?我一下子清醒过来,吓出了一身冷汗,我拍着胸脯说,还好,还好,是个梦。我把可怕的梦境告诉了曾阿姨,曾阿姨冷笑一声说,恭喜你,你的梦已经实现了。曾阿姨把手机竖到我眼前,我看到一条惊人的标题:④巨变!巨变!银行巨变——无人银行正式开业!(有删改)【注】①曾阿姨:“我”对妻子的戏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手机营业厅的机器不能证明“我就是我”、“我”为办不了新手机而着急的时候,营业员也设身处地地为“我”着急。B.弟弟耳朵的位置比“我”更接近“我”身份证照片上耳朵的位置,机器成功验证了这一细节,从而证明了弟弟就是“我”。C.无论“我”有怎样的疑惑和责骂,银行取款机都会按程序机械回应,这种人机不对称的沟通方式难以满足个性诉求。D.虽然“我”口中“打劫”和曾阿姨口中的“打劫”所指不同,但该词使故事从梦境转到现实,切换自然而又巧妙。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通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营业员发现弟弟长得像“我”时的惊喜。B.句子②中“居然”一词,揭示了“我”对验证“我的存在”的方式大惑不解的心理。C.句子③中“头皮一麻”这一细节,凸显了营业员假装不认识“我”对“我”的刺激。D.句子④反复使用“巨变”一词,强调曾阿姨对“我”关于无人银行正式开业的提醒。8.弟弟这一角色在文本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本通过梦境来叙述“银行取款”的故事,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弟弟的脸与“我”的身份证照片匹配成功,让“我”顺利办了新手机。②有利于突出主题:弟弟的脸最终证明了“我”是“我”,而“我”自己却不能证明,这种荒诞的现象引发人们对“技术依赖”的深思。9.①从叙述手段看,该处写“银行取款”的梦境与上文写“办新手机”的现实形成虚实关系,使行文富于变化而避免雷同。②从思想内容看,用梦境中“技术依赖”的荒诞来映照现实中“技术依赖”的荒诞,引发读者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入思考。【解析】【导语】本文讲述了一个讽刺现代技术对个人身份认定的故事。“我”因手机被偷,前往营业厅办理挂失与补办手续,却因机器无法确认“我”的身份而受阻。后来,弟弟竟被系统识别为“我”,才解决了问题。随后在梦境中,“我”又一次身份被错认,在取款时被另一人冒名取走了账户中的钱。最终梦醒,继续反思身份辨识背后信息安全和技术局限的问题。【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营业员也设身处地地为‘我’着急”错,根据“我今天唯一的一单生意也要被你搞掉了”,可知营业员说“我比你还着急呢”并非设身处地为“我”着急,而是为完不成这单生意而着急。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强调曾阿姨对‘我’关于无人银行正式开业的提醒”错,“巨变!巨变!银行巨变——无人银行正式开业”是文章标题,是文章对读者的提醒,不是曾阿姨对“我”的提醒。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情节上,弟弟的出现解决了“我”无法通过脸部验证办理手机业务的问题,他的脸貌似比“我”更符合身份证照片,“她把我弟弟的脸拉去和我的照片匹配,额的个神,匹配度百分之六十五”“够了够了,超过五十了,可以办了,营业员高兴地喊了起来”,使得事情有了转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②主题上,通过弟弟的脸可以替代身份证上的“我”,引发对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准确性的质疑,“现在已经进入数据化时代,不用实名制办手机还真不方便。我只是没想到,我弟弟的脸一出来,竟然万事大吉了”“我对这件事表示怀疑,怎么我不是我,我弟弟倒成了我”,引发出对“技术依赖”的深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叙述手段上,上文写“我”无法通过脸部验证办理手机业务,而梦境内容写在银行取款机上也出现因“我”不是“我”而被别人取走了自己账户中的钱,前后两个情节本质上都是反映现实中个人身份不被机器识别,前者是实写,后者则通过梦境虚写,前后一实一虚,情节上相互交错,富于变化,避免了雷同化。②思想主题上,通过较为荒诞“梦境”的梦境情节,反映主人公生活中的无奈与困惑,以夸张的方式呈现和反衬现实问题,让人看到未来技术的荒谬与潜在风险,揭示了技术依赖带来的身份混淆与安全隐患。同时,由真幻交错的叙述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真宗即位,上书言:“陛下初政,军赏宜速,而所在不时给,请遣使分督之。又赦书蠲除州县逋负,而有司趣责愈急,宜如赦推恩以宽民。故事,以亲王尹开封,地尊势重,嫌隙易生,愿鉴其由,以示保全亲爱之道。契丹仍岁南侵,河朔萧然,请修好以息边民。”帝善其言,以亮为可用。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节选自《宋史·马亮传》)材料二: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禹凿龙门,辟伊阙,决江濬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垦草发菑,粪土树谷,使五种各得其宜,因地之势也。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卒三千人,讨暴乱,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斫,而木性不可铄也。驾马服牛,令鸡司夜,令狗守门,因其自然也。(节选自《淮南子·泰族训》)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亮纵A去B缓C与之D期E不F逾月G尽H输所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责,求,与成语“求全责备”“循名责实”的“责”意思相同。B.岁,每年,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割也”的“岁”意思用法相同。C.明年,第二年,与《苏武传》中“明年,陵降,不敢求武”的“明年”意思不同。D.粪土,给土地施肥,与毛主席词中“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意思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亮上奏的关于快速军赏、减免州县拖欠的赋税、不建议亲王担任开封府尹、与契丹修好以使边民休养生息等事宜,得到宋真宗的肯定。B.王均叛党被平定,主将为求取功劳,大肆诛杀,而马亮救活了一千多人;城中米价上涨,马亮拿出官仓之米平抑米价,百姓得到救助。C.跟从陈进反叛的澄海兵及其家属,依法要没入官府为奴隶,马亮却未追究他们;他还将盐户因拖欠赋税抵押出去的妻子儿女全部放回家。D.材料二认为:好木匠不砍斫金属,巧冶工不熔毁木材;驾驭牛马拉车,让公鸡报晓,让狗守门护宅,这都是顺应了他们各自的本能特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2)禹凿龙门,辟伊阙,决江濬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14.马亮关于“愚民胁从……”的分析体现了材料二“因则大,化则细”的道理,请简要说明。【答案】10.BEG11.C12.C13.(1)有因故丢失官钱的官吏与百姓,抄没他们的家产仍不足以赔偿,妻子和儿女受牵连而被拘押的达到几百人。(2)夏禹开凿龙门,劈开伊阙,疏导长江黄河,(使它们)向东流入大海,这是依循水从高处向低处流的水性。14.①马亮认为这八十九人是胁从,且占比不大。②如处死这些人,会使隐匿山林的贼人铁心反叛。马亮审时度势,体察人心,将叛乱风险降至最低。所以,他的分析体现了“因则大,化则细”的道理。【解析】【导语】材料一记述了马亮为官的清廉和仁政。他关注百姓疾苦,减免赋税,处理局势灵活而人道,对愚民胁从的理解和宽容体现出治民的深思熟虑。材料二则强调顺应自然秉性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引用历史例证论述因势利导的治世之道。两篇文章都提到因事制宜和顺应本性的治理智慧,马亮的事迹正是对材料二中治国理念的实践体现。【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马亮把他们放走,放宽他们偿还的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所欠的官钱全部偿还了。“亮”作主语,“纵去”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缓与之期”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其后停顿;“不逾”作谓语,“月”作宾语,结构完整,其前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尽输”作谓语,“所负”作“尽输”的宾语,结构完整,其前停顿;“尽”作状语修饰“输”,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如果有关部门督促索求越急迫。/指过分挑剔,要求完美无缺。/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B.正确。每年,均为名词作状语。句意:契丹仍然每年向南侵犯(我朝)。/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肉。C.错误。意思相同,都是“第二年”的意思。句意:第二年,到来的海船比当初多一倍,珍宝货物大量聚集。/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D.正确。名词作动词,给……施肥/意动用法,把……当做粪土。句意:施肥种谷。/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跟从陈进反叛的澄海兵及其家属”错,原文“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即跟从陈进反叛的澄海兵家属二百多人,只包括家属,不包括澄海兵。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有因缘亡失官钱吏民”;“籍”,登记造册,没收;“赀”,财物,财产;“妻子”,妻子和儿女;“逮”,被拘押。(2)“濬”,通“浚”,疏通;“东”,向东;“因”,依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概括:马亮认为这八十九人是胁从,且占比不大。(2)根据“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概括:如处死这些人,会使隐匿山林的贼人铁心反叛,这是消灭一个王均、而又出现一个王均。总之,马亮审时度势,体察人心,将叛乱风险降至最低。所以,他的分析体现了“因则大,化则细”的道理。参考译文:材料一:马亮,字叔明,是庐州合肥人。马亮担任常州通判。有因故丢失官钱的官吏与百姓.抄没他们的家产仍不足以赔偿,妻子和儿女受牵连而被拘押的达到几百人。马亮把他们放走,放宽他们偿还的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所欠的官钱全部偿还了。宋真宗即位,马亮上书道:“陛下刚开始执政,军中赏赐应尽快施行,如果所在军队不按时发放,请派遣使者分别监督实施。另外,颁布赦令免除州县拖欠的赋税,如果有关部门督促索求越急迫,就越应该按照赦令广施恩惠推恩来宽厚对待百姓。依照惯例,以亲王身份担任开封府尹,地位高权势大,容易产生仇怨,希望明察这一缘由(把这一事情处理好),以显示保全亲近爱护的关系。契丹仍然每年向南侵犯我朝,黄河以北地区空虚萧条,请朝廷与他们搞好关系来使边地百姓得到休息。”宋真宗认为他说得好,是可用之才。王均反叛,朝廷任命马亮担任西川转运副使。贼寇被平定,主将为求取功劳,诛杀不止,马亮保全存活一千多人。城中米粮每斗一千钱,马亮拿出仓米平抑米价,人们依赖(这种方式)得到救济。皇上召见马亮询问蜀中情况,适逢有被诱胁加入贼党的八十九人被押送到朝廷,宰相要把他们全部杀掉。马亮说:“愚民被迫胁从,这些只是其中的百分之一二,其余逃窜隐伏山林的还有很多。现在不宽大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心生疑惧,一呼再起,这是消灭一个王均、而又出现一个王均啊。”皇帝醒悟,全部宽恕了他们。马亮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广州知州。当时宜州陈进刚被平定,而跟从陈进反叛的澄海兵家属二百多人,按法令应将他们没入官府为奴,马亮都不追究。盐户拖欠赋税,把妻子儿女抵押给富户,马亮将他们全放回家。海船长久不来贸易,马亮派人去招来他们,第二年,到来的海船比当初多一倍,珍宝货物大量聚集。材料二:圣人治理天下,并不是要(强行)改变人民品性,(而是)依从人民所具有的品性,涤荡其中的污浊部分(引导他们向好的素质转化)。所以因循(规律办事),(效果)就显著;不遵循规律,(收效)就细微。夏禹开凿龙门,劈开伊阙,疏导长江黄河,(使它们)向东流入大海,这是依循水从高处向低处流的水性。后稷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施肥种谷,让五谷各自得到适宜生长的环境,这是按照土地的地形、肥瘠的特性来做的。商汤、周武王率领兵车三百辆、甲兵三千人,讨伐暴乱,分别制服了夏桀和商纣,这是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来完成的)。所以能够遵循规律,就能无敌于天下了。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然后(人只有按客观规律)才能从事治理。所以优秀的木匠是不能砍斫金属物的,灵巧的冶工是不能熔毁木材的,这是因为金属的特点决定了不能砍斫,木材的特性决定了不能熔毁。驾驭牛马拉车,让公鸡报晓,让狗守门护宅,这都是顺应了它们的本能特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二月三日登城郊外春色可人而虏骑未退赵万年平生春日不伤春,今日逢春愁杀人。触目旌旗非族类,无言桃李少精神。可怜野兴牵羁兴,不分红尘杂虏尘。直待元戎攘却后,岘山①无惜领嘉宾。【注】①岘山: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说以前每逢春日并不感伤,今日登上城楼眼望美丽春景,却感到非常忧愁。B.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意思不相同。C.颈联上下句诗脉流畅,语意关联,其中“红尘”照应“野兴”,“虏尘”照应“羁兴”。D.本诗手法多样:既实写眼前景,又虚写将来事;既有直抒胸臆,也有用典寄托。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春色虽好,但敌军未退,寄寓对国事的隐忧;②赶走敌军,再游赏美景,表达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春日之景和内心愁绪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诗人开篇反衬“今日逢春愁杀人”的无奈和愁苦。颔联通过“旌旗非族类”和“桃李少精神”,表达外族入侵对生活的侵扰和自然景色的无奈。颈联将“野兴”与“羁兴”对比,揭示战争影响下的个人生活困境。尾联则表达期待和平的心愿,神往昔日与客共游岘山的美好。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表现了对和平的深切期盼。【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意思不相同”错,本诗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意思一样,都指自然界中的“桃李”。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宋诗《二月三日登城郊外春色可人而虏骑未退》,表达了诗人赵万年在春天登高远望时的复杂心情。他平素对春日并无过多哀愁,但今日所见景象却触发了深深的忧虑。旌旗飘扬,映入眼帘的并非同族之人,而是敌人的踪影,这让诗人感到痛心。桃花李花等春色虽美,但因敌军未退,失去了往常的生机寄寓对国事的隐忧。诗人感叹野外的乐趣此刻被战事所牵绊,连自然界的红尘都仿佛混杂着敌军的气息。他期待着能有英勇的将领出征,驱逐侵略者,恢复安宁。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和平到来后的畅想,那时他将毫无保留地欢迎嘉宾,一同欣赏那没有战争干扰的春色,登临岘山,尽享美景。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叙述了自己在“_______”与“_______”之间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的现实状况。(2)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互文手法,描写出人们在杭州西湖昼夜欢歌的情景。(3)古代一些诗文语句在长久流传中会发生语意的变化,如《阿房宫赋》中的“钩心斗角”本指宫室建筑内外结构的工巧精致,后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再如“____”“____”等,也有这样的语意变化。【答案】①.(欲)奉诏奔驰②.(欲)苟顺私情③.羌管弄晴④.菱歌泛夜⑤.犹抱琵琶半遮面⑥.不绝如缕(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驰”“管”“菱”“抱”“摧”。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做人要镇静持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沉住气,不能心浮气躁,冲动行事,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和分析,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时机不到的话,就要等待最好的时机。①很多人喜欢快刀斩乱麻,②喜欢速战速决,③但一遇到问题,④巴不得马上就解决问题,⑤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很多时候,不能过于浮躁和心急,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否则会烫坏嘴巴和舌头。其实,这就像治病一样,当一个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吃一两副药就能够A,治病需要有耐心,需要慢慢调理,需要慢慢治疗。尤其是一些重病,更不能心急,如果B地下猛药,那么只会C,进一步加重病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慢慢养病,要有长久心,要有耐性。心理学家发现,(甲),这种趋利性往往会逼迫我们加快自己的行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如此渴望获得成功,也才会被一时的利益迷惑双眼。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这一生所要做得最完美的一件事,应该是把自己的节奏放慢一些。”(乙),我们才会放下心中的浮躁,才会静下心来体验生活,才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有人说浮躁是一个陷阱,你越是心急,就越是要跳入陷阱之中。浮躁有时候更像是一把割伤自己的刀,我们越是心浮气躁地追求生活目标,就被自己伤害得越深。所以做人还是淡定一些。陶渊明、梭罗和林逋,他们经不起这样的伤害,最终分别选择了回归故里田园,躲到瓦尔登湖畔同自然相伴和与梅花、仙鹤一起生活。这些人都找到了一个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地方,所以他们的功业最终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加点的“养病”,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2.将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组排比句。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排比;语序合理,表达流畅。【答案】18.A.药到病除B.迫不及待C.适得其反19.③改为“一遇到问题”;④改为“就巴不得马上解决问题”。20.甲:每个人都具有趋利性乙:将节奏放慢一些21.示例一:我认为可以使用。理由是,从表意看,“养病”是因患病而休养,这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表达。示例二:我认为不合逻辑。理由是,从结构看,“养”与“病”是动宾关系,“病”是需要“治”的,不是需要“养”的。22.示例:陶渊明经不起这样的伤害,最终选择了回归故里田园;林逋经不起这样的伤害,最终选择了和梅花、仙鹤一起生活;梭罗也经不起这样的伤害,最终选择了躲到瓦尔登湖畔同自然相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前句“不要总是想着吃一两副药”和后句“治病需要有耐心,需要慢慢调理,需要慢慢治疗”分析,语境说的是不要指望吃了一两副药就能治好病,故填写“药到病除”。药到病除: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B处,根据语境说的“尤其是一些重病,更不能心急”和“如果……”分析,此处是说如果重病了,就急切下猛药希望一下子就痊愈,故填写“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C处,语境说“进一步加重病情”分析,此处是说万一得了重病,更不能心急,如果心急地下猛药,那么结果不但不能尽快痊愈,反而会加重病情,故填写“适得其反”。适得其反:指恰好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有两处表述不当:一是句③,“但一遇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