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乐是中华文化一对古老的范畴,源于先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方式,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实践探索,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根基,继而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儒家礼乐文化主张通过礼仪规范形成社会秩序,并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疏导民情、教化民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诠释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恒常价值。儒家的“礼”强调修身,修身需规范,规范则需承受相应的不适和痛苦。如何让修身的过程充满自觉和持久,这需要“仁、乐”的感染和激发,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由此可见,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观及儒家的“礼乐文化”,归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将“礼乐”上升为一种道德意趣,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秉持对“仁义”品性的追求,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涵养自我性情,更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以“杀身成仁”般的责任意识、“仁以为己任”的坚定意识,践行礼仪规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因此,与其依据礼乐文化践行与时偕行的社会责任,毋宁借助其内部蕴藏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从而凝聚道德共识,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儒家礼乐文化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需要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传承古人的家国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自觉传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行为伦理等优秀文化基因。让礼乐文化的现代建构不仅立于礼、融于仁、归于德、成于乐,更要增加“礼乐文化”的话语空间,将其合理嵌入文明社会创建、社会治理创新等生活各方面,发掘两者交融下新的时代力量。(摘编自郭庆《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材料二:礼乐文化兴于三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从《周礼》《仪礼》《礼记》的相互印证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周时期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衣、食、住、行、婚丧、朝聘、祭祀、征伐等方方面面都纳入了礼乐制度,无论是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还是普通百姓,均需依礼行事,以求上下相安、万民和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这对于礼乐文化的流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真正把夏尊“天命”、商信“鬼神”的文化传统带入了“明德慎罚”的“礼乐文明”。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在当时的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焦虑。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背景下,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孔子释仁入礼,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仁”是儒学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绝对道德律令,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动本身。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有“仁”这个儒家的最高价值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把礼乐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为政以德的价值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规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为人们“循礼”寻找内在动因,从而奠定了一整套基于个体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价值依据。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亦即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摘编自李焱《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礼乐文化逐渐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当今社会也应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思考。B.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将礼乐文化与文明社会创建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C.周公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但三代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孔子进而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D.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袭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首次制定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在“仁”的加持下,“礼乐”可以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也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B.借助礼乐文化内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有利于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C.西周时期拥有上下相安、万民和谐的社会景象,原因是当时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D.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是礼乐文化生活化、世俗化的体现。3.下列选项能体现“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项是()A.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有很多繁文缛节,如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B.《广雅》记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据传,它选择上等桐木作为材料,而且有尺寸规制要求。C.1978年从随州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D.一些社区工作者组织举办关于礼乐文化的讲座和礼仪教育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邻里关系,打造和谐社区。4.材料二画横线处分别引用了孔子及朱熹的话,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速公路上的森林[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们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见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他们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小孩们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他们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哦!”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森林里!”小孩说。“什么森林?”“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在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对谁都没说自己近视,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那天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不舒服。“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通过排比和一系列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寒冷来势汹汹、无孔不入,给人以强大的压迫感。B.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的决定,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也使情节展开合理化。C.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等,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体现了城市绿化对儿童的关切。D.“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画面看似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7.关于警察阿斯托弗“近视”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身为巡警,故意对人隐瞒自己“近视”真相,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B.他近视却不佩戴眼镜,为下文他无法看清蜷缩的马可瓦多的情节做了铺垫。C.他在巡逻过程中,自言自语,语言幽默风趣,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D.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刻画,讽刺了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8.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从“真实”的角度作简要分析。9.小说的结尾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材料二: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梁王曰:“陶之朱叟,以布衣而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之。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皆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墙薄亟坏缯薄亟裂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也,臣窃以为厚之而可耳。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入问曰:“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法废而威不立也;谴而行其诛,则庖宰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故吾恐蛭之见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昔也,惠王心腹之积皆愈。邹穆公食不众味,衣不杂采,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犹子,臣下顺从,若手之投心也。故以邹之细,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四境之邻于邹者,士民向方而道哭,琴瑟无音,期年而后始复。故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节选自《群书治要》)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墙薄亟A坏B缯C薄亟裂D夫薄而可E以旷日F持久者G殆H未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家里,与《兼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中的“家”意思相同。B.是以,因此,与《〈老子〉四章》“是以圣人无为”中的“是以”意思相同。C.安,文中表示疑问,意为“怎么”,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不同。D.愈,文中指病好、痊愈,与成语“每况愈下”的“愈”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令要与时俱进,夏和商都是在兴盛三代后逐渐衰落,最终因不变法而灭亡。B.梁国曾有疑难案件,群臣意见不一。朱公以白璧为喻,婉劝梁王要变换角度看问题。C.楚惠王生病不能进食,令尹知道原因后,称赞他的所为合乎天道,不会被病所伤。D.邹国弱小,但鲁、卫两国也不敢轻视它。穆公死后,就连邻国人也哀悼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2)士民向方而道哭,琴瑟无音,期年而后始复。14.材料一认为,治国以“利民为本”。这在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周廉彦张耒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①春浪绿浮堤。【注】①天津:指天津桥,跨洛河之上,为洛阳风景名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与白居易诗“浅草才能没马蹄”相似,都在写景中隐含着诗人的心境。B.颈联富含深意,友人不畏道路泥泞携酒登门,但诗人因没有车马相迎而愧疚。C.尾联诗人向友人发出邀清,希望在修禊时节于洛水岸边同赏春景,共饮美酒。D.“绿”字化静为动,“春浪绿浮堤”描摹出天津桥春潮涌动染绿堤岸的景象。16.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小刚看到“弘毅”两个字时想起了《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2)中秋之夜,小明和家人一起走到江边。他抬头看到天空的一轮满月,不禁想起了《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芳最近成绩不好,一直闷闷不乐,对学习没有了信心。你可以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劝她要振作精神,充满自信。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榫卯作为中国传统木作的一种接合方式,可谓

A

。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而后几千年,榫卯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个应用、发展高峰。在建筑领域,辽代的应县木塔是榫卯结构应用的典型案例。全塔主体由数万个木构件搭建而成,900多年来,历经多次地震却始终

B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榫卯结构的设计。在家具领域,明代榫卯家具把中国传统家具发展推向顶峰。①在这一时期,②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③制作家具能够不用钉子和胶水,④实现构件合理连接,⑤家具结构科学。从应县木塔到美观实用的家具,几块普通的木头因榫卯变得如此牢靠,原因何在?专家认为,榫卯利用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在一体,达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错位,简单理解就是留间隙。很多人认为榫卯(甲),实则不然。榫与卯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榫卯间隙让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尽管看似因摇晃产生了结构变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限位,可以理解为(乙)。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避让,是指榫卯构件彼此避让,不在一个交点相遇,不影响家具的美观和坚实。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榫卯结构逐渐应用于不同材质,也形成了不同结构形式。但无论是何种材质与形式,本质上都是“错位、限位、避让”理念的体现。榫卯结构在一凹一凸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对方之缺,可以达到巧妙的平衡,这其实就是中国“和”的思想体现。凝聚古人智慧、遵循力学原理且至今实用性极强的榫卯工艺堪称中国国粹。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牢而不固”,有人说自相矛盾,有人说表述恰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电脑、手机等文字录入设备广泛运用,汉字的书写演变成为简单程序和口令。有人产生疑问:有了输入法,我们还有必要花气力去书写这些方方正正的汉字吗?这段文字引出的话题意味深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D

2.C

3.D4.①引用孔子的话体现了“仁”的重要性,以及“仁”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②引用朱熹的话强调礼乐文化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③引用孔子及朱熹的话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5.①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可以涵养自我性情,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②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能够使人们坚定理想,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③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可以成就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继续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C

7.C8.①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的处境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真实处境。②情节发展符合逻辑。如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出门找木柴、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同意拆广告牌、正在拆广告牌的马可瓦多为什么没被发现等情节,都有前文的呼应与合理的解释。③反映的社会状况真实。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马可瓦多和家人走投无路以至于要拆广告牌,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