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的提炼:抓住特性由事及理-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1页
论点的提炼:抓住特性由事及理-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2页
论点的提炼:抓住特性由事及理-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3页
论点的提炼:抓住特性由事及理-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4页
论点的提炼:抓住特性由事及理-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1:抓住特性由事及理

议论文写作怎样提炼观点

观点,就是我们对某件事的态度和立场,是思考的结论。观点的形成有时候是有意为之,比如通

过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就某件事得出一个结论,这种方式形成的观点,是理性的。有时候观点的形

成是无意识的,比如别人告诉我们一件事,我们会下意识的得出一个结论,这种观点的形成是通过以

往的经验、自己的三观,由大脑在一瞬间推导得出的,可以认为是感性的。

为什么要有观点

打个比方,一堆人凑在一起闲聊,是典型的无方向无目的无意义的行为,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手段,

但随着聊天的进行,话题开始慢慢聚集,大家逐渐开始就某件事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时候,就有了观

点的表达、碰撞和改变,这次闲聊就变成了“交流”,成为了一种有方向有目的有意义的行为。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人,这些人在对话的时候只描述零碎的事实,既没有表达明确的观点,

也没有将描述的事实进行有意义的排列和组合,跟这种人聊天,实在是相当无趣的一件事。好在那只

是闲聊,如果是做方案,可就由不得我们这么任性了。无论是一个方案还是一篇文章(散文诗歌不算),

必须拥有明确的观点,这样读者才会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观点是我们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最重

要的信息。观点代表了我们的态度和立场,能够影响读者最终的认知,这也是我们撰写一份方案的最

终目的。

《口何提炼观点

至于如何提炼观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思考。下笔之前先考虑清楚,理清自己的思路,最终推理

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我们的观点。常写东西的朋友们可能会有这种经验,如果一件事情已经

在脑袋里想的很通透的时候,我们会很明确的知道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事情,这时候往往下笔如有神,

如果没想清楚,就会写的磕磕绊绊,写完了也不满意。

理清思路说着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特别是遇到一些复杂工作的时候,常常是想破了脑袋

也想不清楚。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思考工具的辅助,这类的工具不少,大家如果常看思维模式

方面的书籍,肯定知道一大堆,不过为了简便,今天用思维导图来举例说明。它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

思考的路线,也能让我们察觉到逻辑上的漏洞。做导图用电脑或纸笔可以,看各人习惯。

我们在确定观点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已经有了一个观点(通常是领导交代的),我

们只需要将其完善即可。这种情况我们的任务主要是验证观点,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思考。另一种情

形是目前没有任何观点,需要自己寻找。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推导观点,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思考。下

面我们用简单的案例来说明。

一、准确审题,揭示本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或材料时,一定要先留有足够的时间仔细审题,进行

深入的分析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来。审题时要重视题干中对写作的一些限

制性要求,这些要求制约着考生以怎样的形式及运用哪些论据去阐发从题目中提炼出来的主旨,这是保证

审题符合命题要求的重要外部条件。如202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作文,认真阅读材料中的三个故事及最后

的提示语,考生应抓住最后一句“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构思要在这句话的

统摄之下,“规律”的具体内容隐含在三个小故事传达出的哲理之中。观赏鱼的故事的哲理是,人才的成

长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宽松的环境;狼的故事则侧重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好奇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罗森

塔尔心理测验的故事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在人才的成长中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材料的主旨是引导

考生励志做人。2021年高考语文辽宁卷作文材料讲了3岁的托尼、20岁的托尼、58岁的托尼的三个故事,

透过现象看本质,审题立意可从学会放弃、学会变通、学会选择、学会取舍、有舍才有得、知足常乐、怎

样获得成功、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经验是靠积累得来的、怎样面对诱惑、怎样抵制贪欲、放弃也是一种

智慧、心底无私天地宽和在坚持中不断放弃,在放弃中始终坚持等方面确立自己的观点。如果考生能从本

质上看问题,提出的观点就比较深刻。

二、深入开拓,以小见大

从一人、一事、一物生发开去,从一滴水中可以见太阳。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其含义却具有

普遍性、典型性。所以,考生应当掌握从一点到全面,从个别到一般,从常见的现象中发掘深刻意义的方

法。如202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绿色生活”可以写环保,但这是大多数考生在第一时间内的第一思维,

如果仅从此角度写,很容易人云亦云,造成撞车。如果通过写乡村自然静谧的田园生活,化大为小,仔细

描写乡土人情,写出充满乡间气息的古朴的自然风光,激起人们对乡间绿色生活回归的欲望,那将会收到

引人入胜的效果。还可以更妙趣一点,抓住“吃”等日常生活来写,写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吃”

上越来越讲究了,越来越精了,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什么都吃,而疾病也越来越多,因而提

倡一种绿色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若要立意更深刻些,可将“绿色”看

做喻体,“绿色生活”就是一种健康朴实平和的生活,“绿色生活”喻指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面对当今

社会经济转型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心浮躁,感到前途迷茫,自杀、他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对此呼唤

人们过一种没有世俗污染的自然的生活,崇尚生活的本真,享受人间真情真爱的“绿色生活”。这样的立

意就更高远,必能引起阅卷者的青睐。

三、精选角度,注重思辨

事物的存在往往有两面甚至多面性,应把这些面都挖掘出来,去粗取精,把握其精髓,让自己的思辨充

满着智慧的光辉。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打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理进行剖析和挖掘。如2021年高

考语文天津卷作文“我生活的世界”,考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出发,写观察到的世界,体味到的人间

真情,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展示出审美情趣和思想个性。考生可以鸟瞰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可以聚焦身边

的凡人小事;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

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写世界对我的影

响,也可以写我对世界的责任……大处着眼,可以写得深刻开阔;小处落笔,可以写得细腻感人。再如,

202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里的“星空”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它可以是未

来和理想,也可以是愿望与憧憬;“脚踏实地”是要从脚下做起,踏实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包括学习、

生活、工作等。这个题目可以看作“理想与现实”。

四、开拓思路,推陈出新

有些材料不一定新鲜,但如果考生能别出心裁,从另一角度进行开拓,也能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

运用发散思维,能开拓思路,扩展视野;运用逆向思维,则能推陈出新。2021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作文以诗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为材料。可根据诗歌的后两句

体现“因地制宜”的规律,联想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国制宜,因楼制宜,因价制宜等。

也可从水的角度构思,水抱城郭,深处可种菱,浅出可种稻,不深不浅处可种荷花,无水的岸边可住人家。

水有上善之德,泰勒说:“水是万物本源。”水影响了整个生态和世界的变迁,由此还可以联想到一切作

为本源的东西,如炎黄、风骚、儒家文化圈等。还可从美的角度立意,本诗用明白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吴兴

的美景,“美”是从阅读整诗的感受的角度提炼出来的哲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主客体的和谐

统一”,即“和谐为美”。可以联想五官和谐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人际和谐之美、国家和谐之美、和谐

世界理念。不和谐的是强拆、污染、贸易战争、世界霸权等。

五、通过事理,引申一步

同一个材料可从不同的.角度引申事理,要在一般人的思路共集处的基础上,引申一步,提出更新更深

的观点。如2021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材料是“丹麦人钓鱼”的故事和孟子关于捕鱼的论述,素材表达的

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材料中的“鱼”可以是自然资源的借代,也可以是一切资源的借喻。那么,

可持续的就不仅仅是自然界,还可以是人类自身,是孩子,是自我,是社会,甚至世界本身。材料中的丹

麦人、孟子,尺子、渔网,小鱼、大鱼都可以成为构思角度。若从小鱼的角度构思,对渔网和人们心目中

的尺寸做反思,呼吁给予它们成长的空间,以便发展、壮大,引申开来可以谈青少年的成长,呼吁给予青

少年成长更宽松、自由的空间,谈创新产品的孵化,谈新型文化的命运等,更容易给人以启迪。再如2021

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作文“与你为邻”,“你”,可以是身边的朋友、同学、同事、领导、孩子、同龄人、

长辈等;可以是非身边的,历史上的、社会生活中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文学艺术中的、未来时空中的人

物,如苏轼、李清照、洪战辉、丛飞、保尔、林黛玉、甚至是火星人等等;还可以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

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关系、一种意识等。可以从“与你为邻,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事;与你为邻,让

我懂得了如何做人”“与你为邻,说出真话。与你为邻,给出善意。与你为邻,找出美感”“寻找真邻;

寻找善邻;寻找美邻”等方面立意。通过事理,做进一步联想,并引申发生开去、会从文题中提炼出好的

观点。

时评赏读

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

刘阳

来源:人民日报

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

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

国人的生活。

【开宗明义,直入主题,传统节日需要新表达、新诠释,让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当代生活】

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

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有“文

化味”的端午节。

【举例论证,承接上文观点】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

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2000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

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

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

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举例论证,说明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

“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是

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生活节

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

化?如何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

【反思传统节日被淡忘的现状,引出思考:如何让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

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

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些尝试表明,今天,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

比如,前不久,某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纪录片《佳节》,分为《春望》

《秋思》和《冬聚》3集,展现了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庆典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这些古老的

传统又如何在当代中国快速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生活与时俱进,赢得大量观众点赞。

【正面论述,看到改观,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为传统文化融入当下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

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

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

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

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让传统在当下更好地传承。】

我国地域辽阔,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通的。传统

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袭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现更

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全世

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提出期待,展望未来。】

[精读细思」

本文观点明确,题目即核心观点,“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传承传统亦须与时俱进,探索更适

合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新形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本文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

日承载了传统文化,寻找更符合当下的传统节日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篇时评既看到了当下

传统节日被淡忘的现状,又看到了时代赋予传统节日新的传播形式,亦从对策角度提出来自己的主张。既

有现象与现状分析、又有对策与建议,内容充分,论述集中,是很好的时评范本。

病文矫治

【失分原因】观点的一致性欠缺,有的内容不集中

【原作亮相】

秋颜

①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

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蓦然才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②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热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

过,感到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

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

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

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③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弛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

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

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她凋零,赋予她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

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

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站在秋的容颜里守

望。

④思念好似一片云,装点了秋季的天空。“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遥两地,咫尺天涯,只得托迁徙的大雁送去深

深的祝福。

⑤“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水天一色碧澄澄,落霞为伍,秋颜如此美,惹得多少诗人

竞折腰。

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为伴,对山

当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看出了杜

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

是“多病独登台”。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足见他超俗品性,独具闲情雅趣,胸

有傲竹,以竹为竿,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垂钓是如何惬意。

⑦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她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

寻的秋天。

【场外分析】

1.问题简述。原文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只是,在结构上,④⑤两个自然段在全文的段落中明显显

得单薄;内容方面,第⑥自然段的叙述似乎不能给人留下明朗的印象,同时,这个段落的语言表述也没有

太多的变化;另外,文章所表述的观点也没能善始善终。

2.修改提示:要想使原文的观点明确,内容集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⑴在结构上,可以

删去④⑤两个自然段,这样对全文的内容没有多大的影响。相反,删去这两个段落后,文章的内容更相对

集中一些。⑵在内容上,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表述不太明晰,建议按“人物一一做什么一一怎么样”的思路

重新组织内容。⑶在观点方面,②③自然段都有较明确的观点,修改第⑥自然段时可以提炼出一句表述观

点的句子放在段落的开头。⑷在语言方面,第③自然段的结尾句与全文的抒情意味似乎有些不谐和,可以

改为舒缓一些有句子。第⑥自然段在修改时,要注意句式表述的变化。

【跳级作文】

秋颜

①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

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蓦然才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②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热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

过,感到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

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

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

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③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弛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

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

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她凋零,赋予她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

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

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

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地让思绪翩翩呀。

④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

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

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

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的萦回。“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

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

⑤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

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她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寻的秋天。

【跳级要点】

1.把观点表述明确。

观点所体现的是写作者的思想,它像人的骨骼一样。没有骨骼,人是无法站立的。没有观点,文章自

然难成为好文章。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意,就是通过观点来显现的。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观点都显得

非常重要。因为,观点本身就代表着立意的高下,同时,它也起着提示阅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的作用。

这篇文章的原文第②自然段”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第③自然段”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

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两个观点都有意味。升格后的第④自然段用“秋的画面是最灵动

的呢”来作观点,就改变了原文④⑤⑥自然段没有观点的弊病,很好。

2.把内容写得集中。

作文中内容的叙述一定要做到明白与具体,就像人的血肉,只有丰满鲜活才充满了勃勃生机。“明白”

指的是作文内容要能回答“人物一一做什么一一怎么样”或“事物一一怎么样”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具体”指的是在表述的时候要尽量形象生动。比如这篇文章的原文:《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看出了杜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

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独登台”,表述就不太明白与生

动。再看修改后: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

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

次的萦回。这段文字以人物作为叙述的对象,写出人物干什么和怎么样,明白生动。

【应考攻略】

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写记叙文,都一定要注意文章的段落要有明确的观点。同时,也要注意尽量围绕

观点把内容写集中,这样才能使文章既明白,又精当。仔细地读一读原文与跳级作文,我们其实可以从中

把握一些作文写作过程中应遵循的普通原则,这就是:1,观点就像人的骨骼。只有健康壮硕的骨骼才能支

撑起伟岸的身躯,当然,只有鲜明准确的观点才能使文章立于不败之地。2,内容就像人的血肉。有了丰满

鲜活的血肉,人才显得丰腴与精神。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网易鼓励员工在工作沟通中使用昵称。网易当日发布的内部通知显示,员工可以在0A系统发起

昵称申请,提交后即可占用,审核通过后当日生效。对于昵称,网易要求:易读易记,大方得体,积极向

上,符合自我的理想人设;避免使用有辈分或上下级关系含义的字词,如“哥”“姐”“总”“爷”等。

对于网易的这种昵称文化,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首句“网易鼓励员工在工作沟通中使用昵称”,是该则材料的中心句,而“昵称”则是这篇作文

的写作核心;再根据“对于昵称,网易要求:易读易记,大方得体,积极向上,符合自我的理想人设;避

免使用有辈分或上下级关系含义的字词,如‘哥'‘姐'‘总'‘爷’等"可以看出这种要求都是正面的;

再根据写作要求“对于网易的这种昵称文化”,因此本次作文围绕“昵称文化”展开即可。但为了写的深

刻,再结合出题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支持网易提倡使用昵称沟通的方式,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反映出企业

试图建立人人平等、易于沟通的企业文化,这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便于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这

种平等的企业文化值得大力提倡。

【立意】

1.昵称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

2.昵称文化反映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3.昵称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4.昵称文化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素材】

名言名句型:

1.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一一任正非

2.要将家族企业这个“家”放大,变成大家文化。大家文化是一种讲社会责任的文化,是符合时代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