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兴三农指导手册TOC\o"1-2"\h\u3840第1章绿色兴农理念与实践 3171911.1绿色兴农的内涵与意义 367031.2国际绿色农业发展趋势 442401.3我国绿色兴农政策与法规 431023第2章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4249562.1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4291312.1.1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456722.1.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5221162.1.3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5179582.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5317902.2.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5179482.2.2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 5287862.2.3农业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 5134392.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5196742.3.1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 533832.3.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6192072.3.3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 6844第3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6312453.1绿色种植技术 664103.1.1无公害栽培技术 6195863.1.2生态循环种植技术 6292503.1.3精准农业技术 6113243.2绿色养殖技术 6311193.2.1生态养殖技术 6268843.2.2循环农业养殖技术 6309213.2.3精准饲养技术 7168293.3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 715483.3.1无害化加工技术 79703.3.2低温加工技术 7291833.3.3生态保鲜技术 7232363.3.4节能减排加工技术 72362第4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7314184.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方法 7189444.1.1原则 7249764.1.2方法 8308874.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841554.2.1粮食产业 841974.2.2经济作物产业 8253184.2.3畜牧业 8151934.2.4水产业 8100584.3农业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851304.3.1延伸产业链 8191354.3.2优化产业链布局 8173324.3.3创新产业链组织模式 914834.3.4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 927669第5章农村能源建设 9228465.1农村能源现状与问题 91585.2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943805.3农村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94659第6章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 10255726.1农村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0271046.1.1农业生产因素 10145766.1.2农村生活因素 10292216.1.3工业污染因素 10140876.1.4生态破坏因素 10112156.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 1011156.2.1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 1047326.2.2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 11111366.2.3污水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技术 11138696.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11299936.3.1分类收集与运输 11150086.3.2填埋处理 11175736.3.3焚烧处理 11128746.3.4堆肥处理 11136846.3.5资源化利用 1114871第7章生态农业模式与应用 11272557.1生态农业概述 1193267.2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11172707.3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1213572第8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1251488.1农业信息化建设 12154838.1.1信息化基础设施 1239958.1.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 1366388.1.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13303518.2农业大数据应用 1366078.2.1农业生产管理 13166028.2.2农产品质量安全 1394118.2.3农业市场分析 1329668.3农业智能化技术与发展 1316408.3.1智能化农业装备 1349348.3.2农业物联网技术 1348938.3.3农业人工智能 1412688.3.4农业电子商务 1427979第9章农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412489.1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 14280999.1.1市场分析概述 14327369.1.2市场预测方法 1441349.1.3农产品市场分析要点 14175849.2农产品品牌策划与推广 1429319.2.1品牌策划概述 1432559.2.2品牌定位策略 14164369.2.3品牌形象设计 1561649.2.4品牌推广策略 15125119.3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15243029.3.1电子商务概述 1577779.3.2农业电子商务模式 15108399.3.3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15291739.3.4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1514666第10章农村综合发展能力提升 16990310.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63136510.2农村金融服务与支持 161443510.3农村社会组织与治理能力建设 16第1章绿色兴农理念与实践1.1绿色兴农的内涵与意义绿色兴农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和产品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兴农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护土地、水资源、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2)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3)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品质,保证消费者健康。(4)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绿色兴农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繁荣。1.2国际绿色农业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绿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许多国家倡导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等。(2)农业科技创新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各国纷纷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3)农业产业链向绿色化、智能化、全程化发展。通过产业链的绿色化改造,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4)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各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绿色农业发展。1.3我国绿色兴农政策与法规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推动绿色兴农。(1)政策层面:《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42020年)》等,明确了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法规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我国还加大了对绿色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农业绿色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2章农业资源环境保护2.1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1.1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1)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3)实施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2.1.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1)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用水量。(3)保护水源地,保证农业用水安全。2.1.3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1)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保护珍稀濒危农业生物资源。(3)合理开发农业生物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2.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涝能力。(2)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农田水土流失。(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2.2.2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1)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2)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3)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2.2.3农业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1)加强农业生态功能区的划定与保护。(2)实施农业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功能。(3)推进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2.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效益。2.3.1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1)推广秸秆还田、饲料化利用等技术。(2)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2.3.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1)推广畜禽粪便堆肥化处理技术。(2)发展沼气工程,实现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3)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2.3.3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1)建立健全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体系。(2)推广农膜减量使用和可降解农膜。(3)加强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第3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3.1绿色种植技术3.1.1无公害栽培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是在农业生产中,通过选用抗病、抗虫、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优化栽培模式,科学施肥、灌水,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3.1.2生态循环种植技术生态循环种植技术是指将农业生产与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采用多种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农产品品质。3.1.3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气候、水分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农业生产精准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2绿色养殖技术3.2.1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注重动物福利和生态环境保护,采用低密度养殖、种养结合等方式,减少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提高产品质量。3.2.2循环农业养殖技术循环农业养殖技术通过种养结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有机结合,降低养殖污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2.3精准饲养技术精准饲养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饲料消耗、疫病防控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益。3.3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3.3.1无害化加工技术无害化加工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消除或降低有害物质含量,保证农产品加工品安全。3.3.2低温加工技术低温加工技术是指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以保持其营养成分和新鲜度,降低能源消耗。3.3.3生态保鲜技术生态保鲜技术采用生物保鲜剂、可降解包装材料等,减少化学保鲜剂的使用,延长农产品货架期,降低环境污染。3.3.4节能减排加工技术节能减排加工技术通过优化加工工艺、提高设备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降低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实现绿色生产。第4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4.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方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4.1.1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资源优势原则: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生态环保原则: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4)科技创新原则: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农民增收原则: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4.1.2方法(1)政策引导: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2)项目扶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3)典型示范:培育典型示范户、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技术培训: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4.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发展以下优势特色产业:4.2.1粮食产业(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发展优质稻谷、专用小麦、高油高蛋白玉米等粮食作物。4.2.2经济作物产业(1)发展特色蔬菜、水果、茶叶等产业。(2)提高油料、糖料、纤维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4.2.3畜牧业(1)发展优质肉牛、肉羊、生猪等畜牧业。(2)提高家禽、蜜蜂等特色畜牧业的产值。4.2.4水产业(1)发展淡水、海水养殖产业。(2)提高优质水产品的产量和市场份额。4.3农业产业链构建与优化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是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4.3.1延伸产业链(1)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拓展农业产业链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4.3.2优化产业链布局(1)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产业链布局。(2)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4.3.3创新产业链组织模式(1)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模式,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合作。(2)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中的地位。4.3.4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链技术水平。(2)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含量。第5章农村能源建设5.1农村能源现状与问题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能源为主,存在诸多问题。农村能源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费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农村能源基础设施薄弱,供能不稳定,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农村能源市场发育不完善,新能源推广难度大。5.2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针对农村能源现状,应大力推广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以下是几种适合农村地区的新能源技术:(1)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灶等,为农村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2)风能: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建设风力发电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生物质能:通过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发电等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能源。(4)地热能:在具备地热资源的农村地区,开展地热供暖、地热发电等项目。(5)氢能:摸索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逐步实现能源替代。5.3农村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为保障农村能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农村能源管理体系建设:(1)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农民使用新能源。(2)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技术研发。(3)技术培训:加强农村能源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新能源应用技能。(4)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能源监管体系,保证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供应。(5)宣传推广:加强农村能源宣传推广,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新能源消费。通过以上措施,逐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助力绿色兴三农。第6章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6.1农村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其成因如下:6.1.1农业生产因素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导致土壤、地下水和水体污染;养殖业废弃物排放,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恶臭;农作物残体和秸秆焚烧,导致大气污染。6.1.2农村生活因素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等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6.1.3工业污染因素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对农村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6.1.4生态破坏因素过度开发、乱砍滥伐、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现象,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6.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特点,以下治理技术:6.2.1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适用于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的农村地区。主要包括化粪池、沼气池、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处理单元。6.2.2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适用于人口密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沟等处理工艺。6.2.3污水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技术结合分散式和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的优点,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处理。6.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特点,以下处理技术:6.3.1分类收集与运输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运输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6.3.2填埋处理对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卫生填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3.3焚烧处理对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处理。6.3.4堆肥处理将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6.3.5资源化利用对可回收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等,提高资源利用率。第7章生态农业模式与应用7.1生态农业概述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它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特点包括:结构合理、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物种多样性、环境友好等。7.2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1)稻田养鱼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环境,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实现水稻与鱼类的互利共生。通过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2)果草畜模式:在果树种植的基础上,套种牧草,发展畜牧业。牧草可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施入果园,促进果树生长。这种模式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3)林下经济模式:在林地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作物,充分利用林地的光照、土壤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林下作物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4)设施农业模式:利用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如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等,实现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设施农业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7.3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1)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2)有机肥应用技术:通过推广有机肥施用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改善农产品品质。(3)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压力。(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制作生物质燃料、有机肥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效益。(5)农业信息化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以上技术创新与推广,有助于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第8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8.1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农业信息化建设:8.1.1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传输速度和覆盖范围。8.1.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构建农业信息数据库,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8.1.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气象信息等,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8.2农业大数据应用农业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处理速度要求高等特点。本节主要介绍农业大数据在以下方面的应用:8.2.1农业生产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8.2.2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追溯、监测和分析,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消费者信心。8.2.3农业市场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预测和分析,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8.3农业智能化技术与发展农业智能化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节主要介绍以下方面的内容:8.3.1智能化农业装备研发和推广智能化农业装备,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收获机械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8.3.2农业物联网技术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长状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促进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8.3.3农业人工智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育种、智能病虫害诊断、智能农业咨询等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智能化支持。8.3.4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第9章农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9.1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9.1.1市场分析概述农业市场分析是对农产品供需状况、市场价格、消费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通过对市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农业生产、经营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9.1.2市场预测方法(1)定性预测法: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等;(2)定量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3)综合预测法:将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相结合,提高预测准确性。9.1.3农产品市场分析要点(1)产品特性分析:了解农产品的品质、口感、外观等特点;(2)消费需求分析:研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观念和需求变化;(3)竞争态势分析: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4)市场环境分析: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等对市场的影响。9.2农产品品牌策划与推广9.2.1品牌策划概述品牌策划是对农产品品牌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传播等方面。9.2.2品牌定位策略(1)产品差异化策略:突出农产品独特的品质、口感、功能等特性;(2)市场细分策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品牌定位;(3)情感营销策略:赋予农产品品牌情感价值,提升消费者认同感。9.2.3品牌形象设计(1)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品牌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2)包装设计:突出产品特点,提升品牌形象;(3)广告宣传:通过线上线下媒体,扩大品牌知名度。9.2.4品牌推广策略(1)线上推广: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渠道,提高品牌曝光度;(2)线下推广:开展农产品展会、品鉴活动、社区推广等,增强消费者体验;(3)合作营销: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品牌影响力。9.3农业电子商务发展9.3.1电子商务概述农业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在线交易、信息传播和供应链管理。9.3.2农业电子商务模式(1)B2B模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如批发市场在线交易;(2)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磨难的中考语文作文
- 纤维板生产中的员工培训与管理考核试卷
- 智能电动牙刷智能识别考核试卷
- 生活就像一首歌初三语文作文
- 残疾人座车交通事故应急预案考核试卷
- 描写巴黎的初二语文作文
- 纺织品在包装行业的应用与发展考核试卷
- 电力施工项目施工图纸识别考核试卷
- 发热患者的护理指南
-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 2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班会
-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设备管理报废制度
-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流程图
- 软件系统功能需求调研表(信息系统项目需求调研表)
- 第五届“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
- 中国电信LTE网络质量评估测试规范(试行稿)V1
- 蓝牙音响成品检验规范
- 材料5:个人征信系统机构接入和接口验收工作流程
- 项目选址比选方案分析参考范本
- 中机2015~2016年消防系统维保养护年度总结报告
- 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生产工艺技术规程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