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化学抢分强化练-题型12.8猜想推理型探究实验题_第1页
2022届高考化学抢分强化练-题型12.8猜想推理型探究实验题_第2页
2022届高考化学抢分强化练-题型12.8猜想推理型探究实验题_第3页
2022届高考化学抢分强化练-题型12.8猜想推理型探究实验题_第4页
2022届高考化学抢分强化练-题型12.8猜想推理型探究实验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2020页,共=sectionpages2121页2022届高考化学选择题型抢分强化练——题型12.8猜想推理型探究实验题Na2SO3是一种白色粉末,工业上可用作还原剂、防腐剂等。某化学小组探究不同pH的实验I配制500 mL一定浓度的Na①溶解: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Na2S②移液,将上述溶解后的Na2SO3溶液在烧杯中冷却后转入仪器A中,则仪器A为__,同时洗涤____(③定容:加水至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实验Ⅱ探究不同pH的Na2SO3查阅资料:i.Ag2S

ii.Ag2

(1)将pH=8的Na2SO3

假设一:该白色沉淀为A假设二:该白色沉淀为Ag2SO4①写出假设一的离子方程式____;②提出假设二的可能依据是____;

③验证假设三是否成立的实验操作是____。(2)将pH=4的AgNO3溶液逐滴滴人足量的pH=11的沉淀A,然后变成棕黑色物质。为了研究白色固体A的成分,取棕黑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①已知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为Ag(NH3)2OH+3HCl=AgCl↓+2N②生成白色沉淀A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则A的主要成分是____(写化学式)。(3)由上述实验可知,盐溶液间的反应存在多样性。经验证,(1)中实验假设一成立,则(2)中实验的产物不同于(1)实验的条件是___。

【答案】Ⅰ.①去除蒸馏水中氧气,防止Na②500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Ⅱ.②Na2SO3被酸化的NO3−氧化成Na2SO4,N③取固体少许加入足量NaSO3溶液(或向试管中继续滴加N(2)①A(或A②AgOH(3)Na2SO3溶液滴加顺序不同(或用量不同【解析】

本题以探究不同pH的Na2SⅠ.①溶解时:Na②移液时: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使用500ml的容量瓶,移液时需要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

Ⅱ.(1)①假设一是银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亚硫酸银SO32−+2Ag+= Ag2SO3;

②将pH=8的Na2SO3溶液滴人pH=4的AgNO3溶液中,酸性溶液中存在氢离子,氢离子和硝酸根相当于硝酸,具有氧化性,可能会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

③Ag2SO3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溶于过量Na2SO3溶液,故可以加入过量Na2SO3溶液,看是否继续溶解,若继续溶解一部分,说明假设三成立;

(2)①Ag2O,棕黑色固体,不溶于水,可与浓氨水反应,反应a为Ag2O + 4NH3·H2O =2Ag(NH3)2某小组设计实验探究NaClO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实验记录如表所示: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Ⅰⅰ.溶液变为浅黄色ⅱ.溶液变蓝Ⅱⅰ.溶液保持无色ⅱ.溶液不变蓝,溶液的pH=10【资料】:碘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主要以I−和IO3−的形式存在。酸性条件下IO3−不能氧化C(1)0.5 mol·L−1NaClO溶液的pH=11(2)实验Ⅰ中溶液变为浅黄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3)对比实验Ⅰ和Ⅱ,探究实验Ⅱ反应后“溶液不变蓝”的原因。①提出假设a:I2设计实验Ⅲ证实了假设a成立。实验Ⅲ的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②进一步提出假设b:NaClO可将I2氧化为I进行实验Ⅳ证实了假设b成立,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

(4)验证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O3−,取适量实验Ⅱ所得溶液,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整个过程均未出现蓝色,一段时间后产生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测得溶液的pH=2。再加入KI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实验Ⅱ①产生的黄绿色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②有同学认为此实验不能说明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O3−,理由是________。欲证明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③实验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答案】(1)ClO−+H2OOH−+HClO;

(2)ClO−+2I−+H2O=I2+Cl−+2OH−;

(3)①向pH=10的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振荡,蓝色褪去;【解析】

本题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为高考常见题型和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涉及原电池工作原理、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知识,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以及基本实验原理是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1)NaClO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水解方程式为ClO−+H2OOH−+HClO,

故答案为:ClO−+H2OOH−+HClO;

(2)实验Ⅰ中溶液变为浅黄色,加入淀粉后溶液变蓝,说明有碘单质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2I−+H2O=I2+Cl−+2OH−,

故答案为:ClO−+2I−+H2O=I2+Cl−+2OH−;

(3)①如证明I2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可向NaOH溶液中滴加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观察溶液是否褪色,操作方法是向pH=10的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振荡,蓝色褪去,

故答案为:向pH=10的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振荡,蓝色褪去;

②如NaClO可将I2氧化为IO3−,可设计成原电池,碘为负极,可观察到右侧烧杯中碘水棕黄色变浅,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故答案为:碘水;右侧烧杯中碘水棕黄色变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4)由题给信息知,酸性条件下IO3−不能氧化Cl−,可以氧化I−,取实验Ⅱ所得溶液,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整个过程均未出现蓝色,说明没有生成碘,一段时间后有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应生成氯气,是由ClO−和氯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

①黄绿色气体为氯气,

故答案为:葡萄酒中的酒精是葡萄果实中的糖发酵后的产物。Ⅰ、已知:实验室制乙烯原理为,产生的气体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甲、乙同学用下列实验验证。(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实验操作和现象:操作现象点燃酒精灯,加热至170 ℃Ⅰ:A中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Ⅱ:B内气泡连续冒出,溶液逐渐褪色……实验完毕,清洗烧瓶Ⅲ:A中烧瓶内附着少量黑色颗粒状物,有刺激性气味逸出(1)溶液“渐渐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性。(2)对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析,甲认为是C2H4①写出实验室制取S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②乙根据现象认为实验中产生的SO2和________,使③为证实各自观点,甲、乙重新实验,设计与现象如下:甲:在A、B间增加一个装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现象:Br2的乙:用下列装置按一定顺序与A连接:(尾气处理装置略)现象:C中溶液由红棕色变为浅红棕色时,E中溶液褪色。请回答下列问题:a.甲设计实验中A、B间洗气瓶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乙设计的实验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_(用仪器接口字母编号)。b.能说明确实是SO2使E中溶液褪色的实验是c.乙为进一步验证其观点,取少量C中溶液,加入几滴BaCl2溶液,振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浅红棕色消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由此可得出干燥的SOⅡ、葡萄酒中常用Na(3)0.5 mol Na2S2O5溶于水配成1 L溶液,该溶液的(4)已知:Ksp(BaSO4)=1×10−10,Ksp(BaSO3)=5×10−7。把部分被空气氧化的该溶液的pH【答案】(1)脱水

(2)①Na2SO3

+ H2SO4

(浓)=Na2SO4  + SO2↑+ H2O或Cu +2H2SO4【解析】

本题考查乙醇的制备、图象分析、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等,结合实验考查增加了题目的难度,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乙醇溶液“渐渐变黑”,

故答案为:脱水;

(2)①实验室制取SO2时可以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也可以用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

+ H2SO4

(浓)=Na2SO4+ SO2↑+ H2O或Cu +2H2SO4

(浓)CuSO4+ SO2↑+ 2H2O,

故答案为:Na2SO3

+ H2SO4

(浓)=Na2SO4 + SO2↑+ H2O

或Cu +2H2SO4

(浓)CuSO4+ SO2↑+ 2H2O;

②乙根据现象认为实验中产生了SO2和水,在B中溴单质可以和二氧化硫、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溴化氢和硫酸使溶液逐渐褪色,

故答案为:H2O;某实验小组研究KI和酸性KMnO4实验序号ⅠⅡ实验操作实验现象KMnOKMnO资料:ⅰ.MnO4−在酸性条件下最终被还原为ⅱ.酸性条件下氧化性:KMnO(1)实验Ⅰ中溶液呈棕黄色,推测生成了________。(2)实验小组继续对实验Ⅱ反应中初始阶段的产物成分进行探究:①经检验,实验Ⅱ初始阶段I−的氧化产物不是I2,则“实验现象a”为②黑色固体是________。③经检验,在“紫色清液”中存在IO3−。下列实验方案中,可用于检验“紫色清液”中IO3−的是________A.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紫色清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B.取少量“紫色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再加入NaHSO3溶液,若试管中溶液变蓝色,则“紫色清液”中存在C.取少量“紫色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生成黄色沉淀。④写出在“紫色清液”中生成IO3−的离子方程式为(3)探究实验Ⅱ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Ⅱ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________。(4)实验后的反思:导致实验Ⅰ和实验Ⅱ中KI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产物变化的因素是(写出两点):________、【答案】(1)单质碘(或I2);

(2)①溶液分为两层,下层液体为无色;

②MnO2(或“二氧化锰”);

③B;

(3)MnO2+2I−+4H+=I【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的探究,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和探究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碘单质、碘离子和高锰酸钾的性质。

(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碘离子具有还原性,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逐滴滴加到碘化钾中,酸性高锰酸钾完全反应,MnO4−在酸性条件下最终被还原为Mn2+,碘离子被氧化为碘单质,故实验Ⅰ中溶液呈棕黄色,推测生成了单质碘(或I2),

故答案为:单质碘(或I2);

(2)①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Ⅱ初始阶段I−的氧化产物若不是I2,则可能为碘酸根离子,故“实验现象a”为溶液分为两层,下层液体为无色,

故答案为:溶液分为两层,下层液体为无色;

②由黑色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后的现象可知,黑色固体是MnO2(或“二氧化锰”),

故答案为:MnO2(或“二氧化锰”);

③A.紫色清液中含有高锰酸钾,酸性高锰酸钾也可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故A错误;

B.取少量“紫色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碘单质,再加入NaHSO3溶液,若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说明碘酸根被亚硫酸氢根还原,生成了碘单质,“紫色清液”中存在IO3−,故B正确;

C.碘酸银不是黄色沉淀,利用硝酸银溶液无法检验是否含有碘酸根,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④由实验Ⅱ中棕褐色浊液的成分分析可知,“紫色清液”中生成IO3−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3)由实验现象可知,实验Ⅱ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将碘化钾氧化的结果,离子方程式为MnO2+2I−+4H+=I2+Mn2++2H2O,

故答案为:MnO2+2某实验小组研究KI和酸性KMnO4实验序号ⅠⅡ实验操作逐滴滴加2 mL 0.01 mol·L−1KMnO逐滴滴加2 mL 0.1 mol·L实验现象KMnOKMnO资料:ⅰ.MnO4−在酸性条件下最终被还原为ⅱ.酸性条件下氧化性:KMnO(1)实验Ⅰ中溶液呈棕黄色,推测生成了__________。(2)实验小组继续对实验Ⅱ反应中初始阶段的产物成分进行探究:①经检验,实验Ⅱ初始阶段I−的氧化产物不是I2,则“实验现象a”为②黑色固体是__________。③经检验,在“紫色清液”中存在IO3−。下列实验方案中,可用于检验“紫色清液”中IO3−的是_________A.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紫色清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B.取少量“紫色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再加入NaHSO3溶液,若试管中溶液变蓝色,则“紫色清液”中存在C.取少量“紫色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生成黄色沉淀。④写出在“紫色清液”中生成IO3−的离子方程式为(3)探究实验Ⅱ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Ⅱ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__________。(4)实验后的反思:导致实验Ⅰ和实验Ⅱ中KI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产物变化的因素是(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答案】(1)单质碘(或I2);

(2)①溶液分为两层,下层液体为无色;

②MnO2(或“二氧化锰”);

③B;

(3)MnO2+2I−+4H+=I【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的探究,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和探究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碘单质、碘离子和高锰酸钾的性质。

(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碘离子具有还原性,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逐滴滴加到碘化钾中,酸性高锰酸钾完全反应,MnO4−在酸性条件下最终被还原为Mn2+,碘离子被氧化为碘单质,故实验Ⅰ中溶液呈棕黄色,推测生成了单质碘(或I2),

故答案为:单质碘(或I2);

(2)①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Ⅱ初始阶段I−的氧化产物若不是I2,则可能为碘酸根离子,故“实验现象a”为溶液分为两层,下层液体为无色,

故答案为:溶液分为两层,下层液体为无色;

②由黑色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后的现象可知,黑色固体是MnO2(或“二氧化锰”),

故答案为:MnO2(或“二氧化锰”);

③A.紫色清液中含有高锰酸钾,酸性高锰酸钾也可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故A错误;

B.取少量“紫色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碘单质,再加入NaHSO3溶液,若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说明碘酸根被亚硫酸氢根还原,生成了碘单质,“紫色清液”中存在IO3−,故B正确;

C.碘酸银不是黄色沉淀,利用硝酸银溶液无法检验是否含有碘酸根,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④由实验Ⅱ中棕褐色浊液的成分分析可知,“紫色清液”中生成IO3−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3)由实验现象可知,实验Ⅱ中棕褐色沉淀消失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将碘化钾氧化的结果,离子方程式为MnO2+2I−+4H+=I2+Mn2++2H2O,

故答案为:MnO2+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CuSO4溶液与N实验Ⅰ:将CuSO4溶液与Na(1)为了验证猜想,先进行定性实验。实验Ⅱ取适量蓝绿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及________蓝绿色固体中含有CO(2)为进一步确定蓝绿色固体的组成,使用如下装置再进行定量实验。实验Ⅲ:称取5.190 g样品,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装置C和D中。①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反应结束时要通入适量的空气,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C增重0.270 g,装置D增重1.320 g。则该蓝绿色固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已知20 ℃时溶解度数据:S[Ca(OH)2]=0.16 g,S[Ba(OH)2]=3.89 g。有同学据此提出可将装置D(4)有同学为了降低实验误差,提出如下建议,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A.加热装置B前,先通空气一段时间后再称量C、D的初始质量B.将D换为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C.将C、D颠倒并省去E装置【答案】(1)产生无色气体

(2)①无水氯化钙;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装置C和D中②2CuCO3·Cu(OH)2

(3)Ba(OH)2的溶解度大于【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题,基于物质组成成分探究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试剂的选用、化学计算技巧以及误差分析,综合性较强,是常考题型。

(1)蓝绿色固体中若含有碳酸根离子,则加入稀硫酸后,会产生无色气体;

(2)①装置C中盛放固体,其作用应是吸收生成的水蒸气,不能选择碱石灰,因为碱石灰会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应选择无水氯化钙;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装置D中,以免给实验带来干扰;反应结束后还应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使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装置C、D中,减小误差;

②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C增重0.270g,装置D增重1.320g,说明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0.270g18g/mol=0.015mol,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1.320g44g/mol=0.03mol,说明CuCO3与Cu(OH)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0.03mol:0.15mol=2:1,所以蓝绿色固体的化学式为2CuCO3·Cu(OH)2;

(3)根据所给数据可知,氢氧化钡的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则将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换成等体积的饱和Ba(OH)2溶液,D中饱和溶液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更大,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能力更强;

(4)A.加热装置B前,先通空气一段时间,空气通过A装置除去了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再通入后续装置中可以排出装置中原有的空气,加热装置B前,先通空气一段时间后,再称量C、D的初始质量,可以减小误差,故A正确;

B.将D换为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更有利于充分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同时避免了水分挥发产生的影响,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某小组设计实验探究NaClO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实验记录如表所示:

[资料]:碘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主要以I−和IO3−的形式存在。酸性条件下IO3−不能氧化C(1)0.5 mol·L−1NaClO溶液的pH=11(2)实验I中溶液变为浅黄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比实验I和II,探究实验II反应后“溶液不变蓝”的原因。①提出假设a:I设计实验III证实了假设a成立。实验III的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进一步提出假设b:NaClO可将I2氧化为I进行实验IV证实了假设b成立,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验证实验II所得溶液中存在IO3−:取适量实验II所得溶液,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整个过程均未出现蓝色,一段时.间后产生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测得溶液的pH=2。再加入KI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实验①产生的黄绿色气体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②有同学认为此实验不能说明实验II所得溶液中存在IO3−理由是_________。欲证明实验II所得溶液中存在I③实验I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lO−+H2O⇌OH−+HClO;

(2)ClO−+2I−+H2O=I2+Cl−+2OH−;

(3)①向pH=10的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含有淀粉溶液的碘水,振荡,蓝色褪去;【解析】

本题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为高考常见题型和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涉及原电池工作原理、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知识,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1)NaClO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水解方程式为ClO−+H2O⇌OH−+HClO,故答案为:ClO−+H2O⇌OH−+HClO;

(2)实验Ⅰ中溶液变为浅黄色,说明有碘单质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2I−+H2O=I2+Cl−+2OH−,故答案为:ClO−+2I−+H2O=I2+Cl−+2OH−;

(3)①如证明I2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可向NaOH溶液中滴加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观察溶液是否褪色,操作方法是向pH=10的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含有淀粉溶液的碘水,振荡,蓝色褪去,

故答案为:向pH=10的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振荡,蓝色褪去;

②如NaClO可将I2氧化为IO3−,可设计成原电池,碘为负极,可观察到右侧碘水棕黄色变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故答案为:碘水;右侧烧杯中碘水棕黄色变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4)题给信息酸性条件下IO3−不能氧化Cl−,可以氧化I−,取实验Ⅱ所得溶液,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整个过程均未出现蓝色,说明没有生成碘,一段时间后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应生成氯气,由ClO−和氯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测得溶液的pH=2.此时应加热,除去氯气和HClO,再加入KI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某同学采用向溶液中先加HNO3,再加AgN实验一:向Na2S

编号NaAgNO现象体积/mL浓度/(mol·体积/滴浓度/(mol·L①1132出现大量白色沉淀②113

0.5出现少量白色沉淀③1130.1有些许浑浊④1130.01无明显变化(1)实验一中产生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2)学生设计了如下表格,对实验一内容进行理论计算,请帮他完成表格。(表中不要留空格)。[25°C时Ksp(A

编号AgNO3浓度稀释后Ag+浓度混合液中SO42−①20.20.0003②0.50.0048③0.10.010.12④0.001若向1 mL某溶液中加入3滴0.1mol/LAgNO3溶液,分析上面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