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6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解析版)_第1页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6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解析版)_第2页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6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解析版)_第3页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6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解析版)_第4页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6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6史料实证核心素养1【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母题题文】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从良吏治虎出发,最容易立意、最简单直接。历史现象:《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四位良吏都推行德政治理虎患。历史结论:东汉时儒学仁政思想影响官员治国理念。示例二:从东汉虎患出发,引申到东汉时代特征。历史现象:东汉时四位良吏都有治虎经历,说明东汉虎患严重。历史结论:东汉时期封建门阀政治黑暗导致虎患加剧,《后汉书》中推崇的良吏既是治虎,更是按照儒家“仁政”理念,施行德政治理地方,教化百姓。示例三:从良吏标准出发,直击东汉儒家主流价值观。历史现象:东汉时期四位官员因治理虎患,被史书推为官员施政典范。历史结论:儒家“德政”“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史书以推崇良吏“以德治虎”为导向,塑造官员正确价值观念和施政理念。【答案示例一】历史现象:《后汉书》等记载的东汉几位地方良吏治理虎患的事迹,体现了史家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叙史方式。阐述:材料中记载了东汉时期四位良吏治虎的故事。面对地方虎患,其中刘陵和刘平通过推行德政,整顿吏治,造福百姓,使猛虎数月后自行离去;法雄则改变以往官吏张网捕虎的方法,认为对于猛兽也要“恩信宽泽”,施之以“仁”,不能随意捕杀,所以平息虎患;童恢在捕虎后,通过教化的方式,使一虎服罪,一虎被释,因此被人称颂。这些东汉良吏成功治理虎患的事迹均体现了儒家仁政、德治等思想。结论:中国古代猛虎形象常与苛政、暴政相对应,如著名的“苛政猛于虎也”。儒家思想是汉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和正统思想,因此,史家在历史叙述时以儒家标准为准绳,“以德治虎”也成为他们有意构建地方良吏形象的常用书写模式。【答案示例二】历史现象:南郡前太守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收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为官,以强大的德行感化老虎,虎患解决。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官吏通过张捕的方式反而达不到治理虎患目的,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结论: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行为模式。【试题解析】本题可分别阐述刘陵、法雄、刘平、童恢等四人的为官功绩并结合南郡前太守等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得出现象。接着,从儒家的“仁政”“德政”等角度切入,并结合东汉时期儒学主流价值观对士大夫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儒家思想对当时官吏为官以及史学家著述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语言表述需史论结合,逻辑表述清晰等即可。【命题意图】该题要求“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的素养,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关键能力,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这一必备知识;开放性试题是高考试题中体现“综合性”的典型,该题从从现实的国家治理出发,回溯历史,探究东汉的基层社会治理,目的是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改造现实世界能力,这是“应用性”考查的体现。【命题方向】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的素养,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关键能力,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这一必备知识。【得分要点】课程标准: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史料按表现形式分类:1.文献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2.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3.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4.音像资料:是音像手段与历史资料的有机融合,反映历史活动的声像记录。史料按史料价值分类: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2.第二手材料:间接资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两种史料之间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手的;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2【母题来源】2022年高考广东卷【母题题文】[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分)(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孝文帝重建洛阳城使洛阳的城市功能进一步丰富,促进了古都洛阳的再次繁荣;影响了后世的都城建造;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城市建设。【试题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经历魏晋时期的战乱已经衰败,需要重建;根据材料“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可知孝文帝认为北魏旧都难以迎合北魏文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需要重建洛阳,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洛阳是帝宅王里”“光宅中原”,可知孝文帝认为洛阳一直以来是中原政权的都城,控制洛阳可以借此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举措:根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知孝文帝重建洛阳大量启用了汉族士大夫;根据材料“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可知孝文帝重建洛阳在建筑理念上融合了南朝和北朝的建筑理念,同时重建了魏晋以来洛阳城的主体建筑,并且沿用旧时的名称;根据材料“规模宏大,远超前代”说明孝文帝重建的洛阳城规模宏大,超越了前代;根据材料“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可知孝文帝在重建洛阳城的过程中重建了外郭城,还统一规划了里坊。(2)根据材料“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可知孝文帝重建洛阳城使洛阳的城市功能进一步丰富,促进了古都洛阳的再次繁荣;根据材料“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可知孝文帝重建的洛阳还影响了后世的都城建造;同时中国周边的日韩等国都城建造主要仿造的是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所以孝文帝对洛阳城的重建也间接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城市建设。【命题意图】(1)本题通过孝文帝重建洛阳的改革,考察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2)本题通过孝文帝重建洛阳的改革,考察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旨在考查史料实证问题,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命题方向】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得分要点】知道史料是通过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选取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一定的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2.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3.尽量选取已经证实过或者专家已有定论的史料。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尽量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尽量做到使用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3【母题来源】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母题题文】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宸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伸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5分)【答案】(1)背景:进行倒幕运动,国内政局动荡;开展明治维新运动,日本实力大增;西方殖民扩张,受西方侵略威胁;西方思想的传播。实施方略:对内推动社会改革,对外争取外交独立;废藩置县,制定大陆政策;倡导文明开化,宣扬天皇权威。(2)有利于提升日本民族意识;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为日本走上对外张道路埋下伏笔。【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进行倒幕运动,国内政局动荡;由材料“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得出开展明治维新运动,日本实力大增;由材料“抵御外辱,伸张皇威于海外”可以逆向推论西方殖民扩张,受西方侵略威胁;由材料“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可以得出西方思想的传播。第二小问实施方略,由材料“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与万国并立”可以得出对外争取外交独立;由材料“伊藤博文把废藩”、“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可以得出废藩置县,制定大陆政策;由材料“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伸张皇威于海外”可以得出倡导文明开化,宣扬天皇权威。(2)由材料“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可以得出有利于提升日本民族意识;由材料“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可以得出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由材料“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可以得出为日本走上对外张道路埋下伏笔。【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明治维新的历史,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命题方向】明治维新的背景、举措及影响。【得分要点】日本明治维新一、背景1.美国“黑船事件”打开日本大门,西方列强纷至沓来,民族危机出现。德川幕府统治腐朽。2.倒幕运动成功,倒幕派掌握政权。3.明治政府建立,为维新创造前提。二、内容1.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全国设三府72县,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2.发展新经济。进行币制改革、土地改革、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倡导“文明开化”。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派使团出国考察;改革教育,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4.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改进装备。兴办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发展武士道教育。三、结果:1.颁布1889年日本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2.崛起为东方强国。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4【母题来源】2022年高考山东卷【母题题文】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超的“新生”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分)【答案】原因:李超是当时新女性代表,她冲破家庭和世俗势力的阻拦,赴京求学;虽然贫病交加;却仍然坚持理想,最终病死在医院;引发了人们对旧家庭制度的批判;连带引发了女子教育问题、财产继承问题的讨论。出路:解放思想,反对重男轻女,实现男女平等等。【试题解析】原因:据材料“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可知,李超是当时新女性代表,她冲破家庭和世俗势力的阻拦,赴京求学;虽然贫病交加,却仍然坚持理想,最终病死在医院;据材料“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可知,李超之死引发了人们对旧家庭制度的批判;连带引发了女子教育问题、财产继承问题的讨论等。出路:据所学可从解放思想,反对重男轻女,实现男女平等等方面回答。【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考查。【命题方向】五四运动后的思想解放。【得分要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1.(2022·北京·三模)《史记》记载“(汉文帝)治霸……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这使得人们对霸陵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近年对“江村大墓”考古时发现,大墓布局呈现只能有皇室使用的“亞”字形,并出土了车府、中司空印等中央机构的印章以及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金银器。经一系列考古发掘确认,“江村大墓”即是汉文帝霸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华民族历史出现了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趋势②汉初尊奉黄老思想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③中司空、车府等官职都隶属于皇帝掌控的中朝④考古发现为解决历史争议提供有力证据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详解】“(汉文帝)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体现出汉初尊奉黄老思想,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江村大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解决了人们对霸陵具体位置的争议,说明考古发现能为解决历史争议提供有力证据,汉文帝墓葬中出土了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金银器,可以印证当时中华民族历史出现了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趋势,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汉文帝墓中出土的车府、中司空等中央机构印章,说明中司空、车府等官职的存在,但不能证明其隶属于汉武帝时期才形成的中朝,说法③与史实不符,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2.(2022·河南·一模)黄宗羲在《原臣》中说,父子是先天的血缘关系,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这说明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A.倡导君臣平等的契约关系B.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D.信守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答案】B【详解】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契约关系,君主如果不能为天下,臣可以视君为路人,这就否定了君主的权威,是在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黄宗羲是在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并不是倡导君臣平等的契约关系和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排除A项;黄宗羲是在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排除C项;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反叛,排除D项。故选B项。3.(2022·广东惠州·二模)秦朝时,人烟稠密的中原等地区授田标准是一户百亩,甚至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其授田没有限额,而且税田的租率也较中原为低。这表明秦朝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中原经济逐步衰退C.注重边远地区的开发D.人地矛盾得到缓解【答案】C【详解】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没有授田的限制,并且税率较低,有助于吸引民众垦荒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C项正确;秦朝的官方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古代经济重心长期在北方,而且从题目当中无法推出中原经济逐步衰退,排除B项;无法通过一地的人地关系推出秦朝人地矛盾得到缓解,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三模)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答案】D【详解】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可得出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与中国的儒学融合,产生了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融,D项正确;儒学主导地位没有动摇,因此玄学也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AB项;材料主旨反映的不是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而是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5.(2022·湖南·邵阳市第二中学模拟预测)如图为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上面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现)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和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中间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等内容),它反映宋代A.政府在商业发展中作用明显B.纸币在商业活动中重要性超过铜钱C.最早纸币发行权掌握在民间D.海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纸币多元化【答案】A【详解】做此题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阅读材料法,一是采用排除法。北宋纸币铜版拓片的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并同见(现)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上左边刻“大壹贯文省”,右边刻“第壹佰拾料”,中间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可知图中纸币是政府发行的,政府在商业发展中作用明显,A项正确;图片无法说明纸币在商业活动中重要性超过铜钱,排除B项;C项没有涉及,排除C项;由于图片是两个不同时期的纸币使用见证,因而不能说明多元性,排除D项。故选A项。6.(2022·重庆·三模)何尊(如图)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自之义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有助于研究

西周何尊及铭文①“中国”一词的起源②“中国”的地理起源③西周的甲骨文艺术④西周的分封制度A.①②④B.①② C.②③④D.①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何尊(如图)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西周的青铜器,其中有铭文“中国”,铭文中提到建都洛邑,有助于研究“中国”词语的起源以及,“中国”一词的地理起源,①正确,②正确,铭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③错误,何尊中没有涉及分封制度,④错误,①②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7.(2022·河北·模拟预测)如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记载。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出处弃其田耘,卖宅國,而随文学者邑之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阳且尽岁,亟发粜,以收田宅、牛马《越绝书·计倪内经第五》今括一旦为……王所赐金帛,归藏于置田产《史记·廉颇蔺相如传》A.私营经济出现促进私权盛行B.社会意识变迁推动经济发展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D.政府重视工商业市场的发展【答案】C【详解】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和臣属对受封土地只有占有、使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不许买卖、赠与。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呈现出私有化倾向,这种土地买卖对分封制宗法制产生冲击,推动了社会转型,C项正确;私权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出现并盛行,排除A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B项因果倒置,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政府在促进商品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