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题2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场噩梦——甲午中日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必备学问·自主排查学问点一甲午中日斗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2)1894年,朝鲜爆发农夫起义,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2.经过(1)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攻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初,清政府迎战。(2)四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3.结果: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③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2)影响①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遇严峻破坏。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通商口岸的开拓,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化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严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学问点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甲午中日斗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抗拒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经过(1)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斗争。(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据天津、北京。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内容及危害①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限制。②“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拆毁炮台准许驻兵: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限制之下。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限制。(2)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深化理解]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同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详细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读图明史]甲午斗争后列强的侵略野心(1)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列强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生怕落于人后,“大饼”的主子则只能振臂疾呼、望“饼”兴叹。(2)漫画形象地揭示了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现象。[构图解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新教材新观点1.19世纪70~90年头中国边疆危机(1)西北边疆: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勾结沙俄入侵新疆,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收复。(2)西南边疆:英国力力侵入西藏、云南。(3)东南边疆: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宝岛台湾,后向中国勒索50万两白银才撤军。1879年3月,日本兼并琉球,琉球国灭亡,其侵略锋芒直指台湾。(4)法国妄图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云南、广西等处,清政府调淮军南下,在广西边疆和福建(当时福建含台湾)沿海激战,中国“不败而败”。(5)1894年,日本借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之际,为争夺“宗主权”,出兵朝鲜,悍然挑起甲午中日之战,日本取胜,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心集权危机(1)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2)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爱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爱护,两不相扰。”(3)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开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斗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心集权面临危机。(4)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心权力式微关系亲密。关键实力·素养提升探究点甲午中日斗争的影响[学术前沿]甲午中日斗争推动中国近代化[史学新论]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主动意义:它使旧政府的隐私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持续至政治层面……——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思维激活]史料作者提出了迥异于现行教材的观点,确定了甲午中日斗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甲午中日斗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唯物史观相识甲午中日斗争的后果;甲午中日斗争与洋务运动的关联。[考题研析][2024·江苏卷,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行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斗争应是()A.鸦片斗争B.其次次鸦片斗争C.甲午中日斗争D.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命题立意依据《申报》的报道创设新情境,敏捷考查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斗争时空定位旅顺、威海、倭人关键点拨从材料信息“奉天”“旅顺”“威海”“不行允倭人割地之请”可知,该报道与甲午中日斗争中的日军占据旅顺和威海卫以及《马关条约》中割占辽东半岛的历史事实相符[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纵观甲午斗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斗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扬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隐私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务中集体保持缄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斗争一半的成功。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斗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谎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成功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视察》史料二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史料三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解读](1)史料一从清王朝的观念落后,不重视舆论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了甲午中日斗争中国战败的缘由。(2)史料二从唤醒国人民族意识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斗争对中国的影响。(3)史料三张之洞的《劝学篇》分析了甲午中日斗争后近代中国学习方向发生的转变,这是一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探究](1)史料一体现了清朝战败的哪些缘由?eq\x([试答])(2)依据史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斗争对国人的影响。eq\x([试答])(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甲午中日斗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eq\x([试答])[历史说明]多角度相识甲午中日斗争的影响列强侵华特征甲午中日斗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冲突民族冲突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渐渐相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应当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观念的转变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慢慢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志向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1)夷夏观:起先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2)本末观:起先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激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3)义利观:仍旧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激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4)人才观: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须要,提倡重视好用人才的培育和运用。课题随堂演练1.[2024·山西运城模拟]1894年黄海大战开战之初,双方的力气对比如下:名称火炮/门鱼雷发射管/架总排水量/吨总兵力/人平均航速/节北洋水师19555632100212610.2日本联合舰队26856840840391614.5这在确定程度上反映了()A.日本综合国力的强大B.清朝政治制度的腐败C.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D.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2.[2024·广东深圳模拟]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粟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斗争在确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固执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C.重视驾驭国际舆论话语权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3.[2024·江西上饶一模]如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斗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B.政府官员主动挖掘海军港口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4.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微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更而不同B.历史说明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C.历史说明具有确定的主观性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5.[2024·江苏盐城模拟]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不谓近日衅起,团教不和,变生仓猝,竟致震惊九庙。……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害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A.外国力力起先深化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6.[2024·福建莆田中学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心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承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A.地方势力依旧受中心掌控B.中心集权受到严峻挑战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直通高考微讲座8(从鸦片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到八国联军侵华)已考视角讲练考法一创设新情境敏捷考查甲午中日斗争1.命题点: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2024·全国卷Ⅰ,28]甲午斗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扬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很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扬左右了斗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关键点拨:依据题干信息,针对日本在国际上丑化中国、美化日本的舆论战,清政府却无所作为,使得西方舆论倒向日方,表明清政府当时相识不到外交宣扬、抢占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本题旨在以史为鉴,提示我们要重视国际宣扬。[听课笔记]2.命题点:甲午中日斗争的背景[2024·全国卷Ⅰ,29]甲午中日斗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确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定最终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推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救济[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视角独特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缺乏近代外交理念,舆论失败以史为鉴相识外交宣扬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明确抢占舆论制高点的重要性第2题突出主干考查甲午中日斗争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强化实力引导考生透过现象,理性分析历史事务所体现的实质考法二挖掘历史题源,隐性考查列强侵略的影响3.命题点:斗争推动下的晚清外交近代化[2024·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头,针对日本阻挡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关键点拨:由“中国使臣邀请西方各国”“依据万国公法”等信息可知,当时清朝一些官员已经知道运用当时通行的一些外交行为和国际法则处理外交纠纷。本题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由传统的朝贡体系向融入国际社会的近代外交转变。[听课笔记]4.命题点:再现历史情境考查维新派救亡图存[2024·全国卷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提倡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须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3题时政热点近年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外交博弈第4题信息丰富时间信息(甲午中日斗争后)、人物信息(梁启超)、事务信息(“诗界革命”)还原历史以“诗界革命”这一文学体裁的变革切入考查维新派对维新理论的宣扬命题热点专攻待考视角预料考向一从鸦片斗争看历史潮流角度命题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是侵华斗争爆发的根源,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定。解题时需结合鸦片斗争的背景分析。►1.命题点:《南京条约》中的主要内容[2024·日照市模拟]依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允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2.命题点:立足世界历史潮流看待晚清时期的“变局”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斗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运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意识起先觉醒C.陈腐观念渐渐淡化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考向二从太平天国的历史反思角度命题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时代,时代给予太平天国新的历史使命,而天京变乱的发生、《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冲突之处等,充分体现了农夫阶级的局限性。解题时需结合农夫阶级局限性的内涵来分析。►3.命题点:对太平天国革命纲领《资政新篇》的评价[2024·湖南联考]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夫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接着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A.获得了广阔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C.克服了农夫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D.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4.命题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李鸿章率淮军出战太平军不久,就发觉太平军之所以“猛不行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还将中西方军事进行比较,相识到中国的武器、军队与西方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A.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B.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C.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定性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考向三从列强侵华与当时的国际关系角度命题鸦片斗争后,中国丢失大量权益。如协定关税、游历与传教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解题时需结合不同等条约的内容分析。甲午中日斗争也是一场变更东亚政治格局的国际斗争,日本崛起,清政府国际地位衰落,帝国主义在中国冲突加剧,日俄斗争爆发。解题时可从中、日、俄、德等国之间的利益与冲突方面思索。►5.命题点:列强侵华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冲击[2024·云南昆明一中月考]鸦片斗争后的十几年间,以“夷”称外国人,依旧成为常态。直到其次次鸦片斗争中《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内、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运用自此受到了限制。这反映了清政府()A.认可了同等外交的思想B.传统观念的重大变更C.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D.起先向西方学习法律6.命题点:甲午中日斗争促使中华民族觉醒[2024·河南周口模拟]从鸦片斗争到甲午中日斗争前,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更,真正的变更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斗争之后起先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斗争后中国()A.起先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真题导练]【例】[2024·全国卷Ⅲ,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同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关键点拨:本题以清末自开商埠为切入点,考查自开商埠的特点及其缘由,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角度新奇。解答本题,首先要提取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说明。观点必需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殊要留意论据确定要充分说明论点。eq\x([试答])[规律总结技法指导]解答观点论述(论证)类开放型试题的留意事项(1)历史观点论述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究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其次步——我对观点的看法“若何”(怎么样);第三步——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运用史实,说明缘由或影响。(2)解答要牢记留意事项,规避风险,稳扎稳打。就材料、地图中自己驾驭史料最充分、最熟识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尽量不论述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留意史论的时空限制,精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3)留意有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确定条件下总是有确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完全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运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针对训练]历史相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徐中约费正清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动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中国近代史》到了19世纪60年头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力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亲密,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爱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与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剑桥晚清史》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相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12分)课题2关键实力·素养提升探究点[考题研析]C[史料实证][提示](1)观念落后,不重视舆论的作用;漠视日本歪曲真相,失去道义支持;军队谎报军情,蒙蔽国人。(2)影响:唤醒民族意识,国人起先救亡图存运动。[提示](3)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政治: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列强资本输出加剧,严峻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观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思想文化: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主动学习,寻求救国之道。课题随堂演练1.解析:图中表格展示了中日海军力气,确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的对比,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日本海军的军事力气,没有反映日本的综合国力状况,解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海军军事力气,不能反映清朝政治制度是否腐败,解除B项;表格仅体现了黄海大战前中日双方海军实力对比,无法体现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解除C项。答案:D2.解析:由材料“这场斗争在确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固执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可知,日本主动塑造自身文明形象和清政府的野蛮形象,把自己标榜为文明和进步的国家,把清政府描述为腐朽落后的国家,迎合了西方的思维,留意驾驭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故选C项。答案:C3.解析:由漫画题名“临渴”可知,清廷的政策只顾眼前,缺乏长远规划,故选A项;政府官员主动挖掘海军港口与漫画的主旨不符,解除B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是在甲午中日斗争过程中,而此漫画创作于甲午战后,解除C项;仅有一口“海军港”水井的挖掘不能得出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解除D项。答案:A4.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对其加以确定,晚清大臣刚毅认为其“出死力为国宣难”,但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烧劫掠,无微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劫掠焚杀,逾土匪”,由此可以看出,站在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说明具有确定的主观性,故选C项。答案:C5.解析:“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外国力力起先深化中国内地是在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故A项错误;“自强求富”改革开启是在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斗争后,故C项错误;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之后,故D项正确。答案:D6.解析:据材料“清廷先是承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督抚仍旧受制于中心,故选A项;据材料“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中心权力大于地方,解除B项;清末“新政”此时还未起先,解除C项;“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没有将材料内容完全反映出来,解除D项。答案:A直通高考微讲座8已考视角讲练1.解析: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识近代外交策略,C项正确。舆论可以影响斗争,但并不能左右斗争进程,A项错误;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两国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或看法,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D项错误。答案:C2.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驾驭甲午中日斗争爆发前中国的状况。19世纪60年头,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起先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确定的军备优势”,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解除B项;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解除。答案:C3.解析: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帮助,可解除A项。从材料可知,琉球国仍向清政府纳贡,这说明传统朝贡体系仍旧存在,可解除B项。材料只是地方官员向皇帝提出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决策,可解除C项。材料中“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中国受到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D项正确。答案:D4.解析:甲午中日斗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提倡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斗争后,中国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头,而不是甲午中日斗争后,故D项错误。答案:C待考视角预料1.解析: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可知,英国主见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A项正确。答案:A2.解析:依所学,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斗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起先普遍觉醒,故B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于鸦片斗争后……此后朝野上下普遍运用‘变局’一词”说明中国传统观念发生变更,陈腐观念渐渐淡化,故C项正确;依所学,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顽固派与维新派等思想论战,说明学习西方未达成共识,故D项错误。答案:C3.解析:《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农夫阶级最关切的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