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单元教案设计(2020出版版6课全)_第1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单元教案设计(2020出版版6课全)_第2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单元教案设计(2020出版版6课全)_第3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单元教案设计(2020出版版6课全)_第4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单元教案设计(2020出版版6课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出版新教材】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3.14《车动了吗》

3.15《物体的运动方式》

3.16《运动的快与慢》

3.17《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

3.18《运动和摩擦力》

3.19《运动的物体有能量》

3.14《车动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参照物?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

断物体的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设计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观察和分析,

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建立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

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

物体的运动。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

PPT课件、两台小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马路上有一个车站,一辆车开出了车站,小朋友们坐在车上。一

个小朋友看着窗外说:车开动了;另一个小朋友看着车内说:车没有

开。

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车是否开动了?

二、活动1:车在动吗?

引导学生讨论乘车时的问题:当你坐在行驶的车上你是怎样知道

车在行驶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车窗外的高楼、道路和两边的树木、车站牌。

引出参照物的科学概念:像窗外的风景,窗外的树,窗外的行人

等能判断车运动的物体我们就称之为参照物。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某些物体,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另一些物体,它是静

止的。

出示飞机空中加油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飞机相对于什么是运动

的?相对于什么是静止的?

此时,学生大都能说出判断飞机是否运动的参照物:相对于另一

架飞机来说,飞机是静止的;相对于云层、地面来说,飞机是运动的。

三、活动2:物体的位置变化了吗?

行驶的自行车、流动的水、飞行的鹰等都在运动。当物体运动时,

它们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观察以下图片,说说哪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分组讨论并尝试用方向和距离说说它们位置的变化。

学生能轻易说出哪些物体运动,哪些物体没有运动,但是怎样判

断“动”与“不动”学生旺旺缺乏思考。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选择

了参照的物体后,还要根据所参照的物体的位置来判断物体的位置是

否发生变化。通过观察两张图片,学生都会指出以各种物体作为参照

物,骑车的小男孩在运动,但是学生反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老师问

树是否在运动,学生都说没有,教师要反复提醒学生,判断物体的运

动首先要选择参照物。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讨论怎样判断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我

们知道了先要找参照物。明白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通过寻

找参照物我们能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能判断它的位置是否发生变

化。

3.15《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

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

式。

科学探究目标:

让小球做出各种运动,并观察小球的不同运动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方式是由简单的运动方式组成的,感受分析问

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

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观察生活中各种运动着的物体,描述它们以什么方式运动。

课前准备:

PPT课件、乒乓球、绳子、透明胶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科学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与科学有关,请大

家根据这个谜语猜猜这是个什么物体?

猜谜语:远看像头牛,近看像部车,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

风儿一吹来,脑袋转圈圈。(谜底:风车)

从上面的谜语中,你知道它是怎样运动的吗?

学生交流(弹、滚、走、跑、转圈等)

这些运动都有什么特点?方式有哪些?今天我们就爱探究《物体

的运动方式》(板书课题)

二、活动1:小球的运动

PPT出示乒乓球、绳子、透明胶带、剪刀的图片

设置问题:用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球动起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设想。

分发小球、绳子、透明胶带、剪刀等材料,学生分小组实验:让

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把发现填写在记录表

中。

让乒乓球运动的方法乒乓球的运动方式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让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乒乓球有不同的运

动方式。用动作、图画、文字等方式描述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

三、活动2:运动的方式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呢?

出示图片进行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并系统的说一说:它们都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记录整理,并展示交流。

教师归纳小结:物体有多种运动的方式,人们常把物体从滑梯上

滑下来的这样一种运动叫做滑动;物体以一点为中心或以一直线为轴

作圆周运动,叫做转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

叫做振动;转动的物体沿转动方向移动的运动,叫做滚动;以一个儿

点摇摆的运动,叫作摆动。

说说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

归案整理,填写表格。

物体名称运动方式运动轨迹(画图)

滑梯

风车

音叉

足球

摆钟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尝试让乒乓球动起来,我们知道了乒乓球运动

的方式有摆动、转动、滚动、滑动。我们能区分生活中不同物体运动

的不同方式。我们能把不同物体运动的方式用简图表达出来。

3.16《运动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2.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知道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

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对物体运动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相同距离下,小车行驶所用时间越短,小车行驶得越快;相

同时间下,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小车行驶的越快。

教学难点:

能在相同距离或相同时间下,通过测量,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

课前准备:

PPT课件、小车、卷尺、秒表、科学活动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播放田径短跑比赛视频,想一想:赛跑时为什么要设置起点

与绞■占?

起点与终点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本节课

就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动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二、活动1:怎样比较快慢

运动的快慢在科学上可以用“速度”来表示,让我们一起进入活

动1,看看怎样比较快慢。

两辆行驶的小车,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这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比较两辆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

小结:可以测量两辆小车行驶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来比较小车

运动的快慢。

设置问题:怎样设置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工

具?

实验1

学生交流讨论实验需要用到的工具(两辆小车、尺子、秒表)

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时间和距离,可以准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人们常用秒表等测量时间,用尺子等测量距离。教师介绍秒表的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测量两辆小车行驶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并比较哪辆小车运动得更快,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行驶距离车号行驶时间/秒

/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1号车

2号车

运动更快的是()

学生代表汇报小组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小车行驶相同的距离,所用时间越短,小车行驶得越

快。

设置问题: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了解比较小车运动快慢的另一个方法一

-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实验2

测量两辆小车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并比较哪辆小车小车运

动得更快,为了方便,行驶时间可设定为3秒。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回指导。

行驶时间车号行驶距离/米

/秒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1号车

2号车

运动更快的是()

学生汇报小组实验结论,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小车行驶相同的时间,行驶的距离越远,小车运动的

越快。

归纳总结: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除了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相同

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还可以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三、活动2:了解交通工具的速度

人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同的交通工具运动速度不

同,例如飞机每小时大约能飞行800千米,自行车每小时大约行驶

10千米。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呢?请和你的同桌

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教师出示PPT课件并介绍。

摩托车60------80千米/小时

普通火车100——120千米/时

高铁300------350千米/时

汽车80——120千米/时

电动车15——30千米/时

人4------20千米/时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相同距离下,小时行驶所使用的

时间越短,小车运动得越快;相同时间内,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小

车运动得越快。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关于运动的快与慢的资料,并和同学们讨

论交流。

3.17《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能利用风力为风帆小车运动提供动力。

2.知道影响风帆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3.在设计风帆小车时能考虑制作风帆的材料,风帆的形状、大

小、安装的位置与角度。

4.能根据自己的设计,用材料制作风帆,让风帆小车运动得更

快。

科学态度目标:

5.能体会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测试中

反思自己的设计制作,并不断改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对风帆小车产生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并制作风帆小车。

教学难点:在测试中反思自己的设计制作,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风

帆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帆船航行的视频资料、剪刀、双面胶、小木棒、小车、

卡纸、电动风扇、皮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

情境:波波手上拿着一辆小车,他和妍妍在岸边看着海上航行的

帆船。

问题:风力能推动帆船航行,那如果给小车装上风帆,能不能利

用风力让小车动起来呢?

任务:探究能否通过给小车装上风帆,利用风力让小车动起来。

(二)活动探究

1.任务

媒体:播放帆船航行的视频。

讲述:在古代,人们就发明了帆船,利用风力为帆船航行提供动

力。

问题:我们能否运用这种方法,利用风力让小车动起来?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任务一一给小车装上风帆,

利用风力让小车动起来。

2.设计

问题:风帆小车包括哪几部分?

引导: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设计之前,先思考风帆小车的主要组

成部分,知道风帆小车由车身、支架、风帆组成。

问题:在设计风帆小车时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引导: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制作风帆的材料(纸、布、塑料膜等)、

风帆的大小(比车身大或比车身小等)、风帆的安装位置(在车头或

者车尾等)、风帆的安装角度(与车身平行、垂直或倾斜等)、安装方

法等方面进行考虑。

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把想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上。

汇报: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

行引导。

任务:在充分考虑各因素后,制订风帆小车的设计方案。

活动:学生分组设计风帆小车,并把想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上。

问题:你们的风帆小车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交流: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

3.制作

讲解:根据设计,选取风帆材料,按设计的形状与大小进行裁剪,

再将风帆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支架安装在小车上。

问题:制作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

整理:教师整理实验注意事项(①使用剪刀时一,注意安全;②分

工合作;③注意时间;④节约成本)。

活动:学生根据设计制作风帆小车。

4.测试

问题:怎样利用风力让制作好的风帆小车动起来?

交流:学生思考并讨论风帆小车的测试方法。

活动:学生用风力驱动风帆小车运动。

问题:你的风帆小车动起来了吗?如果风帆小车成功动起来了,

怎样让它跑得更快?

交流:学生描述风帆小车的测试结果,思考、讨论让风帆小车跑

得更快的方法。

引导:可以尝试从改变风速大小、风帆大小、安装角度等方面来

进行探究。

拓展:课后,在家长的帮助下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风帆小车

跑得更快的方法,并与同学交流自己在测试过程中的发现。

5.评价与改进

活动:学生展示自制的风帆小车,并介绍风帆小车的设计与测试

的结果。

交流:学生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风帆小车与测试结果,其他同学

进行评价。

问题:在测试过程中,你们对风帆小车做了哪些修改?为什么要

进行这些修改?

交流:学生代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交流与分享。

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继续改进风帆小车?

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作记录。

拓展:课后继续改进风帆小车,让小车跑得更快、更远。

七、板书设计

17.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

过程影响因素

任务大小

设计材料

制作形状

测试安装位置、角度

评价与改进...

3.18《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会受到摩擦力

的影响。

2.知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

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了解弹力和浮力等也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2.会正确使用测力计一,知道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愿意继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

小的因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生活中增加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

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探究实

验,认识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箱子、地毯、测力计、钩码和小盒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

情境:琪琪和妍妍在楼道,看到工人叔叔在把箱子推进电梯前,

先把铺在地上的地毯收起来。

问题:为什么工人叔叔推箱子前要先把地毯收起来?

交流:学生推测工人叔叔这样做的原因,并进行交流。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感受摩擦力

任务:分别在地毯和瓷砖地面上推动箱子,并与同学描述你的感

受。

活动:小组进行在地毯和瓷砖地面上推动箱子的实践活动,并互

相交流感受。

汇报:学生代表分享小组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描述“有一种力

在阻碍箱子的运动”。

讲述:当我们推动箱子时,由于箱子底部与地面相互接触,箱子

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会阻碍箱子运动。

2.活动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吗

问题:物体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

大小一样吗?

交流: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根据已有经验和“推箱子”活动的感

受,学生一

般可以推测出在不同接触面上运动时一,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会不一

样。

问题:如何测量运动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媒体:出示教科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讲述: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力的单位是牛顿,用“N”

表示。用测力计拉动一个物体,使物体沿水平方向保持相同的速度运

动,这时测力计的读数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媒体:出示测力计的组成图片。

问题:测力计由哪些部分组成?

讲述: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包括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和

挂钩等。

媒体:出示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板和刻度的图片。

讲述:不同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的最大的力不一样。这节课要用

到的弹簧测力计,最大能测量2.5N的力,被测量的力不能超出测

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值。每一小格表示0.05No

媒体:出示用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使用方法介绍资料。

讲述:每一次用测力计测量前,要先将指针调节到“0”刻度;

匀速拉动物体,边拉物体边读取数据,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读出的力的大小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任务:测试木块、笔袋、书包等物体在桌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并思考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测量摩擦力,猜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

因素。

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所测摩擦力大小的数据,分享小

组讨论的结果。

问题: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

交流:学生代表汇报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材料。

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

册》上。

交流:学生代表分享小组的实验数据和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数据,得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小结:物体运动时,接触面越光滑,受到的摩擦力越小;接触面

越粗糙,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问题:摩擦力大小除了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外,还与什么有

关?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任务:学生课后可以继续探究这个问题,将探究结果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讲述: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时要减小摩擦力,有时要增大摩擦

力。例如鞋底上凹凸不平的花纹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起到防

滑作用。

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3.实践防滑拖鞋

任务:生活中处处需要运用到科学知识。尝试改造家中浴室里的

拖鞋,使它们能更好地防滑。

交流:学生交流防滑拖鞋的设计想法。

(三)拓展

讲述:除了摩擦力,教科书中的“科学阅读”还给我们介绍了弹

力和浮力,它们与摩擦力一样,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任务:学生课后进行阅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弹力和摩

擦力。

板书设计

18.运动与摩擦力

接触面摩擦力

光滑一小

粗糙f大

3.19《运动的物体有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

知道质量大、速度快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更大。

科学态度目标

能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感受能量的大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运动的物体因为具有能量,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需要

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质量大、速度快

的物体具有更大的动能。

教学难点:通过“碰碰棋”活动,感受能量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球、燕尾夹、铁架台、大旗子、小旗子、钢尺、白

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波波、琪琪和妍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