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3)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4)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时空观念: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概述“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澳门及处理两岸关系的实践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0202课堂探究提升探究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思考:梳理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主要内容3.意义政治经济思想组织归纳总结:政治: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经济: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思想: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组织:强调民主法制,拨乱反正;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伟大转折点;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探究二改革开放进程材料: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材料: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材料: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材料: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思考: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归纳与总结:现实原因: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无农不稳;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积极性。(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改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归纳与总结:内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材料: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思考:结合教材,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原因:①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使企业缺乏活力,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示意图探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思考:归纳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有哪些?归纳与总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究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思考:归纳主要成就?思考: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3.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4.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2.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一带一路004记忆清单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5月①性质: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影响:这次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召开:1978年12月北京(1)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2)内容:①工作中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③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思想路线全会分析了国际和国内形势,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作出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政治路线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实行改革开放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④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中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联系①从目的看:都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的错误,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再肯定。②从内容看:都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③从影响看:二者都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作了准备。(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原则: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2、表现: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③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④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⑤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三)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时间:1981年6月。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四)修订宪法1、修订: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新转折(1)新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道路。(2)新时期: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二、改革开放进程(一)对内经济改革1、农村改革:(1)开始: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首先在农村开展的原因:农村原有经济体制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1978年土地公有制没有改变①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②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1983年普遍实行③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④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城市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1)做法:①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经济并存。(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影响: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3、理论突破: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4、深化改革:(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姓“资”和姓“社”等问题的困扰②内容:发展才是硬道理A.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行共同富裕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E.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③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二)对外开放格局项目表现特点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从沿海到沿江,从沿江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区、保税区建立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开放站略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发战略融入世界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三)发展成果1、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2、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②由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③由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具体形式(1)必要性:①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②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③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属宗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2)具体形式:①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②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③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2、内涵:①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②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实践: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4、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二)祖国统一大业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3、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举行,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4、2005年3月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5、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习马会)*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条件①▲根本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理论指导:“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③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④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利因素: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②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共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④“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⑤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增多不利因素:①“台独”分裂势力的破坏;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③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一国两制”的评价①“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②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港、澳、台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一国两制”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为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二)邓小平理论1、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内容: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②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意义: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5、写入党章: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时间: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2、解决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3、内容: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地位: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5、写入党章: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邓小平理论侧重于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侧重于党的建设。(四)科学发展观1、时间:中共十六大以后。2、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4、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时间: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2、确立: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影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5、载入宪法:①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②这次宪法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二)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①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②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③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④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⑤得益于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⑥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①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②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③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④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四)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①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③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④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一)对外交往1、理念: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2、外交活动及成就项目宗旨(或原则)活动(或成就)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②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③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④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⑤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大国作用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①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②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③提出共建“一带一路”(3)影响:①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二)制度优越性1、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00601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2024·河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10)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体现了()A.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2024·河南名校高三11月考试·13)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了()A.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除B.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现均衡发展C.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D.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得到显现3.(2024·河南名校高三11月考试·12)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恢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上述调整()A.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B.体现国家机构的权力由人民赋予C.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风貌D.表明广大民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4.(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月考三·5)下表所示为1990—1994年我国生均普通高等教育学杂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情况。据此可推知()年份普通高等教育学杂费(万元)生均普高教育学杂费(元)农民纯收入(元)职工平均工资(元)生均学杂费占农民纯收入比例生均学杂费占职工平均工资比例199018113.1487.8686214012.80%4.10%199118273.3689.4709234012.61%3.82%199245470.88208.2784271126.56%7.68%1993154746.72610.2922337166.18%18.10%1994248775.12888.81221453872.79%19.59%A.“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工作有待推进B.高等教育完全实现了大众化C.教育公平的实现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D.教育财政支出地区差异扩大5.(2024·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四·10)1989年,重庆大江车辆总厂在合并搬迁过程中经历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和“平行移动搬迁”模式的反复挫折。1994年,大江厂组建了工模具中心,第一次进行了资产重组,打乱厂际界限,根据生产要求各分厂统一调配设备和人员,各分厂按模拟法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分厂被“逼向”市场,各显其能,职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大江厂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时期()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B.国企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C.政企分开是改革成功的关键D.资产重组确保了企业的活力6.(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14)1977年湖南全省水稻总产量只有1634.8万吨,1978年却很快超过了2050万吨,1983年超过2300万吨,2009年突破2600万吨。这些变化反映了()A.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提高了作物产量B.所有权变革激发农民的积极性C.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D.湖南农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7.(2024·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11月联考·9)在21世纪新纪元的开启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列史实发生在万众瞩目的“千禧年”的是()①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②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③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8.(2024·吉林东北师大附中三模·10)有学者研究得出,现代农民阶层的结构由八大群体组成(其中有重叠现象):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有私营者,这三类在1999年底分别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6.3%、25.6%、9.6%。此外还有雇工、乡镇企业管理者、乡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群体。这一结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国家户籍制度持续放松D.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9.(2024·广西“贵百河”高三11月质量调研联考·10)读下表,造成两个年份相关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978和1985年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统计表(局部,编摘自《中国统计摘要2009》播种面积:万公顷,总产量:万吨)年份粮食油料棉花播种面积总产量播种面积总产量播种面积总产量197812058.730476.5622.2521.79486.6216.70198510884.537910.81180.01578.42514.0414.67A.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B.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经营自主权的扩大10.(2024·湘豫名校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二·16)1982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存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改革后的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综合实力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做法在当时()A.标志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使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得以完成C.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D.服务于改革开放事业总体进程11.(2024·江西景德镇一模·10)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项目1978年1985年1990年农业结构种植业79.369.364.7牧业15.522.125.8林业3.65.24.3渔业1.63.55.4种植业结构粮食作物80.475.876.5经济作物9.615.614.4A.农业领域推广高新技术B.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D.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12.(2023·黑龙江龙东高二上期中联考·4)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为21738.3亿美元;198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19.56亿美元,2007年为826.58亿美元;199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为9亿美元,2007年达到187.2亿美元。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A.经济所有制结构出现变化B.对外开放战略取得显著成效C.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CCACABAD题号1112答案DB1.【答案】C【解析】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九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这标志着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故选C项。1956年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合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史实可知,说明中国民族政策具有优越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提高,故选D项;“基本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均衡”的说法有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并未实现均衡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受教育年限不仅限于九年义务教育,排除C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上,并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这体现改革开放新时期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风貌,故选C项;拨乱反正开始于1978年底,排除A项;中国国家机构的权力由宪法赋予,排除B项;材料并无民众法律意识变化的信息,强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排除D项。4.【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1990—1994年普通高等教育学杂费占城市职工和农村农民的收入比重差距不断扩大,结合所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速度加快等因素加剧了城乡二元格局,进而进一步影响教育公平,故选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正式提出的,排除A项;表格材料反映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支付学杂费上的差异,材料并未体现“大众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普通高等教育学杂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反映的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支付学杂费上的差异,无法得出财政支出地区差异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5.【答案】A【解析】由“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可得,这是之前该厂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导致的结果,由“各分厂被‘逼向’市场,各显其能”、“职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可知,当企业离开了政府的直接管控,独自面向市场时,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后的企业不断调整和改变策略,最终焕发了生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知,大江厂的发展历程表明当时的城市国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获得了明显的成效,故选A项;题干并未将国企和民企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国企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结论,排除B项;由“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可得,政企分开并未立即使得企业走向新生,而是面临着“反复挫折”,是由于“资产重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显其能”等,才使得企业实现发展,所以政企分开是企业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关键环节,排除C项;由于“资产重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显其能”等,才使得企业走出困境,获得较好的效益,所以是资产重组后被“逼向”市场,才增强了企业活力,而不是资产重组就能确保企业的活力,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1977年......只有......2009年突破”可知,揭示了1977年以后湖南全省水稻产量出现了跨越式增长,这得益于1978年全省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所以农业生产连年快速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