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通过学习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2.通过梳理两汉时期的时空坐标、重大事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历史解释)5.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家国情怀)002预习导学1.黄老“无为”:黄老是战国时出现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其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主张君主应“无为而治”,即顺其自然,尽量减少主动行为和干预,而达到治世。汉初有鉴于秦亡的历史教 光 训以及社会经济凋敝的现状,黄老思想盛行,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与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汉时主要商路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当时中国的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这两条通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所以西方人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治《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被举为贤良,对策深得武帝赞赏,拜江都王相。后因言灾异事获罪下狱,不久赦免,再拜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心治学著书,但朝廷每有大事,仍派人咨询。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适应大一统国家需要,提出“尊崇儒术”,并建议建太学,设博士弟子员,传授经学,被武帝采纳。其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取阴阳五行思想,提出“天人感应说”,为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制造理论依据,对后世影响深远。郎吏:指郎中、中郎、侍郎等职,也称郎官,始于先秦。秦汉时属郎中令(汉武帝时改为光禄勋),职掌守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为皇帝近卫官。西汉时置议郎,掌顾问应对。汉武帝时还设期门、羽林等郎。东汉时尚书台改为政务中枢,分曹理事,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郎吏是秦汉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汉初多从高官及富家子弟中选拔,武帝以后察举也成为重要的选拔途径。魏晋以后,郎吏逐渐演变为职官,隋唐以后六部皆置郎中。此外又设员外郎,为散官。0202预习任务一:绘制汉朝发展的时间轴预习任务二:结合教材与所学完成填空(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推恩令内外朝制察举制任用酷吏设刺史经济上思想上疆域上民族上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措施措施目的结果最终结果公元前129年开始,北伐匈奴。公元前119年取得了漠北之战的绝对性胜利稳定和开拓边疆匈奴战败,边疆逐渐稳定汉光武帝时期统治措施领域措施目的政治裁并郡县,裁剪官吏,节省开支整治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文化重视儒学(4)完成两汉时期文化填空分类内容影响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语言朴实科技医学《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精通外科手术、健身方法数学农学其他《周髀算经》;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中国、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003课堂探究提升探究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班固:《汉书·诸侯王表序》材料: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辩告,勿笞辱军吏卒。——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毋烦民。——司马迁:《史记·文帝本纪》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班固:《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与地图,分析西汉建立之初面临着哪些问题?指出统治者给出了什么解决方案?效果如何。总结归纳:问题:国家分裂,诸侯并起;经济凋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解决方案:经济: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纠秦之弊、承秦之益政治:实现郡国并行制、勤俭治国纠秦之弊、承秦之益社会:移风易俗,提倡节俭,以德化民思想:奉行“黄老之学”效果: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稳固统治,社会趋于稳定,出现“文景之治”。汉初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社会环境。探究二西汉的强盛(一)政治1.推恩令诸侯(父)诸侯国诸侯(父)诸侯国(嫡长子)诸侯国(父)长子次子三子材料: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材料: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史记》材料: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材料: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四条,二千石选置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通典·职官》十三州刺史分布图十三州刺史分布图结合教材与教材,指出刺史的职责有哪些?分析刺史制度的“刺史”一职有何特点?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总结归纳:职责:考察地方治理情况,断治冤狱,可用重刑;及时把情况向中央政府汇报,以作为对地方官吏的奖惩依据特点:以卑临尊,以小博大目的:规范地方统治,强化中央集权设中朝、察举制察举制方式:自上而下的推选察举制方式:自上而下的推选标准:“孝廉利弊: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三铢钱五铢钱三铢钱五铢钱四铢钱西汉央企之父:桑弘羊材料: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吴王濞列传》名词解释: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结合图片与教材,分析,汉武帝实行一系列经济措施有何影响,这些措施都体现了何种核心特点?十三州刺史分布图总结归纳:影响:政府获利、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经济秩序。特点:行政干预经济,统制经济十三州刺史分布图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道是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的。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判;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中国历史众生相》材料: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结合材料与教材,1.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2.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甚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统一思想有何影响?总结归纳:主要观点: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原因: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积极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促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消极影响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课堂探究:认识西汉国家治理的特点及认识西汉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材料:〔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史记·曹相国世家》材料: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太子〕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材料: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小结:特点:西汉前期,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治国主导方针,至中期则转变为以儒术缘饰法治的“霸王道杂之”政策,后者事实上成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治国精神。意义:(1)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和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2)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探究三东汉的兴衰阅读教材,概括西汉晚期社会和秦朝晚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归纳总结:不同:土地兼并严重,外戚夺权。相同:赋税徭役沉重,百姓流亡;阶级矛盾激化、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农民起义东汉皇帝即位年龄材料:名词解释: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党锢之祸共发生过两次,均以士大夫的失败而告终。最终,灵帝在宦官的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党锢之祸伤及了汉朝的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材料:名词解释: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党锢之祸共发生过两次,均以士大夫的失败而告终。最终,灵帝在宦官的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党锢之祸伤及了汉朝的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和帝1027殇帝12安帝1331顺帝1130冲帝23质帝89桓帝1536灵帝1234少帝1414献帝954难点突破:结合所学分析东汉朝政乱象的实质是什么?归纳总结:过度加强皇权的后果:皇权异化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后汉书·仲长统列传》材料: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后来发展到)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结合材料与所学,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沉重赋税,农民卖身为奴归纳总结:沉重赋税,农民卖身为奴地方割据豪强控制着大量土地,形成庄园经济经济地方割据豪强控制着大量土地,形成庄园经济政治:豪强通过察举制、儒学入仕途径垄断官职军事:地方混乱,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思维提升联系本课学习的两汉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说说秦汉时期的文明有什么典型特征?国家发展处于什么历史地位?归纳总结:气势恢宏、世界前列、中外交流频繁、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地位: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儒法国家在汉朝建立,主流价值观形成,国家疆域基本奠定。秦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004体系构建005记忆清单1、西汉初年的统治①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②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③“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④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2、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设置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③察举制④设刺史,对地方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3)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开拓疆域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③加强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3、两汉的文化成就(1)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科技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②《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他: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拓展延伸:1.秦汉时期的共同时代特点:经济上:铁犁牛耕,重农抑商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思想一统,汉朝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思想2..秦朝崩溃及两汉衰亡的原因秦朝的灭亡:危机急剧爆发。秦朝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急于求成①统治者穷奢极欲,大量修建大型工程,过重徭役赋税②对外扩张,穷兵黩武③过严的法律刑罚④焚书坑儒钳制思想⑤最终导致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农民起义爆发,最终走向灭亡。两汉的衰亡:危机的逐渐积累。①地方豪强势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汉初、西汉后期、东汉末年三次出现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局面)②皇权异化。(西汉末期外戚干政,东汉末年出现宦官、外戚干政问题均是皇权异化表现)③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矛盾尖锐,最终爆发起义。00601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江村大墓(汉文帝霸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台塬上,修建年代大约在前179年至前157年,江村大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一墓葬反映出()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治国思想的践行C.封建特权受到限制D.礼乐制度的复兴2.西汉初年沿承秦制,严厉限制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的人员、马匹等往来,出入其间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传”来作为通行凭证。这些措施旨在()A.控制关东经济B.保障边境安宁C.解决王国问题D.增强中央威权3.汉景帝时,窦太后因宠爱小儿子梁孝王,便一直试图让景帝立弟弟梁孝王为储。大臣袁盎引《春秋经》中宋宣公事例据理力争,“微言大义”,力陈嫡子正系嗣位的正统性,成功阻止了窦太后的企图,于是景帝之子刘彻被立为太子。这说明当时()A.宗法观念仍然受到高度重视B.主流思想正统地位的巩固C.皇权中的母族影响大大削弱D.儒家经典的权威不容违背4.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A.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B.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C.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6.据统计,在抑商政策实行之前,汉武帝只在建元初期实行过一次有条件的复除(免除百姓租税),即免除八十岁以上老人之家二人的人头税,九十岁以上老人之家的军赋。抑商政策开始实行后,汉武帝先后实行过7次复除,其中6次复除的实行均无关灾情。据此判断抑商政策()A.导致国民生活普遍贫困B.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C.渗透了黄老之学的理念D.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7.《史记·平准书》称:“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俗治,毋赋税。”据此可知,“郡”的设置()A.源于战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同于分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因俗而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D.交纳土贡,不利于加强边疆治理8.表1反映了西汉不同类型列侯的数目变化。据表中信息可知()表1时期异姓功臣侯异族归义侯高祖六年—高祖十二年131/惠帝元年—景帝中元五年477景帝中元六年—武帝太初四年4140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B.中央行政制度发生了调整C.南匈奴内迁数量不断增加D.异姓诸侯王势力逐渐壮大9.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开通大运河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C.颁布“推恩令”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10.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均输官”分管,“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这一政策的施行()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11.董仲舒认为,世界由天、地、人三者构成,受命于天的圣人为王,王代天施政,是沟通天人的纽带,王在人间具有最高权威,是世俗权力中心的原点。董仲舒这一思想()A.抛弃了先秦儒学的思想内核B.旨在劝诫统治者顺应自然C.奠定了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12.下表是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部分汉代的文物统计表。这说明当时()文物名称出土地点备注银壶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产于帕提亚(安息帝国)箜篌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产于且末,源自西亚、中亚的角形竖琴,受到印度竖琴影响双面神小陶塑新疆和田县约特干双面神为希腊雅努斯(Janus)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狮纹栽绒毯、鹰蛇飞人罽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罗马风格织物A.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文化交流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发展C.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D.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13.由东汉章帝统一儒家经义的《白虎通义》中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东汉士大夫据此以身作则、推行教化、忠孝成俗,许多官员崇尚简朴,反对奢华。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察举制度的形成C.儒学主体地位的确立D.士人阶层的壮大14.东汉后期,太学生联合世族官员结为“部党”,借助儒家伦理大肆营造舆论,开展反对宦官擅权的政治斗争,时称“党人清议”,最终遭到镇压。东汉时期的清议运动()A.塑造了清正的舆论环境B.折射出政坛的黑暗腐朽C.客观上使外戚势力崛起D.凸显了儒学的教化功能15.下面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属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及其简介。据此判断,该壁画()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B.说明佛教在初唐传入西域C.折射出唐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D.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汉前期的墓葬一般比较节俭,真正的厚葬临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以后,汉代帝王的厚葬现象开始十分突出,丧葬耗费尤为惊人。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窦绾夫妇墓葬中,随葬品豪华奢侈,“厚葬多藏,器用如生人”。不仅墓制模仿生前的地面住宅,随葬品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包括人生前所用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处处都是生人的翻版。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阶层在权贵富豪竞奢厚葬的影响下,也纷纷慕效,厚葬成为一时风气。丧葬本来有严格的礼制,但汉代旧礼已破,新礼又未确立,人们往往随心所欲,自行其是,竞相僭越。昭帝时,贤良文学认为:“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摘编自王惠茗《两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材料二“世俗轻愚信祸福者,畏死不惧义,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无益于奉终,无境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厚葬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消费,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他们“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汉墓十墓九空,绝非夸张,可以说厚葬之初,也是盗墓之始。就汉代而言,厚葬与“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的封建礼制背道而驰,破坏尊卑之序,冲击封建统治秩序。——据王充《论衡·薄葬》、班固《汉书·成帝纪》等整理(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以后厚葬现象盛行的原因。(8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厚葬现象盛行的危害。(6分)

参考答案一、课后练习答案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AAABCAC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DACBBD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初治国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汉初,国家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江村大墓中陪葬品简朴,是汉初帝王节俭的表现,与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吻合,故选B项;江村大墓是汉文帝之墓,其不能反映当时贫富分化严重,故排除A项;陪葬品简朴,是汉初统治者自觉践行节俭思想的结果,并非封建特权受限,故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礼乐制度的复兴,故排除D项。2.【答案】D【解析】关中地区是西汉的政治、经济中心,汉初国家形势很不稳定,严厉限制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的往来,有利于确保关中地区对西汉其它地区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严厉限制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的人员、马匹等往来,不是要控制关东经济,排除A项;关中地区属于京畿地区,不是边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关中和关东的往来问题,没有专门针对王国问题,排除C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窦太后因宠爱小儿子梁孝王,便一直试图让景帝立弟弟梁孝王为储,大臣力陈嫡子正系嗣位的正统性,成功阻止了窦太后的企图,说明传统的宗法观念仍然影响重大,故选A项;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据材料分析可知,窦太后试图立梁孝王为储,说明了皇权中母族影响力仍然较大,排除C项;据材料分析可知,大臣引用儒家经典是为了阐明嫡子正系嗣位的正统性,该做法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并非儒家经典的权威性表现,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帝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需恢复生产的社会需要,故选A项;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黄老之学与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是对法家严刑峻法和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修正,排除B项;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尊崇儒术所强调的积极有为的思想相违背,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设刺史......周行郡国”可知,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有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是对中央掌握下的郡国进行监察,而非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属于监察官,不具备行政职责,东汉时期的刺史负有行政职责,排除C项;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的实施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汉武帝实行了抑商政策以后,国家减税的行为就增多了,一定程度上说明盐铁官营等政策客观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帮助支撑起国家开支,故选B项;小农经济一直占据封建社会经济主导,抑商政策多针对商人,并不一定会导致普遍贫困,且材料推导不出民众生活状况的变化,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并未坚持黄老之学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从政府政策角度看抑商政策,推导不出民众对该政策的态度,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置初郡十七,且以其俗治,毋赋税”可知,汉代经过三年战争,征服南方地区,且在当地设郡,因俗而治,并未免除赋税,这一系列政策有助于促进南方地区民族融合,故选C项;汉朝通过战争平定南越等地,但“郡”的设置并非来源于战争,排除A项;郡县制与分封制有很大区别,且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瓦解,排除B项;材料说明中央政府对南越等地区免除赋税,没说明南越等地需要交纳土贡,且交纳土贡不一定不利于边疆治理,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异姓功臣列侯数量减少,异族归义侯数量增加,结合所学,汉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极力削弱异姓王侯,汉武帝时期积极开疆拓土,又使异族归义侯大增,这实际上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日益巩固,故选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地方上不同类型的列侯,如异姓功臣侯和异族归义侯的数目变动情况,不涉及中央行政制度,排除B项;东汉初年,匈奴才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排除C项;材料显示的是异姓诸侯势力的下降,而非壮大,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故选C项;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贱买贵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使得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物资,有利于平抑物价,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有利于商品的良性流通,而非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排除B项;这一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政策,与地方官员的工作效率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打击了富商大贾,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王在人间具有最高权威,是世俗权力中心的原点”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王代天施政,在人间具有最高权威,迎合了统治者强化统治的需要,故选D项;董仲舒的思想并没有抛弃先秦儒学的思想内核,反而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为秦朝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文物有来自西亚、中亚和欧洲的物品,这与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关,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并无有关统治集团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无文物内容的信息,不能得出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地位,体现对学科素养中时空观念下的历史解释的考查,要求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现象做合理解释。材料中呈现两方面信息:一是东汉章帝统一儒家经义,二是东汉士大夫根据皇帝统一经义的成果以身作则、推行教化,形成了忠孝成俗,许多官员崇尚简朴、反对奢华的社会风气。东汉章帝之所以要统一儒家经义,是因为儒学已经成为正统思想,其主体地位需要官方给出明确统一的理论解释。而士大夫们严格遵行国家统一的儒学经义,更是缘于儒学的正统地位,故选C项。汉初修养生息政策在西汉初年,故排除A项;察举制形成于西汉武帝时期,不是儒学主导地位确立的原因,故B项时间错误;士人有两种解释,广义而言是指知识分子,本题要解释的是知识分子思想价值取向的原因,与知识分子的壮大无关,狭义而言士人可指儒家知识分子,而儒家知识分子的壮大也是建立在儒学主体地位确立的基础上的,故D项错误。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借助儒家伦理……开展反对宦官擅权的政治斗争”可知,清议运动是东汉末年太学生联合世族官员为打击宦官专权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最终遭到镇压,这说明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下政坛的黑暗腐朽,故选B项;据材料“最终遭到镇压”可知,“塑造了”一词说法错误,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确实是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而清议运动就是士大夫抨击外戚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故清议运动之前外戚势力已经崛起,排除C项;据材料“借助儒家伦理大肆营造舆论”可知,清议运动确实是希望利益儒学的教化功能进行政治斗争,但最终遭到镇压,说明其在政治斗争中的效果有限,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祭天金人”“骑马送张骞出使西域”可知壁画中的故事呈现了汉武帝送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对研究汉代的对外关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壁画本身是重要的艺术品,故选D项;壁画属于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无法确保客观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排除A项;佛教在汉代已经传入了西域,排除B项;壁画内容与当时国家的重大政治决策和宗教信仰有关,不属于市民文化的范畴,排除C项。非选择题17.【答案】(14分)(1)原因:汉武帝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灵魂不灭观念的盛行;缺乏健全的礼制,以致竞相僭越,助长厚葬之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儒家孝道观念深入人心;汉代选官制度(孝廉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影响。(8分,答出四点即可)(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