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DB41-T 2391-2023_第1页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DB41-T 2391-2023_第2页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DB41-T 2391-2023_第3页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DB41-T 2391-2023_第4页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DB41-T 2391-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

CCSB15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391—2023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

2023-03-07发布2023-06-06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391—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抗性鉴定圃设置.....................................................................2

5病原物接种体.......................................................................2

6接种方法...........................................................................2

7病情调查...........................................................................2

8抗性评价标准.......................................................................3

9抗性评价...........................................................................4

10重复鉴定..........................................................................4

11鉴定记载表格......................................................................4

附录A(资料性)小麦赤霉病病原物.....................................................5

附录B(资料性)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鉴定表...............................6

I

DB41/T239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植物保护检疫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玉立、李好海、徐飞、张国彦、杨共强、李铁桩、苏东、李金秀、樊骅、王

俊美、冯超红、韩景红、胡玉红、路敏、朱晓红。

II

DB41/T2391—2023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赤霉病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病害调查及抗性评价的技术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普通小麦、野生小麦和小麦近缘种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9.1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

NY/T1443.4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麦赤霉病

由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zeae(Schw.)Petch])

等镰孢属真菌侵染小麦穗部,引起小麦穗枯,产生红色霉层,同时在籽粒中可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等多种真菌毒素,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的小麦病害。

3.2

抗侵染

寄主植物避免、终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可遗传特性。

3.3

抗扩展

寄主植物阻滞病原物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可遗传特性。

3.4

抗毒素积累

病原物侵入后寄主植物限制病原物毒素分泌或降解毒素,减少组织中毒素含量的可遗传特性。

3.5

严重度

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亦可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

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一些代表值表示,说明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3.6

病情指数

综合衡量发病率和严重度的病情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如下(1):

1

DB41/T2391—2023

nn

···············································(1)

DI(XiSi)/(XiSmax)100

i0i0

式中:

DI——病情指数;

i——病级数(0~n);

Xi——i级的单元数;

Si——i级严重度的代表值;

Smax——严重度的最高级值。

4抗性鉴定圃设置

4.1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应设置在小麦赤霉病适发区,选择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和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地力均

匀的地块。鉴定圃不施用任何杀菌剂。

4.2鉴定对照品种

高抗对照品种为‘宁麦13’、中抗对照品种为‘郑麦9023’、中感对照品种为‘西农979’、高感

对照品种为‘矮抗58’。

4.3种植要求

种植管理同大田生产。每亩播量为10kg~12.5kg。

鉴定材料顺序排列,重复2次,每50~100份鉴定材料设1组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对照品种。

鉴定小区行长100cm~150cm,行距20cm。每份鉴定材料种植2行。

5病原物接种体

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禾谷镰孢(见附录A中A.1),进行致病力测定后,选择强致病力菌株。

接种体的制备方法见附录A中A.2。

6接种方法

穗部喷雾接种:于小麦扬花期,采用禾谷镰孢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为每毫升5×104个)喷雾接种,

1m2喷雾50mL。选取30穗进行保湿,10穗为1组,分别套上透明塑料袋保湿2d。接种宜选择傍晚进行。

单花滴注接种:于小麦扬花期剪去麦穗中部小穗的内外颖壳顶部少许,滴入浓度为每毫升5×105

个的禾谷镰孢分生孢子悬浮液20μL,每个材料接种30穗,每穗接种1个小花,10穗为1组,分别套上透

明塑料袋保湿2d。

接种后若遇干旱天气,应及时进行田间灌溉,以满足病害发生所需的条件。

7病情调查

7.1调查时间

2

DB41/T2391—2023

乳熟期调查1次病情,一般为扬花后21d~25d。

7.2调查方法及项目

调查接种麦穗的严重度,按照NY/T1443.4计算平均严重度、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严重度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表1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及其症状描述

严重度分级症状描述

0麦穗无病

1发病小穗占总小穗数<25.0%

225.0%≤发病小穗占总小穗数<50.0%

350.0%≤发病小穗占总小穗数<75.0%

4发病小穗占总小穗数≥75.0%

8抗性评价标准

8.1喷雾接种条件下的抗性评价标准

8.1.1喷雾接种条件下的抗性评价

当鉴定圃高感对照品种病穗率达到50%以上,该批次抗赤霉病鉴定视为有效。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

度(病情指数)确定其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见表2)。

表2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赤霉病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抗性评价

DI=0免疫Immune(I)

0<DI<DICK-HR高抗HighlyResistant(HR)

DICK-HR≤DI<DICK-MR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

DICK-MR≤DI≤DICK-MS中感Moderatelysusceptible(MS)

DI>DICK-MS高感Highlysusceptible(HS)

注:DI:病情指数;DICK-HR:高抗对照宁麦13病情指数;DICK-MR:中抗对照郑麦9023病情指数;DICK-MS:中感对照西农

979病情指数。

8.1.2喷雾接种条件下的抗毒素积累评价

收获期将各个品种的麦穗分别装入网袋10穗一组共3组,分别脱粒,进行DON毒素含量测定。DON毒

素含量测定按照GB5009.111。按照表3进行抗毒素积累评价。

表3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抗毒素积累评价标准

DON毒素含量(mg/kg)抗性评价

DON≤1高抗HighlyResistant(HR)

1<DON≤10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

10<DON≤20中感Moderatelysusceptible(MS)

DON>20高感Highlysusceptible(HS)

3

DB41/T2391—2023

8.2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的抗性评价标准

8.2.1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的抗性评价

当高感对照品种平均严重度达到3级以上时,该批次材料抗赤霉病鉴定视为有效。依据鉴定材料的

病害发生平均严重度确定其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4。

表4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小麦赤霉病抗性评价标准

平均严重度抗性评价

平均严重度=0免疫Immune(I)

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CK-HR高抗HighlyResistant(HR)

平均严重度CK-HR≤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CK-MR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

平均严重度CK-MR≤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CK-MS中感Moderatelysusceptible(MS)

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CK-MS高感Highlysusceptible(HS)

注:平均严重度CK-HR:高抗对照宁麦13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CK-MR:中抗对照郑麦9023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

度CK-MS:中感对照西农979平均严重度

8.2.2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的抗毒素积累评价

收获期将各个品种的麦穗分别装入网袋10穗一组共3组,分别脱粒,进行DON毒素含量测定。DON毒

素含量测定按照GB5009.111。依据表5进行抗毒素积累评价。

表5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小麦抗毒素积累评价标准

DON毒素含量(ppm)抗性评价

DON≤1高抗HighlyResistant(HR)

1<DON≤5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

5<DON≤10中感Moderatelysusceptible(MS)

DON>10高感Highlysusceptible(HS)

9抗性评价

应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抗性评价。若用两种接种方法综合确定抗性水平时,通常以最高级别(病

情指数或平均严重度)为准。

10重复鉴定

鉴定中表现为高抗、中抗和中感的材料,次年重复鉴定。当两年抗性鉴定结果不一致时,以记载的

最高病情级别(病情指数或平均严重度)为准。

11鉴定记载表格

小麦抗赤霉病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格见附录B。

4

DB41/T2391—2023

附录A

(资料性)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A.1接种菌株的分离、鉴定和选择

从发病麦穗上,切取病组织(颖、籽粒或穗轴等),用75%的乙醇表面消毒3min~5min后,于马

铃薯蔗糖琼脂(PDA)平板上进行培养,分离物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后,通过分离物纯化及致病性测定,

筛选强致病力菌株,冷藏保存备用。

形态学鉴定: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属半知菌类镰孢属(Fusarium)

真菌。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

起呈粉红色黏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iwein)Petch,属

子囊菌门(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肉座菌科(Hypocreaceae),

赤霉属(Gibberella)真菌。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

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70.0μm~74.2μm×8.9μm~9.2μm,内

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19.6μm~22.4μm×3.6μm~4.6μm。

分子生物学鉴定:收集菌丝并提取DNA,然后用禾谷镰孢特异性引物Fg16F/R(Fg16F:5'-

CTCCGGATATGTTGCGTCAA-3',Fg16R:5'-GGTAGGTATCCGACATGGCAA-3')进行扩增,条带大小为400bp~

500bp;或用EF-1α(EF1:5'-ATGGGTAAGGA(A/G)GACAAGAC-3',EF2:

5'-GGA(G/A)GTACCAGT(G/C)ATCATGTT-3')扩增测序,序列比对参照GenBank登录号:AF212455(禾谷镰

孢菌株NRRL5883)。

推荐使用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5个代表性强致病力菌株(表A.1)。

表A.1标准菌株(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菌株编号来源名称保存编号

14AY1-2河南省安阳市禾谷镰孢CGMCC3.20314

14KF3-8河南省开封市禾谷镰孢CGMCC3.20318

14LY9-2-4河南省洛阳市禾谷镰孢CGMCC3.20317

14YY1-3河南省新乡市禾谷镰孢CGMCC3.20315

14ZK1-4河南省周口市禾谷镰孢CGMCC3.20316

A.2接种体的制备

分生孢子接种体制备:称取一定量的绿豆,按绿豆:水=6:100比例加入水,加热煮沸,换小火继

续加热10min,分装至三角瓶中,在121℃下灭菌30min,冷却后即制成绿豆培养液。将PDA培养基平板

活化培养的病菌接种于经高压灭菌的绿豆培养液中,在25℃下振荡培养(150r/min),4d~5d后进

行镜检,确认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后,配制接种悬浮液。悬浮液中分生孢子浓度调至每毫升5×105个和5

×104个,分别用于单花滴注接种和喷雾接种。若暂时不接种,可将接种悬浮液置于4℃冰箱中冷藏保

存5d~6d。

5

DB41/T2391—2023

附录B

(资料性)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鉴定表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鉴定表见表B.1。

表B.1年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鉴定表

喷雾接种单花滴注接种

编品种来严重度及病情指数严重度抗性

抗性抗性

号名称源01234病情01234平总评

评价评价

级级级级级指数级级级级级均

注1:鉴定地点茬口

注2: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

注3:接种日期调查日期

注4:播种日期收获日期

6

DB41/T2391—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抗性鉴定圃设置.....................................................................2

5病原物接种体.......................................................................2

6接种方法...........................................................................2

7病情调查...........................................................................2

8抗性评价标准.......................................................................3

9抗性评价...........................................................................4

10重复鉴定..........................................................................4

11鉴定记载表格......................................................................4

附录A(资料性)小麦赤霉病病原物.....................................................5

附录B(资料性)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鉴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