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手册_第1页
环境管理体系手册_第2页
环境管理体系手册_第3页
环境管理体系手册_第4页
环境管理体系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管理体系手册TOC\o"1-2"\h\u22137第1章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4305921.1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 4319061.2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 4192761.3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416658第2章组织结构与职责 416952.1组织结构 473702.1.1总体组织结构 5213862.1.2环境管理组织结构 5313512.2职能分工 5162162.2.1环境管理部 5128422.2.2生产部门 525642.2.3采购部门 5213672.2.4销售部门 677552.2.5人力资源部门 6147752.3岗位职责 6244282.3.1环境管理部经理 68452.3.2生产部门负责人 686662.3.3采购部门负责人 630972.3.4销售部门负责人 636762.3.5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 619584第3章环境政策与目标 6275193.1环境政策 6188633.1.1本组织致力于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保护环境、预防污染和节能减排。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 6264373.2环境目标 7268873.2.1为了实现环境政策,本组织设定以下环境目标: 729153.3环境指标 7183873.3.1本组织将根据环境目标,制定以下环境指标: 76312第4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 74334.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7107974.1.1识别范围与方法 7254394.1.2识别内容 8183124.2环境风险评价 8135084.2.1风险评价方法 813044.2.2风险评价内容 8236634.3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831034.3.1法律法规 8286444.3.2其他要求 828745第5章环境管理体系策划 980415.1环境管理计划 999365.1.1制定环境管理计划的目的在于明确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责任、任务和行动措施,以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985035.1.2环境管理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9213435.1.3环境管理计划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979955.2环境目标与指标策划 93495.2.1环境目标应体现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追求,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同时符合组织的战略发展方向。 99675.2.2环境目标应包括以下方面: 9215795.2.3环境指标是对环境目标的具体量化表述,用于监测和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环境指标应具备以下特点: 1094445.2.4环境目标与指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程序: 10205705.3资源配置 1028565.3.1组织应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 1093145.3.2资源配置包括以下方面: 10143905.3.3资源配置应考虑以下因素: 1026849第6章实施与运行 11128906.1岗位职责与培训 1191366.1.1岗位职责分配 1114986.1.2培训与教育 1178166.1.3培训记录与评估 11127846.2设施设备管理 11201126.2.1设施设备选型与采购 11262606.2.2设施设备维护与保养 11157606.2.3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 11249466.3作业过程控制 11106186.3.1作业指导书制定 11275926.3.2作业过程监控 12300476.3.3环保设施运行管理 12184336.4应急预案与处理 1279636.4.1应急预案制定 1254386.4.2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12182246.4.3处理 1282496.4.4报告与记录 121195第7章检查与纠正措施 1251547.1监测与测量 12197227.1.1总则 12213407.1.2监测计划 12144597.1.3测量与分析 13162077.2不符合项的识别与纠正 13278867.2.1不符合项的识别 13122047.2.2纠正措施 1337897.3内部审核 1373737.3.1审核计划 13195417.3.2审核实施 13240887.3.3跟踪与验证 142337.4管理评审 1493677.4.1管理评审计划 1461067.4.2管理评审实施 14233237.4.3管理评审报告 1421101第8章持续改进 1483548.1改进机会的识别 14294918.1.1搜集信息 14304348.1.2分析与评估 1584218.2持续改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5199968.2.1制定改进计划 1595738.2.2实施改进计划 1583658.2.3适时调整 1545078.3成效评价 1592018.3.1评价方法 15218168.3.2评价周期 163758.3.3结果运用 164529第9章外部沟通与信息发布 16252369.1外部沟通 16271139.1.1目的 16107139.1.2范围 16236609.1.3职责 16207329.1.4程序 16256329.2信息发布 16223169.2.1目的 16153159.2.2范围 17191819.2.3职责 17171859.2.4程序 1751029.3利益相关方满意度调查 17142019.3.1目的 1711449.3.2范围 17190149.3.3职责 17141829.3.4程序 189623第10章体系维护与更新 18992510.1体系文件管理 181502110.1.1文件编制与控制 18218710.1.2文件更新与修订 182108510.1.3文件归档与保管 181076810.2体系更新 182180610.2.1更新原则 18208310.2.2更新程序 181268210.2.3更新内容 18433810.3体系认证与审核准备 181448010.3.1认证标准与要求 18976810.3.2审核准备 182002710.3.3认证申请 192685010.4认证后的监督与复评准备 192866810.4.1监督审核 192622310.4.2复评准备 192790410.4.3认证续期 19第1章环境管理体系概述1.1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环境管理体系是指组织在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为有效地实施环境管理、持续改进环境绩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而建立的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它涵盖了组织内部的环境方针、目标、计划、实施、运营、监控、审查和持续改进等方面,以保证组织在其业务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1.2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14001标准。ISO14001标准是全球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无论其规模、性质还是地理位置。该标准旨在帮助组织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持续改进和预防污染的目标。1.3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环境管理体系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提高组织对环境法规的遵守程度,降低环境风险和法律责任;(2)制定和实施环境目标、指标和计划,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3)提高组织内部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促进员工参与环境保护活动;(4)提升组织形象和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促进与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通过建立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组织能够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第2章组织结构与职责2.1组织结构本章旨在阐述本环境管理体系(EMS)所涉及的组织结构,明确各组织单元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环境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2.1.1总体组织结构本组织的总体结构分为以下几个层级:(1)最高管理层:负责制定环境方针、目标、计划,并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2)环境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环境管理活动的实施。(3)相关部门:负责执行环境管理措施,保证部门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4)员工:积极参与环境管理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2.1.2环境管理组织结构环境管理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部门:(1)环境管理部:负责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运行和持续改进。(2)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3)采购部门:负责采购环保材料和设备,保证供应链的环境友好性。(4)销售部门:负责推广环保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5)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环境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和技能。2.2职能分工为保障环境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2.2.1环境管理部(1)制定、实施和修订环境管理体系文件。(2)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外部审核。(3)监督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4)收集、分析和报告环境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2.2.2生产部门(1)执行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2)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保证设备满足环保要求。(3)参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过程的环保水平。2.2.3采购部门(1)采购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和设备。(2)建立绿色供应链,与供应商共同推进环境保护。2.2.4销售部门(1)推广环保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环保意识。(2)收集客户环保需求,为产品改进提供参考。2.2.5人力资源部门(1)组织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环保知识和技能。(2)制定环保考核指标,对员工环保行为进行激励。2.3岗位职责2.3.1环境管理部经理(1)负责环境管理部的日常管理工作。(2)制定环境管理计划,组织实施并跟踪检查。(3)协调各部门环保工作,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2.3.2生产部门负责人(1)负责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工作。(2)制定并实施生产环节的环保措施。(3)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2.3.3采购部门负责人(1)负责绿色采购工作。(2)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环保供应链建设。2.3.4销售部门负责人(1)负责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推广。(2)收集市场环保需求,为公司产品改进提供支持。2.3.5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1)负责环保培训的组织和实施。(2)制定环保考核指标,推动员工环保行为的改进。第3章环境政策与目标3.1环境政策3.1.1本组织致力于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保护环境、预防污染和节能减排。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a)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保证组织活动符合相关要求;b)持续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c)与供应商、客户及合作伙伴建立绿色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环境保护事业;d)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降低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环境影响;e)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f)对外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3.2环境目标3.2.1为了实现环境政策,本组织设定以下环境目标:a)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逐年下降;b)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废水、废气排放浓度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c)提高废物利用率,实现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规定要求;d)推广绿色采购,提高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比例;e)提升员工环境意识和技能,保证员工参与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3.3环境指标3.3.1本组织将根据环境目标,制定以下环境指标:a)能耗指标:设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能耗限值,并对实际能耗进行监测和统计分析;b)污染物排放指标:设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限值,并对排放浓度和总量进行监测;c)资源利用指标:设定水资源、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目标,并对实际利用情况进行评估;d)绿色采购指标:设定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比例,并进行定期审查;e)员工环境培训指标:设定年度培训次数和培训覆盖率,保证员工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第4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4.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4.1.1识别范围与方法在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个方面。识别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固体废物、噪声与振动、土地污染、生态系统影响等。识别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资料收集、专家咨询等。4.1.2识别内容(1)组织活动:分析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活动,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2)产品和服务:分析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运输、使用和处置等环节,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部分;(3)基础设施:分析组织内外部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阶段,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内容;(4)外部因素:分析政策、市场、技术、社会等外部因素对组织环境影响的潜在作用。4.2环境风险评价4.2.1风险评价方法环境风险评价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可选用矩阵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定量评价可选用概率分析法、暴露评估法等。4.2.2风险评价内容(1)识别潜在环境风险:对已识别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其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2)评估风险程度:结合风险概率、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因素,对环境风险进行分级;(3)确定风险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环境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减轻和应急措施。4.3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4.3.1法律法规组织应收集、整理与环境影响因素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国家法律、地方规章、行业标准等。同时关注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变化,保证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最新要求。4.3.2其他要求组织还应关注以下方面的要求:(1)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政策,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2)利益相关方期望: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对环境保护的期望,努力满足其合理诉求;(3)国际标准与规范:参照国际先进的环境保护标准与规范,提升组织环境管理水平。第5章环境管理体系策划5.1环境管理计划5.1.1制定环境管理计划的目的在于明确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责任、任务和行动措施,以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5.1.2环境管理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政策;(2)环境目标;(3)环境职责分配;(4)关键环境过程和控制措施;(5)环境培训与意识提高;(6)环境绩效监测和评价;(7)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5.1.3环境管理计划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法律法规及组织承诺的要求;(2)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3)明确、可测量、可实现、相关性强、时限性明确;(4)全员参与,责任到人;(5)充分考虑资源与能力的限制。5.2环境目标与指标策划5.2.1环境目标应体现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追求,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同时符合组织的战略发展方向。5.2.2环境目标应包括以下方面:(1)减少环境污染;(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降低能源消耗;(4)减少废物产生;(5)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和技能;(6)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合作。5.2.3环境指标是对环境目标的具体量化表述,用于监测和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环境指标应具备以下特点:(1)明确、具体、可测量;(2)与环境目标紧密相关;(3)具备可比性、时限性;(4)易于理解和沟通。5.2.4环境目标与指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程序:(1)收集和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组织内外部信息;(2)评估组织现状,确定环境目标;(3)制定环境指标;(4)审批环境目标与指标;(5)发布环境目标与指标。5.3资源配置5.3.1组织应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5.3.2资源配置包括以下方面:(1)人力资源:保证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意识,负责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2)财务资源:为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3)物质资源: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物料等,以满足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4)技术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5)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递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5.3.3资源配置应考虑以下因素:(1)环境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和规模;(2)环境目标的优先级;(3)资源利用的效率;(4)组织的财务状况;(5)法律法规及利益相关方的要求。第6章实施与运行6.1岗位职责与培训6.1.1岗位职责分配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责,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说明,保证所有员工了解并遵守。在岗位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保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实施。6.1.2培训与教育组织定期的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对新入职员工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保证其熟悉并遵守公司环境保护规定。6.1.3培训记录与评估建立员工培训档案,记录培训时间、内容、讲师等信息。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计划,保证培训的有效性。6.2设施设备管理6.2.1设施设备选型与采购根据环境管理体系要求,选择环保、节能、高效的设施设备。在采购过程中,充分考虑设备的环境功能,优先选择具有环保认证的产品。6.2.2设施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定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计划,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及时处理设备故障,防止因设备问题导致的环境。6.2.3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建立废弃物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制度,保证废弃物得到合规处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6.3作业过程控制6.3.1作业指导书制定根据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制定各岗位的作业指导书,明确作业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要求。6.3.2作业过程监控对作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各项操作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控,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6.3.3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排放物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6.4应急预案与处理6.4.1应急预案制定根据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6.4.2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6.4.3处理发生环境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发展,减轻环境影响。对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改进措施,防止类似的再次发生。6.4.4报告与记录对环境进行报告和记录,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保证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对处理过程进行记录,为分析和改进提供依据。第7章检查与纠正措施7.1监测与测量7.1.1总则组织应建立并实施程序,以监测和测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包括对组织的过程、设备、活动、产品和服务以及环境绩效的定期监测。7.1.2监测计划应制定并保持一份监测计划,包括以下内容:a)监测对象、内容、频次和方法;b)负责监测的人员及其职责;c)监测数据的记录、分析和报告要求;d)监测设备的选择、校准和维护。7.1.3测量与分析组织应保证对关键环境因素进行定量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环境绩效和体系的有效性。7.2不符合项的识别与纠正7.2.1不符合项的识别组织应建立并实施程序,以识别不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情况,包括以下方面:a)内部审核发觉;b)监测与测量结果;c)顾客投诉和外部反馈;d)法规符合性检查。7.2.2纠正措施对于识别出的不符合项,组织应采取以下纠正措施:a)立即采取措施以停止不符合行为;b)分析不符合原因,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c)记录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d)预防不符合项的再次发生。7.3内部审核7.3.1审核计划组织应制定并保持内部审核计划,以保证环境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审核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a)审核范围、频次和方法;b)审核人员的选拔和培训要求;c)审核报告的格式和分发。7.3.2审核实施内部审核应按照审核计划进行,包括以下步骤:a)准备审核工作;b)实施审核,收集证据;c)分析不符合项,提出改进建议;d)准备并提交审核报告。7.3.3跟踪与验证组织应对内部审核发觉的问题进行跟踪和验证,保证纠正措施得到有效实施。7.4管理评审7.4.1管理评审计划组织应制定并保持管理评审计划,以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a)评审时间、频次和参与者;b)评审内容,包括环境绩效、政策、目标、程序的适用性;c)评审过程的要求。7.4.2管理评审实施管理评审应按照评审计划进行,以下内容应得到充分考虑:a)内部审核和监测与测量的结果;b)不符合项及其纠正措施的效果;c)政策、目标、程序的更新需求;d)持续改进的机会。7.4.3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应记录评审过程和结果,包括以下内容:a)评审发觉;b)采取的措施和改进计划;c)对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结论。第8章持续改进8.1改进机会的识别8.1.1搜集信息组织应定期搜集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法律法规及政策变动;(2)国际、国内先进的环境管理实践;(3)组织自身的环境绩效;(4)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5)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结果。8.1.2分析与评估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现有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识别潜在的改进机会。分析内容包括:(1)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2)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3)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现状及趋势;(4)环境风险和机遇。8.2持续改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8.2.1制定改进计划根据识别的改进机会,制定具体的持续改进计划,包括以下内容:(1)改进目标;(2)责任部门及人员;(3)实施时间表;(4)所需资源;(5)监测和评价方法。8.2.2实施改进计划组织应按照改进计划实施相关措施,保证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8.2.3适时调整在改进计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成效评价结果,适时调整改进措施和计划,以保证持续改进的有效性。8.3成效评价8.3.1评价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持续改进的成效进行评价,包括:(1)环境绩效指标的变化;(2)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减少;(3)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4)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符合性。8.3.2评价周期组织应定期开展成效评价,以便及时了解持续改进的效果,并为下一阶段的改进工作提供依据。8.3.3结果运用将成效评价结果用于指导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优化相关措施,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同时将评价结果通报相关部门和人员,提高全员环境意识。第9章外部沟通与信息发布9.1外部沟通9.1.1目的本节旨在保证组织与外部相关方之间的沟通有效、及时,以支持环境管理体系(EMS)的持续改进。9.1.2范围外部沟通包括以下方面:a)与机构、监管部门的沟通;b)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的沟通;c)与社区居民、非组织(NGO)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沟通;d)参与行业组织、论坛、研讨会等交流活动。9.1.3职责组织应指定相关部门或人员负责外部沟通工作,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保证外部沟通的有效开展。9.1.4程序组织应制定以下外部沟通程序:a)确定外部沟通的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和频率;b)建立外部沟通记录和归档制度;c)对外部沟通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措施。9.2信息发布9.2.1目的本节旨在保证组织向外部相关方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及时,以增强组织透明度和信誉度。9.2.2范围信息发布包括以下方面:a)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b)环境目标、指标和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c)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评审结果;d)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e)环境、事件及应急处理情况。9.2.3职责组织应指定相关部门或人员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