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进入新世纪,各国都在为培养具有21世纪素养的人才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我国也同样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然而,“评价驱动着教育。它是一股最为强大的力量,不但控制、主导着学校里的各种行为,而且抵制着任何试图超越标准框架和先前定义的变化”[1]。探索从评价改革入手,从而驱动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变革,引领学校里的各种行为的变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直面的挑战。本文旨在回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为什么需要表现性评价,以及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已有研究,在我国情境中如何建构与实践表现性评价,从而探索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运用的“中国经验”。
一为什么需要表现性评价(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走出浅表化、被动式学习的泥沼长期以来,传统纸笔测验主导着我国基础教育中高利害的校外考试、平常的校内考试以及日常的教学,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传统纸笔测验主要是选择性反应题(选择题、正误判断题、匹配题)和填空题、简答题,是让学生在提供的多个答案里进行选择或者对问题做出简短的回答。不可否认,这类题目很有用,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有效地评价学生对事实信息、基本概念和简单技能的掌握情况。因为这类题目通常有一个正确的或者说最贴切的答案,评分者可以根据它来迅速而“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然而,传统纸笔测验的致命弱点恰恰是,“只能测定、评价同记忆、理解有关部分为中心的极其狭隘的领域”[2],很难检测21世纪所需的素养——基于真实情境解决问题——“做事”的能力。更为糟糕的是,单一的传统纸笔测验,导致了强调死记硬背的课程设计及其相伴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入学前活泼、爱探究的学生,慢慢地被“教育”成会做题但不会思考,会考试但不会做事,会应试但不会做人。关键的问题是,孤立的、非真实情境的试题以及围绕这些试题而选择的课程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却始终停留在肤浅的、被动的学习上。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00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也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完善学习方式”。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上海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生活情境的、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与评价创造了新的机遇。以新型评价为抓手来改变浅表化的、被动式的学习成为迫切的需求。(二)表现性评价是撬动深度学习的引擎传统纸笔测验反映不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做事的能力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表现。而“表现性评价关注的就是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3]。事实上,“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在当前的评价改革中对表现性评价的强调,并以此来支持系统的改革目的,从而改变教学与课程、学生的学习”[4]。其假设是表现性评价能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大量的证据表明,表现性评价更适合检测高水平的、复杂的思维能力,且更有可能促进这些能力的获得;同时能支持更具诊断性的教学实践,促进课程与教学。[5]表现性评价评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这些目标需要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来落实并进行检测。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建构,进行创造,指向的是深度理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利用评分规则引导自己进行自我主导的学习,对学习本身进行反思,从而促进和改善表现。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现性评价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这个体系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会最大化”[6]。这里的机会主要是指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且能进行深度理解,以使他们能运用到新的真实世界情境中,从而获得21世纪所需要的素养。在学校情境中发挥表现性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潜能,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转变从“育分”走向“育人”的教育观念。从注重记忆的讲解和简单重复操练到注重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师)、课程(学科领导)和学校(学校领导)层面需要达成统一认识,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一体化的统整课程与教学的表现性评价体系。(2)开发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技术路径。聚焦关键能力,设计大任务和能揭示学生学习进阶的评分规则,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互动中,形成一套统整课程与教学的表现性评价设计的专业技术路径。(3)探索表现性评价促进教与学的实施机制。应用表现性评价促进课堂教学变革,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深度学习,提炼表现性评价促进教与学的实施机制。二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探索历程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经历理论研究、模型建构、试点改进和推广应用等四个阶段,从2006年开始至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不断互动,初步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情境中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方案。(一)理论研究阶段通过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主持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过程,对表现性评价及其如何促进深度学习展开研究。一是表现性评价的研究;二是表现性评价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第一,表现性评价的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作为超越传统客观纸笔测验的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内涵、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同时还研究了各个要素的研制过程、技术以及质量标准,形成的阶段性成果《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7]于201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表现性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着重研究了表现性评价与深度学习的关系、表现性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包括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方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实施和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构等。(二)模型建构阶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学校和课堂实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构建了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实践模型、嵌入表现性评价的课程开发模板以及学校层面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第一,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实践模型的建构。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合我国新课改以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嵌入基于课标的教案、学历案的表现性评价要素设计、课堂评价实施程序、行动研究反思等环节,在语文、数学、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经历了多轮研究、实施和研讨,不断修改完善,初步形成了嵌入基于课标的教案、学历案的表现性评价设计的路径,建构了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实践模型。第二,嵌入表现性评价的课程开发模板的研制。如何以评价引领课程的整体设计,以此来落实课程的核心概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将表现性评价与课程整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在语文、科学、拓展性课程等课程中采用以下路径与技术展开:提炼本课程本学期的关键目标—设计能检测这些关键目标的表现性评价—选择课程内容并设计学生学习经历(重要学习活动/表现性任务嵌入)。经过不断的修改与实践,嵌入表现性评价的课程开发——基于课标的学期课程纲要的要素、结构和质量标准逐步形成。第三,学校层面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形成。学校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认识、重视与实施体现了这所学校的育人观,同时也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遵循着这样的思路来设计学生学业评价: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要有什么样的表现证据—什么样的评价才能引发这样的表现证据。我们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与实施为载体,突出强调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性,设计并实施档案袋评价等超越传统客观纸笔测验的评价,经过多轮实践与修改,初步形成了学校层面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三)试点改进阶段将模型运用于不同区域、学校和课堂,完善并修改模型,并形成了系列阶段性成果和案例。第一,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的试验。研究团队与上海市杨浦区杭州路第一小学、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浙江省元济高级中学、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等学校合作设计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方案并在课堂中实施,并通过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校本教研等方式收集课堂信息,尤其是学生学习的信息,基于信息证据分析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以及评价对学习带来的影响,修正并确立了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实践模型,同时形成了系列课堂表现性评价案例。第二,以学科为抓手进行嵌入表现性评价的学期课程纲要的研制与实施。通过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平台,十多年来,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个省市的教研员专家合作,研制嵌入表现性评价的学科学期课程纲要,并在试点区域、学校进行实施,通过区域学科教研等活动,对实施效果进行反思与研讨,进一步完善学期课程纲要,形成了各学科课程纲要案例,并于201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案例集[8]。第三,以学校整体课程改进为契机进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设计与运用。上海市上海小学、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浙江省元济高级中学等学校在进行新一轮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同时,系统设计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经过规划实施更新再实施的循环过程,初步形成了学校层面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四)推广应用阶段在全国新课程改革和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政策背景下,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实践方案通过培训教研员、组建骨干教师应用团队、大中小学校深度合作提升学校领导力等方式在各个层面进行推广应用。第一,省市一级的推广应用。2012年开始,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与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嵌入表现性评价的课程开发,各学科在教研员的带领下研制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学期课程纲要。2013年受上海市教研室的邀请,成果负责人为全市部分教研员、校长和骨干教师作了主题为“基于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的报告,多所学校积极开展了表现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南京市教研室、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等省市教研部门也都通过与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合作,通过教研员、教学校长和骨干老师带领老师们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方案,并在课堂中实施促进学习的评价。第二,区县一级的推广应用。2013年起,上海市徐汇区、郑州市二七区、杭州市拱墅区、天津市塘沽区等区域通过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研制与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与教案,推进表现性评价与课程整合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策略。第三,学校一级的应用。2012年起,上海市杨浦区杭州路第一小学、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浙江省元济高级中学、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上海市上海小学、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温州市道尔顿小学等分别在课堂层面实施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并在学校层面创建并运用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第四,课堂中的应用。2012年起,上海市杨浦区杭州路第一小学、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海市上海小学的数学课堂,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郑州市回民中学、温州市道尔顿小学、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各学科课堂等运用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研究”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三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方案:主要内容(一)理论基础与框架建构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学习者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积极寻求意义的有机体;知识是学习者在试图理解其经验的意义时构建出来的。大多数建构主义者都认为,“不能指望学生学会处理复杂的问题,除非他们有机会这样做”。(2)情境认知理论。学习是植根于情境中的,知识也不是一个独立于情境的客观实体,概念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理解。基于知识是镶嵌于具体的情境与活动中的知识观,情境认知理论显然不满于传统评价采用缺乏与真实生活联系的孤立的问题和测验项目的做法,认为由此得到的测验分数对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的表现难有预测价值,而更注重对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的表现进行评价。(3)专家新手研究。认知科学家相信,理解一门学科等同于拥有高度组织化的该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专家是依靠高度组织化的知识解决他们专长领域中的问题。专家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围绕相对而言数量少得多的一些“大观念”,例如基本概念、原理、理论或主题组织起来的。这使得专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用该领域的基本原理而非表面特征去解释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基于上述理论,结合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我们建构了表现性评价的概念框架(见图1)。[9]表现性评价评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这些目标需要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来落实和检测,传统的纸笔测验无能为力。正是因为表现性任务是真实世界中的任务,具有情境性、复杂性,评价的是复杂的学习结果,所以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必须进行建构反应,而不是简单的选择反应。复杂的任务、建构性的反应,使得传统的二元对错评分无能为力,需要基于评分规则的判断。多种不同类型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的综合运用构成表现性评价体系,而表现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共生关系,以及与教学的统整,将这个系统连接起来,从而促进教与学。图1
表现性评价概念框架(二)主要观点与实践模型培养具有21世纪素养的人才,必须改变原来对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关键素养关注不够的评价,加强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从而构建一个更平衡、更综合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当能很好地体现21世纪需具备的素养,尤其是那些高阶思维、复杂的认知能力以及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学习结果。而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只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客观纸笔测验,采用并丰富“能检测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的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上实施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其关键是学生经历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解决过程,并利用评分规则来引导和反思学习。表现性评价在接近于现实的情境中实施指向关键能力的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就此而言,评价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基于任务的展开展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思维经历以及任务解决过程。如果教师能够收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多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就能够为学习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更为重要的是,众多的表现性评价还容纳了学生自身对学习的理解与反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对评分规则中所描述的良好表现的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做得好是怎样的”;(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或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表现与评分规则的描述进行对比,回答“自己现在在哪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过程;(3)在明确了自己现在在哪里之后,学生将自己当前的表现和评分规则所描绘的卓越表现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差距以及需要提升的地方,并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己反思和自我管理的过程。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尤其是对那些不能自己回答上述三个问题的学生来说,课堂的交流和及时性的描述性反馈能够帮助他们进行理解、诊断与反思。因此,课堂中的表现性评价不仅能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中任务的解决和利用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主导的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和表现的改善(见图2)。图2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实践模型促进深度学习需要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而非仅仅孤立的一堂堂课或是一篇篇课文的设计与实施;嵌入课程的表现性评价能很好地将课程与评价统整起来,更好地落实课程中的核心目标。零散的知识点的教学,往往仅限于孤立的一堂堂课或一篇篇课文的设计与实施;而注重关键能力、高阶思维的学习,需要大任务、大活动的设计,因而,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就成为必然。以学期课程纲要、大单元设计为载体,首先提炼并明确该学期该课程/该单元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学习结果,接着设计能检测这些关键结果的表现性评价,然后把相关的表现性任务镶嵌在学期/单元学习任务中,能很好地将表现性评价和课程进行整合(见表1、表2)。表1
嵌入表现性评价的学期课程纲要表2
嵌入表现性评价的大单元设计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学校的整体变革,尤其是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变革;学校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出发,整体设计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立足于深度学习,指向具有21世纪素养的“人”的培养。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从“唯分”走向“育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改变会带来学校育人文化的改变、课程与教学的改变,为指向关键能力、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创造条件。(三)实施路径第一,学科教研员带领下的课堂评价改革。深度学习的发生,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深入理解,对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同时,我国中小学具有独特的学科教研体系的传统优势。在学科教研员引领下,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从重视双基走向深度学习的课程设计。在指向深度学习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展开课堂评价的实践,同时通过学科教研进行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在课后研讨反思,改进课堂评价。如上海松江区小学语文教研员郑艳老师带领的松江小学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实践,郑州市教研员卢臻老师带领的郑州中小学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实践,宁波市英语教研员刘桂蓉老师带领的英语课堂表现性评价等。第二,学校主导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革。学校层面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革才能引发变革的全面发生。学校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出发,在新课程背景下,从促进深度学习的评价入手,重新设计学生评价和育人体系。如上海小学在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已有经验,聚焦学生的深度学习,重新设计了学生档案袋评价;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温州市道尔顿小学都从毕业生形象出发,系统设计期末学生表现性评价以及日常学生表现性评价等。第三,区域推动的评价改革。区域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条重要的路径。2012年以来,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赵士果博士等组建课堂评价实践共同体,探索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郑州市以研制和实施指向深度学习的课程纲要为抓手,在各个学科分别推行评价改革;上海市在小学低年级推行期末表现性评价等。第四,通过高端研修提升教师评价素养。2009年开始,借助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平台,开发了“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运用”“评分规则的开发”“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与实施”等研修课程,对上海、郑州、南京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教研员、校长和骨干教师共7000多人进行专题培训,每个专题都突出强调要发挥评价的引领性、促进性作用,通过系列任务,帮助老师们提升评价素养。四成效与展望(一)突破与创新1.实践突破本研究经过七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1)努力将学生从注重记忆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在真实情境的任务中进行深度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2)教师的观念逐渐从“育分”走向“育人”,更加注重超越知识点的深度学习;教师的评价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思考和实践从“知识点—教材——教学”到“大观念(核心目标)—评价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核心目标的落实,有利于“人”的培养。(3)学校初步形成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善了学校的育人生态系统,将培养“人”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而不仅仅是应试的分数,为落实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找到了一条本土的、专业的实践路径。2.
理论创新本研究在实践中形成了基于本土的学生学习评价理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家访工作实施方案
- 2024年度企业销售员工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
- 2024年度智能穿戴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2篇
- 2024年度演出合同:某艺术家全国巡回演出项目3篇
- 2024年度艺术作品创作与出版合同
- 2024年度汽车销售维修合同5篇
- 2024全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范本下载
- 附属用房施工方案
- 二零二四年度服装设计与加工合作合同2篇
- 2024年度珠宝仓储租赁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采血器行业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策略预测报告版
- 2024年企业现场管理5S培训课件
-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解读
-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课件(共36张课件)
- 微测网题库完整版行测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学》终结性考核参考答案
- 科技兴国创新有我-科技创新主题班会
- 求职能力展示
- 2023年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
- 软件工程生涯发展展示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