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教程 课件 第1、2章 美美与共-美与美育;鬼斧天工-自然之美_第1页
大学美育教程 课件 第1、2章 美美与共-美与美育;鬼斧天工-自然之美_第2页
大学美育教程 课件 第1、2章 美美与共-美与美育;鬼斧天工-自然之美_第3页
大学美育教程 课件 第1、2章 美美与共-美与美育;鬼斧天工-自然之美_第4页
大学美育教程 课件 第1、2章 美美与共-美与美育;鬼斧天工-自然之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美美与共——美与美育1.1认识美1.2认识美学1.3认识美育知识目标1.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大学生发现美的能力1.初步建立对美的认知体系,提升对美的认识。2.理解美学的基本理论,认识美育的意义。1.了解美的内涵。2.了解美学的含义。3.了解美育的任务。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一章

美美与共——美与美育1.1.1美的定义1.1.2美的表现形式1.1.3美的特性1.1.4美的分类1.1认识美1.1.1美的定义什么是美?每个人对美有某种感性的认识,具体到一个个场景,它可能是朝霞满天(如图所示),也可能是落日熔金(如图所示),它可能是春花烂漫(如图所示),也可能是秋叶满地(如图所示),它可能是孩子的天真无邪(如图所示),也可能是老人的饱经沧桑(如图所示);它可能是青春少女的莞尔一笑,它是阳光少年的激情奔跑;它可能是苏轼在把酒高唱“大江东去”,也可能是朱自清泪眼婆娑里父亲的背影……朝霞满天落日熔金春花烂漫

秋叶满地

天真无邪饱经沧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界面1.1.2美的表现形式上面提到,我们对美的感受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从研究的角度,要分析什么是美,就必须从千头万绪中理出一个明晰的线索,所以下面就把各种美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种:1.视觉形象2.真实情景4.感官知觉3.文化意象5.心理感受中国山水画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昆仑雄姿

苏州园林太阳神鸟

蒙古舞蹈事事如意

锦上添花

雪地梅花图

琵琶美人图蒙娜丽莎的微笑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1.3美的特性由于美是事物的属性,所以只要事物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美的出现。各种异彩纷呈的美,从直观上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从研究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对各种各样的美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其固有的特点。具体而言,美有以下特点:1.从属性2.直觉性3.认同性4.积极性5.时空性美丽的鲜花东西方美女唐寅

《红叶题诗仕女图》

鲁本斯《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漠北景色

江南风光1.1.4美的分类生活中的美是千变万化、形形色色的。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把美进行一下分类。美的分类方法有很多,这里按其所依附的事物的性质,分为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化美、科技美五大类。下面,我们先进行简要介绍,后面章节再逐一讲解。1.自然美2.生活美3.艺术美4.文化美5.科技美孔雀与孔雀舞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服饰美

食物美

建筑美器物美

人际关系美

敦煌歌舞与意大利歌剧

氢燃料赛车1.2.1

美学定义1.2.2美学的研究对象1.2.3美学的任务1.2认识美学1.2.1美学定义美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的概念,并称其为“感性学”。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可以使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要有“审”有“美”。“审”作为一个动词,表示一定有人在“审”,即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要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1.2.2美学的研究对象无论哪一门学科,研究对象都是其基础理论的基石,而美学的研究对象也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一样,至今悬而未决。也因此,美学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1.美学是研究感性的学科2.美学是艺术哲学3.美学要关注自然与社会生活4.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学科美学的任务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类的审美现象,总结人类审美实践经验,最终探索和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如审美对象具有什么特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的心理结构、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美学应该指导审美实践,美化社会,美化每个人的生活。美学应促进人生审美意识的形成。《踏歌图》1.2.3美学的任务1.3.1从美学到美育1.3.2中华文化美育传统1.3.3近代中国的美育探索1.3.4大学美育1.3认识美育1.3.1从美学到美育美学可以促进人生审美意识的形成,而这需要人们了解美学、理解美学,要达成这样的效果,最佳方法就是进行以美学为内容的教育,也就是“美育”。教育家凯洛夫说:“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本质是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从艺术的角度理解周围的现实,培养艺术美的创造力。”美育,是审美的教育,是美感的教育、更是对于人精神的教育。如同美学的诞生先于“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美育的历史同样远早于“美育”这个词语。在中世纪,美育在“黑暗时代”中挣扎,仅有音乐作为“七艺”之一,成为修道院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此时的音乐教育充满了宗教神学色彩,专为神学服务,已然失去了其本来面目。18世纪,“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美学从此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为美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美育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虽然并不是由我国最早提出的,但美育在我国并不是空白,甚至可以说,我国是具有深厚美育传统并从未中断的国家。孔子积极提倡美育,他肯定了美育对人的精神的深刻影响,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之后,历代士大夫都重视美育的作用,“建安七子之冠”王粲在《荆州文学记官志》中提出“夫文学者,人伦之首,大教之本也”的观点。1.3.2中华文化美育传统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国门大开,西方的各种思想也随之传播到国内,彼时国内的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美育的作用和力量,将其相关理论引入我国,美育快速发展起来。近代学者王国维受康德、席勒等人的思想影响极深,在文学、哲学、美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将“美育”这个概念翻译并带到中国,提出:“完备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新中国的成立,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新生,社会欣欣向荣,美育也终于等到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大学美育,顾名思义,即面向大学生群体教授的美育课程。2020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1.3.3近代中国的美育探索1.3.4大学美育思考与练习练习一:思考与讨论1.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指出:“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他在《谈美书简》中又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请你思考并与同学一起讨论:朱光潜先生的这两句话有何道理?这两句话对我们学习美学有何启示?2.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美对只讲而不想的人是一目了然的,而对又讲又想的人而言始终是个谜。”请你思考并和同学一起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讲”美呢?练习二:赏析1.下面是一幅现代建筑图(图),请分析其中包含着哪几种不同形式的美,这种美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的。练习二:赏析1.下面是一幅现代建筑图(图),请分析其中包含着哪几种不同形式的美,这种美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的。现代建筑沙漠景色

江南水乡景色审美实践——心中的至美一个人,哪怕对美学全然无知,同样会有美的感受和体验。下面,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心中最美的事物。审美实践——创造我的美创造美从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同样体现在普通人的劳动和生活中。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材料、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美。感谢您的欣赏第二章鬼斧天工——自然之美2.1自然美的形式2.2自然审美观2.3现代自然观第二章鬼斧天工——自然之美知识目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壶口瀑布

1.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之美。2.认识现代生态美学。1.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探索和学1.了解自然之美的表现。2.了解中西方自然审美观及其差异,并认识现代生态美学。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壶口瀑布1.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探索和学习,树立现代自然观、生态观。2.增强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素质目标2.1.1天生我材——物之美2.1.2美不胜收——风景美2.1.3生生不息——生态美2.1自然美的形式2.1.1天生我材——物之美自然造化的神奇让我们的语言无以言表,自然中的事物品类无比丰富,这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一)物性之美人类在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发现自然界中有一些物质具备独特的性质,具备不同凡俗的“物性”,于是便具备审美元素。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四大类。1.日月星辰2.山水树石3.珍禽灵兽4.花草果蔬深邃的星空巍峨的山峰

飞流直下的瀑布立体浮雕玉石山川黄山迎客松飞翔的雄鹰

美丽的草原(二)物态之美除了物性之美外,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所显现的状态也别有风致,被人们所感受和欣赏,这就是自然事物的物态之美。(三)情景之美自然界的事物一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给我们提供一种情景之美,情景之美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环境之美。电闪雷鸣

绵绵细雨江枫渔火

月夜倚窗(四)意向之美自然界中有些事物能使人在精神和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些事物便具备了一种意向之美。2.1.2美不胜收——风景美除了具体的事物,我们对自然之美直观感受的来源,莫过于各式各样的风景。自然风光无限,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1.景观美2.风光美3.季节美2.1.3生生不息——生态美生态学被称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态学建立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我国将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对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以保护环境。

九寨秋色三江源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2.2.1西方传统自然审美观2.2.2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2.2.3中西方自然审美观差异2.2自然审美观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中,最先体悟和认识到的“美”便是自然界中的美,自然美启发了人类的审美,成为各式艺术的审美对象和灵感来源。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东西方文明也建立了不同的自然审美观。2.2.1西方传统自然审美观中世纪,在神学思想笼罩下,西方社会对自然及自然美的解释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相比神的伟大、无阳限、光辉与永恒,自然及自然美是渺小的、有限的,因此在中世纪,自然美的位置是很边缘的。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整个西欧,人文主义大兴,“人”被置于最核心的位置,自然也脱去了神学的外衣,成为独立的、具有内在目的性的外在世界。彼特拉克提出的“能欣赏山色的美丽,而且能够把画境和大自然的实用价值区别开来”,被视为西方人把自然的审美价值从实用价值中分离独立出来的最初尝试。库茵芝

《白桦林》2.2.2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我国古代人民早早便显现出对自然的超凡亲和力和感悟力。在《诗经》中,便已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绿竹青青”“杨柳依依”等写景的佳句,对自然的欣赏和喜爱已经表露无遗。1.天人合一2.比德畅神拙政园

菊花

荷花范宽

《溪山行旅图》2.2.3中西方自然审美观差异由于在经济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哲学文化背景、政治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的自然审美观,在理论形态、艺术表现、审美趣味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理论形态上,中西方都是在有了对自然美的自觉欣赏以后才出现了对自然美的理论概括。从自然之美的艺术表现方式看,中国传统艺术以写意为主,偏于主观表现,追求“贵乎自然”,西方则偏于客观再现,以写实为主。从审美趣味看,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注重和追求自之美向社会之美过渡与转化,“比德”就是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社会之美”的最佳例证。而西方美学则常把观赏自然的目光投向尚未与人类社会发生直接关联的原始、粗矿、荒凉的自然。2.3.1人与自然的关系2.3.2现代生态美学2.3.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3现代自然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遭遇核事故,大量高浓度放射性物质迅速扩散到环境当中,直接对周围空气、水、土地产生辐射危害。此后,污染持续扩大,事故陆续产生了上百万吨的核污水、数千万立方米的核废物,而这场事故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远远没到尽头。面对这样的生态灾难,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2.3.1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生物的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但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对待自然。3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飞跃的发展,人类终于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影响自然。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环境,因此,人类必须放弃自己的傲慢,终止与自然的对立,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有益于人类也有益于自然的“正循环”,才能开拓出未来的道路。毛乌素沙漠今昔对比

2.3.2现代生态美学随着生态学等学说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自然审美观也在不断更新,新的观点不断涌现。2.3.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微妙,人类既从自然界中获取相应的资源,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