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1页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2页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3页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4页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200

CCS60A12

DB4413

惠州市地方标准

DB4413/T32—2022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管理指南

Guidefor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ofruraltourismclusters

2022-12-08发布2023-01-08实施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13/T32—2022

目次

前言....................................................................................................................................................................I

1范围................................................................................................................................................................1

2规范性应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规划设计........................................................................................................................................................2

6公共设施建设................................................................................................................................................3

7旅游业态建设................................................................................................................................................5

8连线成片发展................................................................................................................................................7

9管理服务........................................................................................................................................................8

10文化传承....................................................................................................................................................10

11环境保护....................................................................................................................................................10

12风貌控制....................................................................................................................................................10

13社会与经济效益........................................................................................................................................11

14可持续发展................................................................................................................................................11

参考文献..........................................................................................................................................................13

DB4413/T3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惠州市旅游发展促进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补宏、徐巧玲、陈凤、梁艳阳、何薇、陈云辉、林旭青

DB4413/T32—2022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管理指南

1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管理的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惠州市行政区划内各类乡村旅游集聚区的培育、创建、评定与推广。

2规范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明日期的引

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10001.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10001.2-202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15630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T16766-2017旅游业基础术语

GB/T17775—200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897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31383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GB/T31384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

DB44/T1619-2015乡村旅游区(点)服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乡村旅游ruraltourism

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

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

1

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3.2

乡村旅游集聚区ruraltourismclusters

乡村旅游资源、产品、产业、公共配套等相对集聚,且“旅游、乡村、产业”有机融合的集约

化、开放性、高效益、多功能的乡村旅游聚合空间。

4基本要求

4.1乡村性

乡村旅游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范围内的自然生态、人居环境、建筑风貌、文化内涵、旅

游产品及业态等应彰显乡村性。

4.2集聚性

集聚区应有明确的空间边界,面积应不小于3平方公里,且主要的乡村旅游接待场所之间的车

辆交通时长应不超过30分钟。

4.3联动性

集聚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应能实现互联互通。

4.4规范性

集聚区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接待服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应有明确的

责任主体、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鲜明的品牌形象。

5规划设计

5.1宜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制定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思路,做到目标明确、定位精准、措

施具体。有条件的集聚区可独立编制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

5.2集聚区的旅游发展宜与市县镇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及村庄

规划相衔接。

5.3集聚区的旅游发展宜立足实际,培育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合理规划乡

村旅游连线发展示范带和连片发展示范区,引导乡村旅游产业集中布局、联动发展。

2

DB4413/T32—2022

6公共设施建设

6.1公共交通路网

6.1.1宜与临近机场、高铁站、客运站、地铁或轻轨等交通枢纽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旅游景

区(点)有便捷的交通接驳。

6.1.2区内主干道宜为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可连接区内主要的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示

范村、连线连片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的主干道两侧宜绿化亮化,实现人车分流。

6.1.3区内主干道宜实现路灯照明全覆盖,并配套险峻路段外侧护栏、道路反光镜、交通指示

牌、减速带等辅助设施,三级以下等级公路路口宜完善客运车辆夜间禁行等标牌。

6.1.4区内宜建设符合乡村肌理的绿道体系,包括骑行道、游步道、碧道、历史文化径等,且

宜采用当地生态环保材料。

6.2旅游停车场

6.2.1宜利用闲置空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局停车场地,停车位数量应与旅游接

待能力相匹配。

6.2.2应在游客集中区域或其周边设置游客专用停车场:

a)应分设停车场出入口、车辆上下客分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辆停放分区;

b)应规范设置交通标识标牌,清晰划定路面边线、方向箭头、停车位界线;

c)宜设置一定数量的充电桩,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d)宜设绿化停车面、绿化隔离线,或者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

e)应安排专人值管,并完善停车场管理制度;

f)宜免费开放。如须收费,应在醒目位置公示收费标准。

6.2.3若专用停车场不能满足节假日旅游高峰期停车需求,宜利用乡村文化广场、晾晒场、三

荒地以及主要道路外侧等不妨碍交通运行、旅客游览的场地,设置临时停车场。

6.3旅游厕所

6.3.1旅游厕所的数量应与乡村旅游接待能力相匹配,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设流动厕所。

6.3.2旅游厕所应按照GB/T18973,按照A级及以上级别旅游厕所标准建设,宜配有残疾人

专用厕位、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

6.3.3应有完善的旅游厕所日常保洁和管理制度,并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保洁、管理

工作。

6.3.4鼓励乡村旅游示范村、连线连片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沿街临路商家

适度清洁、升级自用厕所,免费向游客开放。

6.3.5旅游厕所化粪池预留的出水口位置应与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相衔接。村庄已完成

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的,新建或改造的旅游厕所应将污水接入污水收集管网。

3

6.4游客中心

6.4.1宜利用公共服务中心、村史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或游客驿站。

6.4.2游客中心的设置和服务规范应符合GB/T31383的要求:

a)应能提供旅游宣传、信息咨询、旅游投诉、物品寄存、导游导购等旅游服务;

b)宜配置电脑触摸屏、电子讲解系统等多媒体宣教系统,或提供免费的旅游宣传材料供游客

查询;

c)宜设置游客专用休息区,配套休闲座椅、饮水机、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

d)宜安排专(兼)职服务人员驻场,负责游客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e)宜结合乡村旅游接待与导游讲解需要,不定期安排专业导游或乡村旅游讲解员驻场服务。

6.4.3游客驿站的设置宜与旅游景区(点)、旅游休闲步行街区、乡村绿道驿站、乡村旅游经

营户相结合,宜设有服务台和专(兼)职工作人员,能为游客提供基础的旅游服务。

6.5旅游标识系统

6.5.1区内旅游标识标牌宜统一风格,采用中英双语对照,使用生态环保材质。

6.5.2宜按照GB/T31384,在主要道路和主要路口设置旅游交通专用标识。

6.5.3宜在游客集中区域和主要交通节点设置全景导览图,标明当前位置及主要景点、游客中

心、旅游厕所、停车场、农家乐、民宿客栈等服务设施的位置,明示旅游咨询、游客投诉、紧急救

援电话。

6.5.4宜在旅游景区(点)、特色景观或相关展示物品前设置景物介绍牌,介绍精准、图文结

合。

6.5.5宜在适当位置设置提示标牌,提示到位、内容温馨。

6.5.6宜在适当位置设置齐全、醒目、规范的安全警示牌。

6.5.7宜在绿地、林地、草地等绿化空间及遗址遗迹保护场所等设置环保提示牌。

6.5.8宜按照GB/T10001.1,在主要道路、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景区(点)、

农家乐、民宿客栈、名优特产店等位置,合理设置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6.6智慧旅游体系

6.6.1集聚区应实现移动通讯信号全覆盖,乡村旅游示范村、连线连片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

宜实现5G网络全覆盖,游客集中区域宜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6.6.2主要出入口、游览场所、客流量集中节点、事故多发地点宜实现视频监控覆盖,有条件

的集聚区宜实现游客可达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客流、车流等流量信息统计系统宜与当地公安、工

商、旅游管理部门大数据系统对接。

6.6.3宜有多种的门票与特色项目预定、预约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

APP、在线旅游交易平台、电话、短信等。

6.6.4经营性质的旅游景区(点)、主题场馆等宜有自助售票设施,并支持刷卡或支付宝、微

4

DB4413/T32—2022

信支付。宜有电子检票的门禁系统或验票设施,支持二代身份证、二维码或刷脸验票。

6.6.5宜借助官方网站、自媒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公众号)、

APP、小程序、现场扫码的语音讲解系统等渠道,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资讯、景点讲解、导游导

购等乡村旅游信息服务。

6.7人性化设施

6.7.1宜合理布局公共休憩空间,设置遮阳避雨廊亭、休息座椅等设施。

6.7.2宜根据特殊人群服务需要,设置无障碍通道,配备残疾人轮椅、拐杖、童车等设施。

6.7.3宜在游客集中游览区域,提供充电宝、自行车、服饰、帐篷、体育装备租赁服务。

7旅游业态建设

7.1旅游吸引物

7.1.1宜依托本土特色旅游资源,按照GB/T17775-2003,规划打造若干乡村旅游景区(点):

a)宜能为游客提供别具乡村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采摘、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亲子娱乐、

餐饮娱乐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b)宜重视灯光秀、美食夜市、夜间剧场、篝火晚会等夜间旅游项目和特色活动的开发;

c)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点)规划开发民宿客栈、度假木屋、汽车营地、露营地、精品酒

店等旅游住宿业态,为游客提供1天1夜、2天1夜的旅游度假产品和服务;

d)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旅游景区(点)积极创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广东省生

态旅游示范区、广东省旅游度假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荣誉称号;

e)鼓励旅游景区(点)免费面向游客开放,或实行针对特殊人群、本地居民的门票优惠政策。

7.1.2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依托街道巷弄、民居群、古建筑群等空间聚落,规划打造别具乡村

特色的旅游休闲步行街区:

a)宜适度开展绿化、亮化、外立面改造、人车分流道路改造等工作;

b)宜合理配套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游客驿站等服务设施;

c)宜引导农家乐、民宿客栈、名优特产店、文化馆、休闲吧等“吃住行游购娱”业态集中布

局;

d)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统一宣传”。

7.1.3宜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点)、自驾游风景道、游览环线的规划建设,打造推出若干主题

化、人性化、规范化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与周边旅游景区(点)相联动。

7.2旅游餐饮

7.2.1鼓励农家乐、美食馆、小吃店等旅游餐饮业态的发展,并引导其采用本土食材或本土特

色烹饪工艺开发具有特色、有品味、有档次的菜品。

7.2.2引导有条件的集聚区在乡村旅游示范村、连线连片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规划打造美食

5

一条街、美食夜市、美食城等美食地标,策划开展乡村美食节、粤菜师傅厨艺比拼等特色活动。

7.2.3旅游餐饮服务场所应按照GB14881,保障食品安全和卫生规范,环境卫生整洁干净,

建筑风貌与乡村环境相协调。

7.2.4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统一农家乐管理服务规范,鼓励有条件的农家乐经营单位积极参与

国家、省市县星级农家乐的等级评定。

7.3旅游住宿

7.3.1宜鼓励和引导本地居民盘活、利用闲置民居与宅基地,开发旅游住宿设施。

7.3.2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配套不同消费档次和主题风格的旅游住宿业态,包括但不限于民

宿客栈、度假村、露营地、汽车营地、精品酒店等。

7.3.3鼓励有条件的民宿客栈、精品酒店提高软硬件配套标准和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乡村旅游

度假品牌,并通过直营、加盟、托管等方式实现连锁经营。

7.3.4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统一民宿客栈管理服务规范,鼓励有条件的民宿客栈经营单位积极

参与国家、省市县各级民宿客栈等级评定。

7.4旅游交通

7.4.1宜依托现有交通路网,提升打造自驾游风景道、绿道、游步道等“快旅慢游”交通廊道。

7.4.2宜结合旅游交通廊道、旅游景区(点)的布局,在视觉较佳、视距适中、视野开阔的区

域选址建设观景平台,并配套雕塑雕像、景观小品等标志物,满足游客观光、游憩、拍照打卡需求。

7.4.3乡村旅游示范村、连线连片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宜为游客提供安全、有趣的旅游交通

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自行车、观光电瓶车、水上游船、观光小火车、索道滑竿、无动力滑道等。

7.4.4乡村旅游交通工具及驾驶员应证照齐全,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费、规范运营”。

7.5旅游购物

7.5.1宜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点)、精品线路的规划建设,依托现有的乡村圩市、农贸市场、

商业街区,提升打造名优特产市集、旅游休闲步行街区等旅游购物地标,引导名优特产、旅游手信、

文创纪念品等各类旅游购物店的集聚发展,但应避免过度商业化。

7.5.2鼓励开发别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

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工作。

7.5.3宜对旅游购物场所实行统一管理,落实旅游商品明码标价要求,杜绝欺客宰客、强买强

卖、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低价竞争、大声揽客等不文明行为。

7.5.4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经营户积极探索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等新型的旅游商业模式。

7.6节事活动

7.6.1宜深挖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策划、举办别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包括但

不限于:元宵节灯会、端午节龙舟赛事、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以及乡村徒步赛事、旅游文化节等。

6

DB4413/T32—2022

7.6.2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主办、承办各类乡村旅游行业会议、论坛、展览、赛事等。

7.7特色业态

7.7.1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结合美丽乡村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推动本土种养殖业、渔

业、牧业、林业的规模化、园区化、休闲化发展,培育打造若干集农业生产与加工、旅游观光、休

闲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生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7.7.2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开发面向中小学生推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

寓教于乐的研学旅游课程、产品和业态,打造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

7.7.3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革命老村等金字招牌,加强对名

人故居、历史建筑、遗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力度,把旅游融入文化产业,让

文化融入旅游过程,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7.7.4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依托山川湖海资源,规划建设汽车营地、露营地、素拓基地等体育

旅游业态,组织举办徒步、定向越野、迷你马拉松、汽车越野、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旅游赛事,打造

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7.7.5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依托温泉、中药材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汤泉疗养、食养药养、中

医护理、康养度假等业态,积极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7.7.6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依托当地名优特产加工业、特色手工业等,融入旅游体验、接待服

务功能和元素,发展观光工厂(车间)、工业旅游景区(点)、手工作坊、大师工作室等工业旅游

业态,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7.7.7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旅游企业结合“互联网+旅游”行动,开发数字展馆、4D电影院、

虚拟游戏、数字光影秀、实景演绎等有高技术含量的智慧旅游产品。

8连线成片发展

8.1连线发展示范带

8.1.1宜依托沿江、沿海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集中优势,依托沿街、沿路(城市干道、乡镇

主干道等)的交通集散优势,以乡村旅游景观岸线、“快旅慢游”交通廊道的改造提升为纽带,将

乡村旅游景区(点)串联起来,引导“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和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线性集中布局,

同步提升旅游观光、交通集散与接待服务功能,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轴线。

8.1.2连线发展示范带宜有显目的起始点标志物,包括但不限于:门楼、牌坊、景观小品、旅

游标识标牌等,且宜有统一的环境风貌、建筑风貌、道路绿化亮化风貌,方便游客识别、寻找、记

忆。

8.2连片发展示范区

8.2.1宜依托环湖、环山、环城的资源集中和区位市场优势,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园

区,古村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核心区,农业园、工业园、文化产业园等各类产业园区为空间

7

载体,采取“分期分片、点线面结合”的开发策略,以乡村旅游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行动为

行动抓手,逐步推动乡村旅游先行区、核心区的规划建设。

8.2.2连片发展示范区宜突出主题特色、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特色,并在环境风貌控制、组织

建设、规章制度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游客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突出的先行、示

范作用。

8.2.3连片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宜与当地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

相结合,同步提升宜居、宜游、宜业品质,综合满足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的不同需要。

9管理服务

9.1组织管理

9.1.1应严格落实乡镇政府(社区街道办)的属地管理责任和入驻企事业单位的辖区管理责任。

9.1.2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人员配套到位,内设机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能实现对

集聚区的常态化统一管理。

9.1.3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通过设立混合所有制的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或引入市场化管理

团队的形式,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9.2安全管理

9.2.1应明确各类经营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是公共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9.2.2应设有安全保护机构、制定健全的安全保护制度、配备充足的安全保护人员,并做好日

常防疫检查、安全巡查工作。

9.2.3应制定应对特殊情况的安全处置预案,包括恶劣天气、突发灾情、暴恐、传染病疫情、

食物中毒、停电、设施停运等特殊情况。

9.2.4应设有内部救援电话并向游客公布,宜与相关单位建立紧急救援(护)联动机制,且运

行及时有效。

9.2.5应建立健全的设施设备管理、操作、维护、保养、监测制度,设专人管理、建档管理。

9.2.6安全设备设施应齐全、有效,包括危险地带安全防护,设施消防、防火等设备,游览游

乐服务设施安全,特种旅游项目的安全确认。

9.2.7应定期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村民的安全宣传与教育工作以及安全防范、应急救助技

能等基础技能培训工作。

9.3市场管理

9.3.1宜有规范化的乡村旅游市场准入标准,吸收差异化、高质量的旅游项目,淘汰低档次、

同质化的旅游项目,坚决抵制低俗、破坏性的旅游项目。

9.3.2宜有针对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性单位和场所的管理制度,且严格贯彻实施。

9.3.3宜有统一的品牌形象、统一的宣传渠道、统一的宣传材料。应有多种介绍乡村旅游示范

8

DB4413/T32—2022

村基本情况、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宣传资料,应积极通过自媒体营销、网

络宣传、电视广播、活动节事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乡村旅游市场宣传工作。

9.3.4宜设立乡村旅游红黑榜,认定诚信经营示范户,设立诚信经营一条街,打击欺客宰客、

强买强卖、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

9.3.5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建立地方性旅游行业协会,包括但不限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

会、乡村民宿协会、农家乐协会、乡村旅游异业联盟等。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建设、管理、

交流、合作力度,并积极参与乡村旅游集聚区的开发、管理、服务等事务。

9.4人才管理

9.4.1宜调动基层单位挂职干部、驻村干部、返村乡贤和大学生等重点人群的积极性,通过选

拔、培训、业务实践等方式,将其培养为乡村旅游带头人。

9.4.2宜加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筹措经费、制定计划,常态化开展旅游人才

培训工作,积极推介基层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参与上级旅游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旅游人才培训、

技能评比、学习进修等活动,增强管理服务意识和旅游专业素质。

9.4.3宜通过选拔、聘用、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热爱乡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掌握基

本服务技能、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规模化、休闲化、现代化发展。

9.4.4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和旅游企业招募高端人才、职业经理人,并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办

学、设立实践基地等形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9.5旅游服务

9.5.1乡村旅游景区(点)、游客中心、停车场、主题场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宜安排工作人员驻

点,提供必要的前台接待、信息咨询、导游讲解等服务。

9.5.2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招募、培养专(兼)职乡村旅游讲解员,为到访游客提供导游讲解

服务。鼓励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离退休乡村干部、乡贤等群体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乡村旅

游接待、导游讲解的服务中来。

9.5.3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宜热情有礼,普通话流利,熟悉乡村基本情况,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

基本能力。

9.5.4宜在游客游览集中区域设置游客意见箱、意见簿、游客投诉办公室,公示投诉电话,制

定统一的游客投诉处理机制和流程,及时处理游客意见和建议。

9.5.5宜主动定期收集、分析游客意见和建议,汇总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管理服务质

量。

9.5.6宜建立乡村旅游志愿服务队,在游客集中游览区域设置志愿服务站,宣讲旅游文明行为

公约,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残障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人性化爱心关怀服务,协助旅游景区(点)

开展疫情防控政策宣讲与现场检查工作。

9

10文化传承

10.1应建立乡村文化档案,对乡村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普查,并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10.2应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为市级及以上级别的单位编制保护

性规划,落实保护经费、责任人员,开展动态监测、管理维护、开发运营等工作。

10.3宜通过设立村史展览馆、非遗文化馆、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示范基地等文化窗口,

举办乡村故事会、手工艺竞赛、乡村文化进景区等活动,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10.4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民工匠名录,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创建大师工作

室、手工作坊、主题场馆等文化基地,将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接待相结合,创造符合现代审美、

满足游客体验需要的旅游商品、旅游产品和特色服务。

11环境保护

11.1应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明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安排环境保护经费,适度提高绿化

覆盖率,改善林相和自然景观。

11.2应采用环保型材料,各项设施设备应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无环境污染或其他

公害,对旅游资源和环境无损害。

11.3空气排放应达到GB3095的要求、噪声应达到GB3096的要求、地面水环境质量应达到

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污水排放应达到GB8978的要求。

12风貌控制

12.1应有统一的环境风貌、建筑风貌控制规范。对于绿化亮化美化等公共工程以及新建住宅、

民居改造、巷道改造等私人建设工程,宜设置规范要求,提供参考示例。

12.2乡村滨水岸线、道路绿化、公共游憩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整体景观风貌,宜注重乡村

性表达与乡村氛围营造,避免城市化倾向。

12.3电线杆应排列整齐,安全美观,无私拉乱接电线、电缆现象。乡村旅游示范村、连线连

片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的电线宜采用地下隐蔽式铺设,不破坏视觉效果。

12.4排水宜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已建成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宜依据自身条件逐步改造为分流

制;确实无法改造的,宜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乡村旅游示范村、连线连片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宜

基本实现雨污分流。

12.5村容村貌应整洁干净,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宜引导村集体、村民利用院前宅

后闲置土地设计打造小公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美化村容村貌,点缀美丽乡村。

12.6应实现自然村垃圾收集站全覆盖,垃圾桶(箱)数量充足、布局合理、造型美观,实行

垃圾分类,应有保洁人员,做到日产日清。

10

DB4413/T32—2022

13社会与经济效益

13.1应兼顾广大游客的四季旅游、周末休闲、夜间旅游等多元需求,提高开放时长和适游期。

13.2应为当地村民优先提供较多就业、创业机会,并有效提高村民的生活、文化、休闲品质。

13.3应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村集体、村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

13.4鼓励申报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保护、农村环境风貌综合整治等相关的国

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彰显惠州乡村旅游风采。

14可持续发展

14.1应建立乡村旅游领导小组、监督小组,通过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乡村旅游的

有序发展。

14.2乡村旅游发展宜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主动对接各个口径的公共财政投入资金,为乡

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与线路建设、人才培养、市场开发、管理服务等提供经费保障。

14.3宜加强与乡村文化旅游领域专家教授的交流合作,通过专家论坛、专题报告等方式借智

借脑,推动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

14.4宜建立乡村旅游土地统筹与开发利用体制机制,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县关于支持乡村旅

游发展的土地政策,盘活三荒地、闲置和宅基地以及“点状供地”政策指标,满足乡村旅游用地需

要。

14.5宜建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引导当地民众踊跃参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重

要议题的讨论、决策与落地实施工作,激发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行动积极性。

14.6宜制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计划,在人才培养、旅游产品与业态迭代更新、管理与服务

品质升级、招商引资、市场营销、品牌建设、风险防范等领域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并贯彻实施,

逐步夯实乡村旅游的长青基业。

11

12

DB4413/T32—2022

参考文献

[1]GB/T17775-200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2]GB/T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3]DB32/T1666—2016乡村旅游区等级划分与评定

[4]DB32/T3221—2017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指南

[5]DB45/T2069—2019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6]DB3211/T1005—2019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规范

[7]T/UPSC0004-2021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

[8]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质量等级评价细则及说明

13

附录

惠州市乡村旅游集聚区验收实施细则

一、评定说明

根据乡村旅游集聚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旅游业态建设、管理服务、文化传承、环境保护、风貌

控制、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等项目进行评分。

每个评价项目均赋以一定分值,公共设施建设200分,旅游业态建设250分,管理服务240分,

文化传承60分,环境保护60分,风貌控制70分,社会与经济效益80分,可持续发展40分,总分

值1000分。另设立加分项目100分。

二、惠州市乡村旅游集聚区验收评分表

表1惠州市乡村旅游集聚区验收评分表

推荐评定

大项分项次分小项最小自检

单位单位

序号评定项目检查评定方法与说明分值分值项分分值项分计分

计分计分

栏栏值栏栏值栏栏

栏栏

1公共设施建设200

1.1公共交通路网30

1.1.1主干道10

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10

双向车道6

1.1.2道路设施10

主要道路实现路灯照明

全覆盖,特殊路段和路口

10

设有护栏、反光镜、减速

带和交通指示牌

主要道路实现路灯照明

6

全覆盖

有乡村绿道或碧道、生态

1.1.3绿道网络10

游步道、历史文化径

1.2旅游停车场20

1.2.1停车位数量10

停车位数量充足,能满足10

14

DB4413/T32—2022

表1惠州市乡村旅游集聚区验收评分表

推荐评定

大项分项次分小项最小自检

单位单位

序号评定项目检查评定方法与说明分值分值项分分值项分计分

计分计分

栏栏值栏栏值栏栏

栏栏

日常旅游接待需要,并可

根据节假日旅游高峰停

车需求增设临时停车场

停车位数量充足,能满足

6

日常旅游接待需要

游客专用停车有游客专用停车场,且免

1.2.210

场费开放直接得10分

有游客专用停车场,且布

局合理,标识清晰,有专10

人值管,收费合理

有游客专用停车场,有专

6

人值管,收费合理

1.3旅游厕所40

根据规模和游客接待量

有足够的旅游厕所,厕位

1.3.1厕位数量10

总量达旺季日均游客接

待量的比率

5‰(含)以上10

3‰-5‰6

2:3或女厕厕位数量多于

1.3.2男女厕位比10

男厕厕位数量

符合《旅游厕所质量等级

的划分与评定》

1.3.3质量10

(GB/T18973—2016)的

要求

100%达到A级及以上10

50%以上达到A级及以上6

1.3.4管理10

有数量适宜的保洁人员,

10

有完善的保洁制度

有数量适宜的保洁人员6

1.4游客中心30

1.4.1场地设施10

有游客中心,位置合理;

有电脑触摸屏等多媒体10

宣教系统;有休息区和休

15

表1惠州市乡村旅游集聚区验收评分表

推荐评定

大项分项次分小项最小自检

单位单位

序号评定项目检查评定方法与说明分值分值项分分值项分计分

计分计分

栏栏值栏栏值栏栏

栏栏

闲座椅、饮水机、旅游厕

所等服务设施

有游客中心,位置合理6

1.4.2旅游咨询服务10

能够提供常态化的旅游

咨询服务,且服务优良、10

亲切热情

能够提供常规的旅游咨

6

询服务

1.4.3讲解服务10

有满足旅游旺季讲解服

10

务需要的专职讲解员

有基本满足日常讲解服

6

务需要的兼职讲解员

1.5旅游标识系统30

旅游交通专用在主要道路和主要路口

1.5.15

标识设有旅游交通专用标识

在游客集中区域设有全

1.5.2全景导览图5

景导览图

在旅游景区(点)前设有

1.5.3景物介绍牌5

景物介绍牌

在适当位置设置提示标

1.5.4指引标牌5

在游人可达的具有安全

1.5.5安全警示牌隐患地段设有安全警示5

统一风格,公共信息图形

1.5.6设计制作5

符号符合规范

1.6智慧旅游体系40

1.6.1网络信号10

移动通讯信号全覆盖,在

游客中心或游客集中区10

域设有免费WiFi

在游客中心或游客集中

6

区域设有免费WiFi

免票开放且有预约系统,

1.6.2票务系统10

此项得10分

16

DB4413/T32—2022

表1惠州市乡村旅游集聚区验收评分表

推荐评定

大项分项次分小项最小自检

单位单位

序号评定项目检查评定方法与说明分值分值项分分值项分计分

计分计分

栏栏值栏栏值栏栏

栏栏

有票务预定渠道,且有自

助售票设施或有电子检

10

票的门禁系统或验票设

有票务预定渠道6

1.6.3视频监控10

覆盖村庄出入口、主要游

览场所、游客集中区域、10

事故多发地点

覆盖游客集中区域6

有提供旅游信息服务的

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官方

1.6.4旅游信息服务网站、自媒体平台、APP、10

小程序、现场扫码的语音

讲解系统等

1.7游憩设施10

设有遮阳避雨廊亭和休

10

息座椅

设有休息座椅6

2旅游业态建设250

2.1旅游景区(点)30

有旅游观光、农业采摘、

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亲

2.1.1旅游功能子娱乐、餐饮娱乐等多元10

化的旅游功能(每种5

分,满分10分)

有灯光秀、美食夜市、夜

间剧场、篝火晚会等夜间

2.1.2夜间旅游10

旅游项目和特色活动(每

种5分,满分10分)

2.1.3度假产品10

能提供2天1夜及以上周

10

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能提供1天1夜的旅游产

6

品和服务

2.2旅游休闲步行10

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