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全部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夫耕种解析:选C。井田制的实质是名义上国有的贵族土地全部制,贵族实际占有土地和收获物最能说明这一点。2.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夫,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事实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全部土地公有化解析:选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全部权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解析:选A。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才刚刚起先确立,因此多数百姓还没有土地全部权,所以百姓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不卖土地,故A项正确;汉代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所以在汉代土地可以作为私有财产买卖,也就出现了汉以后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故B项错误;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多少的问题在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或者卖田,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的叙述是不符合问题主旨的,故D项错误。4.北魏时期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始终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制B.爱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解析:选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北魏创立的均田制确定程度上使无地农夫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主动性,爱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北魏均田制安排的是国家限制的大量无主荒地,不存在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和可以买卖使得土地兼并问题无法杜绝,故D项错误。5.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全部制演化趋势是()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C.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解析:选B。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全部制演化的过程,C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D项是农业组织形式的演化,B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全部制演化趋势。6.“(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稳食租衣税者也。”上述现象有利于()A.加强对农夫的限制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减轻对农夫的剥削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租佃关系下国家对农夫的限制力度出现了确定程度的松动,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力度渐渐降低,故B项错误;减轻对农夫的剥削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兼并使得农夫失去土地成为佃农,并渐渐依附于佃户,故D项正确。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课中思索题(教材P8)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干脆后果是农夫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遇剥削,导致农夫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冲突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担当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削减,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阅读与思索(教材P10)请思索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改变,并尝试理解这一改变的意义。提示首先要读懂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即佃主和佃农身份地位的改变,雇农渐渐获得人身自由权利,再联系早期(如东汉)田庄里的依附农夫的境况进行比较分析即可。三、自我测评(教材P10)1.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分?提示井田制中的“公田”事实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公田”由得到份田的农夫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私田”的产品由劳动者支配。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渐渐取代井田制的?提示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缘由。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干脆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1)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运用,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井田制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渐渐成为运用者的私有土地。(2)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者的主动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进程。(3)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赐予全面确定,最终使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3.中国古代土地全部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哪几种主要形式?提示土地全部制的基本形态是私有制。主要形式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4.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提示东汉时期田庄制下农夫对大地主有剧烈的人身依附关系,隋唐时期的均田制保障了农夫的土地,农夫相对独立;随着宋代土地兼并的严峻,租佃经营方式日趋普遍,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地主与佃农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租佃制占据主导,契约纳租方式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佃农的经营自主权提高。(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峻B.铁犁牛耕技术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解析:选C。材料信息“十千维耦”,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选C项。B项铁犁牛耕技术与个体耕作方式相匹配,D项也是与一家一户的个体耕作对应,解除。土地兼并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出现,并且与材料信息无关联,故解除A。2.《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桓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A.依据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有利于调动土地全部者经营土地的主动性C.全部制形式的变更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选C。“相地而衰征”,就是依据土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它的实施意味着国家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井田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因此,“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土地全部制形式的变更,故选C项。3.下列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全部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全部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唐代起先实行解析:选B。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全部;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土地全部制;均田制始于北魏。故A.C.D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4.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确定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此田亩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因军功而受赏得到的土地解析:选B。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分封标准不是依据“富者……贫者”,故A项错误;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符合“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故B项正确;井田制下庶民和奴隶在诸侯封地上集体耕种,无所谓“富者……贫者”,都遭遇着残酷剥削和奴役,而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后,富者也不会“租种”,故C项错误;因军功而受赏,标准不是依据“富者……贫者”,故D项错误。5.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意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状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旧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峻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解析:选B。材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故A项错误;在国家注意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清查的状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B项正确;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隐占,故D项错误。6.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C.促使其内部社会冲突急剧恶化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解析:选A。好政策会推动经济发展,“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的景象”,可见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强化,集中军权减弱了军队战斗力,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斗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而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是旺盛景象,故B项错误;北宋中期,社会冲突非常尖锐,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不能反映社会冲突急剧恶化,故C项错误;“不抑兼并”只能导致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对象,故D项错误。7.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起先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D.自耕农经济起先逐步走向解体解析:选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失去土地,被迫成为“佃农”,租借地主土地耕种,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故C项错误;自耕农经济起先走向解体发生在鸦片斗争之后,故D项错误。8.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缘由是()A.农夫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均田”“限田”的有效实施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D.人多地少的冲突解析:选D。人多地少导致了大量农夫没有土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这使租佃制流行。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西汉)刘向《战国策》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煟《救荒活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改变?这种改变对社会制度的演化有何影响?(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实行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3)材料四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改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1)据“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可知土地制度,“实质性改变”从全部制性质上归纳,影响从社会转型角度思索。(2)据“兼并之法行”可知此问从土地兼并及统治者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缘由上归纳。(3)结合所学总结改变。据“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可知此问着重于从资本积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