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赤壁怀古》①【宋】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赤壁》【清】赵翼④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注释】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在与西夏的多次战役中处弱势,此后北宋又出兵伐夏,但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在对夏政策上,苏辙一直主张退守求和的态度。②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④赵翼:清代史学家、诗人,这首诗是他弃官归隐,途经赤壁时所作。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诗首联写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的意气风发,与苏轼《赤壁赋》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苏诗中“安知”一词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C.赵诗颔联化用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形象地写出赤壁一战曹操兵败、周瑜得胜的结局。D.赵诗尾联用典,“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13.这两首诗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但寄寓的情志有所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尾联分析。【答案】12.D13.苏辙诗尾联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表达对国事的担忧。
赵翼诗尾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往事如烟,胜败成空,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错误。“月明渔父唱沧浪”,意为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沧浪”此处指渔歌。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赵诗写三国鼎盛时期骁勇善战的豪杰只存于人心,赤壁古战场已为历史陈迹,现在只剩明月高照、渔父吟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诗人写即目所见,着力于感怀三国历史,借此表达往事如烟、山河遗迹、胜败成空的感叹,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与潇洒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作者盛年退隐,甘愿从轰轰烈烈归于平淡安静,是对人生的彻悟,也是千帆历尽后的豁然开朗,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7分)城中闲游(唐)刘禹锡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分)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13.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6分)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诗歌,完成各题。【甲】咏怀古迹(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乙】《昭君曲》(明)莫止但使边城静,蛾眉敢爱身。千年青冢在,犹是汉宫春。12.下列古诗选集中,最可能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
)A.《古诗菁华》B.《唐诗别裁》C.《随园诗选》D.《近体诗集》13.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用“赴”字化静为动,为雄奇的山势增添灵动感。B.甲诗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C.甲诗颈联用了汉元帝按图招幸之典,讥讽了昏庸的统治者。D.乙诗借“青冢”这一意象,虚写王昭君一生在塞外的落魄潦倒。14.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歌中王昭君的不同形象特点。12.D13.D14.①杜氏根据诗中的词语“独留、空归、怨恨”,可见其孤寂凄凉、思念故士、不见知遇、怅恨悲苦的形象。②明诗由“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可见其是一个为了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而甘愿牺牲自我、千古流芳的形象。【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古诗菁华》,“优秀的古体诗”,故不选。B.《唐诗别裁》,应选录唐代诗人的诗,不该收录明代诗人的诗,故不选。C.《随园诗选》,“随园”是清代袁枚的号,《随园诗选》应选录清代袁枚的诗,不该收录唐代和明代诗人的诗,故不选。D.《近体诗集》,这两首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咏怀古迹》是七言律诗,《昭君曲》是五言绝句。故可选。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虚写王昭君一生在意外的落魄潦倒”错误。“千年青冢在,犹是汉宫春”,作者由墓上青草联想到汉宫春色,一实一虚,突出了昭君对故国的无限深情。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杜氏根据诗中的词语“独留”“空归”“怨恨”可见其孤寂凄凉、思念故土、不见知遇、怅恨悲苦的形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孤寂凄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了昭君对皇帝的昏庸和画师的无耻行为的怨恨,月魂空归,思念故乡;“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思念故土、不见知遇、怅恨悲苦的形象。明诗中“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是说“只要能使边城安宁,我又岂敢顾惜自己!”,表明了为边地安宁宁愿献身的决心,语气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勾勒出了昭君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形象,表现昭君出塞和亲,为安定边陲、加强汉与匈奴和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歌颂了表现昭君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人格,可见其是一个为了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而甘愿牺牲自我、千古流芳的形象。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___·题黄州杏花村馆驿壁宋谢逸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12.这首宋词的词牌名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A.永遇乐B.声声慢C.江城子D.念奴娇1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水溶溶。飏残红”两句写近景,流水落花,动人情思。B.“望断”二字有画面感,词人翘首远望的场景跃然纸上。C.上片、下片均化用他人诗句,但毫无斧凿、做作之嫌。D.“千里外,素光同”与苏轼“千里共婵娟”意境趋同。14.这首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请对此作简要赏析。12.C13.D14.上阕描写杏花村馆暮春时节流水落花、杨柳葱绿、野渡无人、远处碧草连天的景象,是实写,抒发了暮春怀人的情感;下阕回忆去年今日与伊人相见的情景,小楼被暮色笼罩。楼上佳人香粉融融,淡扫的蛾眉好似秋日的山峰,是虚写;作者以虚衬实,表达了此刻不见伊人的悲伤;最后,通过想象伊人在千里之外与自己明月千里共相思,虚实相生,表达了对伊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本词属于江城子格五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代表,根据该词的句数和对应句的字数比对即可。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意境趋同”错误。“千里外,素光同”意思是如今只有高悬关山的明月维系我们的情思,千里之外的月光与此处相同,意境清冷,表达了作者孤身在外,思念家人的愁绪。苏轼“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该句月光美好,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因此二者的意境和情感不同。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水溶溶。飏残红”两句写近景,流水落花,动人情思。“野渡舟横”,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杨柳绿阴浓”,笔锋顿转:江碧柳依,绿叶遮盖了天日,别具一番清幽之美。上阕描写景物为实写,写杏花村的春景,绘景言情,以此抒发对情人的怀恋之情。下片转入对往事的追怀,为虚写。斜阳西挂,小楼被暮色笼罩。楼上佳人香粉融融,淡扫的蛾眉好似秋日的山峰。去年今日,我与她在绘满彩图的画屏边幽会。而如今只有高悬关山的明月维系我们的情思,千里之外的月光与此处相同。“夕阳”以下五句紧承上片,续写“人不见”引起的回忆,最后以“只有”三句收尾,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是对月夜的描写,又是作者的真心告白。整首诗作者以虚衬实,表达了此刻不见伊人的悲伤;最后,通过想象伊人在千里之外与自己明月千里共相思,虚实相生,表达了对伊人的思念之情。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13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C
13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三)(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甲】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乙】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3.这两首诗最不可能在下列哪本书中被找到?()A.《压卷之作——唐人绝句精粹》B.《长亭古道——古代送别诗选》C.《大唐CP——酬唱诗歌漫谈》D.《昨夜星辰——唐诗名家小传》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第一字“归”和第三字“江”重复使用,营造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B.【乙】诗“流水”“通波”显得两地江河互联,“接”字更增添比邻相近之感。C.【乙】诗化“近”为“远”,主观上使得“两乡”变成“一乡”,意在宽慰友人。D.两诗题材相同,但【甲】诗离情浓郁,突出感伤,【乙】诗情感豁达,较为达观。15.明代文学家钟惺评价《送柴侍御》“翻新脱妙”,试比较【甲】、【乙】诗的后两句,分析【乙】诗写法的妙处。【答案】13.C14.C15.甲诗最后两句强调由于离别,一条江水成为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突出心理距离之远,是送别诗传统写法。乙诗阐明因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从而使“两乡”成为“一乡”,抒发虽然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强调心理距离之近,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甲诗以设问结尾,自问自答,直接抒发离别的感伤。乙诗以反问结尾,既是对朋友的宽慰,更强调友情的深挚不渝,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C.“酬唱诗歌”错误,酬唱,指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而两首诗都是送别之作,且王勃是唐代初期的诗人,王昌龄出生时期晚于王勃,王昌龄与王勃写此诗时间相差七十多年,故不可能是酬和诗。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化‘近’为‘远’”错,“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写云雨相同,明月共睹,应是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蕴涵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王勃诗最后两句强调由于离别,一条江水成为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突出心理距离之远,是送别诗传统写法。王昌龄诗阐明因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从而使“两乡”成为“一乡”,抒发虽然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强调心理距离之近,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王勃诗以设问结尾,自问自答,直接抒发离别的感伤。王昌龄诗以反问结尾,既是对朋友的宽慰,更强调友情的深挚不渝,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黄鹤楼(清)刘大魁飘零踪迹来西楚,黄鹄山头俯大荒。地涌楼台侵斗极①,天输江汉下荆扬②。野花烂漫空千树,归雁萧条忽几行。老去弟兄皆异域,独将衰鬓对残阳。[注]①斗极:北斗星和北极星。②荆扬:荆州和扬州,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12.本诗的题材可归为(
)A.送别类B.咏怀类C.田园类D.怀古类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雄浑沉郁B.淡远清新C.豪迈悲壮D.含蓄蕴藉14.请分析本诗是怎样表达作者内心复杂情感的。12.B13.A14.诗歌景由情生,情因景显,表达了诗人孤寂、失落、悲伤的复杂情感。首联诗人来到西楚,登上黄鹤楼,面对广袤的荒野,触动了内心漂泊孤独的羁旅之情;颔联借景抒情,极写楼台高耸,触及星宿,江汉之水由天而下,奔向荆扬,展现自然天地雄浑之景,引发了诗人思念亲人之愁;颈联以景显情,描写山花烂漫,无边林木萧索,自北往南的归雁飞回故乡,触发诗人思乡离居的惆怅;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面对残阳,抒发了兄弟失散、老病无依的孤苦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题目是“登黄鹤楼”,结合“飘零”及尾联“老去弟兄皆异域,独将衰鬓对残阳”可知是即景抒怀,应归为咏怀类。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诗歌主要写诗人登上黄鹤楼,面对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漂泊孤独、思念亲人及老病无依的复杂感情,“地涌楼台侵斗极,天输江汉下荆扬”景象雄浑,情感抑郁低沉,整首诗“雄浑沉郁”。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诗歌登高远眺,看天地长芒,感身世飘零,老无所依,触景生情,表达了孤寂、失落、悲伤的复杂情感。首联,踪迹飘零,漫游来到西楚之地,登上黄鹄山头俯大看茫茫大荒。诗人来到西楚,登上黄鹤楼,面对广袤的荒野,触动了内心漂泊孤独的羁旅之情;颔联,大地涌起亭台楼阁,楼台高耸要触到北斗星和北极星,天外流来的江水流向荆州和扬州。诗句借景抒情,极写楼台高耸,触及星宿,江汉之水由天而下,奔向荆扬,展现自然天地雄浑之景,反衬自身漂泊无依之身,不由引发了诗人思念亲人之愁;颈联,野花烂漫,千树萧索,天上能看见几行萧条的归雁。诗句以景显情,描写山花烂漫,无边林木萧索,自北往南的归雁飞回故乡,触发诗人思乡离居的惆怅;尾联,年华老去,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如今知我一人衰退无依,独对残阳。诗句直抒胸臆,诗人面对残阳,抒发了兄弟失散、老病无依的孤苦之情。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黄鹤楼(清)刘大魁飘零踪迹来西楚,黄鹄山头俯大荒。地涌楼台侵斗极①,天输江汉下荆扬②。野花烂漫空千树,归雁萧条忽几行。老去弟兄皆异域,独将衰鬓对残阳。[注]①斗极:北斗星和北极星。②荆扬:荆州和扬州,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12.本诗的题材可归为(
)A.送别类
B.咏怀类
C.田园类
D.怀古类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雄浑沉郁
B.淡远清新
C.豪迈悲壮
D.含蓄蕴藉14.请分析本诗是怎样表达作者内心复杂情感的。12.B13.A
14.诗歌景由情生,情因景显,表达了诗人孤寂、失落、悲伤的复杂情感。首联诗人来到西楚,登上黄鹤楼,面对广袤的荒野,触动了内心漂泊孤独的羁旅之情;颔联借景抒情,极写楼台高耸,触及星宿,江汉之水由天而下,奔向荆扬,展现自然天地雄浑之景,引发了诗人思念亲人之愁;颈联以景显情,描写山花烂漫,无边林木萧索,自北往南的归雁飞回故乡,触发诗人思乡离居的惆怅;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面对残阳,抒发了兄弟失散、老病无依的孤苦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题目是“登黄鹤楼”,结合“飘零”及尾联“老去弟兄皆异域,独将衰鬓对残阳”可知是即景抒怀,应归为咏怀类。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诗歌主要写诗人登上黄鹤楼,面对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漂泊孤独、思念亲人及老病无依的复杂感情,“地涌楼台侵斗极,天输江汉下荆扬”景象雄浑,情感抑郁低沉,整首诗“雄浑沉郁”。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诗歌登高远眺,看天地长芒,感身世飘零,老无所依,触景生情,表达了孤寂、失落、悲伤的复杂情感。首联,踪迹飘零,漫游来到西楚之地,登上黄鹄山头俯大看茫茫大荒。诗人来到西楚,登上黄鹤楼,面对广袤的荒野,触动了内心漂泊孤独的羁旅之情;颔联,大地涌起亭台楼阁,楼台高耸要触到北斗星和北极星,天外流来的江水流向荆州和扬州。诗句借景抒情,极写楼台高耸,触及星宿,江汉之水由天而下,奔向荆扬,展现自然天地雄浑之景,反衬自身漂泊无依之身,不由引发了诗人思念亲人之愁;颈联,野花烂漫,千树萧索,天上能看见几行萧条的归雁。诗句以景显情,描写山花烂漫,无边林木萧索,自北往南的归雁飞回故乡,触发诗人思乡离居的惆怅;尾联,年华老去,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如今知我一人衰退无依,独对残阳。诗句直抒胸臆,诗人面对残阳,抒发了兄弟失散、老病无依的孤苦之情。阅读下面两文,完成第12-14题。(8分)
出门
(清)陆次云
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
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
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
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
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奈。
12.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分)
A.《明清格律诗选》B.《明清近体诗选》C.《明清古体诗选》D.《明清乐府诗选》
13.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
B.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
C.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
D.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14.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5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客夜有怀(清)吴兆骞一灯愁独卧,永夜客衣单。星月临江静,楼台拂曙寒。悲笳霜外断,清漏梦中残。忽忆西园会,笙歌满玉阑。【注释】①清初诗人,曾因科场案被流放到塞外宁古塔,著有《秋笳集》。②西园会,泛指文人雅集。12.找出与这首诗题材相同的一项。()(1分)A.王维《山居秋暝》B.陶潜《归园田居》C.李清照《声声慢》D.杜甫《登高》13.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点题,以“愁”字总领全篇。B.三四句写夜色静谧,春风拂去寒气。C.五六句写胡笳与刻漏声,以声衬静。D.悲、清、断、残,渲染出凄清氛围。14.结合全诗,鉴赏诗歌结尾两句的构思特点。(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杂兴林逋湖上山林画不如,霜天时候属园庐。梯斜晚树收红柿,简直寒流得白鱼。石上琴尊苔野净,篱阴鸡犬竹丛疏。一关兼是和云掩,敢道门无卿相车。12.命题者在《林和靖先生诗集》抄录本诗时不小心抄错了颔联中的一个字,最可能是()。A.“梯”应为“睇”。B.“红”应为“江”。C.“简”应为“筒”。D.“白”应为“百”。13.对这首诗歌艺术手法解说不正确的是()。A.以湖上山林衬托园庐美景。B.善用白描手法,营造意境。C.画面静中含动,富有生机。D.全诗语言清浅,余韵悠长。14.晨晨读到最后一联时在理解上犯了难,不确定“门无卿相车”是在表达远离官场的清高自得,还是在曲折抒发没能踏上仕途的怨念呢?晖晖启发晨晨说,我们可以用梳理全诗意脉的方式破解疑难。请你尝试用晖晖的方法,探究解决晨晨的疑问。【答案】12.C13.A14.“门无卿相车”表达了远离官场的清高自得。全诗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清新自然,意境清幽,余味悠长,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个人情感为主线,通过山林、园庐、红柿、白鱼、琴尊、苔藓、篱笆、鸡犬、竹丛等意象,向人们呈现了一幅恬淡优美的晚秋田园图,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宁静、淡泊、自由和美好,让人向往不已。【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第四句,形式上与上句“梯斜晚树收红柿”形成对仗,首字“梯”为名词,下句首字也应用名词;内容上,写捕捉白鱼的情景,意思是又来到湖边,打开早已准备多时的竹筒,兴高采烈地捕捞白亮亮的鱼儿。所以“简”字应该是“筒”。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A.首联写到诗人喜欢山林里的清丽、湖畔的秀美,那些场景非常独特,丹青高手只能画出外观和表象,却难以描摹一种诗的意境。每到天际飞霜的时节,层林尽染,如梦如幻,林逋感觉整个湖山都好像只属于他自己,所以即使独守园庐,诗人却感到无比自豪。所以并不是用湖上山林衬托园庐美景。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和情感的把握能力。林逋这首《杂兴》是一首描写晚秋时光的山水田园诗。首联写到诗人喜欢山林里的清丽、湖畔的秀美,那些场景非常独特,丹青高手只能画出外观和表象,却难以描摹一种诗的意境。每到天际飞霜的时节,层林尽染,如梦如幻,林逋感觉整个湖山都好像只属于他自己。首联由远及近,点出自己居住的环境,虽然已是晚秋时节,但风光依然秀丽。颔联写到小心翼翼地登上梯子,开开心心地采摘红彤彤的柿子;然后又来到湖边,打开早已准备多时的竹筒,兴高采烈地捕捞白亮亮的鱼儿。颔联描绘了自己在小庄园里收获柿子和捕捉白鱼的生活状况。颈联写到青石周围布满了青碧的苔藓,诗人将石块表面擦拭干净,然后就可以在此安静地抚琴了。一片小竹林枝叶婆娑,竹阴中掩映着稀疏的篱笆,不时可见一些鸡犬在其中觅食、追逐。颈联描绘自己悠闲自在地在石上弹琴,家禽家畜也自由生活的状态。结尾传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的襟怀。诗人掩关静坐,不求觉悟,但愿心静。窗外白云悠悠,似乎也在感受着那种恬静、怡然的心境。诗人不怕门庭冷落,反而有些厌倦那些卿相经常前来搅扰。所以,“门无卿相车”表达了远离官场的清高自得。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怀乡唐·喻凫秋风江上家,钓艇泊芦花。断岸绿杨荫,疏篱红槿遮。鼍鸣积雨窟,鹤步夕阳沙。抱疾僧窗夜,归心过月斜。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C.瑰奇明丽D.高古淡远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围绕“怀乡”表达情感的。【答案】12.C13.B14.首联点明季节、地点、环境,写出了远行人客居所见景色。秋风芦花,江上船家,自然触发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颔联、颈联融情于景。岸上绿杨成荫,篱笆上红槿花开;水中鼍声衬静,夕阳下鹤步悠闲,描绘出一幅闲适、宁静、祥和的秋江暮景图,他乡景物之美,乐景衬哀情,让游子倍增归意。(或“颔联、颈联融情于景。岸上绿杨成荫,篱笆上红槿花开;水中鼍声衬静,夕阳下鹤步悠闲,描绘出一幅闲适、宁静、祥和的秋江暮景图,然而“断岸”“疏篱”“夕阳西下”,美景中也流露出惆怅悲凉的意味,让游子倍增归意。”)尾联写自己抱病,留宿寺中,更添悲情,引发对于故乡亲人的思念;又看到明月西沉,彻夜难寐,直接抒发了漂泊在外的孤寂感伤。全诗情景交融,在看似淡然的描写、叙述中,处处能体会到“怀乡”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文体的把握能力。《怀乡》为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A.《古诗源》收录的应该为古体诗;B.《乐府诗集》收录的应该为乐府诗;D.《万首唐人绝句》收录的虽然是近体诗,却是绝句。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的把握能力。本诗颔联、颈联融情于景。岸上绿杨成荫,篱笆上红槿花开;水中鼍声衬静,夕阳下鹤步悠闲,描绘出一幅闲适、宁静、祥和的秋江暮景图,所以整首诗的风格为清雅委婉。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首联中“秋风”点明了季节,“江上家”点明了地点,“泊芦花”点明了环境,写出了远行人客居他乡时所见之景。秋风芦花,江上船家,自然触发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颔联和颈联写景,并借景抒情。颔联写到岸上绿杨成荫,红槿花盛开遮住了篱笆。颈联写到从积雨的洞窟中传来鼍声,夕阳下鹤步悠闲。这两联描绘出一幅闲适、宁静、祥和的秋江暮景图。这样宁静闲适的图景让游子的思乡之情更浓,以乐景衬哀情。尾联写到自己抱病留宿在寺中,离家远游,抱病他乡,更增添了思念家乡亲人的悲情。诗人夜不能寐,看到明月西沉,“归心”二字直抒胸臆,抒发了漂泊在外的孤寂感伤。全诗情景交融,在看似淡然的描写、叙述中,处处能体会到“怀乡”之情。(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14题。(9分)念奴娇①黄庭坚(北宋)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_______,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④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金荷:金质莲花杯。③醽醁(línglù):酒名。④老子:老夫,作者自指。12.文本划线处填入的正确一项是(D)(2分)A.诗词
B.散曲
C.豪放词
D.长短句13.能表现作者处逆境不屈的句子是(D)(3分)A.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B.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C.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D.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这三句是此词最精彩之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瘐亮武昌时,于气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楼游赏,瘐亮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子,犹老夫,语气间隐然有一股豪气。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笛”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ABC三项无法体现词人的这一特点。】14.上阕中词人是怎样描写月色的?(4分)【答案示例】词人先写雨后彩虹,秋气爽朗,山色清新,营造了秋高气爽的氛围,为接下来月光明爽做了铺垫。随后用桂树的树影稀疏,衬托出月光皎洁,清辉明澈,也以“桂”暗示了时间是金秋季节。随之想象嫦娥驾驭玉车在长天巡游,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亮的白、圆、亮等美丽的特点。最后正面描写照耀美酒的月光,写月色在杯中的反光,美景与醇酒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旷达高洁的心境,为后文抒发贬谪后并不颓废,反而豁达开朗的心胸做了铺垫。上阕描写皎洁美丽静谧的月色,以时间为顺序——从白天到深夜,有近景——俯视酒中月色,也有远景一一仰视空中月色,意境开阔爽朗,格调豪放洒脱。既有托物言志的寄托,也有借景抒情的含蓄。月色成为作者高尚人格、豁达情怀、爽快心情的象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2.这首词的体裁是
13.对这首词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望江南》是这首词的词牌,标示着这首词的音乐特征,“超然台作”是题目。B.开首两句写时间,点出了风细柳斜、春意盎然的景色,体现了“春未老”的特点。C.下片写自己流落他乡,有一份借酒浇愁的无奈,也有一种及时行乐的超然。D.全篇语言清新,似冲口而出,境界开阔,秉承了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14.请联系词作内容,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情感。12.小令13.D14.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体裁的能力。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本词有54个字,故答案为:小令。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秉承了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错误,本词是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词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也同时表达了词人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现了诗人积极面对人生的乐观超然的态度(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中吕】普天乐·远村归帆(元)徐再思远村西,夕阳外。倒悬一片,瀑布飞来。万里程,三州界。走羽流星迎风快,把湖光山色分开。飞鲸涌绿,樯乌点墨,江鸟逾白。【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元)马致远夕阳下,酒旆①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注:①酒旆:酒旗。12.下列书籍中可以同时收录上述两首作品的一项是()A.《宋元长短句》B.《元代小令选》C.《元四家散曲集萃》D.《元杂剧套曲全鉴》13.对两首作品的写作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普天乐》以动景反衬静景B.《普天乐》以实景催生虚景C《寿阳曲》拟人与对比并存D.《寿阳曲》嗅觉与视觉连用14.两首作品的内容都写“归帆”,但作品意境有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2.B13.D14.《普天乐》中远景着眼,写壮观如瀑布的船队,快如飞羽流星的船速,船在水中跃动,立于樯杆的乌鸦和翱翔于湖面的白鸟(动态、快速、热闹);表现出渔民们打渔满仓归来的欢快之情(喜悦、满足……);传达出宏阔明快的意境。而《寿阳曲》则选取归帆之后情景,天色已晚,落花纷纷,水面飘香,连围着打渔者买鱼的人群都已经散去了,作者用静景表现岸上生活;表达出了闲适之情(安宁、满足……);传达出淳朴宁谧的意境。【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第一首“【中吕】”是宫调名,“普天乐”是曲牌名;第二首“【双调】”是宫调名,“寿阳曲”是曲牌名。两首作品都出自元代作家,都是单支的曲子,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属于元曲中的小令。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以动景反衬静景”错,《普天乐》以动景描写为主,不是以动衬静。B.“以实景催生虚景”错,这首小令主要是描写眼前实景,没有虚景。C.“对比”错,《寿阳曲》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水村黄昏的风景画,表现闲适生活的主题。“闲”把酒旆人格化,是拟人,没有运用对比。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普天乐》中,“倒悬一片,瀑布飞来”描写船队壮观如瀑布,“走羽流星迎风快”运用比喻和夸张写船行之快,“飞鲸涌绿,樯乌点墨,江鸟逾白”抓住颜色描写船、乌鸦和水鸟,色彩对比鲜明。整首小令描写渔船归来的场面,动感强烈,节奏明快,表现出渔民们打渔满仓归来的欢快之情,意境宏阔、明快。《寿阳曲》中,前三句用凝练的语言,铺排了“天空的夕阳,江面上归航的渔舟,岸上酒家的酒旗”这些景物,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极富静态美。“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写帆归。此曲略去了渔船靠岸后,渔民们忙乎的劳动场面,直接写桥头渔市结束和渔人各自回家休憩的生活场面。灯光映照在水里,花、水、茅舍足说明环境的优美,衬出渔人生活的悠闲自适。(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当时诗人任杭州刺史。13.你认为本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1分)14.以下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从内容看,诗人登楼远眺,将苍阔美丽的景物纳入眼底,描写中暗含观景时间的推移。B.从体裁看,本诗是一首格律工整的七言律诗,“茫”“长”“央”“霜”“凉”五字押韵。C.从构思看,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由景到人,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融为一体。D.从情感看,全诗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诗人他乡任职,缺少朋友相伴的孤寂之情。15.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4分)(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13.(1分)望(既联系眼前所看到的壮美景物,同时又兼含“希望,盼望”之意,把招客的主题也隐藏其中。)14.(3分)D15.(4分)①以所观美景邀请友人:诗人登楼赏景,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是极佳的观景地点;(1分)②以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邀请友人,(1分)颈联写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1分)③以殷切的情意直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了邀请。(1分)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马厩里的马。这一天,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2.从题材上看,两首诗歌是
。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器销售员培训》课件
- 《热泵的基础知识》课件
- 《小学人物描写》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合集职员管理十篇
- 《网络b安全b》课件
-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卷·知识通关练)(解析版)
- 《美甲的发展史》课件
-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卷)(解析卷)
- 中国非遗文化鱼灯介绍2
- 农产品电商新篇章
-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 水不同温度的热焓值
- 小品剧本《超级招聘》
- 空气压缩机检验原始记录表
- 叉车部件的涂装工艺及体系
- DB32∕T 3261-2017 水利工程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 物理学习的8种思考方式
- 阅读题赊小鸡
- 中国风围棋对弈雅致文艺教育培训活动策划版
- 钢管购销合同
- 基于51单片机的简易计算器时间显示(LCD1602显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