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的苏辙诗歌汇编_第1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的苏辙诗歌汇编_第2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的苏辙诗歌汇编_第3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的苏辙诗歌汇编_第4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的苏辙诗歌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场中的苏辙诗歌汇编

一、山水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踏藕

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注:①踏藕:收获藕时,人入水中用脚掌踩去藕周围烂泥并把它挑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即事抒情,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心生喜悦之情。

B.游船穿行湖面,人们的踏藕活动惊醒了湖底蛰伏着的“龙蛇”。

C.刚挖出的新藕就快快用泉水冲去污泥,咬一口,清脆爽口,透心冰凉。

D.“翻沼”“撑船”“浴”“碎”等几个动词把踏藕之事写得趣味盎然。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呜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①,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苏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②应许过时陪。

(注)①鸣鹿:《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②逋:欠。

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三番五次游南山,可见其对南山情有独钟,也从侧面写出南山风景独特。

B.苏辙诗的前三联写终南山春回大地,自己陪苏轼重游时弹琴饮滔、吟诗作赋。

C.苏辙向苏轼索取游南山时写的新作,苏轼欣然相赠,两人一唱一和,情意融洽。

D.苏轼诗标题交代了写作缘由,首联对比开篇,抒发自己重游南山时的迥异景象。

4.两诗中的画线句子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请结合两诗简要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

苏辙但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

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②闾阎:指城市里巷。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十年久”“一梦回”表现诗人虽居颖昌十年,但因常闭门不出,如

今到西湖游览算是完成了心愿。

B.五、六句采用反问句式,说自己举目无亲,没有同道之人,无人能与自己开怀畅

饮。

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隐退多年后

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

悠远。

6.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北宋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北宋苏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应许过时陪。

[注释]宋仁宗嘉祐八年二月,28岁的苏东城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

鸡,重游终南山。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减字

木兰花•莺初解语》以寄。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韵是古代诗歌中,依仿他人来诗的韵字次第作诗回赠,如苏轼按照苏辙来诗中

的韵字"苔""来”“杯”“陪”和诗。

B.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并以此作陪衬,凸显苏轼重游时呼

朋唤友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

C.苏轼诗歌标题交待了写作缘由,首联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重游时唯见“绿苔”

“残花”,不见依依新柳的迥异感慨。

D.这两首诗属于唱和诗,内容相互映衬,如前诗中苏辙料想大哥必有新诗寄给自己,

而苏轼则予以否定,二者相映成趣。

8.东坡诗颈联“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富有韵味,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

对此联作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初到陈州二首(其二)

苏辙

久爱闲居乐,兹行恐遂不。

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

枕畔书成癖,湖边柳散愁。

疏慵愧韩子,文字化潮州。

[[注X本诗为作者被贬陈州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闲居已久的情况下赴陈州任职,对于此行能否遂心,他有点拿不准。

B.颔联写上级容许自己庸碌无为,自己很享受每日饱食后悠闲自在的惬意。

C.颈联写诗人与书为伴,日久成癖,漫步湖边,赏景散心,消解忧愁。

D.这首诗以议论抒情为主,兼有叙述写景,文笔质朴,平淡中别有意味。

(2)阅读本诗,结合诗歌中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尾联中作者的感情。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雨中宿酒务@

苏辙

微官终日守糟缸,风雨凄凉夜渡江。

早岁谬知儒术贵,安眠近喜壮心降。

夜深唧唧酷呜瓮,睡起萧萧叶打窗。

阮籍作官都为酒,不须分别恨南邦②。

注:①酒务:此指旅舍。此诗作于元丰三年(1080),苏辙被谪监筠州盐酒税,赴任

途中绕道黄州探望兄长苏轼,离别时创作此诗。②南邦,即南方。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要做一个“终日守着酒缸”的微末小官,在风雨交加之夜渡江赴任。

B.“谬知”一词表达的感情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迷途”“昨非”表达的情感相

同。

C.颈联运用听觉,借聆听滤酒之声和树叶打窗之声,表现被贬后无聊孤寂的状态。

D.全诗情景交融,将深沉浓郁的情感蕴含在凄清萧疏的景物描写之中,富有韵味。

11.诗歌尾联运用阮籍“做官都为酒”的典故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二、应和之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苏轼

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

清风欲发鸦翻树,缺月初升犬吠云。

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

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幽光与子分。

次韵子瞻夜坐

苏辙

月入虚窗疑欲旦,青凝幽室久犹薰。

清风巧为吹余瘴,疏雨时来报断云。

南海炎凉身已惯,北方毁誉耳谁闻。

遥知挂壁瓢无酒,归舶还将一酌分。

注释:宋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值州(今海南),当时苏辙被贬雷州(今属广东),隔海

相望。

1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颔联写了清风将要吹起,乌鸦躁动;而弯月初升,云朵移动引起犬吠,整联写

了夜晚的宁静。

B.苏辙诗颈联通过描写苏轼已经过惯了南海的生活,隔绝了北方的毁誉,称赞苏轼乐

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C.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苏辙按照苏轼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写出自己夜

坐的独特感受。

D.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夜坐观月的情景,虽然具体情形有所不同,但是两人均是孤灯

独坐,直至天明。

13.这两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①山下,同泛

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②。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

娥③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

粲©,相对永登楼。

注:①彭城:今江苏徐州。②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③素娥:嫦娥,此

处指月亮。④王粲: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

家乡,写出了《登楼赋》。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直接点出作者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

B.“去年东武今夕”“岂意彭城山下”两句虚实结合,“岂意”表现兄弟相逢的惊

喜。

C.“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两句写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引发作者的

无限惆怅。

D.“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明月有情还可爱,渐渐

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15.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写了本词回赠其兄。比

较这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春日寄内

苏辙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耳参迎日喜嫖姚注。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

注:嫖姚(pi台。yao),劲疾貌。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照应标题,既点出作者出使之地,又写出了边地春来冰融的景象。

B.作者久处胡地,因不适应边地恶劣气候而生华发,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C.颈联展开想象,“插髻小幡”“点盘生菜”应是诗人家乡春日的习俗。

D.本诗既描写两地景色,又借景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7.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

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

揆,安肯来邪?”

18.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19.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见兄弟之亲情。请结合颔联、颈联,分析诗人

对弟弟出使契丹有哪些嘱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怀港池寄子瞻兄①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靖西。

曾为县吏②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骆马但鸣嘶。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到陕西赴任,途径濯池。苏辙送别他到郑州,返回

京城写了这首诗。②苏澈曾被任命为濯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和兄长在郑原相携话别,“怕”字写出了对前路艰难的担忧。

B.兄弟二人曾留宿海池,在僧房墙壁上共同题诗,留下了美好回忆。

C.诗人独自踏上旅途,兴味索然,前路迷茫,只有雅马嘶鸣相伴。

D.本诗以“怀”统领全篇,既追怀过往,又思念兄长,感情真挚动人。

21.颔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濯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③嘶。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1061年,苏轼赴凤翔任职经海池,忆及苏辙曾有《怀淹池寄

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②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公元1056年),

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蹇驴:跛脚的驴。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诗歌从人生这一大问题着眼,但不空洞,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

B.前两联使用设问、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一气贯通之感。

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

D.前四句理趣十足,意境恣逸,后四句以叙事之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23.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谈谈你对这首诗歌内涵的理解。

三、怀古与送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①

苏辙

千山欲尽垂为鼻,百战皆空但有城。

虎闯穴中秦地恐,龙飞②渭上汉江倾。

雍人未有章邯怨③,魂将犹存仲达④精。

睥睨陵迟⑤春草满,白羊无数向风鸣。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②龙飞:帝王的兴起或即位。③汉军引水灌淹废丘,废丘城守军投降,章邯自杀。汉

军于是完全平定了雍地,设置了中地、北地、陇西等郡。而水淹导致废丘没了收成,

因此发生大饥荒,物价飞涨,百姓自相残食。④仲达:三国时,魏大将司马懿,字仲

达。⑤陵迟:渐趋衰败。

2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通过夸张手法描绘了石鼻城周围的环境,形象地点出石鼻城得名的原因。

B.“百战”二字指明这里所发生的事件,“皆空”“但”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喟。

C.颔联先写石鼻城野兽凶猛导致秦地百姓惶恐,后句则从历史角度点明其地位重要。

D.颈联用章邯和司马懿的典故,旨在表达历史已是往事的感叹,与“皆空”成照应。

25.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王适(i±)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

别。

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

处。

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

后、O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

分。

27.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王介同年①墓

苏辙

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

应奉②读书无复忘,虞翻③忤物自甘穷。

埋根射策久弥奋,投老为邦悍莫攻。

坟木未须惊已拱,少年我亦作衰翁。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辙与王介同中制科考试,故称同年。②应奉,东汉

人。读书“五行并下”,过目不忘。③虞翻,三国时期吴国人,富有才学,性格直率,

与俗不合。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平生”二字展开了对同年王介的追思,王介一生喜好恣逞意气,在

学识上的造诣也极高。

B.颈联承接颔联,追忆王介投身科场之中时日虽久却毫不懈怠;他在垂老之年治理

政事,依旧非常精悍。

C.尾联写“坟木已拱”,暗指王介去世时间已久。而正值少年的诗人心态却早已如

同老翁,故触景不惊。

D.诗歌先叙写拜访王介墓地时忆及其性情、学识等,再由人及己,表现出诗人情感

的变化,真挚而感人。

2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四、田园诗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莺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扣“春日”二字,点明最先让人感受到春天气息的是松动的土壤。

B.为了赶早去春耕,老农半夜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展现了农民日常生活。

C.“一尺”带有夸张意味,意在强调春日雨水充足,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

D.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农人,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

31.诗歌尾联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霍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

闭縻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诗首联开篇点题。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新麦。外孙如此懂事,令作者

非常欣慰。

B.苏诗颔联描写了连日的阴雨过后,一轮晴日高挂,村民们迎来抢收的大好时节欢

欣鼓舞的情景。

C.翁诗首句“绿”写远望草木葱郁,“白”写仰视天空之云。此句从视听角度落笔,

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D.翁诗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细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叫声,

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3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诗第三句写农家四月人繁忙:第四句“又”“才”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

“忙”而“忙”意自见。

B.苏诗颈联通过“急炊大饼”“多博村酷”等词语直接描写了农人抢收时的繁忙和

辛苦。

C.苏诗尾联在描写了外孙在辛苦的劳作之后,还作诗以慰外孙,表达了作者对外孙

的无限怜爱之情。

D.翁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

时节的旖旎风光。

34.翁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各题。

种菜

苏辙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法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苏轼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靠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养,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3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B.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

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

36.“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中用“秋色”喻指年华。下列诗句中的“秋

色”有这种含义的一项是

A.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C.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

D.秋色频于客鬓加,归期犹自叹无涯。(罗公升《发湖州》)

37.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这一特

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二首(其一)®

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

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3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

熟。

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

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

悦之情。

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

39.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