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目的地管理预案_第1页
旅游业目的地管理预案_第2页
旅游业目的地管理预案_第3页
旅游业目的地管理预案_第4页
旅游业目的地管理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业目的地管理预案TOC\o"1-2"\h\u11288第1章引言 4107141.1目的与范围 4286071.2制定依据 4102401.3预案体系 419232第2章目的地概况 52602.1地理位置与范围 5145242.2旅游资源 581522.3社会经济状况 5123902.4旅游市场分析 66916第3章风险评估与管理 6318753.1风险识别 6208453.1.1自然灾害风险:地震、洪水、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旅游设施损毁,影响游客安全。 636303.1.2公共卫生风险:疫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如游客健康受损、旅游活动受限等。 6282583.1.3社会安全风险:恐怖袭击、抢劫、诈骗等社会安全问题可能对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6285603.1.4政治经济风险:政策调整、经济波动等政治经济因素可能影响旅游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659143.1.5旅游资源风险: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导致旅游资源价值降低,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6117603.2风险评估 6217603.2.1风险概率: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评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685173.2.2风险影响:分析各类风险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包括游客安全、旅游收入、旅游目的地形象等方面。 6111403.2.3风险等级:结合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对各类风险进行分级,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 7259363.3风险应对策略 7320693.3.1自然灾害风险应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保证游客安全。 7144693.3.2公共卫生风险应对: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管,提高游客健康保障水平。 7173703.3.3社会安全风险应对: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管理,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 7223523.3.4政治经济风险应对:密切关注政治经济形势,加强政策研究和市场分析,适时调整旅游发展战略。 7303313.3.5旅游资源风险应对: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加强环境保护,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24190第4章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780274.1交通设施 7219574.2住宿设施 7236704.3餐饮设施 8193984.4信息化建设 812313第5章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 8304725.1旅游产品规划 8262315.1.1旅游市场调研 8111785.1.2旅游资源整合 8166375.1.3旅游产品定位 8132935.2产品设计与创新 8238885.2.1产品主题设计 8188835.2.2旅游线路规划 8156285.2.3产品创新 986975.3产品质量管理 9155605.3.1服务质量标准制定 9158185.3.2服务质量监督与检查 9317205.3.3游客满意度调查与反馈 976315.3.4服务质量改进 91088第6章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 924766.1市场定位 9142346.2营销策略 9312126.2.1产品策略:根据市场定位,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注重产品创新,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 9313836.2.2价格策略:根据不同市场细分,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游客的消费能力和预期,实现价格与价值的平衡。 9240336.2.3促销策略:通过举办各类旅游促销活动,提高旅游业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联合促销、限时优惠等活动,刺激游客消费。 939826.2.4渠道策略:整合各类渠道资源,拓展销售网络。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合作伙伴的合作,提高市场占有率。 1014286.3推广渠道 10269566.3.1在线推广: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开展旅游目的地在线推广。包括搜索引擎优化(SEO)、社交媒体营销(SMM)、在线广告等手段,提高在线曝光度。 10307146.3.2线下推广: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参加旅游交易会、开展地推活动等方式,扩大旅游业目的地的知名度。 10155836.3.3媒体合作:与各大新闻媒体、旅游杂志、旅游节目等展开合作,发布旅游目的地相关报道和专题节目,提高公众关注度。 10126.3.4跨界合作:与其他行业如航空、金融、教育等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旅游市场。 1048346.4品牌建设 10203466.4.1品牌定位:明确旅游业目的地的品牌定位,突出其独特性和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 10235106.4.2品牌形象:塑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提升游客对旅游业目的地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10194666.4.3品牌传播: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加大品牌传播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10267616.4.4品牌管理: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保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持续提升。同时关注游客反馈,及时调整品牌策略。 101255第7章旅游服务质量与监管 10283337.1服务质量标准 10305707.1.1交通服务标准 10171467.1.2住宿服务标准 11182097.1.3餐饮服务标准 11321527.1.4景区服务标准 11274267.1.5导游服务标准 1188677.2监管体系 1189467.2.1监管 11307267.2.2行业自律 11223927.2.3公众监督 11151087.3投诉处理机制 12289017.3.1投诉渠道 12151397.3.2投诉处理 12124037.3.3投诉反馈 1219801第8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2218528.1生态保护策略 12249948.1.1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12201118.1.2生态保护目标 1257538.1.3生态保护措施 1217578.2环境管理体系 12165718.2.1环境管理体系构建 1219728.2.2环境监测与评价 13215028.2.3环境管理措施 13201418.3可持续发展路径 13139358.3.1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 13216098.3.2社会责任与生态环境保护 1393828.3.3政策法规与生态保护 1330624第9章应急预案与危机管理 13115399.1紧急事件分类 13218309.2应急预案制定 14184259.3危机处理流程 147983第10章持续改进与评估 143073210.1评估机制 141962310.1.1定期评估:设立固定周期对旅游业目的地管理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安全、服务、环境、设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1430010.1.2专项评估:针对特定事件或问题开展专项评估,以便及时发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4737110.1.3外部评估: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旅游业目的地管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142812010.1.4内部评估: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和员工开展自我评估,查找不足,提高管理水平。 142474410.2改进措施 15851810.2.1优化管理流程:梳理现有管理流程,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152955310.2.2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152542210.2.3改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完善旅游业目的地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满意度。 151466910.2.4加强环境保护:制定环境保护措施,保证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153187310.3信息反馈与沟通 1538310.3.1游客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了解游客需求,改进服务质量。 152768610.3.2社会公众参与: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对旅游业目的地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152022410.3.3与企业沟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共同推进旅游业目的地管理工作。 152021110.3.4内部沟通:建立健全内部沟通机制,提高员工参与度和凝聚力。 152528610.4持续发展目标 15121110.4.1提高旅游业目的地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153206510.4.2实现旅游收入稳定增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152161310.4.3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151456010.4.4提高游客满意度,树立良好的旅游业形象。 15232010.4.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5第1章引言1.1目的与范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多样化的游客需求。为保证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本预案旨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系统化管理,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类旅游目的地,包括景区、城市、乡村旅游点等。1.2制定依据本预案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4)《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3预案体系本预案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预案:明确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产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2)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预案:制定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市场推广、渠道拓展、优惠政策等策略;(3)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与管理预案:提出旅游服务标准化、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安全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措施;(4)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预案: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社区参与等方面的措施;(5)旅游目的地人才与培训预案:明确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培训体系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措施。第2章目的地概况2.1地理位置与范围本章节将详细阐述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及其涵盖范围。该目的地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处山脉与平原的交汇处,东临海域,西靠山脉,南接地区,北界流域。地理坐标大致在度至度之间,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2.2旅游资源本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以下几类:(1)自然景观: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个国家森林公园、个地质公园以及多条徒步和登山线路。还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如峡谷、溶洞等。(2)人文景观:包括处世界文化遗产、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3)生态旅游:本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拥有多个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游客提供亲近大自然的体验。(4)休闲度假:拥有个高品质的温泉资源,以及多个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休闲设施。2.3社会经济状况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农业方面,以、等产业为主导;工业方面,拥有、等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逐年上升,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在社会事业方面,本地区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多所知名院校;医疗卫生设施完善,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交通网络发达,包括、等多种交通方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2.4旅游市场分析本地区旅游市场具有以下特点:(1)客源市场:以国内游客为主,其中又以周边省份游客占比较高。国际航班加密和签证政策的放宽,入境游客数量逐年增长。(2)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为主,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3)旅游季节:本地区四季分明,旅游市场呈现淡旺季分明特点。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观景、冬季滑雪等旅游产品丰富。(4)市场潜力:旅游消费升级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本地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第3章风险评估与管理3.1风险识别为了保证旅游业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本章首先对可能影响旅游业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自然灾害风险:地震、洪水、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旅游设施损毁,影响游客安全。3.1.2公共卫生风险:疫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如游客健康受损、旅游活动受限等。3.1.3社会安全风险:恐怖袭击、抢劫、诈骗等社会安全问题可能对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3.1.4政治经济风险:政策调整、经济波动等政治经济因素可能影响旅游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3.1.5旅游资源风险: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导致旅游资源价值降低,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3.2风险评估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本节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风险概率: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评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3.2.2风险影响:分析各类风险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包括游客安全、旅游收入、旅游目的地形象等方面。3.2.3风险等级:结合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对各类风险进行分级,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3.3风险应对策略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本章提出以下应对策略:3.3.1自然灾害风险应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保证游客安全。3.3.2公共卫生风险应对: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管,提高游客健康保障水平。3.3.3社会安全风险应对: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管理,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3.3.4政治经济风险应对:密切关注政治经济形势,加强政策研究和市场分析,适时调整旅游发展战略。3.3.5旅游资源风险应对: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加强环境保护,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以上风险评估和管理措施,旨在为旅游业目的地提供有力的风险防控保障,促进旅游业的稳健发展。第4章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4.1交通设施本章节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设施进行规划与管理。保证旅游区域内外的交通网络畅通,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等多元化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提升旅游旺季期间的交通运输能力,避免出现拥堵现象。加强交通工具的环保功能,提倡使用清洁能源车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完善景区内部交通工具配置,如电瓶车、缆车等,提高游客游览的便利性。4.2住宿设施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节重点规划以下方面: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合理配置不同档次的酒店、民宿、青年旅社等住宿设施。加强住宿设施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卫生、安全、舒适等方面的标准。注重住宿设施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住宿体验。4.3餐饮设施餐饮设施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一是合理布局餐饮网点,满足游客不同口味和消费需求;二是推广地方特色美食,弘扬地方餐饮文化;三是加强餐饮服务质量管理,保证食品安全,提高游客满意度;四是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降低餐饮业对环境的污染。4.4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在旅游目的地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和移动应用,提供实时、全面的旅游信息;二是完善旅游大数据平台,实现旅游资源、游客行为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三是推广智慧旅游服务,如在线预订、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提高游客出行便利性;四是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保证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稳定运行。第5章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5.1旅游产品规划5.1.1旅游市场调研在进行旅游产品规划之前,需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市场需求、消费习惯、游客偏好等,为产品规划提供数据支持。5.1.2旅游资源整合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整合目的地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5.1.3旅游产品定位明确旅游产品的目标客户群,对产品进行明确定位,如亲子游、情侣游、老年游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5.2产品设计与创新5.2.1产品主题设计结合目的地特色,设计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产品主题,如探险、养生、文化体验等。5.2.2旅游线路规划根据产品主题,合理规划旅游线路,保证游览景点、住宿、交通等方面的合理安排。5.2.3产品创新紧跟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结合目的地特色,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如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5.3产品质量管理5.3.1服务质量标准制定制定旅游产品服务质量标准,包括导游服务、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的质量要求。5.3.2服务质量监督与检查建立服务质量监督与检查机制,定期对旅游产品进行质量检查,保证产品符合标准。5.3.3游客满意度调查与反馈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收集游客反馈意见,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提升旅游产品质量。5.3.4服务质量改进根据游客反馈和检查结果,对旅游产品进行持续改进,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游客满意度。第6章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6.1市场定位在本章节中,我们将对旅游市场的定位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对目标市场的深入分析,包括消费者需求、竞争态势以及市场趋势等方面,明确旅游业目的地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吸引更多潜在游客。6.2营销策略6.2.1产品策略:根据市场定位,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注重产品创新,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6.2.2价格策略:根据不同市场细分,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游客的消费能力和预期,实现价格与价值的平衡。6.2.3促销策略:通过举办各类旅游促销活动,提高旅游业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联合促销、限时优惠等活动,刺激游客消费。6.2.4渠道策略:整合各类渠道资源,拓展销售网络。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合作伙伴的合作,提高市场占有率。6.3推广渠道6.3.1在线推广: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开展旅游目的地在线推广。包括搜索引擎优化(SEO)、社交媒体营销(SMM)、在线广告等手段,提高在线曝光度。6.3.2线下推广: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参加旅游交易会、开展地推活动等方式,扩大旅游业目的地的知名度。6.3.3媒体合作:与各大新闻媒体、旅游杂志、旅游节目等展开合作,发布旅游目的地相关报道和专题节目,提高公众关注度。6.3.4跨界合作:与其他行业如航空、金融、教育等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旅游市场。6.4品牌建设6.4.1品牌定位:明确旅游业目的地的品牌定位,突出其独特性和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6.4.2品牌形象:塑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提升游客对旅游业目的地的认同感和信任度。6.4.3品牌传播: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加大品牌传播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6.4.4品牌管理: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保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持续提升。同时关注游客反馈,及时调整品牌策略。第7章旅游服务质量与监管7.1服务质量标准本节主要阐述旅游业目的地管理中关于服务质量的标准。为了保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满意度,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服务质量标准,涵盖交通、住宿、餐饮、景区、导游等多个方面。7.1.1交通服务标准(1)道路客运:保证车辆安全、舒适、准时,提供优质的售票、检票、候车等服务;(2)航空服务:提供高效、便捷的值机、安检、登机等服务,保证航班正点率;(3)水路运输:保证船舶安全、卫生、舒适,提供良好的乘船环境。7.1.2住宿服务标准(1)星级酒店:按照国家标准,提供优质的前台、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2)民宿、客栈:规范经营管理,保证住宿环境安全、卫生、舒适。7.1.3餐饮服务标准(1)食品安全:严格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保证食品原料、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安全;(2)餐饮服务:提供卫生、营养、美味的餐饮,满足游客需求。7.1.4景区服务标准(1)游览服务:提供便捷的购票、入园、导览等服务,保障游客安全;(2)设施设备:保证景区内的设施设备安全、舒适、环保。7.1.5导游服务标准(1)持证上岗:导游人员需具备国家颁发的导游资格证书;(2)专业素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度的责任心。7.2监管体系为保证旅游服务质量,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监管体系,包括监管、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7.2.1监管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负责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管,保证旅游经营者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旅游市场秩序。7.2.2行业自律旅游行业协会、企业等自发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7.2.3公众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对旅游服务质量进行监督,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及时曝光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7.3投诉处理机制为保障游客权益,我国设立了投诉处理机制,包括以下环节:7.3.1投诉渠道(1)投诉:12301;(2)旅游行业协会投诉;(3)网络投诉平台。7.3.2投诉处理投诉受理部门应在接到投诉后,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处理,为游客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7.3.3投诉反馈投诉处理结束后,相关部门应向投诉人反馈处理结果,保证游客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第8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生态保护策略8.1.1生态系统现状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掌握生态环境现状,包括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空气质量等方面。8.1.2生态保护目标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目标,保证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8.1.3生态保护措施(1)制定严格的旅游活动规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3)优化旅游产品设计,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推广绿色旅游,鼓励游客参与生态保护活动;(5)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设立生态保护区。8.2环境管理体系8.2.1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等环节。8.2.2环境监测与评价(1)定期开展环境监测,掌握生态环境变化趋势;(2)对旅游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旅游项目符合生态保护要求;(3)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环境管理透明度。8.2.3环境管理措施(1)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保证旅游活动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2)制定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3)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4)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环保要求,提高旅游项目环境友好性。8.3可持续发展路径8.3.1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1)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2)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3)创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8.3.2社会责任与生态环境保护(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参与生态保护;(2)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与社会和谐发展;(3)加强文化交流与保护,传承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8.3.3政策法规与生态保护(1)制定和完善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2)加强执法监管,保证旅游活动依法合规;(3)推动国际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生态保护水平。第9章应急预案与危机管理9.1紧急事件分类本章节将旅游业的紧急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灾害类:如地震、洪水、台风等;(2)灾难类:如交通、火灾、旅游设施故障等;(3)公共卫生类:如疫情、食物中毒、水质污染等;(4)社会安全类:如恐怖袭击、绑架、抢劫等;(5)信息与网络安全类: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9.2应急预案制定针对上述各类紧急事件,制定以下应急预案:(1)成立应急预案领导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应急工作的高效开展;(2)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预警、处置、救援、恢复等环节;(3)建立应急资源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