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第14课故都的秋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课时继续学习《故都的秋》激趣导入1感悟情怀2作家侧写3技法点拨4积累运用目录1感悟情怀思考:作家所观照的故都的秋,是一些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他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感悟情怀(1)审美眼光与平民意识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感悟情怀体会引用“都市闲人”的对话的用意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穿这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咬着烟管”的举止,“缓慢悠闲”的声调,不难品出一个“闲”字;从彼此的叹答中,让我们感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彼此在这种强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作者用这种京腔京调的平民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突出北国之秋的深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平民以及由此决定的独特的审美眼光。感悟情怀(2)文化气息与人文关怀郁达夫深受中国文化的浸润,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专用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结合朗读体会)。一篇写景散文连通历史人文——从故都的秋色里体味中国的历史人文与“秋”的深远关系,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感悟情怀2作家侧写郁达夫的忧郁作家郁达夫被评价为“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其忧郁情结从何而来?
郁达夫首先是国家动荡。
郁达夫成长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经历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蒋介石政府的白色恐怖,也参与了抗日的硝烟烽火,这位以笔为枪的抗日勇士最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时代的阴影凝结出作家的忧思。
郁达夫其次是身世悲苦。
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两度婚姻,两次丧子,“儿时的回忆于我尽是空洞,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父亲早逝,母亲为生计四处奔波,哥哥外出读书,姐姐被送作童养媳,家里田地被人盗卖,谷子被人偷窃,树木被人砍断,受尽四邻欺负。“更多的是自小习于孤独,怕羞畏缩”“少年时代便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而在日本留学十年,亦是饱受外族凌辱和蔑视;回国后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成为以贩卖知识谋生的商人。这些经历和伤痛一日日铸成作家无法排遣的忧伤。
郁达夫三是文人情结。
文人脆弱敏感的神经,使作家比常人更能感知秋意。“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秋蝉的残声,让人倍感生命凋零的凄伤,众多的秋景“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郁达夫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作家就是一部断代史,也是一部心灵史。作家的经历和情感记录在文字里,也刻印在时代的档案里。郁达夫3技法点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技法引导】“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作者的“主观色彩”。技法点拨写作中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1.首先要学会观察。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做到眼观其形状,耳听其声音,鼻嗅其气味,品尝其味道,手摸其大小,肤感其冷暖,数数多少,比比异同。技法点拨写作中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同时,还要注意确定观察点和观察的顺序,注意观察点的移动和转换,使观察的景物有条不紊。观察的顺序,可从上到下或由下到上;可由近到远或由远至近;可从中间到周围或由周围到中间;可从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可从个别到一般,由前至后,从左向右,由里到外等。对动态景物的描写要注意变化的程序。技法点拨写作中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2.在写景时可以运用“物我同化”的方法。“物”就是多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化”就是作者的感情直接融在景物之中。这种方法就是美学中常讲的移情。就是有意识地把感情移植到景物之中,就是说人们将情感外射给一切东西,使它们获得人的生趣。比如,天上悠悠地飘来一片浮云,人们凝视它,可能觉得它是那样的轻盈超脱,似乎要飘到它的家乡去;一轮红日从西边山梁上悄悄地下坠,仿佛老朋友在与自己告别一样。技法点拨写作中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3.大胆地联想与想象。将敏锐地捕捉到的真切的感受或感情,化作与客观景物相应的主观感情形象,然后用拟人化的语言,将主观感情形象与客观景物形象融合。拟人化的语言本身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就是把人和物、人和景交融在一起。当我们在描绘景物时,要多用一些拟人化的语言,以增强情景的融合度。技法点拨技法点拨【迁移运用】
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以“秋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①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②多角度多侧面描写;③不少于250字。技法点拨
秋雨,它并非似春雨般的轻盈,反而显得更加深沉。秋雨,它并非似夏雨般的火热,反而显得冷静得多。它是从天国而来,将一夏的暑气冲淡;是从时空的光轮而来,将秋的钟声叩响;是从彩虹的边缘而来,将大地涂成淡淡金黄。一阵阵冷风从背后袭来,使人不觉感到秋雨的冷漠。接着一团团的乌云将湛蓝的晴空染黑,再接着一颗颗硕大的雨滴从天而降。哗的一声,大地炸开了锅,如麻的雨声似珍珠落入玉盘般清脆悦耳。它们用自身丰硕的身躯猛击着大地,在大地上留下一个个的烙印,仿佛在告诫着大地,不要因冬的寒冷而将自己遗忘。那路边的植被,经过秋雨的洗礼后,早已将自身的色彩退却,变成了成熟的黄;花园里的菊花,正夹含着雨水渐渐绽放。泥土的清香夹杂着雨水的冰冷,扩散在四处,可谓别有一番情味。4积累运用
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诉说的一个通道,郁达夫写他对北平的秋的感怀时表达出了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他看来,恰恰是挟着清清爽爽的悲凉的这份秋味,让他记住了曾经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北平。他爱北平,他的爱已经和秋味混杂在一起,黏着在一起,无法分开,每每品读、把玩,情感世界里便会拥有一份馨香。这份馨香原本只属于他自己,当他用笔复原这份秘密的时候,我们才有幸获得了他的这份情感。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落寞、悲凉就是一份情感体验,它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因为它不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问题,而是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课内素材【运用示例】
借得清秋一缕魂
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就感觉凉爽了许多。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饱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课内素材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便杳无踪迹。如黛玉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啊,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呵护这些深沉而凄美的生命?如此看来,这秋,在呼唤着人的良知。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昂,没有冬雨的哀伤。它虽是沉默,但不屈服;虽是静默,但不彷徨;虽是婉约,但不懦弱。在秋雨中漫步,可以遐观,可以细想。这秋,给人实实在在的悠远。课内素材秋的原野,那么辽远,那么空旷。脚下皲裂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紧挨着,组成了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来去去的路,承载着他们宽大而厚实的脚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上起来,路边的野草,披满霜露。雾就在睫毛,就在发梢,真实而朦胧,轻盈而缥缈。路的两边,白菜叶儿正绿,萝卜皮儿正红,探出头来的姜芽儿正黄,如毯似毡的麦苗儿正青,树的叶儿也不枯黄,风中,像在舞蹈,又像在歌唱。一阵“咕咕”的叫声,惊起的野鸡飞到河的对岸了,飞到更远的前面树上去了,而后什么声息也没有。这满目的秋色,透着幽微的清香,沁人心脾,神清气爽。面对这秋,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我想,即使在严冬腊月也不会觉得冷,因为,我已向秋借得了它的魂魄。课内素材叶嘉莹:诗书藏于心,不惧岁月衰2016年,叶嘉莹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她被公认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在近期的《朗读者》舞台上,93岁的她气质卓越,被董卿亲切地称为“先生”。其实她的一生尽是坎坷曲折。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从小便开始读书作词,性情敏感脆弱但不失韧性。父亲于战乱中失踪。不久,母亲因病逝世,这一年叶嘉莹才17岁,她悲痛欲绝。成婚后不久,由于时局动荡,她和丈夫逃到了台湾,颠沛流离。在大女儿刚出世4个月时,丈夫突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留下她们母女二人漂泊无依。她52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在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而亡。然而,她将生活的苦难都寄托于对诗词的热爱中,她把自己悲惨的经历,全部化为一首首美丽的诗词。古人的诗作和经历给她些许安慰,让她有力量和这个世界对抗。课外素材在绝境中,她选择用诗词和教书来过活。1966年,她有机会出国教书。后来,她为了让中国的诗歌文化发扬光大,放弃了国外大学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连续担任多个大学的教学工作,争取利用一切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文化。“我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落归根,叶嘉莹求的不是安定,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每次她的课堂总是学生爆满。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她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虽然身体每况愈下,仍加大了在祖国各地讲座讲学的频率。她说,她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1966年,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拿出10万美金的退休金,设立“叶氏驮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课外素材【体会感悟】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是汪国真的诗,也是对热爱最好的注脚。热爱让生活充满希望,让人面对坎坷也无所畏惧。因为对古典诗词强烈的热爱,叶嘉莹在生活中有了寄托,有了突破自我的出口;因为对诗词的执着,叶嘉莹几十年来坚持读诗、写诗、讲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愈发有韵味。叶嘉莹的一生是对古典诗词之美最好的注解。正是出于对诗词的热爱,将诗书藏于心,她才美人不败,不惧岁月衰。课外素材秋赋从维熙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阅读感悟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炫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阅读感悟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抵押财产买卖协议
- 股票配资账户风险控制文化建设协议
- 2024至2030年中国红丹醇酸防腐底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东莞市政府质量奖组织质量管理模式集锦
- 政府采购审计服务合同
- 质量风险分担协议
- 金融行业云计算解决方案 银行业云计算解决方案
- 小学一年级教师班主任工作总结
- 钢筋焊接工艺性试验方案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模拟试卷(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 建筑施工装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及制度
-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数学期中考模拟卷
- 2023年浙江出版联团招聘考试真题
- 精神科护士进修汇报
- 期中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社群健康助理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信息技术初探究(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人教版
- 2024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