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作业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作业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作业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作业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古诗词鉴赏B见习题提示:点击进入习题123答案显示D4见习题5C见习题A678见习题9D10见习题C见习题111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首联中的“东皋”是诗人晚年归隐之地。B.颔联描写树着秋色、山染余晖的景色,以动衬静,表现了群山的温馨和宁静。C.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2页第1-2题。D.尾联写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念感怀古代的高士贤人。【答案】

B返回2.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返回“暮”点明时间,“望”引出中间两联的写景,表现出诗人迷茫彷徨的哀伤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2页第3-4题。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前线统帅,表达了作者对前线统帅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返回【答案】

D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请你简要分析它们的好处。返回“直”字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B.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2页第5-6题。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下荆门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返回【答案】

C6.颈联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返回“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3页第7-8题。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返回【答案】

A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返回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3页第9-10题。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答案】

D返回【点拨】这首诗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形式上: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接连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内容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诗人因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而产生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返回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压”字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体现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B.诗歌第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天塞外漫天呜呜的号角声,格调悲壮,意境苍凉。C.诗中“半卷红旗”运用借代写敌军趁夜偷袭守军之状,“霜重”加剧悲凉的氛围。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3页第11-12题。D.这首诗歌构思大胆,诗人以浓艳斑驳的色彩、奇异的画面描写战争,颇有震撼力。【答案】

C返回12.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与陈子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