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会计学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财经类专业总学时数:64课时学分:4学分编制部门:会计系编制日期:2007年8月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基础会计》是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各有关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说明会计学根本原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根本理论、根本方法和根本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二、课程教学根本要求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所涉及的根本理论、根本方法和根本技能有机地与现实的会计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也应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要在课外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专业实践。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练习。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分分配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该了解会计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掌握会计的涵义,职能,目标,会计方法,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等内容。本章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会计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二、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第二节会计的根本概念一、会计的定义二、会计的根本职能三、会计特点四、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一般原则第三节会计的内容一、会计内容一般说明二、会计内容在企业的具体表现三、会计内容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表现第四节会计的方法一、会计的方法二、会计核算的方法第五节会计学及其体系一、会计学的概念二、会计学体系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该理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含义及其内容,并具有在以后学习会计核算方法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的初步能力。本章教学内容: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的概念二、会计要素的内容(一)企业会计要素的内容(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内容会计等式一、会计根本等式二、会计根本等式的转化形式三、经济业务事项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会计科目和账户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明确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的必要性、原则;了解账户与科目的关系,账户的结构;明确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根本结构和运用。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会计科目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三、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第二节账户一、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二、账户的根本结构三、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与区别复式记账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复式记账法的根本原理,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根本内容及其简单应用。本章教学内容:记账方法概述一、记账方法的涵义二、记账方法的种类三、复式记账法及原理借贷复式记账法一、借贷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开展二、借贷复式记账法的根本内容三、会计分录和账户对应关系第五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上)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掌握企业筹集资金业务,供给过程以及材料采购本钱的计算,熟练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上述经济业务。本章教学内容: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一、企业设立时的主要经济业务二、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企业筹集资金业务核算一、会计主体二、投入资本的核算三、借款的核算取得长期借款的账务处理取得短期借款的账务处理供给过程核算和材料采购本钱计算一、供给过程核算的内容和材料采购本钱的构成二、供给过程核算第六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下)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较完整的企业经营循环过程,掌握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与净利润确定和分配等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进一步熟练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上述经济业务。本章教学内容:生产过程核算和产品制造本钱计算一、生产过程核算和产品制造本钱构成二、账户设置三、生产费用的归集四、产成品制造本钱计算第二节销售过程的核算和销售产品制造本钱的计算一、销售过程核算二、会计期间与权责发生制三、营业收入确认四、账户设置五、营业收入的账务处理六、销售产品制造本钱确实定与结转第三节净利润确定和分配一、净利润构成与分配内容二、账户设置三、期间费用核算四、营业外收入和支出核算五、投资收益的核算六、所得税的核算七、收入、费用(本钱)、损益类账户的结转八、利润分配的核算第七章账户的分类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账户的分类标准以及各类账户的特点、结构、内容和用途,并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账户。本章教学内容:账户分类概述一、帐户分类的意义二、账户分类的原则三、账户分类的标志第二节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一、资产类账户二、负债类账户三、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四、收入类账户五、本钱费用类账户六、利润类账户第三节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存账户二、资本账户三、债权账户四、负债账户五、跨期摊配账户六、待处理账户七、调整账户八、集合分配账户九、本钱计算账户十、集合汇转账户十一、财务成果账户第四节账户按其他标志分类一、按账户的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分类二、按账户与会计报表的关系分三、按会计主体分类第八章会计凭证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凭证的分类与作用;理解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含义,了解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分类、内容和编制要求;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和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会计凭证概述一、会计凭证的意义二、会计凭证的种类第二节原始凭证一、原始凭证的根本内容二、原始凭证的类别三、原始凭证的填制第三节记账凭证一、记账凭证的根本内容二、记账凭证的类别三、记账凭证的填制第四节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一、会计凭证的传递二、会计凭证的保管会计账簿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账簿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账簿的登记方法、错账的更正方法、结帐和对账的方法。本章教学内容:会计账簿概述一、会计账簿的意义二、设置会计账簿的原则三、会计账簿的种类四、会计账簿的根本内容日记账一、日记账的种类二、普通日记账三、分栏日记账四、特种日记账分类账一、总分类账二、明细分类账三、总分类账与所属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记账要求与错账更正一、记账要求二、更正错账的方法第十章财产清查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和作用,在了解财产清查的程序和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方法。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财产清查概述一、财产清查的概念二、财产清查的作用三、财产清查的种类四、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第二节财产清查的内容和方法一、币资金的清查二、往来款项的清查三、存货的清查方法四、固定资产的清查方法第三节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一、财产清查结果处理的内容二、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第十一章财务会计报告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明确财务报告编制意义及其构成,报表设计原则和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作用,结构,内容和编制方法,了解财务报告的报送,汇总和审批以及会计报表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本章教学内容:财务会计报告概述一、务会计报告的含义二、会计报表的种类三、财务会计报告的编报要求四、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资产负债表一、产负债表的意义二、资产负债的结构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说明利润表一、利润表的意义二、利润表的根本结构三、利润表的编制说明现金流量表一、现金流量表的意义二、现金流量表的根本结构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说明第十二章账务处理程序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使用的会计科目和账簿,及其账务处理过程,掌握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账务处理程序概述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二、账务处理程序的根本要求第二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一、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凭证和账簿的设置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根本内容四、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五、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举例第三节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一、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下凭证和账簿的设置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根本内容四、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五、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举例会计监督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不同特点、监督内容及具体要求。了解加强会计监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会计监督必须以会计核算提供资料为依据。本章教学内容:会计监督概述一、会计监督概念二、会计监督的种类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概念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三、相关人员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权限第三节外部会计监督一、社会监督二、国家监督第十四章会计工作的管理与组织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明确会计工作组织是会计工作的组织保证,它包括配备会计人员,设置会计机构,制定会计法规,以及会计档案的保管。本章教学内容: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一、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制定会计制度的权限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部门和监督检查范围对会计人员管理内容单位内部会计工作组织一、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二、组织会计工作的要求三、会计工作组织形式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一、会计机构二、会计人员会计法规一、会计法规体系二、会计法三、会计行政法规四、会计规章五、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章学时安排:章节学时第一章绪论4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6第三章会计科目和账户4第四章复式记账4第五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上)12第六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下)12第七章账户分类2第八章会计凭证4第九章会计账簿4第十章财产清查4第十一章财务会计报告4第十二章账务处理程序2第十三章会计监督1第十四章会计工作的管理与组织1合计64四、有关说明制定大纲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适应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理论和实务原有成就的基础上,本着以中为主,洋为中用,东西方兼收并蓄的原则,不断吸取现代会计学术的新成果,借以逐步提高会计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的教学水平。基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包括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财务会计课程的入门课。它的主要内容是讲解会计及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并不进行过深的理论探讨,以掌握簿记学为主要内容,即主要是关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根本原理与方法。本课程要与中级会计学的课程衔接,前者以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为主,后者主要是通用类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本课程以原理的说明为主,不拘泥于一时的制度,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并按照教学的根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介绍会计学的根本原理,会计的基方法和根本程序,突出会计要素确实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根本理论,根本方法和根本技能,熟练运用各会计核算方法。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所涉及的根本理论、根本方法和根本技能有机地与现实的会计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也应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要在课外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专业实践。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练习。本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根本课,是学习其他财务会计课程的入门课,五、教学参考书1、吴水澎主编《会计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2、中国会计学主办《会计研究》3、朱小平肖镜元主编《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财政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方向):经济类总学时数:48课时学分:3学分编制部门:财经学院商贸系编制日期:2007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对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进行管理的根本技能。《财政学》又名《政府经济学》,是三年制经济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在经济理论和财政业务课之间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根本原理,提高理解和运用财政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内容有根本了解。学生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实习学习课程内容。二、课程教学根本要求:通过公共财政学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公共财政的根本内容、根本理论、运行方式、管理体制,全面熟悉政府对财政活动的组织方式,了解政府管理和协调财政运行的根本环节和手段,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公共财政的根本理论和思想观察公共财政问题,分析判断财政状况,全面理解政府财政政策。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公共财政概念、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税收理论及中国税收制度框架、国债理论与国债管理、政府预算、财政政策等根本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本课程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财政职能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公债管理理论、财政体制理论、财政政策理论等理论体系的根本内容,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到达各章中所提的根本要求。讲授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讨论和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生的财政、经济现象,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讲授大纲与各章的根本要求 第一章效率与公平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首先回忆福利经济学关于“帕累托最优〞即经济学意义上效率准则的分析,随后将从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等分析工具中寻找公平的答案。1、回忆和掌握福利经济学关于“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2、把握经济学家对公平问题的分析思路。3、认识协调公平与效率这两大准则对现代政府决策的意义。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效率准则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二、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分析三、帕累托最优的局部均衡分析第二节公平准则分配公正二、对公平程度的衡量三、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第二章公共财政的职能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在简要回忆公共财政学理论开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市场失灵,揭示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公共财政的根本职能。1、回忆和了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开展的历史和演变2、分析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3、认识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公共财政的根本职能4、了解中国公共财政的特点和面临的特殊任务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财政学及其开展一、公共财政的历史开展二、我国学者对公共财政学的研究三、市场机制的失灵第二节公共财政的职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三、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第三章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个人偏好与政府公共选择的关系以及政府的非市场决策过程。1、使学生掌握公共选择理论的一般分析方法性3、使学生认识政府失效的根源4、思考提高政府非市场决策效率的途径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均衡投票与偏好政治均衡中间投票者多数规则下投票结果的惟一性和循环性第二节政府失效西方政治制度的运作机制与政府失效政府失效的原因第四章公共品理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公共品或劳务问题。1、使学生掌握公共品的一般分类方法2、使学生把握判别公共品的准则并了解其对公共支出的意义3、从公共品共给的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分析中,认识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的途径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品的含义公共品的特性混合公共品或混合私人品三、公共品的判别第二节公共品的配置与效率一、庇古的方法二、一种公共品的最优供给维克塞尔与林达尔公共品供给模型混合性公共品的供给效率五、公共品的供给方式第五章外部效应理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外部效应的分类、外部效应如何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以及政府财政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的措施。使学生了解外部效应的分类方法使学生认识外部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现象3、使学生掌握政府财政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的措施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外部效应的分类外部效应的含义二、外部效应的分类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二、公共资源问题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四、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第六章公共支出概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公共支出的结构、公共支出增长的宏观模型、公共支出效益分析方法。1、使学生掌握公共支出的结构,了解公共支出理论上分类的经济学意义2、把握经济学家对公共支出增长的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的分析思路。3、认识公共支出的几种效益分析方法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支出的结构一、理论上的分类二、预算上的分类三、公共支出规模及衡量标准第二节公共支出增长的宏观模型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二、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三、公共支出增长的开展模型第三节公共支出增长的微观模型产出水平的决定二、效劳环境三、人口变化对公共支出的影响四、公共部门投入品价格与公共支出第四节公共支出效益分析方法时机本钱分析二、本钱-效益分析法三、最低费用选择法四、公共劳务收费法第七章购置性支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购置性支出的内涵以及由此产生的效率问题,掌握它对经济开展的影响。1、掌握购置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和政府运用海关经济政策的意义2、认识国防支出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3、了解教育支出的不同形式和政府对教育的支持政策4、了解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政策5、认识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防支出国防支出的增长安排国防支出中的几个问题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四、国防支出与军事订货第二节教育支出公共部门提供教育的原因二、西方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三、三种教育支出方式的选择第三节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政策二、欠兴旺国家中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第四节中国公共支出制度的重大改革——政府采购实行政府采购的必要性二、建立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第八章转移性支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转移性支出的具体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1、了解转移性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2、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内容以及不同模式形成的原因3、掌握经济学家对福利支出中公平与效率博弈的分析思路4、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情况与思路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的含义与内容社会保障支出的含义二、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第二节社会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自保公助型社会保险模式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模式三、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险模式四、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五、社会保险制度的其他内容第三节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支出的内容二、物品救济支出及其影响三、福利支出对人们工作愿望的影响四、负所得税理论的提出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第九章国家预算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家预算的分类、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使学生了解国家预算的分类及意义使学生把握国家预算的编制方法及原则认识在我国进行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及建立国库单一账对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意义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家预算的组成和原则国家预算二、预算的分类三、预算年度四、预算的原则第二节预算决策程序预算的编制和提出二、预算的审议和批准三、预算的执行四、预算的监督第十章多级政府的财政关系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家对财政分权理论的探讨以及各国在实践中形成的制度。1、了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分权理论的探讨2、比较兴旺国家具体形成的分税制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劣3、认识和探讨中国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必要性与可行的制度模式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财政分权模式的理论依据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二、集权与分权——不同模式的选择第二节中国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财政体制——从包干制到分税制二、分税制的合理性第三节建立科学标准的转移支付制度根本概念二、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拨款制度第十一章公共收入概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收入的几种形式、税收原则以及税制结构的诸要素。掌握公共收入的形式2、掌握经济学家对税收原则的界定3、掌握税制结构中诸要素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收入形式与原则公共收入形式二、税收原则第二节税制构成要素税种分类二、税制结构三、课税权主体四、课税主体五、课税对象六、税率七、计税单位八、课税环节第十二章税收的局部均衡分析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税收超额负担分析、局部均衡状况下税收对生产、消费、劳动、储蓄和投资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掌握经济学家对税收超额负担的分析思路2、掌握经济学家对税收超额负担的分析思路3、认识税收经济影响和保持税收中性对完善现代税制的意义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税收的超额负担一、正常需求曲线、补偿性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的评比二、对竞争性行业产出的课税——税收超额负担与税负转嫁第二节税收效应的简单总结税收对生产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二、税收对消费选择的影响三、税收对劳动即收入与休闲选择的影响四、税收对储蓄的影响五、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第十二章税收的一般均衡分析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一般均衡中税收的配置和分配效应以及税收变化对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收入分配的全部影响。了解哈伯格两部门的税收一般均衡模型认识最优线性所得税设计对社会福利的影响3、认识最优非线性所得税设计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哈伯格的一般均衡模型主要假设二、一般均衡模型三、单一行业单要素课税效应对单要素投入课税单一产品课税六、哈伯格模型评价第二节最优税制与收入分配研究的根本假设二、最优线性所得税三、最优非线性所得税各章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效率与公平22第二章公共财政的职能44第三章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44第四章公共品理论44第五章外部效应理论44第六章公共支出概论44第七章购置性支出44第八章转移性支出44第九章国家预算44第十章多级政府的财政关系22第十一章公共收入概论44第十二章税收的局部均衡分析44第十三章税收的一般均衡分析44合计4848四、有关说明:1、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必须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开设。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是课堂讲授并结合提问和作业。3、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采取考试与作业、出勤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其中考试成绩占80%,作业占10%,出勤占10%。五、教学参考书目:1、使用教材:《公共财政学》,刘玲玲编著,中国开展出版社,2003年版2、《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公共财政学》,唐朱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财政学》,哈维·S·罗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公共财政学》,布坎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6、《民主财政论》,布坎南,商务印书馆,1999《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总学时数:48课时学分:3学分编制部门:财经学院商贸系编制日期:2007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保险专业的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用性高和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本课程的任务是:1、掌握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的根本理论和根本知识。信用与利息的根本理论与根本知识;2、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构成;3、了解金融与经济开展之间的关系;4、本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最新金融常识,运用金融知识把握经济脉搏,正确理财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二、课程教学根本要求运用所学理论对经济开展中的有关金融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利用金融工具初步理财能力和未来继续学习的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教学要求:掌握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形式,货币制度及其构成。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的本质与形式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的本质三、货币的形式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与作用一、货币的职能二、货币的作用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定义二、货币制度的内容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制度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把握信用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等打下基础。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信用的产生与开展一、信用的产生二、信用的开展第二节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二、银行信用三、国家信用四、消费信用五、国际信用第三节信用工具一、信用工具的定义二、信用工具的内容第四节利息与利息率一、利息的产生与含义二、利息率第三章金融市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金融市场的分类、构成要素,金融工具的价格及金融市场运行的根本知识,为以后学习其他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财能力。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一、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开展二、金融市场的根本要素三、金融市场的分类四、金融市场的功能第二节金融工具一、金融工具的含义及特征二、短期金融工具三、长期金融工具第三节货币市场一、同业拆借市场二、票据市场三、国库券市场第四节资本市场一、证券市场的含义二、资本市场第四章

金融机构体系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根本构成,掌握我国现行的银行体系及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金融机构概述一、现代银行的产生二、金融机构的概念与特征三、金融机构的分类第二节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一、管理性金融机构二、存款性金融机构三、投资性金融机构第三节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一、旧中国金融机构体系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第五章商业银行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开展,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与类型,商业银行的业务及经营管理的根本原则,并学会以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为以后的生活决策提供帮助。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一、商业银行的概念二、商业银行的性质三、商业银行的根本类型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业务一、负债业务二、资产业务三、中间业务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重点第四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一、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含义二、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前提条件三、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过程第六章中央银行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业务以及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中央银行的行为。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开展一、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原因二、中央银行产生的过程三、我国的中央银行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与组织制度一、中央银行的性质二、中央银行的职能三、中央银行的地位四、中央银行组织制度的根本类型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业务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二、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根本分类三、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本章节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知道外汇、汇率、国际收支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收支一、国际收支的概念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第二节外汇与外债一、外汇概述二、汇率三、外汇管理第三节国际货币体系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三、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第四节国际金融市场一、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类三、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与影响第八章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本章教学要求:初步认识货币需求的主要理论,货币需求量的测算方法。货币供给理论,货币的供求平衡。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的定义二、货币需求的种类三、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第二节货币供给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二、货币供给的形成三、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第三节货币均衡一、货币均衡的含义二、货币失衡的表现及成因第四节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二、货币政策目标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四、货币政策工具第九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衡量其大小的指标、各种不同的分类,并对产生的危害有所了解,初步具备分析可能治理的良策。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含义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二、通货膨胀的测量三、通货膨胀的类型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二、本钱推进型通货膨胀三、混合型通货膨胀四、结构型通货膨胀第三节通货膨胀的危害及治理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二、通货膨胀的危害三、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第四节通货紧缩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二、通货紧缩的度量三、通货紧缩的成因四、通货紧缩的危害第十章金融创新与金融开展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学会以所学理论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金融创新一、金融创新的含义二、金融创新的动因三、金融创新的内容第二节金融开展一、金融抑制二、金融深化论三、金融开展论第三节金融风险一、金融风险的含义二、金融风险的特征三、金融风险的类型四、金融风险的成因五、金融风险管理各章学时分配:章节学时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4学时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制度6学时第三章金融市场6学时第四章

金融机构体系4学时第五章

商业银行6学时第六章中央银行6学时第七章国际金融6学时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5学时第九章通货膨胀以及治理3学时第十章金融创新金融开展2学时四、有关说明1、本课程是经济类学科的专业课程,也是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基础;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坚持“必需,够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实习、实训为手段,及时安排有针对性的实训内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增加案例教学,讲练结合,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3、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考试形式:理论考试在学期末集中进行,采用闭卷笔试方式。(2)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技能考核与期末考试加权计算方式,即平时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总成绩到达60分以上者为及格。4、课程教学的特殊说明:

本课程的专业性、技能性很强,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分组讨论、模拟实习、个别辅导)组织教学。所以,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采用实践性教学的形式,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可采用随堂练习、案例分析、校外实习等形式。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展开,必须产学结合,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真正让学生动脑、动手,循序渐进地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另外,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以能力评价为核心。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姚遂、李健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2、黄达:《货币银行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易纲、吴有昌著:《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统计学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类总学时数:48课时学分:3学分编制部门:经济贸易管理系修订日期:2007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统计学基础是一门阐述社会经济统计根本理论和根本方法的学科,对各种统计实践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大专院校和高职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总论》对全书作概括说明和总体介绍,其余各章分别阐述了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具体方法,最后一章对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工作主要环节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原则、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二、课程教学根本要求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所涉及的根本理论、根本方法和根本技能有机地与现实的统计实践结合起来。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练习。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简要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开展的历史,明确统计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正确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几个根本范畴,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相应基础。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开展一、统计的涵义统计一词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具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二、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生与开展三、统计学派的渊源统计在形成过程中主要有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数理统计学派。第二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其主要特点如下:数量性,总体性和具体性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科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的独立的方法论的社会科学。三、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四、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及其特点五、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职能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几个根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统计总体的特征,统计总体的种类,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二、标志和指标标志:标志的概念、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统计指标:指标的概念、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指标与标志的关系。三、变异与变量变异,变量和变量值,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四、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统计指标体系的种类,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本章教学要求: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涉及到统计调查和整理两个工作过程,是统计计算和分析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任务意义、次数分布的特征、统计表编制的重点事项等。一般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组织方式及区别并能结合运用,统计分组的关键、分组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调查的一般问题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三、统计调查的方法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通讯法。四、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一、普查普查的概念、意义、组织和普查工作应遵的原则二、统计报表三、重点调查四、典型调查五、抽样调查第三节统计整理的一般问题一、统计整理的涵义与原则统计整理的涵义和原则二、统计整理的程序三、统计整理的内容四、统计汇总技术第四节统计分组与分布数列一、统计分组的方法二、分布数列的编制三、次数分布的类型第五节统计图表一、统计表统计表的概念与作用,统计表的构成和种类二、统计图统计图一般可分为三类:几何图,象形图,统计地图。第三章综合指标分析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及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意义、作用、分类以及计算和运用原则;掌握各种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加以运用;弄清各种具体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应用它们进行经济分析。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量指标分析一、总量指标的意义二、总量指标的种类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第二节相对指标分析一、相对指标的意义二、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一)方案完成相对指标(二)结构相对指标(三)比例相对指标(四)比较相对指标(五)动态相对指标(六)强度相对指标四、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第三节平均指标分析一、平均指标概述平均指标的概念、特点、作用和种类二、算术平均数三、调和平均数四、几何平均数五、众数(Mo)六、中位数(Me)七、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的原则第四节变异指标分析一、变异指标的意义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一)全距(R)(二)平均差(A.D.)(三)标准差(σ)(四)标志变异系数(V)动态数列分析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明确动态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原理,掌握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涵义、计算方法和应用条件;掌握动态数列长期趋势分析和预测模型,以便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本章教学内容:动态数列分析的一般问题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意义二、动态数列的种类动态数列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三、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根本原则是可比性原则包括:时间长短应该一致,总体范围应该一致,经济内容应该一致,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第二节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一、开展水平二、增长量三、平均增长量四、平均开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第三节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一、开展速度二、增长速度三、增长1%的绝对值四、平均开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第四节动态数列的动态趋势与预测分析一、动态数列的变动因素及分析模型二、现象开展长期趋势的分析第五章统计指数分析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熟练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并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根本掌握平均指标变动指数的编制和分析方法;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作用并能准确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尤其是分析总量指标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变动影响。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指数分析的一般问题一、统计指数的意义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二、统计指数的种类第二节综合指数的编制和应用一、综合指数编制的一般原理综合指数的概念和编制特点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一)数量指标指数(二)质量指标指数三、综合指数在我国的应用第三节平均数指数的编制与应用一、平均数指数的意义平均数指数的概念以及与综合指数的关系二、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一)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二)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三、平均数指数在我国的应用第四节统计指数因素分析一、指数体系的建立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二、指数因素分析理论三、指数因素分析方法(一)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二)总量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三)平均指数变动的因素分析第五节指数数列的编制和应用一、指数数列的有关概念二、指数数列的编制方法抽样推断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全及总体和样本、全及指标和样本指标、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抽样估计、样本容量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抽样误差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计算抽样误差,如何确定一定误差范围的置信度。确定样本容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计算样本容量。本章教学内容: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一、抽样推断的概念和特点二、抽样推断中的几个根本概念(一)全及总体和样本(二)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三)全及指标和样本指标三、抽样推断的理论基础抽样推断的理论依据和根本要求第二节抽样误差和抽样推断方法一、抽样误差二、抽样平均误差三、抽样极限误差四、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五、抽样推断方法抽样推断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第三节抽样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一、简单随机抽样二、类型抽样三、等距抽样四、整群抽样五、多阶段抽样第四节样本容量确实定一、确定样本容量的必要性二、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三、确定样本容量的方法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相关分析的一般问题,明确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和相关系数的计算,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和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并进一步了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概念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本章教学内容:相关分析的一般问题一、相关分析的概念相关关系,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分析二、相关分析的种类和特点三、相关分析的主要目的和内容直线相关分析一、相关表二、相关图三、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概念和计算第三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概念和特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概念和特点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三、一元线性回归估计标准误差第四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多元回归分析的概念二、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第八章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本章教学要求:国民经济统计属于宏观经济统计的范畴。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概念及运行过程;一般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及指标体系的内容,明确国民经济各总量指标的内涵;能采用三种方法计算SNA体系下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领会和掌握国民经济主要分析指标的内涵和运用,并尝试运用主要分析指标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评价。本章教学内容:国民经济统计概述一、国民经济及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二、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一)社会再生产条件统计(二)社会再生产过程统计(三)社会再生产效果统计(四)价格统计(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体系国民经济主要总量指标一、社会总产值(一)社会产品(二)社会总产值二、国内生产总值三、国民生产总值(GNP)四、其他主要指标及相互关系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sNNP)(二)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NI)(三)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PI)(四)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PDI)第三节国民经济主要分析指标一、人均国民(国内)生产总值二、人均国民(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三、社会劳动生产率四、霍夫曼比例五、恩格尔系数六、基尼系数各章学时分配:章节学时第一章总论4第二章统计数据的采集和整理10第三章总量指标分析8第四章动态数列分析8第五章统计指数分析8第六章抽样推断6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4第八章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2总复习4四、有关说明本课程是大专院校和高职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需在学习《数学》和《政治经济学》课后开设,是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和市场信息学的基础。本课程需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强调统计学与计算机结合,着力提高学生借助统计软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结束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获相应学分。五、教学参考书1、高嘉英、马立平主编:《统计学》,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刘汉良主编:《统计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3、马秀岩主编:《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4、施金龙主编:《经济统计教程》,科学出版社《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国际贸易类总学时数:48课时学分:3学分编制部门:财经学院国际贸易系编制/修订日期:2007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是本系学生应该学习的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介绍国际经济的相关理论,并以之分析现实国际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了解西方国际贸易和投资及金融开展的理论基础,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而言,本课程是其它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运行的根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国际经济的根本理论和根本模型,还必须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对当今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做出评估和判断,尤其是对政府的行为应该从理论高度给予合理的解释,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充分理解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了解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具体依据,掌握我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经济环境未来的总体变化趋势,从而加深对其它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为将来参与实际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与我国现实经济的联系比较密切,本课程需要在教学中增加有关我国现实国际经济运作的内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课程教学根本要求《国际经济学》是国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根本理论知识,该课程由于涉及到众多的理论模型和假说前提,因而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常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同时,由于它也是一门与国际经济实践结合度比较高的课程,因而对于教师而言,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经济运作的实际操作经验,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运用国际经济学理论对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听讲和课堂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到达下述根本要求:一、充分理解国际经济学所涉及的各种理论模型和当代最先进的理论体系,充分认识国际经济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明确国际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国际经济的环境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对各国政府的一般经济策略要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二、本掌握各国政府对于宏观与微观不同对外贸易策略的制定方法和理论依据,掌握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分析方法与解决措施,能够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简单的国际经济运作方案,为企业提供具有价值的分析报告与策略建议。三、在到达上述根本要求的同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要根本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国际经济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经济学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国际经济机构制定规则的思维模式,为将来参与国际经济运作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回忆本章的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各种理论体系及其主要学派的重要理论内容,尤其是比照较利益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根本理论框架和前提假说等要做到深刻理解,因为这是学习该课程的基础,也是理解西方各种相关理论体系的基础。本章的教学内容:第一节重商主义的贸易学说本节主要讲授重商主义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以及重商主义产生和开展的历史原因及其对各国政府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分析重商主义学说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本节主要讲授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及其对西方经济学说的奠基石作用,说明斯密的理论对后来西方经济学开展的指导意义。第三节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本节主要讲授李嘉图对斯密学说的开展,说明比较利益学说是当今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该理论的假设和具体内容第四节穆勒的相互需求说本节主要讲授穆勒关于国际产品相互交换的相对价格确定问题,理解当今国际商品价格确定的总体指导原则。第五节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本节主要讲授要素禀赋学说的相关内容,说明要素禀赋学说在当今国际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地位和学说的历史价值。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深入与拓展本章的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模型在走向现实化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与理论模型,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型的深入分析所带来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本章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走向现实化的古典模型:比照较优势利益说假设的放松本节主要讲授在改变了假设条件以后,如增加生产要素、参加运费和在多国参与顾及贸易条件下,比较优势利益说的合理性,从根本上论证这一学说的正确性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二节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本节主要讲授通过对局部均衡贸易条件的分析和一般均衡贸易条件的分析论证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决定方式以及各国的利益与损失。第三节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深入分析本节主要讲授要素密集度和风雨度等相关概念,分析各国在要素禀赋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选用的贸易方向和贸易模式。第三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展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国际经济学的影响,理解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掌握在不完全竞争和技术差异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开展与变化规律。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面临的挑战本节主要讲授要素禀赋理论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麻烦和各种理论对这种违背要素禀赋学说的解释。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本节主要讲授规模经济为国际贸易带来的市场时机与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各国的利益关系。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本节主要讲授在相对垄断条件下各国贸易的利益与损失,运用理论模型分析这种情况对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第四节基于动态基础差异的国际贸易本节主要讲授在技术差异条件下各国贸易的利益与损失,运用理论模型分析这种情况对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第四章贸易政策分析工具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国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掌握关税及关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理解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关税概述本节主要讲授关税的相关概念和关税的种类以及各国征收关税的主要目的与具体方式。第二节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本节主要通过模型对关税的效益和对各国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关税对各国负面作用,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征收关税的必要性。第三节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本节主要讲授在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关税对各国贸易的影响,运用模型说明各国可以征收的最优关税所应该具备的条件。第四节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本节主要讲授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所可以采用的具体限制进口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各国贸易的影响程度。第五节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本节主要讲授各国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所采取的各种鼓励出口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各国经济的负面作用。第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概念与运作方式,以及对各国经济开展的影响作用,掌握关税同盟的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及关税同盟的动态和静态效应,理解欧盟产生与开展的理论基础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本节主要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概念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第二节关税同盟理论本节主要运用模型分析方式说明各国在参加关税同盟以后可以在贸易和生产等各方面获得的实际利益。第三节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分析本节主要通过对参加同盟各国实际利益的分析说明参加同盟的利益以及这种利益最大化的具体条件。第四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本节主要讲授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以及各种同盟的开展历程及所处水平,说明欧盟开展较好的原因。第六章不同国家贸易战略和政策的选择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掌握开展中国家和兴旺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定依据,理解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开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本节主要讲授开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政策以及这些贸易政策的优点与缺点,说明开展中国家制定这些贸易政策的条件和理论基础。第二节兴旺国家贸易政策的实施本节主要讲授兴旺国家的主要贸易政策以及这些贸易政策的优点与缺点,说明开展中国家制定这些贸易政策的条件和理论基础。第三节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践和外贸政策的演变本节主要讲授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演变过程和具体政策依据,分析我国目前政策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第七章开放经济下的自动调节机制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收支的价风格节机制、收入调节机制和货币调节机制的根本原理,理解开放经济一本均衡的相关理论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收支的价风格节机制本节主要讲授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条件下如何利用价格机制对一国的国际收支进行调节,分析外汇市场的稳定性、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变动与贸易条件和“J〞曲线效应。第二节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本节主要讲授效果开放经济的乘数效应、考虑国外反响的开放经济乘数效应、收入自动调节机制和吸收分析法的相关理论与模型。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机制本节主要讲授货比分析法的根本理论、国际收支失衡状况下的自动货币调整以及货比分析法与传统分析法的比较等理论模型。第四节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自动调整的综合本节主要讲授开放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自动调整的综合IS-LM-MP模型以及自动调整机制存在的缺陷等。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宏观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与工具、实现内外均衡政策的条件、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及内外均衡实现的条件等根本理论,掌握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缺点。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与工具本节主要讲授宏观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包括内不均衡与外部均衡,宏观开放经济的政策手段,丁伯根法则与米德冲突等。第二节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使命本节主要讲授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斯旺图形:支出变动与支出转换政策组合等。第三节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及内外均衡的实现本节主要讲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的前提假设,固定汇率下内外均衡的实现条件。第四节浮动汇率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及内外均衡的实现本节主要讲授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及浮动汇率下内外均衡的实现模型等。第五节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优劣比较本节主要讲授浮动汇率制的理由,固定汇率制的理由及其各自的主要依据。第九章宏观政策的国际传导与国际协调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以及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实践的相关内容,掌握国家进行政策导向的具体依据和国际协调的基础。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本节主要讲授两国经济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及浮动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第二节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本节主要讲授国际金本位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相关内容以及各种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作用。第三节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实践(欧洲货币体系)本节主要讲授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相关内容,介绍欧洲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对当今世界货币体系的影响作用。第十章国际资本流动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总体情况,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模型以及开展中国家的资本需求模型等根本理论,理解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对各国产生的利益与损害。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况本节主要讲授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与分类,国际资本流动的开展状况以及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总体情况等。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模型本节主要讲授费雪模型,马克维茨-托宾资本组合理论。第三节开展中国家的资本需求模型本节主要讲授结构主义理论,新古典理论债务周期理论,城市化和外资需求以及开展中国家对“传统外资〞与“新型外资〞的选择等。第十一章跨国公司经营和外国直接投资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跨国公司经营的总体战略,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依据,外国投资对母国和东道国的不同影响以及外国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理解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制定的相关依据。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跨国公司经营本节主要讲授跨国公司的起源与开展过程,跨国公司的定义问题,跨国公司的系统等。第二节外国直接投资理论本节主要讲授外国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寡头垄断行为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外国直接投资的折衷理论等。第三节外国直接投资对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的经济影响本节主要讲授外国直接投资对资本输入国经济的影响和输出国经济的影响,从不同角度论述资本输出对各国的影响程度。第四节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开展本节主要讲授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利用外资的开展状况,分析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开展的作用与局限性。各章学分分配章次内容课内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回忆4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深入与拓展4第三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展5第四章贸易政策分析工具5第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5第六章不同国家贸易战略和政策的选择5第七章开放经济下的自动调节机制4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4第九章宏观政策的国际传导与国际协调4第十章国际资本流动4第十一章跨国公司经营和外国直接投资4四、有关说明1.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下自学、讨论与案例分析为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知识传授应以实际操作为基础,最大限度锻炼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以及课时安排情况选择重点章节做介绍。在讲授过程中,要区别轻重和主次,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经典理论与现实操作的分析与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到达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测试内容与方法测试内容包括讲授的所有章节局部,重点是考察学生对国际理论与相关模型的理解能力。该课程成绩的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等,占2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占80%。3、先修基础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对国际市场、国际贸易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这对于理解理论模型尤为重要。五、教学参考书1、国际经济学.袁志刚、宋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2、国际经济学.胡代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国际市场营销学.MichaelCzinkota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竞争力.石滋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类总学时数:48课时学分:3学分编制部门:经济贸易管理系修订日期:2007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自从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与世界的合作进一步开展,中国正在稳步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外开放,逐步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适应这种开展的需要和形势的变化,成为新型的国际经贸及商务人才,本课程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开设的。本课程是国际商务、国际经贸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从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制度三方面讲述国际贸易学,使理论、政策和制度相互融合与渗透,全面反映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系统性。二、课程教学根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一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国际贸易理论课的任务、国际贸易的历史开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根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以及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资本移动等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形成、特点以及其开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本章教学要求:本章是国际贸易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的一些根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的历史开展进程;懂得国际贸易于经济开展的关系及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开展的主要因素,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的概念一、国际贸易的概念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开展三、国际贸易与经济开展的关系四、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开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分类与特点一、国际贸易的分类二、国际贸易的特点第三节国际贸易的根本概念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二、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三、贸易差额四、效劳贸易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六、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七、贸易条件八、贸易依存度第二章国际分工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分工形成与开展的过程,掌握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开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我们了解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趋势有重要意义。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分工概述一、国际分工的定义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开展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四、国际分工的类型第二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开展二、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三、影响国际贸易区域分布和地理方向四、兴旺国家成了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角色五、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六、开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末端七、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展,学会用具体理论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早期国际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的概念二、早期重商主义三、晚期重商主义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第二节古典贸易理论一、绝对利益说二、比较利益说第三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开展一、要素禀赋理论二、列昂惕夫之谜三、超保护贸易论第四章国际价值与世界市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及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经历的过程。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价值一、国际价值的概念二、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三、国际市场价格四、中国的对外贸易价格第二节世界市场一、世界市场的含义与分类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开展三、世界市场的交易形式四、现代世界市场的特征五、进入世界市场的渠道第三节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一、不等价交换的概念及形成原因二、不等价交换经历的阶段三、不等价交换的内容与计算第五章对外贸易政策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历程,掌握对外贸易政策的概念、内容、目的与根本类型,明白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际的贸易政策趋向。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一、对外贸易政策的概念、内容与目的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三、对外贸易政策的根本类型第二节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二、资本主义自由竟争时期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四、二战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贸易自由化五、新贸易保护主义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管理贸易第三节不同类型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趋向一、兴旺国家贸易政策趋向二、开展中国家贸易政策趋向第六章关税与非关税措施本章教学要求: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的种类及经济效应,尤其是两者的经济效应,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关税措施一、关税概述和种类二、海关税则和计税方法关税的种类三、关税的经济效应第二节非关税措施一、有关进口贸易的非关税措施二、非关税措施经济效应第七章其他对外贸易措施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鼓励出口的主要措施,了解经济特区的有关知识,并能够了解出口管制的内容和种类。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鼓励出口措施一、财政措施二、信贷措施三、倾销措施四、促进出口的其他措施五、促进出口的行政组织措施第二节经济特区措施一、经济特区概述二、我国的经济特区第三节出口管制措施一、出口管制措施概述二、出口管制的主要商品三、出口管制的形式第八章国际贸易条约与组织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国际贸易条约的概念、种类、结构和所依据的法律原则,了解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两大机构,明白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及入世的重要意义。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条约概述一、国际贸易条约的概念二、国际贸易条约的种类三、国际贸易条约的结构四、国际贸易条约中所依据的法律原则第二节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一、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三、世贸组织的根本原则四、世贸组织的组织机构及职能五、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的区别第三节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一、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五节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二、中国入世的进程三、入世后的中国经济与贸易第九章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跨国公司的性质和特点,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及组织运营方式,并了解几个有名的跨国公司经营状况。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述一、跨国公司概念二、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第二节跨国公司开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推动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贸易方式和市场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