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8讲必择性必修《屈原列传》《苏武传》一轮复习目录01模拟基础练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C.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D.及仇雠已灭仇雠:仇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祸患常积于忽微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③会盟而谋弱秦④函梁君臣之首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逸豫可以亡身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⑤/②⑦/③⑥/④ 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⑥/②⑦/④ D.①⑤⑥/②⑦/③④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致天下之士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虽曰天命,岂非人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2)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语句是“,”。(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5)《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以为固”。(6)《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7)《过秦论》中,“,,”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8)《过秦论》中,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的句子是“,,”。(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话是“,”。(10)《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从“,”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过秦论(下)贾谊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①,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②,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有删改)【注】①鉏耰(yōu)白梃(tǐng):此处借以形容武器之粗劣。鉏耰,古代的农具。白梃,白木棒。②阖(hé):关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B.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C.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D.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B.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D.大夫,在夏、商、周时是官职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整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C.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ii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5)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1.【答案】B【解析】A.正确。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原”,应译为“推究本源”,句意为:推究庄宗得到天下的本源。C.正确。D.正确。2.【答案】B【解析】A.①“于”,介词,表被动,被;②“于”,介词,在;B.两句里“岂”都是语气疑问副词,表反问,难道;C.①“于”,介词,到;②“于”,介词,从;D.①“之”,结构助词,的;②“之”,代词,他。3.【答案】C【解析】①③⑤⑥使动用法,使……争斗;使……变弱;使……愚昧;使……朝拜。②⑦名词作状语,像包袱一样;像云一样。④名词作动词,用瓮、绳子作。4.【答案】C【解析】A.以致:古义:来招纳;今义:表结果的关联词。B.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C.没有古今异义,意思是“剩余的力量”。D.人事:古义:指人之作为;今义: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5.【答案】(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4)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5)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6)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8)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6.【答案】(1)D(2)B(3)B(4)i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道义,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ii明晓兴盛衰亡的道理,详察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5)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解析】(1)根据句意断句。“遂”表承接,解释为“最终”,其前要断句,排除B;“庸主之材”为偏正结构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故选D。译文: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2)B.“公、侯、伯、子、士”有误。五等爵位是公、侯、伯、子、男。(3)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失败”分析有误,原文为“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意思是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文中的表述是假设的情况。(4)i是以:因此;道:道义;谋:谋划,出主意。译文: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道义,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ii察:明晓;审:详察;权势:谋略和形势;去就:取舍。译文:明晓兴盛衰亡的道理,详察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5)本文说到了秦国有着非常有利的地理形势,防御坚固,但秦王子婴不能在秦危亡之时力挽狂澜的才力。“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加之前两代君王的暴政,因此秦就不能免于灭亡了。还说到“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作者假设若是秦王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能够任用很普通的辅佐之臣而非奸臣,秦国也还是可以保全的。文章意在指责秦王子婴在秦亡中的过失。参考译文:秦朝兼并了崤山以东诸侯三十多个郡的地域,修整好各地的渡口、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修理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农具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缪(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呀!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属民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难以进犯,必定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敝,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地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道义,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奸人将坏消息隐瞒,不上报君王,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原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细节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明晓兴盛衰亡的道理,详察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二、语言运用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远见卓识往往“自绝”于当代。卓则必绝,远则自离。贾谊因他的,自然而然地与他同时代的人离绝了。他藐视他们,他们也排挤他。他们根深而叶茂,藤粗而蒂固;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护。但文帝也一样脆弱。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但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他也不能为了一个贾谊而触犯众怒。一边是功高盖主的老臣,一边是的后生,两边既已势不两立,,文帝只能倾向前者:没有前者的拥立,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前者的支持,也没有了他的明天。贾谊的失败是时势所必然,同时也与个性有关:贾谊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则不能待人,不能捺住性子等待时机。傲慢则不能兼人,他总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无识,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更不能把他们拉入同一战壕,与他们一同作战,而是欲凭一己的力量,挟文帝之权威而获成功。不能待人兼人容人,事业还未开始,自身就已。偏他又那么脆弱,一贬长沙,就哭泣不止。逾数年,在寄托了他最后希望的梁怀王骑马摔死后,脆弱的贾谊在多日的哭泣之后,赍志而殁。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D.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群而不党
初出茅庐
千钧一发
身单力薄B.卓尔不群
乳臭未干
剑拔弩张
身单力薄C.群而不党
乳臭未干
千钧一发
形单影只D.卓尔不群
初出茅庐
剑拔弩张
形单影只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A2.D3.前一句顺序混乱,后一句不合逻辑。可以修改为: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他毕竟不是一个昏君(或“他未必是一个昏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根深”对“藤粗”,“叶茂”对“蒂固”。A.对偶,“东割”对“北收”,“膏腴之地”对“要害之郡”。B.比喻,将天下豪杰比作“云”“响声”。C.反复,“沉默呵,沉默呵”是反复手法。D.比喻,将“芦柴棒”比作“乌贼”。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群而不党,意思是与众合群,不结私党。卓尔不群,意思是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前文有“卓则必绝,远则自离”,选择“卓尔不群”。初出茅庐,形容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乳臭未干,意思是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褪尽。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语境对象是“后生”,形容他们刚到朝廷任职,选择“初出茅庐”。千钧一发,原义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剑拔弩张,也比喻对方摆开了阵势,形势紧张,一触即发。语境形容当时双方对峙的紧张形势,选择“剑拔弩张”、身单力薄,身体瘦弱力气小。亦指人少力量不大。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语境形容贾谊没有同伴,选择“形单影只”。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语序不当,应该先“信任”,再“重用”;“但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不合逻辑,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应当删掉第二个“是”。可以修改为: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他毕竟不是一个昏君(或“他未必是一个昏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熟视无睹。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超然物外的宣告。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4.C5.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挣脱。【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由上文来看,上句的落脚点是“欧阳修的宦海经历和心态的变化”,所以用“经历和心态”作为主语才能与上文衔接,这就排除AD。由后文来看,下句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人”,比较BC两项,C项“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与后文衔接。由此看来,只有C起到了连接前后句语意的作用。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中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可改为“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或“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二是语序不当,“带来的”作定语,修饰“束缚”,故应将“社会秩序”和“带来的”交换位置。6.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要求:不超过90字。图一
图二【答案】构图要素:①表明博物院名称。图一是“四川”,图二是南京的“南”;②整体构成古代器物的图形。图一是鼎,图二是印。寓意:体现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徽标解析题。首先认真观察徽标,指出所有构图要素,然后结合题干介绍,解说徽标寓意。本题中两个徽标都是博物院的徽标,图一是一个鼎的形状,由汉字“四川”抽象而成;图二是一个印章的形状,由汉字“南京”抽象而成。鼎和印章都是历史文物,所以,两个徽标的寓意一致,都体现了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注意字数的限制。7.历史的画卷,往往异彩纷呈;历史的评说,有时见解不一。围绕“历史的评说”这一话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1)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2)本单元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答案】(1)赞曰: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白首微官甘属国,耻随李卫老戎旃。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2)《过秦论》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五代史伶官传序》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认为盛衰成败都在于人事,这无可辩驳。但作者却并未明确点到庄宗的失败是在于他玩物丧志,失了民心。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二位作者显然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详解】本题考查表达应用的能力。(1)《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一般是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结合传记的内容,可抓住苏武北海牧羊却志比金坚的忠贞来点评。他持节牧羊十九载,却始终忠贞不渝,不辱使命。可谓“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苏武面对李、卫的劝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品质和浩然正气,值得我们景仰。可谓“白首微官甘属国,耻随李卫老戎旃。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2)题干中“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可以锁定课文是《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这两课。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这道题目首先要回答题干中的两个问题“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过秦论》中的主要观点是“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答案应该围绕这几个观点来质疑或者辩驳。对于《过秦论》的观点,作者强调的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我想说的却是秦能使“六国毕”,却不能“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最终被陈胜的星星之火燎原,刘邦项羽各地豪杰,纷纷振臂,结束了始皇帝的万世基业,也有天命的趋势所在。也就是常说的“大势已去”。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盛衰之理,有些事也不是人力所为,比如文天祥,他一心向宋,改字“宋瑞”;一心联合民众抗击元朝,心地赤诚,满怀忠贞,南宋君臣还是葬身茫茫大海,文天祥也坦然受死,留下片片丹心,烛照千古,任后人唏嘘凭吊。此题有相当的难度。首先要找准论点,然后再提出批驳点。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8.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国的很多罪过以及灭亡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该措施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的策略,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500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1000多年。【答案】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论证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反面是秦朝“焚书坑儒”;正面则是汉代吸取教训,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实行和谐文化,繁荣昌盛。据此即可找出“历史教训”“繁荣昌盛”两个关键词。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过秦论》①,使历史和现实交汇,在观察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了绵长而悠久的历史沧桑感。鲁迅先生说此书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贾谊如此细致地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②,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希望君主能够以古鉴今,③,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表达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答案】①把前朝和本朝相贯通②不仅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③接受自己的改革主张(施行仁政政策)【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第①处是引领句,根据横线后“历史和现实交汇”可以看出本句填“把前朝和本朝相贯通”。第②处是递进关系复句的一部分,从横线前的“历史教训”和横线后的“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可知,应补写的语句为“不仅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第③处填写的是一个展开句,要顺承前后语句之间的语意,从写作目的角度思考,“接受自己的改革主张(施行仁政政策)。”10.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根据《伶官传序》的内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唐庄宗(李存勖)进行评价。【答案】褒:意气昂扬的庄宗犹如草原上的雄狮,气吞山河,傲视一切,可谓壮哉!贬:沉溺优伶的庄宗犹如丧家犬,仓皇北顾,身死国灭,岂不悲哉!【详解】本题要求从褒和贬两个角度来评价唐庄宗,从课文内容来看,“褒”应评价其继承父志取得成功,“贬”应评价其被伶人所困身死国灭。另外还要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乙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1.对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也可指天子,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B.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天子的宗庙。C.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D.故事,指旧事或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对比,意在为文末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蓄势。B.甲文“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C.乙文承接篇首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分别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情况,并列举出其弊端。D.乙文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时列举了各自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弊端,而这些弊端又与篇首所说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关系,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甲文】第二段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论证的?【答案】1.D2.A3.D4.(1)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穷人,是地位低贱的百姓,而且是被征发去守边的戍卒(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5.①陈涉与九国之君的地位对比;②武器的对比;③军队的对比;④行军用兵策略的对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秦王怀贪鄙之心”中,“秦王”是主语,“怀”是谓语动词,“贪鄙之心”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后面要断开,排除AC;“不信功臣”和“不亲士民”成对仗关系,后面都要断开,排除B。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错误。文中的“万乘”是指兵车万辆,是形容军事力量强大,表示前一种意思。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D.“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错误。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为了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分论点,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瓮”,用瓮做;“绳”,草绳系;“迁徙之徒”,被征发去守边的戍卒。(2)“兵”,武器;“揭”,举起;“云集”,像云一样聚集;“赢”,担负;“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①由原文“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可知,陈涉与九国之君的地位对比;②由原文“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可知,武器的对比;③由原文“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可知,军队的对比;④由原文“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可知,行军用兵策略的对比。参考译文:【甲文】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的地方。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穷人,是地位低贱的百姓,而且是被征发去守边的戍卒;他的才能不如平常人,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兴起在田野间,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卒,带领着数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朝;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就一齐起事,灭亡了秦朝。
况且一统天下的秦朝并没有变弱变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士卒,并不能匹敌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然而条件好的失败了而条件差的却能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秦国凭借着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将天下作为自家产业,用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宫殿;一个戍卒起事而宗庙毁灭,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乙文】
齐国不曾向秦国割地求和,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向秦国割地求和。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危,战败而亡,实在是不得已的。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唉!如果六国用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喉咙了。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削弱,月月割地,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向秦国割地求和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仍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材料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节选自贾谊《过秦论》)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用来纪日的一种方式,它的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B.文中的“属”通“嘱”,意思是“劝请”,和《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相同。C.“会”在文中是“恰巧、恰逢”的意思,与《苏武传》中“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的“会”意思相同。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暂时留在胡亥处,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言论。C.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杀了。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入,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10.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答案】6.BCE7.B8.C9.(1)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的正确,于是与赵高一起谋划,谎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定立胡亥为太子(2)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10.①自身优势不如蒙恬;②扶苏即位自己不能封侯;③胡亥即位对自己有利。【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高平素受到胡亥的宠信,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雅得”都是“幸”的状语,不能断开;“于胡亥”作“幸”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蒙氏”作“怨”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C处断句;“胡亥”作“说”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故选BCE。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交给;撰写。句意:使者把他交给官吏。/屈原写作草稿还没有写完。C.正确。恰巧蒙毅替秦始皇出外祭祀祈祷山川神灵回来。/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D.正确。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杀了”错,由原文“乃系诸代”可知,胡亥将蒙毅囚禁在代郡,没有立即杀死。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正确;“相与”,一起;“受”,接受。(2)“北”,名词作状语,在北方;“藩篱”,边境;“却”,使……退却。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可知,赵高首先指出李斯的才能、功劳等都不如蒙恬,说明他不具备优势。由“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可知,赵高指出一旦扶苏继位,必定任命蒙恬为丞相,李斯不能封侯。由“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可知,赵高再说明胡亥的性格仁慈厚道,他继位对李斯有利。参考译文:材料一:三十七年冬天十月癸丑日,秦始皇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随从,右丞相冯去疾留守。最初,秦始皇尊重宠爱蒙氏兄弟,特别信任他们。蒙恬在外带兵任大将,他的弟弟蒙毅常在朝中参于谋划国事,被称为忠信之臣,因此即使那些将军与丞相也不敢与他们争高低。赵高,始皇帝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让他教胡亥审理案件;胡亥非常宠信他。赵高犯罪,始皇帝派蒙毅惩治他;蒙毅依法应判决赵高死罪。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赵高平素受到胡亥的宠信,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说:“如果不与丞相商议,恐怕办不成这件事。”于是赵高求见李斯说:“皇上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定立太子,你和我说了就能决定此事。你看怎么办?”李斯说:“你怎么能讲这些亡国的话呢!此事可不是我们臣子之间可以议论的啊!”赵高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劳、口碑及得到长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与蒙恬相比谁更有优势?”李斯回答说:“我不如蒙恬。”赵高又说:“如果是这样,一旦长子扶苏即位,一定要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得不到封侯而荣归故乡的结局已是明摆着的事了!而胡亥仁慈厚道,可以作为皇帝的继承人。希望您慎重考虑,决定此事!”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的有道理,便与赵高合谋,谎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定立胡亥为太子;又写了另一诏书给扶苏,历数他没有能力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大量的士卒伤亡,并且多次上书,诽谤朝廷,日夜怨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将军蒙恬了解扶苏的想法却不加以纠正,一起赐死,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扶苏打开诏书,哭着进了室内,准备自杀。蒙恬劝他说:“陛下在外,并未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境,公子担任监军,这可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一个使者来到,(我们)就要自杀,怎么知道这不是欺诈呢!再次奏请后再去死,也不迟。”使者多次催促他们自尽,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哪里用再申诉!”随即自杀。蒙恬不肯去死,使者把他交给官吏,并囚禁在阳周,改派李斯的舍人为护军,然后回来报告李斯和赵高。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想将蒙恬释放。恰巧蒙毅替秦始皇出外祭祀祈祷山川神灵回来。赵高对胡亥进谗言说:“始皇帝打算选拔贤能确立你为太子已经好久了,而蒙毅规劝他,认为不可以。不如将他杀了!”于是将蒙毅囚禁到代郡。太子胡亥继承了帝位,想要杀掉蒙恬、蒙毅兄弟。秦二世的侄子子婴规劝说:“赵王赵迁杀了名将李牧而用颜聚,齐王田建杀了前代忠臣而任用后胜,最终使国家灭亡。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陛下却要把他们一下子杀掉。杀掉忠臣却要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这样做对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使得将士们失去斗志啊!”秦二世根本不听其劝告,于是下令杀了蒙毅和内史蒙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材料二: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教化,未能混一。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返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向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前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举可擒也。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二)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B.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C.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D.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B.比部,古代官署名。原掌稽核。后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C.江北,特指长江以北。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淮地区。D.檄,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的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1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世宗致力于改革,认为当下吴、蜀、幽、并四个地方未能统一,应下令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B.王朴分条列举出“收其才”“结其心”“尽其力”“丰其财”“阜其民”的具体措施,是为了说明民心所向的条件。C.王朴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举例论证,以唐为例子,指出攻打敌军的战术,应从其薄弱环节入手。D.王朴主张对于不同的地方应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如河东地区不可以用恩德诚信利诱,必须要用强大的兵力进行制衡。14.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篇即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此文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作者以庄宗得天下、失天下史例为论据,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增强了文章说服力。C.作者的笔触进一步深化,指出“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希望以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警醒世人。D.文本(二)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描写具体形象,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举可擒也。(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答案】11.C12.D13.B14.D15.(1)应当暂且把他们作为今后之计,等到天下已经太平,这样之后等待(时机),一动手就可以擒获。(2)或者探究他成功或失败的事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吗?【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士卒精明干练,武器有所装备,群臣敬畏法律,各位将领为国效力,一年之后,可以完成大业,应该在夏天、秋天积蓄财物充实边疆。“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结构相同,句式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ABD;“期年之后”作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根据文本意“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占有长江以南地区,那么岭南、巴蜀地区可以发布晓喻或声讨的文书就使局势安定。可推知,檄文并非用以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的文书。檄文作为古代官府往来的文书,常常针对敌对面而发,多用于声讨和征伐。而移文则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喻或责备。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为了说明民心所向的条件”有误,结合““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等内容可知,其实际目的是为了聚集人才、稳定局势,进而夺取吴、蜀、幽、并这些地方。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描写”有误,文本(二)没有描写语句,是记叙和议论。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1)关键点:“以为”,把……作为;“俟”,等到;“伺”,等待。(2)关键点:“抑”,或者,还是;“本”,考察,探究;“迹”,事迹。参考译文:(一)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世宗对宰相说:“我每次思索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的办法,不能得到其中的要义,睡觉吃饭都不能忘记。又从唐朝、晋朝以来,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妨碍教化,不能一统天下。应该命令亲近的臣子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各一篇。比部郎中王朴献上计策,认为:“中国失去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违背道义,现在必须先看失去这些地方的原因,这样之后知道得到这些地方的方法。这些地方开始失去时,没有不是因为君主昏庸无道臣子不正派,士兵骄横百姓疲乏,背叛的人在内部气焰高涨,武士在外面横行霸道,因为小的方面导致大的方面,微小的东西经过长期积累变得显著。现在想得到这些地方,不如反其道而行。晋升有才能的人辞去品行不正的人,是收揽人才的方式;恩宠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方式;奖赏功劳惩罚罪过,是充分发挥才能的方式;去除奢侈节省费用,是使资财丰裕的方式;按照时令役使百姓而不误农时,少收赋税,是使百姓安宁的方式。等到有才能的人们已经聚集,政府施政已经安定,财富已经充裕,士兵百姓已经归附,这样之后推选而任用,成效没有不能达成的。那些人看我有必定攻取的形势,那么了解其中情形状况的人愿意成为间谍,熟知这些地方的山和水的人愿意成为向导,民意已经归向,天意必定顺从。凡是攻打敌军的战术,应该先从敌军的薄弱环节开始。唐与我们接壤约二千里,它的形式容易搅乱。搅乱它应当从没有防备的地方开始,防备东边就搅乱西边,防备西边就搅乱东边,对方必定奔走援救。奔走期间,可以探知对方的虚假真实、强大弱小等内部情况或势力,这样之后避开真实击打虚假,避开强大击打弱小。不需大兴军旅,就能用轻装部队搅乱他们。南人懦弱胆怯,听到一点风声都会有所警惕,一定要全军出动救助他们。军队多次出动,那么百姓疲乏并且财物用尽,(如果对方)不全军出动,那么我们可以趁着空虚无备攻打。像这样,长江以北的各个州将全部被我占有。已经占有长江以北地区,那么任用那里的百姓,施行我的法则,长江以南也容易夺取。占有长江以南地区,那么岭南、巴蜀地区可以发布晓喻或声讨的文书就使局势安定。南方已经安定,那么燕地必定看着风声归附(我们)。如果他们不来,调动军队攻打他们,像卷席子一样很快可以平定。唯独黄河以东地区是下定决心拼死的敌人,不可以用恩德诚信利诱,必须要用强大的兵力制衡。但是他们自从高平战败,力气衰竭、气馁,一定没有能够成为边境的祸患。应当暂且把他们作为今后之计,等到天下已经太平,这样之后等待(时机),一动手就可以擒获。现在士卒精明干练,武器有所装备,群臣敬畏法律,各位将领为国效力,一年之后,可以完成大业,应该在夏天、秋天积蓄财物充实边疆。”世宗高兴地接受。(二)啊!国家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的作为吗?探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或者探究他成功或失败的事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忧患、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整个天下豪杰,没有人能同他对抗;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使他命丧国亡,被天下人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常被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B.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的庙号。C.太庙是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得失皆由人事的道理。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20.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答案】16.B17.D18.C19.(1)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2)用绳索捆绑着燕国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3)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译为不能得到敬重也可)。20.①要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使君子形成一个同心共济的整体;②要能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团队中君子的才能。③要有忧患意识,勤勉为政,不可耽于享乐。【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暂……者”,是判断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见利而争先”与“利尽而交疏”句式相同,句意相关,由“或”连接,应在“或”前断开,排除D。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儒家四书之一”错误,《尚书》为儒家“五经”之一,“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错误,选文甲并未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采分点:(1)“用”,凭借,因此;“兴”,兴盛;“厌”,满足;(2)“组”,绳索;“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用绳索捆绑着燕国父子;“函”,用匣子装。(3)“见”,同“现”,显露;“彰”,彰显;“自伐、自矜”,自我夸耀。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君子“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可概括出,要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使君子形成一个同心共济的整体;结合“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可概括出,要能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团队中君子的才能。结合庄宗李存勖兴国亡国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要有忧患意识,勤勉为政,不可耽于享乐。参考译文:
选文甲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喜爱的是薪俸,所贪图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就能志趣一致而相互补益。用这些来服务于国家,就能同心协力把事办成,自始至终,一贯如此。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应当摈斥小人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说得上是不结朋党了,然而纣王却因此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党人,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称颂、谦让而不相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君王的很可以引为借鉴啊。选文乙: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节选自《论语第十五篇》)材料二昔者,吴王阖阊①始得子胥②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③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臣获大餐.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④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⑤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节选自《越绝书》)【注】①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子胥:原为楚国人,后至吴国。③于斧:地名。④种:文种,是越王勾践的谋臣。⑤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断句处的字母涂黑。伍子胥A父B奢C为D楚王E大臣F为G世子H聘I秦J女K夫L有色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明白地说出来,与《苏武传》中“若知我不降明”的“明”字含义不同。B.背,指背弃,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皆背晋以归梁”中的“背”含义相同。C.弊,指损坏、毁坏,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意思相同。D.私,指私自、私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的“私”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悬赏千金以求吴退兵,最终渔夫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