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讲教材文言文复习《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目录01模拟基础练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一.课内选择题1.对下列各句中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能克终者盖寡
克:克服 B.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C.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 D.简能而任之
简:简化2.下列各项中,划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将崇极天之峻今日之事何如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吾尝终日而思矣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3.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永保无疆之休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C.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闻求木之长者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③人君当神器之重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6.下列“安”的意义与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B.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8.读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B.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特别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B.eq\b\lc\{(\a\vs4\al\co1(亏无为之大道哉,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eq\b\lc\{(\a\vs4\al\co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山峦为晴雪所洗))D.eq\b\lc\{(\a\vs4\al\co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1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得复见将军于此 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根本:树根B.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管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D.虽董之以严刑
董:懂得1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B.振之以威怒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1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辟邪说,难壬人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不复一一自辨1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A.以其无礼于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既而得其尸于井 D.月出于东山之上18.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一项是(
)①廊腰缦回
②朝歌夜弦
③四海一④兴利除弊⑤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⑥可怜焦土
⑦辇来于秦A.①②/⑤⑥⑦/③/④ B.①⑦/②⑤⑥/③/④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C.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20.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B.虽董之以严刑
(宾语前置句)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D.震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2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谏善谏著称。辅佐唐太宗一度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著有《贞观政要》一书。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变法知名。《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2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B.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D.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毒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未闻身治而国乱者。”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昔尧舜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工之徒,不能塞也,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则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唐贞观,太宗以英武之资,能用贤良之士,时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诸人,布列左右,得用贤纳谏之美名。君臣相得益彰,以成“贞观之治”。(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材料二:太宗即位,拜魏征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显其德,君臣共治、国以富强;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按循法度,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多病,辞职,帝不肯。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帝亲见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帝使A温彦博B按讯C非是D然俾彦博E让征F征见G帝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表原因。与《谏逐客书》中“所以饰后宫”的“所以”意思相同。B.明,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何必劳神苦思”的“苦”用法相同。C.“以英武之资”的“以”与《六国论》中“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以”意思不同。D.见,见面、探望。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的“见”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善于通过反思来警诫自己,他认为能够伤到自身的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因为“嗜欲”而造成了灾祸。B.魏征指出古代圣明的君主治国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开始,进而推及外物,自身治理好了,国家就不会发生动乱。C.魏征有出色的政治才能,他处理尚书省久拖不决的案件,虽不熟悉法律条文,但尽力遵照法规判决,众人心悦诚服。D.魏征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病重,太宗为其修建正屋,并亲自前去探望、询问病情,可见君臣情感深厚。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人君兼听,则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魏征选择作“良臣”,他是如何按“良臣”的要求行事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夫圣人之于天下,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昔者三代之民,见危而授命,见利而不忘义,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而刑罚驱乎其后也,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及至秦汉之际,其民见利而忘义,见危而不能授命,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则天下荡然无复天子之民矣。世之儒者常有言曰:“三代之时,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详且密也。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尽废其具,是以若此无耻也。”臣愚以为若此者,乃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诛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如此,则其教化天下之实固已立矣。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然后文之以礼乐,教之以学校,观之以射乡,而谨之以冠昏丧祭,民是以目击而心谕,安行而自得也。及至秦汉之世,专用法吏以督责其民,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亦难乎?欲民之知信,则莫若务实其言;欲民之知义,则莫若务去其贪。夫所贵乎县官之尊者,为其恃于四海之富,而不争于锥刀之末也。其与民也优,其取利也缓。古之设官者,求以裕民,今之设官者,求以胜之。求利太广,而用法太密,故民日趋于贪。臣愚以为难行之言,当有所必行,而可取之利,当有所不取,以教民信而示之义。(取材于苏轼《崇教化》)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掌握 B.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养C.承天景命
景:大 D.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深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
拔:动摇 B.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
劝:奖励C.天下耸然
耸:惊恐 D.民是以目击而心谕
谕:明白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民之知信B.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C.必竭诚以待下
然后文之以礼乐D.其可忽乎
其与民也优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那么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那么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B.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水旱灾害接续来袭,盗贼作乱施以侵害C.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亦难乎像这样却想要他们提拔良善疏远奸邪,不也很困难吗D.今之设官者,求以胜之如今设置官吏,是为了驾驭百姓10.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苏轼《崇教化》中为政治国的主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价》)④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1)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孔子为政治国的主张。(2)孔子这些为政治国的主张在苏轼《崇教化》中有所体现。请任选其中两点,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如何体现的。(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文学曰: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吴起长兵攻取,楚人搔动,相与泣悼王。其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文学曰: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为秦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大夫曰: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并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踰之河北,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遗谋,备饬素修也。故举而有利,动而有功。文学曰: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今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虽以获功见封,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也。苏秦合纵连横,统理六国,业非不大也;桀、纣与尧、舜并称,至今不亡,名非不长也。然非者不足贵。故事不苟多,名不苟传也。(节选自桓宽《盐铁轮》①)材料二: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西汉始元六年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当时的贤良、文学(通经变达之士)双方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为议题,对政府当时施行的政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辩论。1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利蓄A而怨积B地广C而祸构D恶在利用E不竭F而民不知G地尽西河H而人不苦也?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敛衽,指整理衣襟,文中表示各国诸侯臣服于秦国的恭敬态度。B.遗,指遗留,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中的“遗”意思不同。C.苟,指随便,与《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中的“苟”意思相同。D.材料一“见封”与材料二“见教”中的“见”字用法和意义不同。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弘羊大夫认为商鞅做秦国宰相的时候,严明刑罚,整顿政令和教化,使国富民强。B.文学认为君子做官时靠道德,辞官后讲礼义,不骄傲自夸,世人便不会嫉妒他的功业。C.文学举苏秦和桀纣、尧舜的事例,意在说明只要功劳大,名声流传是很容易的事。D.在名实相符的前提下,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责难逐一辩驳,认为对他的指责是不合理的。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16.材料二中司马光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批评王安石变法,材料一第三段中文学是从哪些方面批评商鞅变法的?请简要概括。(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贲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壬辰,王安石荐吕患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陈升之既相,帝曰:“升之有才智,晓民政。”光曰:“但不能临大节不可夺耳。”帝又曰:“王安石何如?”对曰:“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帝尝御迩英阁听讲,光言青苗之弊曰:“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至饥寒流离,况县官督责之威乎!太宗平河东,立籴法,时斗米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疏曰:“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17.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谄谀之士A于公B今日C诚有D顺适之快E一旦失F势G将必卖公H自售矣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之迁,指盘庚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迁都于殷;王安石以此来表明变法的决心。B.贻书开陈再三,即多次写信反复陈述,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句式基本相同。C.诚,文中是如果、果真之义,与苏洵《六国论》中“诚不得已”的“诚”意义不同。D.之,意为往、到……去,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意义不同。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批判当时士大夫大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表明自己将助君有所作为,而不会在其位不谋其职,点明了反对者言行的实质。B.司马光在君王亲驾迩英殿听进读时,表明了自己反对青苗法的态度,他担心青苗法会和太宗在河东所确立的和来制度一样,成为后来之患。C.皇帝对陈升之和王安石评价都很高,想任用二人为丞相,但司马光分别指出了二人的缺点,最终二人都没有为相,皇帝最后任用了司马光。D.司马光不重禄位自荣,希望能解救生民之患,皇帝让他掌管兵事,他仍多次上疏阐明自己对于变法的观点,皇帝认为他不应当越职言事。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民之赢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21.材料二中司马光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雎至,秦王①庭迎。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擘若驰韩卢②而逐赛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③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昨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④,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王曰:“善。”范雎又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镶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谓范雎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注]①秦王,指秦昭王,名稷,战国时秦国国君。②韩卢:韩国出产的著名猛犬。③穰侯:者魏典,战国时楚国人,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权,被任为相。封于穰(令河南邓州),母撰侯。④罢露: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罢”同“疲”,疲劳、疲惫。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独恐臣死A之后B天下见臣C尽忠D而身蹶也E是以杜口F裹足G莫肯H即秦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三”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是”字含义相同。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宗庙祭祀祖先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C.“范雎再拜”与“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D.山东、崤山以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山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欲擒故纵,成功勾起了秦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B.范雎不清楚秦王内心的想法,进谏时有一些顾虑,在不断试探中明确了秦王真诚求贤的态度、才敢大胆进谏。C.范雎用“齐人伐楚”的例子来劝谏秦王,意在点明胜负、强弱之理,指出秦王“越韩、魏而攻强齐”的做法不妥。D.范雎的建议之所以能够被秦王称善并接纳,是因为范雎对秦王的忠心,以及他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能言善辩。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有删改)材料二: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无能者不当职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益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语曰:“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而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哉!虽以臣为贱人而轻辱,独不重任臣者①之无反复于王邪?且闻周有砥砨,宋有结绿,梁有县藜,楚有和朴,此四宝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②者,何也?为其割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而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舜禹复生,弗能改也。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其任臣者贱而不可用邪?自非然者,臣愿得少赐游观之间,望见颜色。一语无效,请伏斧质。(选自范雎《献秦昭王书》,有删改)【注】①任臣者:推荐我的人。范雎通过秦国官员王稽入秦,后向秦昭王献此信。②擅厚:独揽好处。此处指独揽天下的人才。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以臣之言A为可B愿行C而益D利其道E以臣之言F为不可G久留H臣无为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古代百姓以黑巾来覆头,故指百姓,与之意义类似的还有“布衣”“黎民”“庶民”等词。B.“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为“送给,付与”之意,与成语“赍志而殁”中的“赍”意思不相同。C.“而要不足以待斧钺”中的“要”意为“邀请”,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相同。D.材料一“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与材料二“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的“而”意义和用法不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秦穆公重用五位人才,吞并了多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则采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殷实富裕,国家富有强大。B.材料一五帝三王能无敌于天下,是因为能做到土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本国别国,这为秦王树立了不分地域纳人才的榜样。C.材料二范雎认为明君推行政事,会赏赐有功之人,让有能力的人做官,能提高功劳多的人的爵位,因此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D.材料二范雎认为圣明的君主应该能够明察事情的成败,对有利的事他们要积极去做,有疑问的事不去做,对有害的事则要避免。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10.在劝谏君王使用人才上,李斯和范雎在游说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节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材料二: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以此而察之。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楚入郢,而陈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复;晋武既平吴,何曾知其将乱。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注]《上时政疏》写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上神宗皇帝书》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该年王安石启动变法,苏轼针对变法之弊写下这篇万言书。11.下列各项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循苟且
因其固然 B.逸豫而无为
可以尽豫游之乐C.风俗诚厚
必竭诚以待下 D.亦以此而察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有为之A时B莫急C于今日D过今日E则臣恐F亦有无所G及之H悔矣。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古代社会地位极高,其常用来代指国家、朝廷。B.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类似的词语还有“伏乞”“伏冀”等。C.拱,即拱手,表示恭敬或无所事事,本文及《谏太宗十思疏》中“垂拱”之“拱”都取恭敬之意。D.书,作为一种文体,既可指公文,如《上神宗皇帝书》等;也可指书信,如《与妻书》等。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当时北宋王朝存在官乱民贫等问题,如果皇帝安于现状而不去解决,终会如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一样招致灾祸。B.王安石指陈时弊前先肯定皇帝的德才心意,这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十思”前先用大量篇幅赞美唐太宗的劝谏方法相同。C.材料一中王安石的观点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达的求变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对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D.虽然立场、观点不同,但王安石与苏轼都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论述观点、提出建议,彰显了心忧国事、积极作为的士大夫精神。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16.两则材料中,王安石与苏轼都为当朝君主治国提出了建议,二人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节选自《左传·十过》)材料二: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币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忧。”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与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爱小利而不虑其害。故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7.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还A反B处C三年D与兵伐E虞F又克之G荀息H牵马操璧I而报献公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接续,继承,文中指继承王位。与现代人所说的“子嗣”“后嗣”中的“嗣”用法不同。B.是,在“将虢是灭”中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此语意为会要灭亡虢国。与“唯才是举”“唯余马首是瞻”的“是”用法相同。C.乘,意为“四马一车”的兵车装备,“屈产之乘”就是送用来行贿的豪华车马。这个“乘”与“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尊”的“乘”意思相同。D.殆,在文中为“危险”的意思,与《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老子》中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义相同。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公不顾念虞国和虢国是表亲同宗关系,最终决定为晋国讨伐虢国提供过境便利,这其实是一种损人又害己的行为。B.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后代,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并为周王室立下大功劳,但晋国仍执意要灭掉虢国。C.宫之奇努力劝阻虞公无效后带领全族人离开虞国,他认为晋国会趁这次借道,在灭掉虢国后顺势灭掉虞国。D.荀息用虞国终将成为晋国之外府的形象语言,消除了晋侯对用“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去请托虞国的疑虑。2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2)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21.为什么虞公不听劝谏而借道给晋?请简析原因。文言文阅读(2024山东模拟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谏逐客书(节选)李斯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材料二:范雎说秦王(节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①,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②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注】①箕子、接舆: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因谏纣王而被囚禁。接舆,春秋楚隐士,人称楚狂,曾唱《凤兮》歌讽劝孔子避世隐居。据史籍记载,箕子、接舆都曾佯狂。②太后:指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秦武王举鼎膝部骨折而死,子昭王即位方十九岁,尚未行冠礼,宣太后掌握实权。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A也B知今日C言之于前D而明日E伏诛于后F然臣弗敢G畏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C.跽,挺直身子站起来。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需先挺直身子,与《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D.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史实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正反面结合来劝谏秦王应当废逐客令。B.材料二中范雎认为臣子固有一死,如果死亡和受辱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臣子就没什么可担心顾虑的了。C.材料二中范雎指出秦王目前陷入被孤立的境地,原因在于对臣子们不够信任,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王室覆灭。D.材料二中范雎在“何患乎”“何忧乎”“何耻乎”的层层叙述中展示自己的忠心,劝谏语言委婉周密,恳切动听。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5.自古以来如何处理君臣关系都是治国理政绕不开的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李斯和范雎各自论述的侧重点。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由理念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日益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因其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构成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信念,在今天仍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着。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我们需要考察儒家如何论述自我在人我关系、群己关系中的自由。我们把传统儒家的人我关系分解成家庭、国家、社会几个方面来讨论其中的权利界限问题。在家庭的父子、夫妇、兄弟、长幼关系中,从静态分析,儒家给予父、夫、兄、长以更大的权利、更多的自由,给予子、妇、弟、幼以相对弱小的权利、很少的自由,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礼法制度中,自我的自由是不平等的;从动态分析,所有的子都有可能成为父,所有的女都有可能成为母,所有的妻都有可能成为婆婆,但所有的妇都不可能成为夫,所以儒家在时间的绵延中实现了一种有限的代际补偿性的自由。在国家的君臣、官民关系中,从静态分析,儒家给予君、官以更大的权利、更多的自由,给予臣、民以相对弱小的权利、很少的自由,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礼法制度中,自我的自由是不平等的;从动态分析,理论上所有的民都有可能成为官,但除了继位者之外的所有的臣都不可能成为君,同样儒家在时间的绵延中实现了一种有限的延续补偿性的自由。我们再来分析儒家礼法关于群己关系中的自我的自由的讨论。在儒家的家、国、天下的群体一整体中,人我关系的种种规范就是整体内部的关系分化,而非由一个个独立个体通过契约方式建立起来。而人我关系中的主导者——父、夫、君,往往作为家、国、天下的代理者,实际超越了人我关系中的具体的关系者身份,而具有“大我”——家、国、天下的代表者的身份,因而其自由无限大,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这就是我们直接感受到的传统中国社会生活中缺乏个体自由的根本原因。(摘编自李祥俊《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有删改)材料二:19世纪,严复将英国约翰·穆勒的OnLiberty翻译成《群己权界论》,以“自由”为权界讨论“己”与“群”的关系,讨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群己权界论》从古代中国思想学说中“群”这一概念切入,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讨论的重点,认为在群体的价值和个体的价值之间,前者高于后者,由此并置推导出“小己大群”的观念,即在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之间,个人价值为轻,群体价值为重。严复当时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饱受各种不平等条约的侵凌,国家的自由和强盛成为仁人志士关注的迫切问题,因此,国家的独立自主以及摆脱强国压制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独立与富强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词,“国群自由”是实现“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严复认为自由,有逐渐递增升华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能够区分“群”和“己”之间的权界,通过法权的方式保障自由的权力。他认为有关“自由”的言论学说颇多,也并不是穆勒关于“自由”的论述所能穷尽的,在纷繁复杂的自由之论中,首要之道是要明确“己”和“群”之间的权界,只有明确了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才可对“自由”进行阐述。第二个阶段是将个人自由这一有关个人人格的自由提升至个人自由这一大的人生境界层面。由修身齐家而至治国平天下,这是个人自由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的变化,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从个人自我完善层面而言的“成己成物”境界。第三个阶段即为经由小己自由而至国群自由。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通过实现个人自由而助推实现国群自由,而国群自由之下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个人自由。严复的“个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这种中国儒家式的个人自由观,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而实现这一前提的途径是克己与自治。个人自由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个人自由以他人自由为界限,个人自由的终极理想不在个人利益的获得,而在于群体的自由和提升。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因此,严复所定义的“个人”必经由自修、自治而最终走向自由。而且,“个人”与“群体”相辅存在,“个人”自由始终被放置于“群体”的框架中未定位,“个人”创造与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人道的实现和群体的福祉,而当“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应完全服从于“群体”,而“个人”自由和“群体”安危之间的平衡则是群己分界的关键,严复“群己”相辅相助存在的模式开启了现代中国个人观念的开端并影响深远。(摘编自常琳《鲁迅早期“个”思想研究》中严复“群己之辩”,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理念因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影响着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B.材料一关于“人我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指出的是儒家提出了一种不平等的自我的自由。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群己关系”,并都认为个人价值不重要,群体价值更为重要。D.材料二指出,只有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个人自由”才必须以“国群自由”为前提。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先提出儒家思想中自我的自由思想,接着分别从“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方面阐述了自由的内涵。B.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论述了在群己关系上,儒家把家、国、天下看作是生命的整体,也是理解儒家自由观的核心。C.材料二第三段采用并列式论证,层层递进地分别用三个不同阶段来区分了“个体自由”和“群体自由”的明确界限。D.材料二中严复的自由关系论证逻辑思路明晰,即经由个人自由实现个体自我的成己与明德、才能实现新民和救亡图存之社会目标。8.下列选项,不能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群己关系”的一项是(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D.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9.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于个人自由都有相关论述,试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联系。10.群己观即“群己之辩”,探讨的是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青年学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②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中国在使用铁器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③殷周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与购货合同格式
- 购销合同标准范本格式
- 购销合同的争议解决方式解读
- 贷款期限约定合同
- 足疗店联盟合作协议书
- 软件测试与评估合同
- 软件定制开发与服务合同
- 轻薄笔记本购买协议
- 退伙合同书样本
- 配电箱合作采购合同
- 地震课件教学课件
- 小红书种草营销师模拟题及答案(单选+多选+判断)
- 2024年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从业人员考核试题库-下(判断题)
- 明清古家具鉴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东北林业大学
- MOOC 国家安全概论-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郑州文化旅游和体育集团有限公司社会化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连理工大学信封纸
- 大学英语六级词汇表(全)含音标
- 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23年1月份修订)
- 工资集体协商会上l领导讲话稿
- 三相电能表及互感器安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