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二)(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忧国①陆游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注】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之久。②华颠:白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回到故乡已经六年,他发誓要在耕作中度过余年。“饯”是送的意思。B.“冰将释”比喻心无挂碍,有如冻冰融解毫无沾滞。此句其实反衬了下句。C.“贞观开元”代指盛世。诗人为国事而担忧,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D.本诗在抒情方式上和《书愤》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16.全诗紧扣“忧国”,行文浑然一体,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整首诗围绕“忧国”,写了为何而忧、如何解忧及由此带来的中兴之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②首联写退居生活,实则是为了突出颔联为国事而忧,为祸患即将发生而忧心忡忡,由此提出颈联和尾联的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国家中兴。【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错误。诗歌尾联意为:各位大臣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开元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由此可知,诗人尽管忧心国事,但仍然对国家中兴充满信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整首诗围绕“忧国”,写了为何而忧、如何解忧及由此带来的中兴之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写作者已经离开原本的岗位或职责已有六年之久,他承诺要在家乡从事农耕,以此来迎接晚年生活。首联写退居生活,实则是为了突出颔联为国事而忧,为祸患即将发生而忧心忡忡,写了为何而忧。接下来写了如何解忧及由此带来的中兴之效,颔联“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写虽然他的内心变得像冰一样平静,但他仍然忧虑国家未来的前途,害怕国家可能会陷入内战和动荡之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人们对于言论是非常谨慎的,作者认为不能忘却过去的历史,不能随便说话,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才华而过于狂妄自大。这种拘谨的氛围表明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最后一句话提到了“贞观开元”,这是唐代著名的两朝(贞观和开元)之一,作者希望能够重温这个伟大的时期的辉煌和风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祈愿。由此提出颈联和尾联的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国家中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刘辰翁①天香吹下,烟霏成路。飒飒神光暗度。桥边犹记泛槎人②,看赤岸、苔痕如古。长空皓月,小风斜露。寂寞江头独步。人间何处得飘然,归梦入、梨花春雨。【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②泛槎人:张华《博物志》载,相传天河通海,有居海渚者见每年八月海上有木筏来,因登木筏直达天河,后“泛槎人”指乘木筏登天的仙游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在香气馥郁、烟霏满路的天宫中飞渡银河,意象奇美,意境神妙。B.作者通过“泛槎人”典故,表达要乘筏登天、去往一个内心向往的超凡脱俗的美好世界的愿望。C.词的下片作者在皓月当空、微风吹拂、雾露斜飞的夜晚独步江头,渴望置身于梨花春雨的美景之中。D.词作将神仙世界与现实人生以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巧妙地融为一体,用语凝练,音韵优美,意蕴深刻。16.宋代词人张炎评论本词“出之以神仙,而入于现实人生”,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5.D16.①“出之以神仙”是指作者在上片写景,以大胆的想象描写了香气缭绕、烟霏弥漫、银河鹊桥、泛槎登天的神奇美妙的神仙境界。②“入于现实人生”是指下片作者所处的现实,皓月当空,轻风吹露,环境优美,但作者心系家国,忧虑国事,只能在梦中才能到达梨花春雨的美好世界。③上下片虚实相间,将神仙世界与现实人生融合在一起,表达了既想超然世外而又难忘世事的爱国情怀,丰富了作品内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巧妙地融为一体”错,词作中没有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①所谓“出之以神仙”是指诗歌中通过想象所营造的意境。作者在上片通过意象努力渲染虚化神奇的境界:香气缭绕,烟霏弥漫,银河、鹊桥、泛槎人等,共同营造出一幅美丽的神仙境界。②所谓“入于现实人生”是指诗歌中的实写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下片作者从想象回到现实的人生后,虽然皓月当空,轻风吹露,环境优美,也难掩自身孤寂、沉重的心情,徘徊江头,人间何处无尘俗?也许梨花带雨的春景,才是我人生的归途。③上片的想象之景和下片的眼前情景完美融合,虚实相间,增强了词作的玄幻色彩和情调;但作者作为南宋的爱国文人,一句“人间何处得飘然”,以自慰写殷忧,表现了国难深重时期作者忧怀难遣的沉痛心情,表达了想超然世外而又不忘世事的人生态度,丰富了作品内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10月综合素质评价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可能与作者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有关。C.辛诗三四句写诗人读书时的反应,体现了诗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特点。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17.读书目的往往对读书行为有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现象。【答案】16.C17.①陆诗:诗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所以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②辛诗:为解是非得失迷茫,所以仔细比照揣摩前人留下的书籍,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体现了诗人的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错误,体现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激愤和思考。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先看陆诗。根据“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陆游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归志宁无五亩园”“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体现了他读书的行为,意思是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可知,他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再看辛诗。“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意思是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可知,辛弃疾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解是非得失迷茫。三四句写读到古人有趣的情节时,诗人会大笑,笑过之后,站起来揉揉肚子,到长廊下散散步,回味思考。据此可知,诗人读书的行为体现在仔细比照揣摩前人留下的书籍,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滏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补习班上学期10月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四、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却东西门行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B.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D.“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之情。15.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用典”和“比兴”这两种手法。【答案】14.D15.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解析】【导语】曹操的《却东西门行》通过鸿雁和转蓬的比喻,表达了边塞征夫对故乡的思念和无法回归的无奈。诗中运用质朴的语言和自然的意象,刻画了游子的漂泊与孤独,同时也显露出征夫矢志不渝的坚韧。作者用典如“狐死归首丘”,蕴藏着对故乡的深沉眷恋。诗歌充满悲凉的气氛,却不乏刚健之气,展现了在艰苦战事中坚持信念的精神力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之情”错误。“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是写他们马不解鞍,甲不离身,随时准备战斗,目的是表现他们的辛苦劳累,不堪重负。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用典的手法。“狐死归首丘”化用屈原《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首丘”指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据说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此处引用典故说明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比兴的手法。诗歌开头,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田中有转蓬”四句再用比兴手法,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借“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结尾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再次使用比兴手法,描写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以此来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河北省保定市2024年10月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河北民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北民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可是一旦朝廷战败便要成为俘虏侍奉敌国。B.三至八句铺叙河北民所受的“苦辛”,九、十句进一步渲染悲惨愁苦的气氛。C.目睹河北民的苦难生活,诗人不禁遥想“贞观之治”的美好景象,心生感慨。D.本诗借助河北民巧妙展现了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16.王安石早年创作诗歌学习杜甫,本诗既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又有得力于杜诗“顿挫”的妙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15.【答案】A(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技巧、语言的能力。“输与”,意为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三、四句意为: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16.【答案】①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这接近于杜诗的“沉郁”。②诗歌运用对比映衬、转折叠加、逐层深入(逐层铺叙)等手法,造成了起伏跌宕之美,这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风格的能力。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故而本题答案即从这两点给分,“沉郁”解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顿挫”解析诗歌的手法和节奏。【评分细则】共6分,每点3分,第一点中内容1分,情感1分(写出一个情感即可),“沉郁”1分;第二点中,手法2分(三个手法任意写出两个即可),“顿挫”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译文】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创作背景】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后改称辽)、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求苟安。这年年岁岁的沉重经济负担首先落到边境百姓身上。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受严重旱灾,王安石当时淮南签判任满,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这首诗。【赏析】王安石早年创作诗歌学习杜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风也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颁挫”。这首诗在王安石的早期诗作中是颇有代表性的,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并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虑。这就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而诗人因采取转折累益、渐层深入、对比寄慨等表现手法而造成的文势跌宕之美,又可说是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长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而边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家家”者,风气普遍,无一例外之谓也。勤劳是取富之遊敞僻機女你高勿侦相失公揣照孟子的说法,可“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可是现在的情况却不然。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送的名目,说来痛心,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赐”字虽然比“纳”字中听些,但没有受人威胁而又“赐”人以物之理,王安石用一个“事”字来概括,可谓得体。用予敌银、绢的办法来御敌,虽然有点荒唐,但这是北宋的一项国策,要长期奉行,因此河北之民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比中造成转折之势,从而波浪式地把诗意向前推进。“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作为官府,理应开仓赈济,活彼黎庶,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仍”字见官府墨守陈规,赋役杂税,无一减免。“催”字状其急如星火。用字极为精确。对外怯懦畏葸,对内凶狠强横,这也是北宋朝廷长期奉行的国策,因此河北之民又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照中造成累叠之势,这是诗家所谓的“加一倍写法”,从而使文气旋转而下。以下即写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老小相携”四字寓无限悲惨之意。因为丁壮既为官府抽调,所剩只有老弱妇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长途跋涉,老弱需要搀扶,妇孺需要照顾,而现在一切都无所巴望,只好老小相携而行。而一个诱人的消息在鼓舞着他们:南方丰收,就食有望。但当他们历尽千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