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市绿美乡村造林绿化
技术导则
苏州市林业局
二○一九年三月
目录
1总则................................................................................................................1
2依据................................................................................................................1
2.1法律、法规........................................................................................1
2.2政策性文件、规划...........................................................................1
2.3技术标准............................................................................................2
3术语与定义....................................................................................................3
4原则................................................................................................................4
4.1生态优先与适地适树........................................................................4
4.2问题导向与功能导向........................................................................4
4.3系统思维与总体把控........................................................................5
4.4乡村特色与美丽宜居........................................................................6
5分类................................................................................................................6
5.1造林地类............................................................................................6
5.2造林类别............................................................................................6
6彩色珍贵生态片林........................................................................................7
6.1丘陵山区植被恢复造林....................................................................7
6.2江河湖滩地造林................................................................................8
6.3游憩风景林造林................................................................................9
6.4污染地生态修复造林......................................................................11
7沿河沿路绿色廊道......................................................................................12
7.1大中型河堤绿化..............................................................................12
i
7.2一般河道绿化..................................................................................13
7.3高速公路绿色通道..........................................................................14
7.4铁路绿色通道..................................................................................16
7.5国道、省道和县道绿化..................................................................17
7.6乡村道路绿化..................................................................................18
8两湖一江生态修复......................................................................................18
8.1长江沿岸造林绿化..........................................................................18
8.2环太湖和阳澄湖沿岸造林绿化......................................................19
9生态宜居绿美乡村......................................................................................20
9.1村庄类型..........................................................................................20
9.2建设标准..........................................................................................21
9.3树种选择..........................................................................................22
9.4苗木规格..........................................................................................22
9.5绿化模式..........................................................................................22
10美丽田园农田林网....................................................................................24
10.1农田防护林网................................................................................24
10.2田园景观林网................................................................................25
11特色高效林果基地....................................................................................26
11.1建设范围........................................................................................26
11.2建设目标........................................................................................27
11.3主要栽培技术................................................................................27
12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1
12.1林相改造技术................................................................................31
ii
12.2森林抚育技术................................................................................33
13苗木质量....................................................................................................34
13.1树种选择的原则............................................................................34
13.2苗木规格........................................................................................35
13.3种源与检疫要求............................................................................35
13.4形态质量指标................................................................................35
13.5起苗、包装与运输........................................................................35
13.6起苗与造林时间............................................................................36
14抚育管理....................................................................................................36
14.1除草松土与施肥............................................................................36
14.2水分管理........................................................................................36
14.3树形管理........................................................................................36
14.4修剪剩余物利用............................................................................37
14.5森林保护........................................................................................37
15规划设计....................................................................................................37
15.1前期勘查........................................................................................37
15.2土壤调查........................................................................................37
15.3作业面积........................................................................................37
15.4内业设计........................................................................................37
15.5造林作业设计文件........................................................................39
附录1造林树种推荐表.................................................................................40
附录2造林苗木质量表.................................................................................50
iii
1总则
为规范苏州市农村造林绿化建设,提高造林质量与效果,根据国家、江苏省
和苏州市相关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结合苏州市农村造林绿化实际,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规定了苏州市农村范围内包括“彩色珍贵生态片林、沿河沿路绿色廊
道、两湖一江生态修复、生态宜居绿美乡村、美丽田园农田林网、特色高效林果
基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不同类别农村绿化的造林原则、造林范围、绿化模
式、树种选择、苗木质量、作业设计、造林施工、抚育管理、质量标准等环节的
相关技术和要求。
本导则为指导性文件,适用于本市农村造林绿化技术工作。
本导则由苏州市林业局组织制定并负责解释。
2依据
2.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6年)
《江苏省生态公益林条例》(2007年)
《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2016年)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7年修正)
《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2014年)
《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2012年)
2.2政策性文件、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2018年)
1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的通知》(苏发[2018]23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五项行
动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7]31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珍贵用材树种培育行动方案
(2016-2020年)的通知》(苏政办发[2016]121号)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的指导意见》(发改
农经[2018]1391号)
《江苏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江苏省村庄绿化合格
村、示范村及整体推进县(市、区)创建标准(试行)〉的通知》(苏林造[2009]6
号)
《江苏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扎实开展国土绿化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示
范创建工作的意见》(苏绿委[2016]8号)
《江苏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省林业局,2016年)
《江苏省珍贵彩色树种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5)(省林业局,2016年)
《2015年全省绿美乡村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省林业局,2015年)
《江苏省森林抚育实施办法(试行)》(省林业局,2018年)
《苏州市农业布局规划》(苏州市农林局,2006年)
《苏州市现代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苏州市林业局,2016年)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珍贵用材树种培育行动方案(2016-2020年)
的通知》(苏府办[2017]41号)
2.3技术标准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
《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2015)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规划设计通则、技术规程》(GB/T18337-2001)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GB/T50817-2013)
《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17)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LY∕T2645-2016)
2
《低质风景林抚育改造技术规程》(DB32/T1585-2010)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DB32/T1447—2009)
3术语与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3.1乡村绿化
本导则指的乡村绿化为农村绿化,除乡村聚居点的环境绿化建设外,还包括
农村区域的三荒(荒山、荒地、荒滩)造林、道路绿化、农田防护林、生态片林、
经济林等林业建设。
3.2绿美乡村
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村庄绿化为重点,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乔、
灌、花、草相结合,绿化、美化、文化相融合的乡村绿化新模式。
3.3村庄绿化覆盖率
指村庄规划用地上绿化覆盖面积所占的比例。村庄绿化覆盖面积指林木、花
草等绿色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之和。
3.4乡土树种
指自然分布范围以内的当地原产树种。
3.5外来树种
在自然分布区以外引种栽培、繁衍的树种。
3.6全冠苗
保留树冠基本形态的苗木。乔木一般要求有通直的中心干,骨干分枝明显,
树形端正匀称,不偏冠。
3.7农田林网
由主林带与副林带纵横交错地配置在农田上的众多网络组成的农田防护林。
3.8近自然林
以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为参照,主要选用优良乡土树种和适应生境树种营建
的结构合理、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的异龄复层混交林。
3.9林相改造
3
指对已有人工林或退化的自然森林群落,通过适当的人工促进措施,在较短
时间内改变某一地段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及其外貌,使其向着结构合理、生态
系统稳定、景观优美、功能高效的森林植被方向演替的经营措施。
3.10森林康养
指以森林环境、森林景观、森林食品及森林生态文化等优质的森林资源为依
托,在森林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改善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总称。
3.11民俗文化林(树)
与当地民俗关联度较大的,得到当地居民认可或得到乡规民约保护的森林或
树木。
4原则
4.1生态优先与适地适树
4.1.1生态优先
苏州市乡村绿化最主要的功能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乡村造林绿化要以构建
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为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
过恢复乡村自然景观、构建完善生态廊道、丰富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森林资源
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提升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1.2适地适树
充分考虑苏州市的气候特点和造林立地条件,造林树种选择要根据森林经营
目标,以本地区地带性自然森林植被群落树种组成为主要参照,以乡土树种、高
大乔木树种为主体,外来树种要经过长期的引进驯化试验成功后才能加以推广。
要根据造林地的不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增加彩色化、珍
贵化和效益化树种应用比例,确保造林成活、成林、成材,并产生良好的生态景
观效果。
4.2问题导向与功能导向
4.2.1问题导向
苏州市乡村绿化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应重点加以改
进和克服。
4
(1)乡村绿化片面追求观赏效果,城市园林化倾向严重;
(2)速生树种、常绿树种特别是香樟应用较多,彩色树种、珍贵树种应用
较少;
(3)造林苗木截干苗多,原冠苗少,造林密度过大,后期抚育间伐跟不上,
林木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4)造林绿化中花灌木、绿篱、草坪等应用偏多,养护管理成本高,生态
效益低;
(5)绿化规划与设计水平不高,绿化景观千篇一律,缺少特色林相、特色
林带、特色林荫道、特色村庄等绿化景观。
4.2.2功能导向
明确乡村绿化不同类型的主导功能定位,同时统筹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
大效益,注重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有机结合。
(1)生态防护主导型。以水源涵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固岸护堤、生
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迁徙通道、滞尘抗霾、污染修复为主要功能导
向,选用乡土树种、抗逆性、抗污染性强的树种,营造“复层、异龄、混交”的
近自然森林,构建稳定的森林植被群落,从而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
(2)森林康养主导型。以森林景观与游憩保健为主要功能导向,通过大量
选用彩色树种、保健树种等建设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生态观光园等,建成配套
的森林步道、健身绿道、休闲服务站、指示标牌等附属设施,为市民提供休闲游
憩、健身疗养、体验教育、科普文化等服务;
(3)生态经济主导型。结合村庄绿化、生态观光园等建设,采用银杏、板
栗、薄壳山核桃、柿子、枇杷、杨梅、柑桔、梨、桃、香椿、早园竹等生态经济
树种造林,在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发挥良好的经济功能。
4.3系统思维与总体把控
4.3.1系统思维
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实行山、
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环境,造林绿化时系
统兼顾以下几方面:注重绿化、美化、文化“三化”结合,注重林地、绿地、
湿地“三地”同建,注重生态、经济、景观效益“三效”兼顾,注重自然美、林
5
草美、田园美“三美”叠加。
4.3.2总体把控
根据江苏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一区二带三网四片五域多点”总体布
局对苏州环太湖、长江沿线等重点区域林业发展的要求,确定重点造林区域和造
林任务。统筹协调生态修复造林用地与生态红线保护、基本农田保护、水利设施
安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关系,不断挖掘造林绿化潜力。
4.4乡村特色与美丽宜居
4.4.1乡村特色
要尊重苏州地区长期形成的农村风俗文化传统,延续历史文脉,尊重农民意
愿,推广群众喜爱的树种,科学合理地发掘农村生态文化。村头的古柳,开满野
花的庭院,农家门前硕果累累的柿子,一畦畦的菜园,都是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
的体现和乡愁记忆的载体。要加强乡土树种和抗逆性强树种的应用,营造稳定的
地带性植被群落,展现乡土风情,增加自然野趣,降低养护管理成本。
4.4.2美丽宜居
以促进乡村振兴、满足居民绿色福祉需求为宗旨,造林绿化要充分发挥森林
的景观游憩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为村民休闲游憩、健身、康养等活动
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乡村绿化美化与生态宜居、民生改善的和谐统一。
5分类
5.1造林地类
根据苏州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将全市农村绿化造林地类型划分为丘陵山
地、平原地和江河湖滩地等三大类。
5.2造林类别
根据苏州市农村绿化建设现状及发展需求,将全市农村造林绿化划分为“彩
色珍贵生态片林、沿河沿路绿色廊道、两湖一江生态修复、生态宜居绿美乡村、
美丽田园农田林网、特色高效林果基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七大造林绿化类别,
再根据不同绿化类别的造林区域及功能导向,划分若干个绿化类型或模式,进行
6
分类指导。
6彩色珍贵生态片林
主要指应用彩色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营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成块状连片林地。
包括丘陵山区植被恢复造林、江河湖滩地造林、游憩风景林造林、污染地生态修
复造林等。
6.1丘陵山区植被恢复造林
6.1.1造林范围
全市丘陵山区的宜林荒山造林、采伐、火烧迹地造林、坡地退耕还林和废弃
矿山生态修复等造林区域。
6.1.2主要目标
采用优良乡土树种和抗旱性强的树种,营造稳定的近自然森林植被群落,保
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
6.1.3整地
采用块状整地或带状整地,严禁全垦整地。块状整地范围1m见方;带状整
地沿等高线进行,宽度1m。坡度较大或石砾含量较高的地块可采用鱼鳞坑整地。
种植穴规格根据苗木的土球或容器苗的容器大小确定,一般不小于50cm(长)
×50cm(宽)×50cm(深)。废弃矿山、砂石坑等造林地块整地时需要进行拉坡、
客土回填等处理。
6.1.4土壤改良
栽植前要在种植穴内有机底肥,一般施用量每穴5~10kg,种植时与回填土
壤拌匀。若土壤土层特别瘠薄或者石砾含量特别大的,需先对土壤进行客土改良。
回填的客土要求是理化性状良好、无污染的自然土壤。
6.1.5树种选择
(1)优选树种①山坡中下部或厚层土立地:榉树、枫香、榔榆、麻栎、
栓皮栎、紫楠、青冈、苦槠等;②山坡中上部或浅层土立地:朴树、乌桕、黄连
木、三角槭、山槐、白栎、黄檀、丝棉木、豆梨、冬青、石楠、杨梅等。
(2)一般使用树种无患子、黄山栾树、银杏、梓树、光皮树、皂角、
7
厚壳树、糙叶树、青桐、檫木、枳具、玉兰、杂交马褂木、舒马栎、纳塔栎、金
钱松、红楠、深山含笑、乐昌含笑、阔瓣含笑、日本柳杉、马尾松、侧柏等。
(3)限制使用树种白榆、元宝枫、白蜡、国槐、刺槐、香樟、女贞、意
杨、杂交柳、合欢、毛竹等。
6.1.6苗木规格
乔木树种的胸径3~5cm,土球直径不小于40cm;容器苗要求苗高1.5m以上,
地径2cm以上,容器的直径20cm、高度30cm以上。
6.1.7造林密度
包括造林地上保留的原生目的乔木树种,总体密度控制在每亩50-80株。
6.1.8配置方式
采用多树种株间、行间、带状或块状混交模式。原则上带状混交同一树种带
宽不大于5行,块状混交同一树种连续面积不超过15亩;每100亩范围内栽植
乔木树种不低于10种;常绿树种的比例占25~50%。
6.2江河湖滩地造林
6.2.1造林范围
全市范围内的湖滩、江滩、河滩等具有一定宽度、地下水位较高或有季节性
淹水的区域造林。自然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湿地保护核心区内不进行造林。
6.2.2主要目标
采用乡土树种和耐水性强的树种和其它水生植物,营造系统结构稳定的湿地
森林复合系统,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浪固堤、雨洪调节、保护生物
多样性,提供动物栖息地、美化景观等功能。
6.2.3整地
全垦或条带状整地。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冬季或当年早春进行。全面清杂,割
除芦苇,机械翻耕全垦整地,整地深度大于50cm。做至林地平整、地表干净、
无杂灌(草)、无坑洼、无积水。结合整地每隔4~10m开挖一条排水沟,宽度和
深度各1m左右。沟通排水系统,深、中、浅水沟相互配套。种植穴规格根据苗
木的土球或容器苗容器大小确定,一般不小于50cm(长)×50cm(宽)×50cm
(深)。
6.2.4土壤改良
8
栽植前要在种植穴内施有机底肥,一般施用量每穴5~10kg,种植时与回填
土壤拌匀。
6.2.5树种选择
(1)优选树种①地下水位相对较低、季节性淹水时间较短的立地:落羽
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中山杉、东方杉、水杉、乌桕、榔榆、枫香等;②地
下水位很高、季节性淹水时间较长的立地:落羽杉、池杉、中山杉、河柳、垂柳
等。
(2)一般使用树种枫杨、旱柳、杨树、水松、重阳木、水紫树、北美枫
香、纳塔栎、薄壳山核桃、香樟、女贞、冬青、孝顺竹等。
(3)限制使用树种木兰科、槭树科等不耐水湿的树种,或病虫害严重的
107杨、108杨、中林46杨等杨树品种。
6.2.6苗木规格
乔木树种的胸径5cm,土球直径不小于40cm;容器苗要求苗高2m以上,
地径3cm以上,容器的直径和高度25cm以上。滩地造林汛期易受洪水影响引起
倒伏,因此种植后宜搭设一字撑或三角撑支架固定。
6.2.7造林密度
包括造林地上保留的原生目的乔木树种,总体密度控制在每亩50~80株。滩
地等汛期需行洪、泄洪的地块,顺水流方向采用宽行窄株方式造林。
6.2.8配置方式
采用多树种株间、行间、带状或块状混交模式。原则上带状混交同一树种带
宽不大于5行,块状混交同一树种连续面积不超过30亩;每100亩范围内栽植
乔木树种不低于8种。
6.3游憩风景林造林
6.3.1造林范围
在全市建制乡镇、特色旅游村庄及其它地区建设的郊野公园、生态公园、小
游园等区域。
6.3.2主要目标
在满足森林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森林的景观游憩服务功能,满足市
民生态休闲需求。游憩风景林建设要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彩色树种为主调,轻养
9
护管理为主线,减少大草坪、大广场和过多硬质铺装式的建设。
6.3.3整地
全垦整地,整地时应注意保留区域内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原生的目的树种。平
原区的郊野公园在整地时可以结合场地、景观、功能等需求,营造各种自然起伏
的微地形,如土丘、谷地、台地、斜坡等各类凸地形、凹地形或人工水体,发挥
各类地形对视野的聚焦和引导作用,为各类植物种植创造适宜的立地条件,提升
绿化的景观效果。新堆土山、台地、微地形应考虑自然沉降系数,高程控制应符
合竖向设计要求。堆土时土方应就地平衡,做到表土与下层土分开,尽量将表土
覆盖在上层。
对村庄、工厂搬迁、违建拆除后的撂荒地等造林地块,如果含有大量建筑垃
圾杂质,土壤物理性状低劣,无法直接造林的,整地时需要先清理垃圾,并进行
客土覆盖。
6.3.4土壤改良
主要通过对土壤增施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乔木、灌木树种栽植前要在种植
穴内施有机底肥,一般施用量按地径粗度(cm)×2kg计算,种植时与回填土壤
拌匀。草坪、宿根花卉及绿篱等成片种植的植物,种植前要求将有机肥料均匀撒
施于地表,然后翻入30cm深度的土层内,施用量为3~5kg/m2。
如果土壤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与栽植的植物生特学特性不匹配时,如在碱
性偏高的土壤上种植茶花、含笑、杜鹃、桂花等植物,必须先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对于碱性过强的土壤增施酸性有机肥料、泥炭等有机肥料;对于酸性过强的土壤
增施中性或偏碱性有机肥或配施生石灰来调节酸度。
6.3.5树种选择
选择树形优美,花、叶、果等季相色彩变化丰富,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寿
命长,无植源性污染等特性的树种。主要推荐树种(植物)如下:
(1)针叶乔木树种:雪松、圆柏、日本柳杉、南方红豆杉、白皮松、落羽
杉、墨西哥落羽杉、水杉等。
(2)阔叶乔木树种:榉树、朴树、榔榆、银杏、枫香、乌桕、黄连木、无
患子、黄山栾树、三角槭、鸡瓜槭、玉兰、杂交马褂木、七叶树、重阳木、杜仲、
喜树、青桐、南京椴、香椿、苦楝、麻栎、栓皮栎、垂柳、纳塔栎、舒马栎、北
10
美枫香、薄壳山核桃、香樟、油樟、香圆、冬青、青冈栎、紫楠、广玉兰、乐昌
含笑、深山含笑、阔瓣含笑等。
(3)小乔木或灌木树种:桂花、含笑、罗汉松、红叶石楠、山茶、杜鹃、
红枫、樱花、海棠、梅花、桃花、木槿、腊梅、锦带等。
6.3.6苗木规格
乔木树种一般要求胸径5~10cm,灌木树种一般要求冠径50cm。局部地块根
据造景需要可以选择胸径15cm的大苗,土球直径不小于地径的8倍。
6.3.7配置方式
多树种混交配置。要求针阔叶树种结合、乔灌花草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结
合、不同规格大小苗木结合,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手法配置,高矮搭配,疏
密相济,形成不同层次的植物群落。植物数量要求:公园面积1~5公顷,植物种
类>30种;公园面积5~10公顷,植物种类>60种;公园面积10公顷以上,植物
种类>100种。
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重点突出几个树种,建成具有特色的专类植物公园,
如樱花公园、枫树公园、栎树公园、榉树公园等。
6.3.8配套设施
(1)园路系统游憩风景林地块的园路系统设计可参考《公园设计规范》
(GB51192-2016),一般设置园区主干道和游览道。主干道宽度3.5~6m,游览道
宽度1.5~2.2m。路面铺设可采用砂石路面为主,不必全部建成混凝土路面和沥青
路面。
(2)排灌系统采用雨洪收集利用方法,进行集雨节水灌溉和排水系统建
设。
(3)休闲游憩与体验教育设施游憩风景林建设要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一
定数量的休闲、游憩、体验、科普教育等服务游人的设施和标识系统。
6.4污染地生态修复造林
6.4.1造林范围
全市范围内的工矿废弃地、化工厂拆迁地、垃圾填埋场地、工业废水与生活
污水的点源污染地或其它土壤受到严重污染、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造林绿化。
6.4.2主要目标
11
选用生态适应性强、对污染物有富集能力的树种或草本植物营建绿地生态系
统,逐步修复受污染的场地,改善生态环境。
6.4.3整地
全垦整地。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冬季或当年早春进行,全面清理地面杂物,平
整土地,对土地进行翻耕,整地深度大于40~50cm。
6.4.4土壤改良
污染严重无法直接进行造林绿化的地场,首先要采取工程措施对土壤进行物
理、化学处理,去除有害物质,添加营养物质,覆盖客土。种植前要求将有机肥
料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翻入30cm深度的土层内,施用量为5kg/m2。
6.4.5树种选择
根据不同污染类型和污染物种类,选择相应的抗污吸污能力强的先锋树种或
其它具有污染富集的草本植物。主要推荐树种:构树、柳树、杨树、枫杨、大叶
女贞、臭椿、侧柏、蜀桧等。
6.4.6苗木规格
乔木树种的胸径3~5cm,土球直径不小于30cm;容器苗要求苗高2m以上,
地径3cm以上,容器的直径和高度25cm以上。种植后要搭设一字撑或三角撑支
架固定。
6.4.7造林密度
适当密植,总体密度控制在每亩100株左右。
6.4.8配置方式
采用多树种带状或块状混交模式。原则上带状混交同一树种带宽不大于5
行,块状混交同一树种连续面积不超过30亩;每100亩范围内栽植乔木树种不
低于5种。
7沿河沿路绿色廊道
7.1大中型河堤绿化
7.1.1建设范围
苏州市域内的大运河、望虞河、太浦河、吴淞江等四条一级河道和其它大中
12
型河道的绿化,包括河岸两侧水滩(青坎)、边坡、堤岸及沿岸一定宽度范围陆
域的生态廊道建设。绿化带宽度根据河滩、河堤的宽度而定,一般要求单侧宽度
20~60m。绿化建设必须符合水利安全、防汛、河道通航等相关国家法律、法规、
规定及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
7.1.2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滨水绿化在河流生态恢复、环境改善、护堤护岸、水土保持、野生
动物通道和景观美化中的作用,构建多功能河岸生态景观廊道,维护和促进河岸
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
7.1.3建设内容
(1)河滩(青坎)绿化指河堤外河床正常水位以上,有季节性淹水的平坦
地。河滩或青坎绿化应在符合防汛、航运安全要求,兼顾保土、固坡、净化、美
化、休闲、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食源、生产功能。树种选择与整地造林方法参
照6.2江河湖滩地造林。
(2)堤坡绿化根据水位变化选择不同耐淹能力的植物种类,以养护成本
低、固坡能力强、可以减缓水流对岸带的冲刷的乡土灌木、小乔木植物为主。一
般不宜种植浅根性大乔木和易产生白蚁的树木,也不宜大面积使用养护成本高的
草坪,不宜大面积采用需经常整形修剪的花灌木植物。
(3)堤顶堤顶宽度较窄的防洪堤,不宜种植大乔木。堤顶是宽阔的公路
的,可参照7.5国道、省道和县道绿化。
(4)堤内陆域绿化堤内距坡脚20m内范围是河堤防护安全区域,一般不
宜种植高大乔木,20m外正常造林绿化。树种选择与整地造林方法参照7.3高速
公路绿色通道。
7.2一般河道绿化
7.2.1建设范围
一般河道绿化指中小型河流、河塘的滨水绿化,包括河岸两侧水域、边坡、
堤岸及沿岸一定宽度范围陆域。绿化带宽度根据河滩、河堤的宽度而定,一般要
求单侧宽度10~20m。绿化建设必须符合水利安全、防汛等相关国家法律、法规、
规定及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
7.2.2建设目标
13
充分发挥滨水绿化在河流生态恢复、环境改善、护堤护岸、水土保持和景观
美化中的作用,维护和促进河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
7.2.3建设内容
(1)河堤绿化河道常年水位以上的堤岸绿化,以乔木树种为主,多种树
种混交配置。沿水边种植耐水湿树种,如河柳、垂柳、乌桕、枫杨、榔榆、枫香、
水紫树、落羽杉、水杉等;内侧不淹水的地块种植中生树种,如香樟、冬青、榉
树、朴树、栾树、无患子、纳塔栎、舒马栎、薄壳山核桃等珍贵彩色树种。采用
行间混交或自然式配置,苗木规格胸径3~5cm,全冠苗,平均株行距4~6m。
(2)水域绿化在河道水位变动区以下常年流水区域的绿化,保留自然生
长的水生植物。在一些重点景观区,可利用挺水、沉水、浮叶、漂浮等观赏水生
植物进行绿化,发挥净化水质和美化景观的功能。种植浮叶植物要有围档或采用
人工浮岛方式种植,防止植物在水域内漂浮蔓延。
(3)驳岸绿化河道堤岸应以生态型自然驳岸为主并针对具体立地情况进
行绿化。对于已有的直立防汛墙硬质驳岸,要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
攀缘植物进行驳岸墙面垂直绿化,以软化硬质墙体,增强视觉景观效果。选择树
种:黄馨、迎春、连翘、常春藤、扶芳藤、络石、爬山虎、五叶地锦、藤本月季、
木香等。
7.3高速公路绿色通道
7.3.1建设范围
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规划红线以外两侧建设绿色通道,即路边围栏或隔离
沟中心线起,至绿化带与农田隔离沟中心线之间的范围。单侧绿化宽度要求为
50m,做到能宽尽宽,最少不小于20m。公路规划红线内及中分带的绿化不属本
导则范畴。
7.3.2建设目标
建成近自然式森林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公路绿色通道,发挥森林吸收和隔离汽
车尾气污染、净化空气、隔音降噪、防风、引导视线以及美化环境等功能,具备
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7.3.3整地
全垦整地。林带区域与高速公路边栏和外侧农田之间应开挖隔离沟,深度和
14
宽度不小于80cm,起到边界隔离和排水作用。平原地块每隔10~20m沿公路垂
直方向开挖一条排水沟,低洼地要加密排水沟,林带宽度超过50m时,在林带
中间沿公路平行方向要开挖一条排水沟,深度和宽度不小于50cm。
7.3.4土壤改良
栽植前要在种植穴内施有机底肥,一般施用量每穴5~10kg,种植时与回填
土壤拌匀。公路建设取土、碾压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的地块,要添加泥炭等基质或
回填客土改良。
7.3.5树种选择
以高大乔木树种为主,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增加彩叶树种、珍贵树种和
观花树种的应用比例。
(1)优选树种落羽杉、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水杉、榉树、榔榆、朴
树、乌桕、枫香、黄连木、银杏、无患子、纳塔栎、舒马栎、黄山栾树、香樟、
广玉兰。
(2)一般使用树种①落叶阔叶树种:北美枫香、三角枫、白玉兰、杂交
马褂木、薄壳山核桃、七叶树、光皮树、重阳木、杜仲、喜树、青桐、苦楝、臭
椿、麻栎、栓皮栎、垂柳、杨树、枫杨等;②常绿树种:冬青、女贞、青冈、油
樟、乐昌含笑、深山含笑、阔瓣含笑等;③低洼积水地块要选择耐水湿树种(参
照6.2.5江河湖滩地造林树种选择)。
(3)限制使用树种合欢、杨树、柳树、泡桐、杜英、美国红枫等病虫害
严重或易风折、影响景观及行车安全的树种。
7.3.6苗木规格
胸径3~5cm的全冠苗,要求有明显主干,分枝匀称,土球直径不小于40cm。
在匝道、收费站等景观节点附近,适当加大苗木规格,胸径8~10cm的全冠苗,
要求有明显主干,分枝匀称,土球直径不小于80cm。
7.3.7初植密度
平均株行距4m×4m,每亩种植40~50株。
7.3.8配置模式
同一条公路要确定主栽树种,打造绿化景观的统一风格并保持相对稳定。对
距离较长的公路,可结合各路段自然环境特点,在绿化景观形式上有所变化,并
15
与高速公路规划红线内的绿化景观相协调。
(1)带状混交。绿色通道两侧绿化带较宽的地块采用带状混交,一般选择
3个以上树种,至少包括一个常绿树种,每个树种种植2~3行。一般要求小乔木
种在内侧,大乔木种在外侧;彩色景观丰富的树种种在内侧,常绿树种在中间。
如榉树+香樟+落羽杉、乌桕+广玉兰+无患子、枫香+冬青+落羽杉、鸡爪槭+日本
柳杉+栾树等模式。
(2)块状混交。绿色通道两侧绿化带较窄的地块,采用每一段距离选择一
个树种进行造林,采用不同景观色彩、常绿与阔叶等块状间隔配置,体现森林景
观色彩效果。如榉树(紫红色)-银杏(黄色)-香樟(常绿)为一组;乌桕(红
色)-舒马栎(红色)-日本柳杉-落羽杉(棕红色)为一组;无患子-冬青-
玉兰-枫香为一组等。根据道路上车辆运动的速度及人的视觉效果,每个树种段
的长段一般不小于1km。
(3)近自然式配置。模拟自然林分的种植配置模式,没有固定的株行距,
3~5个树种为一组,形成随机的组团式配置。一般要求高大乔木与小乔木相结合,
强阳性树种与耐阴树种相结合,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结合,针叶树与阔叶树相
结合。如榉树+银杏+乌桕+香樟+落羽杉;栾树+雪松+无患子+枫香+墨西哥落羽杉;
玉兰+冬青+榔榆+广玉兰+湿地松等。
7.4铁路绿色通道
7.4.1建设范围
铁路规划红线(铁轨外15m)外两侧的绿色通道建设。即路边围网起至绿化
带与农田隔离沟中心线之间的范围。铁路单侧绿化宽度要求为50m,做到能宽尽
宽,最少不小于20m。铁路规划红线范围内由铁路部门统一规划实施。
7.4.2建设目标
建设以近自然森林植被为主体的铁路绿色通道,隔离噪音,减少污染,创造
优美乘车环境,展现地域自然景观风貌。
7.4.3整地、土壤改良
参照7.3.3、7.3.4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整地、土壤改良。
7.4.4树种选择
小乔木和灌木树种:鸡爪槭、红叶李、樱花、女贞、桂花、红叶石楠、杜鹃、
16
红花继木、栀子花、夹竹桃、珊瑚树、海桐等。
乔木树种选择参照7.3.5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树种选择。
7.4.5苗木规格
胸径3~5cm的全冠苗,要求有明显主干,分枝匀称,土球直径不小于40cm。
在主要景观节点附近,适当加大苗木规格,胸径8~10cm的全冠苗,要求有明显
主干,分枝匀称,土球直径不小于80cm。
7.4.6配置模式
参照7.3.8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的配置模式,但铁路绿化对安全性要求更高。
靠铁轨内侧应配置灌木或小乔木,外侧配置大乔木。乔、灌木与接触网、建筑物
和各种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乔木树种设计高度考虑
不因台风等自然灾害倒伏而影响动车运行安全,且内侧栽植的乔木其成年树高不
宜高于旅客列车车窗下缘。
7.5国道、省道和县道绿化
7.5.1建设范围
道路单侧绿化宽度不少于20m,最少不小于12m。即在路面外侧0.5~1.0m
向外种植2~3行乔木。绿化带建设应符合公路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7.5.2建设目标
通过种植景观优美的行道树,创造优美的驾乘环境,发挥绿化带隔离噪音、
减少污染、提供林荫、引导视线、防护安全等功能。
7.5.3整地
穴状整地。按放样定点的种植点开挖种植穴,种植穴不小于长60cm×宽
60cm×深60cm。
7.5.4土壤改良
栽植前要在种植穴内有机底肥,一般施用量每穴5~10kg,种植时与回填土
壤拌匀。
7.5.5树种选择
参照7.3.5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树种选择。
7.5.6苗木规格
乔木胸径5~8cm的全冠苗,要求有明显主干,分枝匀称,枝下高不小于2.5m,
17
土球直径不小于40cm。灌木冠径50cm,树冠饱满,土球直径不小于50cm。
7.5.7配置模式
(1)株间混交模式。不同乔木株间混交栽植,一般选择2~3个树种,其中
一个为常绿树种,可单株混交,也可双株混交。栽植株间距4~6m。
(2)行间混交模式。不同乔木树种沿公路一侧各栽一行。一般观花、观叶
树种栽于内侧,常绿树种栽于外侧。栽植株间距4~6m。
(3)单一树种模式。选择同一乔木树种种植,栽植株间距4~6m。在株间可
栽植观赏灌木。
7.6乡村道路绿化
路幅较窄的乡镇、乡村道路,一般沿路面外侧0.5~1.0m各栽一行落叶乔木
树种,形成林荫道。宽度4m以下的道路可以只在单侧种植一排行道树,道路东
西走向时宜种植在道路的南侧,南北走向的宜种植在道路的西侧。行道树的初植
株间距一般为5~6m,苗木规格为胸径5~8cm,枝下高2m,种植后根据冠幅大小
逐步调整枝下高,定型后的行道树枝下高3.0~3.5m。栽植后须设桩固定,以提高
移栽成活率,并保证交通安全。
主要推荐树种:榉树、银杏、乌桕、黄连木、无患子、纳塔栎、舒马栎、榔
榆、朴树、枫香、北美枫香、三角枫、黄山栾树、白玉兰、杂交马褂木、七叶树、
光皮树、重阳木、薄壳山核桃、苦楝、落羽杉、池杉、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
水杉。
8两湖一江生态修复
8.1长江沿岸造林绿化
8.1.1建设范围
苏州市域内长江岸线137.1km,主要位于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三市。包括江
堤堤干、临水侧至江水滩面、干堤背水侧堤角外100m为造林绿范围,鼓励有条
件的扩大造林带宽度,在不影响长江河道航运、水利防洪、血防和自然湿地功能
保护的基础上,按照“断带补齐,窄带加宽,次带提升,残带改造”的要求,对
18
上述范围内的沿江地段有针对性地开展造林绿化建设,健全长江岸线防护林体系。
8.1.2建设目标
补齐长江岸线断带缺带,提升森林质量,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结构合理、
系统稳定、功能高效的长江岸线生态防护林体系,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大保护。
8.1.3建设内容
(1)干堤临水侧河滩地绿化限于临水侧护堤设计洪水位以上范围内,选
择耐水湿、浅根系乡土树种,营造长江防浪林,发挥防浪护岸功能,稳固防洪堤
坝。护堤地以外的滩地范围合理栽植耐水湿、净化水质、抑螺防病的草类植物进
行复绿,禁止种植农作物、芦苇、杞柳、荻等。树种选择与整地造林方法参照
6.2江河湖滩地造林。
(2)干堤堤坡绿化根据水位变化选择不同耐淹能力的植物种类,以养护
成本低、固坡能力强、可以减缓水流对岸带的冲刷的自然草植被和乡土小灌木植
物为主。一般不宜种植浅根性大乔木,不宜大面积使用养护成本高的人工草坪,
不宜大面积采用需经常整形修剪的花灌木植物。
(3)堤顶堤顶宽度10m以内的不宜种植乔木树种,宽度10m以上公路的,
可以种植1~2排行道树。
(4)堤内陆域绿化堤外距坡脚20m内是河堤防护的安全区域,一般不宜
种植高大乔木,20m外正常造林绿化。树种选择与造林方法参照7.3高速公路绿
色通道。
8.2环太湖和阳澄湖沿岸造林绿化
8.2.1建设范围
太湖和阳澄湖是苏州市最大的两个湖泊。苏州市境内太湖岸线达272.78km,
约占岸线总长度67.4%。阳澄湖岸线总长151.3km,涉及相城、昆山和工业园区
三个区(市)。太湖和阳澄线岸线1km宽度范围为规划造林绿化区域,包括湖滩、
湖堤及湖堤内侧一定宽度范围陆域。湖岸绿化建设必须符合水利安全、防汛、湿
地保护等相关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及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
8.2.2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湖岸绿化在河流生态恢复、环境改善、护堤护岸、水土保持、野生
生物通道和景观美化中的作用,构建多功能湖岸生态景观廊道,减少太湖和阳澄
19
湖污染,维护和促进湖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
8.2.3建设内容
(1)湖滩地绿化指湖岸正常水位以上,有季节性淹水的滩地。湖滩地绿
化应兼顾保土、固坡、净化、美化、休闲、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食源等功能。
具体树种选择与造林绿化方法参照6.2江河湖滩地造林。结合太湖和阳澄湖湿地
保护规划,要保留一定面积不造林的湖滩地。
(2)堤坡绿化根据水位变化选择不同耐淹能力的植物种类,以养护成本
低、固坡能力强、可以减缓水流对岸带的冲刷的乡土灌木、小乔木植物为主。一
般不宜种植浅根性大乔木,不宜大面积使用养护成本高的草坪,不宜大面积采用
需经常整形修剪的花灌木植物。
(3)堤顶堤顶宽度较窄的防洪堤段,不宜种植大乔木。堤顶是宽阔的公
路的,可参照7.5国道、省道和县道绿化。
(4)堤内陆域绿化堤内距坡脚20m内是湖堤防护的安全区域,一般不宜
种植高大乔木,20m外造林绿化的树种选择与造林方法参照7.3高速公路绿色通
道。
9生态宜居绿美乡村
9.1村庄类型
9.1.1休闲旅游型
依托良好自然环境或历史文化遗产等进行休闲旅游规划开发的村庄。历史文
化遗产价值的村庄如具有古代或近现代重要的史迹和建筑景观、名人故居、古建
筑、古遗址、古石刻、古庙宇等,也包括历史传说、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传统
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自然风光包括丘陵山区依山傍丘的自然山林景
观,平原水网区村庄沿河而建、村民临水而居、水网环绕的水乡景观。该类村庄
绿化要突出景观特色,与文化遗产参观、农林采摘园、园艺观赏园、农耕文化、
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9.1.2林业产业型
以经济林果种植等林业产业为特色的村庄,如苗木、花卉、果树、茶叶、竹
20
类、蚕桑专业村等,吴中区的光福、东西山的村庄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该类村庄
的绿化要紧密依托本村的林特产业经济,把村庄绿化、庭院美化与整个村的特色
林特产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零星空地种植经济林木,既提高村庄的绿
化率,又可形成绿化特色,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9.1.3田园风光型
以农业生产为主,总体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村落,苏州市的大多数保留自然
村属于该类型。该类村庄的绿化美化应在维护好村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道路、
水岸和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结合村庄实地情况合理建设公共休闲绿地,在植物配
置上应采用自然式,管理粗放,突出自然乡土野趣,保持自然特色。
9.1.4安置居住型
农村新建的拆迁安置小区或城郊居住密集的城中村等,村庄的建筑及布局形
式类似于城市中的居民小区。该类村庄的绿化美化可参考城市居住社区绿化标准,
以小区休闲绿地、道路绿化、居住区组团绿化为建设主体,同时充分考虑到村民
的生活、居住习惯,如可规划一部分菜园绿地等供村民使用。
9.2建设标准
9.2.1绿化率
平原水网型村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丘陵型村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村域内主要路、河、渠、堤的绿化率达95%以上,农户庭院绿化美化率达到95%
以上。
9.2.2绿化结构
村域内要因地制宜建设环村林带,栽植乔木2~3行以上;建设能开展休闲和
健身活动的公共绿地,面积5亩以上。
9.2.3树种组成
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花草多样化合理搭配,绿化树种不少于10种,乡土树
种、珍贵树种所占比重不得低于70%。鼓励有条件村民种植庭院经济树木,用苗
规范、配置合理,密度适宜。此外,每个村庄可根据地理环境条件,经济发展基
础,结合民俗民情、文化传统,确定1~2个树种为主栽绿化树种,树木株数占比
控制在50~70%,形成一村一品的村树、村花特色。
9.2.4养护管理
21
制定村庄绿化美化管护规定或相应乡规民约,明确管护责任。林地、林木得
以有效保护,杜绝盗伐、滥伐、乱采乱挖林木的现象。对村域内古树名木实行挂
牌保护,普及宣传绿色生态文化。
9.3树种选择
以体现地域性植被的观花、观叶、观果等景观树种为主,兼顾经济植物、保
健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野生动物食源植物等,提倡多应用乡土树种、珍
贵树种、彩色树种和长寿树种。推荐25种主要特色村庄绿化模式的主栽树种如下:
(1)榉树村、(2)红豆树村、(3)橡(栎)树村、(4)玉兰村、(5)枫树
村、(6)槐树村、(7)无患子村、(8)乌桕村、(9)栾树村、(10)杉树(水
杉、落羽杉)村、(11)银杏村、(12)核桃(薄壳山核桃)村、(13)柿树村、
(14)香椿村、(15)喜树村、(16)杜仲村、(17)板栗村、(18)红豆杉村、
(19)樱花村、(20)桃花村、(21)桂花村、(22)枇杷村、(23)杨梅村,
(24)香圆村、(25)竹林村。
9.4苗木规格
乔木树种的胸径(或地径)3~5cm,土球直径不小于40cm;村庄道路绿化
苗木规格可适当加大至5~8cm;要求使用全冠苗,有良好的树冠分枝形态,不用
截干苗。灌木树种规格为冠径50cm左右。
9.5绿化模式
9.5.1村口标志绿化
位于村庄的主要入口处,具有村庄的标识性和文化性。村口绿化景观要简洁
自然,视野通畅,宜选择代表村庄特色的一株或几株形姿优美、观赏性强的乔木
树种与自然材料的景石、木牌等景观小品搭配,给人以自然、明朗、亲切、宜人
的印象。忌用模纹花坛、大色块等绿化形式。
9.5.2道路绿化
宜选择乔木种植为主,两侧至少种植各1排乔木树种,较宽地段可种植2~4
排,形成林荫道。只种1排树时选择落叶乔木,2排以上时后排可以选择常绿乔
木,种植株行距4m×6m~6m×6m。株间可适当点缀一些花灌木,地被以自衍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